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三门峡段历史遗留矿山(区)复合系统模拟及韧性演变研究
1
作者 黄聿铭 翟洪涛 +1 位作者 饶振兴 张扬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8-135,共8页
【目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系统治理”新阶段。尤其关键段三门峡段历史遗留问题使生态恢复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历史遗留矿山(区)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韧性间缺乏联... 【目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系统治理”新阶段。尤其关键段三门峡段历史遗留问题使生态恢复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历史遗留矿山(区)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韧性间缺乏联系机制。揭示不同修复策略对韧性的动态影响,可以为矿区生态修复的优化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三门峡市2015—2022年时间序列数据以及调研情况为样本,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历史遗留矿山(区)生态修复策略下“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韧性水平的演变过程,并对比分析急性与慢性冲击下修复策略对韧性水平的差异化影响。聚焦3种不同人为干预强度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生态重建、辅助再生、自然恢复)及均衡协同发展策略,量化评估这些模式与策略对系统韧性的作用路径。【结果】1)无论在急性还是慢性冲击下,3种修复模式中,生态重建模式对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社会韧性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辅助再生模式,最后是自然恢复模式;2)均衡协同发展策略对各子系统韧性水平的影响在不同冲击状态下有差异;3)对黄河流域三门峡段历史遗留矿山(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韧性来说,均衡协同发展策略在短期以及慢性冲击下是最优的选择,生态重建模式在长期或者急性冲击下具有更好的发展潜力。【结论】历史遗留矿山(区)修复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间的关系研究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执行的矿山生态修复的方向,助力生态修复目标与韧性目标相契合,最终推动历史遗留矿山(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黄河流域 系统动力学 韧性 生态修复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