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深层解读——初读《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1
作者 展龙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Z3期121-121,共1页
明代后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对其加以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于此,学界早有认识,并已从社会经济。
关键词 明代后期 社会转型 转型研究 社会经济 中国传统社会 实践意义 资本主义萌芽 学术价值 思想文化 基本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库总目学”的大胆提出与深层诠释——读《“四库总目学”史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展龙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7-67,共1页
作为中国传统目录学的颠峰之作,《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称《总目》)自问世之日起,即为学界所推重,相关研究异彩纷呈,不绝如缕,其间既有微观的实证考索,也有宏观的义理阐述。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系统梳理和学术总结,不仅有利于《... 作为中国传统目录学的颠峰之作,《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称《总目》)自问世之日起,即为学界所推重,相关研究异彩纷呈,不绝如缕,其间既有微观的实证考索,也有宏观的义理阐述。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系统梳理和学术总结,不仅有利于《总目》研究的不断深化,且对于拓展“四库学”的研究视阈亦颇有裨益。近期,陈晓华博士《“四库总目学”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10月出版)一书的面世,就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诠释 传统目录学 商务印书馆 学术总结 研究成果 四库学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致用:宋代水利之学的发展与治水实践
3
作者 王战扬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0-159,共10页
宋代统治者对上古及三代圣君明王的治世与治水持高度认同的态度,故其治水成就备受推崇,治水经验及知识亦得到总结和继承。宋人主张采用大禹治水的疏导之法,提倡顺水之性,并注重从三代以降的治水典型事例中吸取经验借鉴。河官为宋代水利... 宋代统治者对上古及三代圣君明王的治世与治水持高度认同的态度,故其治水成就备受推崇,治水经验及知识亦得到总结和继承。宋人主张采用大禹治水的疏导之法,提倡顺水之性,并注重从三代以降的治水典型事例中吸取经验借鉴。河官为宋代水利学实践的主体,在任期间多欲行大有为之政,力图通过治水为国分忧,但由于水利素养各有差异,故在治水表现中并未尽如人意,北宋中后期又陷入党争,最终使黄河、汴河的治理成为烂尾工程,影响了国运。南宋在国运之变的局势下,中央朝廷减少了对地方的支持,地方政府协同豪族、富民等治水,或由地方士人自治,形成新的治理特点。从客观上讲,宋代水利学作为一门学问,在治水理论和技术上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体现出士大夫的社会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水利之学 大禹治水 党争 经世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民谣传播与社会政治变革 被引量:3
4
作者 田志光 孙朋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1-139,共9页
民谣作为民间舆论的主要形态和载体,是表达民心、民情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传播不仅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政令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自由度较大,民众可以较为自由地议论朝政、批评官员。民众常以... 民谣作为民间舆论的主要形态和载体,是表达民心、民情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传播不仅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政令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自由度较大,民众可以较为自由地议论朝政、批评官员。民众常以民谣作为载体向统治阶级表达看法与观点,抒发内心感受,其中既有赞美亦有批判。而统治阶级内部也常采用民谣进行政争,赋予其特殊含义。此外,朝廷也会通过民谣来体察施政行为是否合乎民意,以期在决策中形成与民间舆论的一种良性互动,以此来安抚民众,巩固基层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民谣 社会政治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人“十迁”及夏都老丘考释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玉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7,共6页
