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术前评估:现状与思考
1
作者 贺迎坤 朱政鹏 +1 位作者 何艳艳 李天晓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59-664,共6页
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性卒中复发风险高,可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血管内治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但不同患者术后效果存在差异,如何筛选适合手术的患者仍存在争议。该文围绕目前关注的重点问题,讨论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可能从血... 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性卒中复发风险高,可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血管内治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但不同患者术后效果存在差异,如何筛选适合手术的患者仍存在争议。该文围绕目前关注的重点问题,讨论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可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有益方法,分析影响其血管成功再通的因素和手术风险,并强调个体化诊疗策略的重要性。此外,该文还讨论了当前血管内治疗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促进该技术更规范、合理地应用于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非急性 再通 评估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2
作者 陈子昂 刘文波 +6 位作者 郭德华 何艳艳 刘梦悦 赵阳 庞雨宽 李天晓 贺迎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21-730,共10页
目的探究应用自膨式Neuroform EZ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应用Neuroform EZ支架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术(PTAS)... 目的探究应用自膨式Neuroform EZ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应用Neuroform EZ支架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术(PTAS)的重度sICAS(狭窄率70%~99%)患者。收集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缺血性卒中史、吸烟史、入院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收集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包括责任血管(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狭窄长度、狭窄率及血管形态(Mori分型:A型,病变长度<5 mm,狭窄呈同心或中度偏心;B型,病变长度<10 mm且狭窄极度偏心;C型,病变长度>10 mm或血管成角>90°)。以支架准确输送和部署且完全覆盖责任血管病变,支架置入后即刻造影病变位置残余狭窄率<50%为手术技术成功。术后行头部CT评估有无颅内出血。收集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即术中及术后72 h内颅内出血、血管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穿支动脉闭塞。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患者TIA、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及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情况。术后6个月通过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是否存在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或近端5 mm范围内狭窄率>50%或管腔狭窄率较术后即刻狭窄率增加20%以上)。术后1年和2年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同一区域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情况。结果共纳入76例应用Neuroform EZ支架行PTAS的重度sICAS患者,男56例,女20例,年龄47~80岁,平均(61±10)岁。(1)大脑中动脉狭窄40例、基底动脉狭窄16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4例。患者术前狭窄长度2~15 mm,平均狭窄长度(6.2±2.5)mm,狭窄率70%~99%,平均狭窄率(83.2±6.9)%,Mori分型以B型多见[57.9%(44/76)]。(2)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PTAS,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支架置入前给予普通球囊扩张,球囊直径1.5~3.5 mm,支架直径2.5~4.5 mm、长度15~30 mm。术后即刻责任血管平均残余狭窄率为(17.4±9.0)%,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P<0.05),均值差为65.8%(95%CI:63.3%~68.3%)。(3)76例患者中1例术中球囊扩张后出现血流限制性夹层,经支架置入后血流恢复良好;1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于术后5 d复发缺血性卒中,影像学检查提示桥脑左侧急性梗死,考虑为穿支闭塞;总体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2/76)。(4)所有患者术后30 d内无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69例(90.8%)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DSA(52例)或CTA(17例)复查,其中12例(17.4%)出现支架内再狭窄,6例为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6例为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术后1年同一区域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6.6%(5/76),术后2年同一区域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13.2%(10/76)。结论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重度sICAS是安全可行的,其长期疗效尚待大型、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操作 支架 Neuroform EZ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再狭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赵新宇 朱良付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0-1155,共6页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脑卒中患病率明显上升,已跃居世界首位,且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研究显示,在亚洲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所导致的脑卒中已经高达30%~50%,且有继续增高的趋...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脑卒中患病率明显上升,已跃居世界首位,且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研究显示,在亚洲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所导致的脑卒中已经高达30%~50%,且有继续增高的趋势,与血管内治疗相伴的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既往研究显示,支架种类、病变血管性质、患者高危因素、患者体内相关因子水平及基因、术后药物使用等因素都可影响ISR的发生。本文拟对颅内血管ISR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内再狭窄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闭塞开通救治延误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强 周腾飞 +7 位作者 贺迎坤 管民 李钊硕 吴立恒 冯光 王子亮 朱良付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内开通救治延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并接受急诊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分为延误组&g... 目的探讨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内开通救治延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并接受急诊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分为延误组>120 min和非延误组≤120 min。收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中影像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院内脑卒中血管内开通救治延误的原因。结果共纳入院内脑卒中患者34例(延误组n=22,非延误组n=12),中位年龄68.0(56.0,73.5)岁,其中男24例(70.6%)。中位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为233(110.7,300.0)min。非延误组发病至会诊时间(42.0 min比137.0 min,P<0.001)、影像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43.0 min比130 min,P<0.001)均显著短于延误组;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5比10.0,P=0.032)低于延误组,90 d良好预后比率(66.7%比18.2%,P=0.008)高于延误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会诊时间(OR=0.905,95%CI=0.818~1.000,P=0.049)、影像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R=0.944,95%CI=0.907~0.983,P=0.005)延长是院内脑卒中救治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危科室发病(OR=6.800,95%CI=1.428~32.373,P=0.016)是减少院内脑卒中救治延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及时识别院内非高危科室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缩短发病至会诊时间和影像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可有效减少院内脑卒中救治延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延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