在夏王朝471年的历史上,其都城曾经有过十次迁徙。夏朝十次所迁之都,河南开封老丘是最重要的一个都城。自帝杼五年迁都老丘之后,夏王朝有帝杼、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六世、经历221年,都定都在老丘。如果除掉夏王朝自太康失国... 在夏王朝471年的历史上,其都城曾经有过十次迁徙。夏朝十次所迁之都,河南开封老丘是最重要的一个都城。自帝杼五年迁都老丘之后,夏王朝有帝杼、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六世、经历221年,都定都在老丘。如果除掉夏王朝自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60余年,再除掉大禹"公天下"执政的45年;那么夏王朝471年的历史,仅以老丘为国都就有221年。夏王的其他9个国都一共105年,由此可见老丘在夏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定都老丘时期,夏人征伐东海及三寿,势力达于东海边,东方的夷人开始朝拜夏王朝。夏人的势力向东南可达闽越,西南达今河南南阳方城地区,向西可达天水、兰州一带。帝胤甲把国都从老丘迁到西河,从此夏王朝由盛而衰,进入了衰败时期。老丘是夏王朝最重要、建都时间最长的国都。定都老丘时期,夏王朝走上鼎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人“十迁” 夏都老丘 夏朝国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家不识勾栏》创作年代与地点新考 被引量:9
6
作者 程民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149,共8页
金朝末年,山东青年杜善夫在开封生活了约10年,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戏剧发展的重要节点,汴京的演艺日趋面向下层。杜善夫的曲作选题和情趣,与北宋开封的杂扮一脉相承。他的曲作名篇《庄家不识勾栏》在年代上与蒙古国、元朝无关,在地域上与... 金朝末年,山东青年杜善夫在开封生活了约10年,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戏剧发展的重要节点,汴京的演艺日趋面向下层。杜善夫的曲作选题和情趣,与北宋开封的杂扮一脉相承。他的曲作名篇《庄家不识勾栏》在年代上与蒙古国、元朝无关,在地域上与山东东平无关。从进入勾栏的费用200文纸币,可以看出是金朝末年的币制行情。所演《调风月》并非关汉卿的作品。由"院本"的提示可证所反映的是金朝场景,从副净"裹着枚皂头巾"得知是金朝的演出。至于名角刘耍和,只有在金朝末期的汴京才可能在民间演出。《庄家不识勾栏》是杜善夫在汴京居住期间创作的作品,其中反映的是金末汴京杂剧演出和勾栏形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家不识勾栏》 金朝末年 汴京 杜善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州僚佐体制变迁初探 被引量:6
7
作者 贾玉英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3-157,共5页
唐朝前期的州僚佐体系主要由上佐、录事参军及六曹参军组成。五代时,录事参军职能扩大到征科夏秋两税,六曹减至户、法两曹。北宋前期,州僚佐体系在继承后周幕职官及录事参军和户、法两曹参军的基础上,置通判作为"佐守之职"、... 唐朝前期的州僚佐体系主要由上佐、录事参军及六曹参军组成。五代时,录事参军职能扩大到征科夏秋两税,六曹减至户、法两曹。北宋前期,州僚佐体系在继承后周幕职官及录事参军和户、法两曹参军的基础上,置通判作为"佐守之职"、改马步院为司理院,州僚佐的职能向司法倾斜,分曹管理模式演变为分类管理模式。唐宋时期州僚佐体制变迁不仅有利于提高宋代民众的法律意识,而且对元明清时期的府州僚佐制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僚佐 体制变迁 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以出礼,义以生利,允义明德——论“义”在春秋社会观念中的核心地位 被引量:6
8
作者 桓占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17,166-167,共12页
长期以来,学界多以"礼"为春秋时期的核心观念;孔子以"仁"代"礼","仁"又被视为春秋后期的社会核心观念,"义"在春秋观念史上的地位却被忽视了。实际上,春秋之"义"具有统领... 长期以来,学界多以"礼"为春秋时期的核心观念;孔子以"仁"代"礼","仁"又被视为春秋后期的社会核心观念,"义"在春秋观念史上的地位却被忽视了。实际上,春秋之"义"具有统领性、共识性和普遍性,三者共同支撑起"义"在春秋社会观念中的核心地位。春秋义观念的勃兴,表明以"礼"为代表的宗法制度的崩坏,并不意味着以"义"为准则的宗法精神的丧失。"义"对春秋社会所产生的无形而深刻的影响,理应引起学界新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观念 义以出礼 义以生利 允义明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居正改革时期的西南民族政策 被引量:5
9
作者 展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45,共5页
万历初,以首辅张居正为代表的改革集团在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叛乱之时,又审时度势,及时推行了调处民族矛盾、调适进贡制度、招抚叛乱"降夷"等一系列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在短期内改善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巩固了边疆统治;... 万历初,以首辅张居正为代表的改革集团在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叛乱之时,又审时度势,及时推行了调处民族矛盾、调适进贡制度、招抚叛乱"降夷"等一系列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在短期内改善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巩固了边疆统治;但长远来看,它已难以适应少数民族的发展趋势,甚而成为激化明末西南地区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历初 张居正 改革时期 西南地区 民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乡约职能演变的复杂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段自成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0-176,共7页
清代内地的乡约和西南汉族聚居地区的乡约普遍经历了由教化向行政管理的职能演变,而少数民族乡约和东北新兴垦区的乡约则在设置之初就被赋予了基层行政管理职能。清代乡约的职能演变不仅导致乡约类型和行政型乡约功能的多样化,而且引起... 清代内地的乡约和西南汉族聚居地区的乡约普遍经历了由教化向行政管理的职能演变,而少数民族乡约和东北新兴垦区的乡约则在设置之初就被赋予了基层行政管理职能。清代乡约的职能演变不仅导致乡约类型和行政型乡约功能的多样化,而且引起教化型乡约和行政型乡约在同一地区同时并存。清代乡约的职能演变之所以呈现出地域性和多样性,与清代官府对基层社会控制程度、地方主流社会势力和基层社会权力体系三者的地区差异有关。清代乡约职能演变的复杂性,既反映了清代乡约在基层社会中的适应性,又体现了清代国家控制基层社会方式的灵活性。清代的国家权力正是通过乡约灵活多变的职能演变向乡村社会深层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乡约 职能演变 地方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汴京的园林贡献及“绿政”创举 被引量:5
11
作者 程民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71,共9页
中国园林在北宋进入成熟期并达到第一个高潮,汴京园林建造成就辉煌,并大量移植南方花木,取得了巨大的造园成就、栽培成就和美学成就,影响深远。其社会历史成就更是空前绝后,即皇家园林的平民化与城市园林的公共性。皇家园林由以往的专... 中国园林在北宋进入成熟期并达到第一个高潮,汴京园林建造成就辉煌,并大量移植南方花木,取得了巨大的造园成就、栽培成就和美学成就,影响深远。其社会历史成就更是空前绝后,即皇家园林的平民化与城市园林的公共性。皇家园林由以往的专为王公贵族服务转变到兼顾服务于广大民众,定期不定期向民众开放,使之短期内成为公共园林,其公共性更加突出,体现了统治者"与民同乐"和"从民欲"的施政理念。北宋统治者把绿色注入政治文明,将园林的多功能作用发挥到极致,升华到意识形态领域和政治领域,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的重要创举,是治国理念优化、统治术提升的结果,显示了北宋政治、文化、园林的特殊和可贵,仿佛传统政治文化的"基因突变",从而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绿色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 北宋 汴京 “绿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试判制度试探——兼论唐宋选官制度的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丽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32,161,共11页
试判作为吏部考选官员的手段起始于隋朝,是科举制度不可或缺的必要补充和完善。从唐、五代直至北宋前期,在选官和官员管理制度当中,试判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北宋吏部流内铨常调选人注官、南郊恩例的选人试身言书判、两度废置的书... 试判作为吏部考选官员的手段起始于隋朝,是科举制度不可或缺的必要补充和完善。从唐、五代直至北宋前期,在选官和官员管理制度当中,试判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北宋吏部流内铨常调选人注官、南郊恩例的选人试身言书判、两度废置的书判拔萃科及其他文官考选,皆以试判为手段。宋真宗朝之后,试判在铨选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宋神宗朝王安石变法期间,与科举制度的改革相同步,试判被正式废除,铨试法成为考选官员的主要手段。试判制度的兴衰,反映了唐宋变革期间选官制度不断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试判 铨试 选官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末士大夫雅集交游述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展龙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4-187,共4页
元朝末年,一大批文人学士逐渐以集体形式融入世俗社会,以风雅相尚,联诗结社,题咏唱和,讲论道义,心相孚,行相契,在结雅集、问友学、求仕进的交游活动中逐渐形成了浙东、浙西、吴中等独具品格的地域性士大夫群体。这些交游活动不仅反映了... 元朝末年,一大批文人学士逐渐以集体形式融入世俗社会,以风雅相尚,联诗结社,题咏唱和,讲论道义,心相孚,行相契,在结雅集、问友学、求仕进的交游活动中逐渐形成了浙东、浙西、吴中等独具品格的地域性士大夫群体。这些交游活动不仅反映了元末复杂多故的社会现实和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而且展现了元末士大夫多样的心理动向和价值选择,对元末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 士大夫 交游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乾盛世下清廷的西藏及黄教政策研究
14
作者 柳岳武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58,共8页
随着近世①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几千年"大一统"传统思想的中国封建王朝至清康乾盛世下也发生着变化。清廷在继承封建统治体制和观念的同时,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加强了对中国的统一。其中康乾盛世下清廷的... 随着近世①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几千年"大一统"传统思想的中国封建王朝至清康乾盛世下也发生着变化。清廷在继承封建统治体制和观念的同时,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加强了对中国的统一。其中康乾盛世下清廷的西藏及黄教政策就充分体现了此点。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清廷通过几次对藏用兵和体制改革,最终使西藏由中国传统的藩部转变为受中央政权有效统治的地方必要行政区域。虽然其间清廷在某些政策的运作上还存在不足,但此举却极大地强化了中央对西藏等藩部的统一,并最终促使传统的"大一统"帝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及黄教政策 康乾盛世 清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初假冒皇亲案发覆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明华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79,共10页
南宋初年,发生了一系列假冒皇亲案。假冒者抱着抗金、谋求荣华富贵等不同目的,铤而走险,或隐身、或径直走向地方官府陈述身份,经地方官员初步审查后,送至朝廷。朝廷有一整套程序对其身份进行鉴定,发觉假冒后,交付御史台、大理寺或地方... 南宋初年,发生了一系列假冒皇亲案。假冒者抱着抗金、谋求荣华富贵等不同目的,铤而走险,或隐身、或径直走向地方官府陈述身份,经地方官员初步审查后,送至朝廷。朝廷有一整套程序对其身份进行鉴定,发觉假冒后,交付御史台、大理寺或地方司法机构进行审讯,澄清真实身份,根据犯罪情节给予假冒者和涉案人员以量刑。为杜绝假冒事件的发生,朝廷甚至发布公告警示民众,却屡禁不止。其间,地方官员和社会力量对皇亲身份的迷信、追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南宋初年假冒皇亲案对当时政治、军事乃至史书撰写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初 皇亲 假冒 宋高宗 《玉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杀妻求将”质疑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玉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2-125,共4页
司马迁在《史记·吴起列传》中记载吴起贪图功名,"杀妻求将",是一个不仁不义的恶人。但根据先秦史料《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的记载,吴起并没有杀妻求将,而是出妻,即休妻。但是吴起"修德亲民"的治国思想,使... 司马迁在《史记·吴起列传》中记载吴起贪图功名,"杀妻求将",是一个不仁不义的恶人。但根据先秦史料《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的记载,吴起并没有杀妻求将,而是出妻,即休妻。但是吴起"修德亲民"的治国思想,使其不会有"杀妻"的思想基础。吴起军令的严苛,则有可能使其有"出妻"之举,先秦文献记载也认为吴起没有杀妻,而是出妻。司马迁是西汉人,距离吴起在世已经200余年,他的史料当是听说来的。相对《史记》,先秦史料《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妻求将 吴起治军 吴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乡约基层行政管理职能的强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段自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17,共5页
清代乡约基层行政管理职能的强化,主要表现为乡约被赋予基层司法、稽查奸宄和催粮办差等职能。乡约基层司法权威的增加,是老人制度衰落的结果。乡约被赋予稽查职能,则是保甲稽查效果不佳造成的。而清代乡约催科的普遍化,则是以里甲制的... 清代乡约基层行政管理职能的强化,主要表现为乡约被赋予基层司法、稽查奸宄和催粮办差等职能。乡约基层司法权威的增加,是老人制度衰落的结果。乡约被赋予稽查职能,则是保甲稽查效果不佳造成的。而清代乡约催科的普遍化,则是以里甲制的衰落为背景的。因此,清代乡约的官役化,不仅是国家权力逐步下移的过程,也是其他基层社会组织职能向乡约转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乡约官役化 基层社会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初武将政治地位再认识——崇文抑武之另一面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志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74,166,共14页
宋初武将政治地位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军事和政务两方面,军事上施行抑制武将的措施后,文臣地位并未显著提高,文臣作用也未立即凸显;政务上武将在太祖朝仍具有主要的话语权。宋朝武将地位下降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其地位的变化实际上是伴... 宋初武将政治地位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军事和政务两方面,军事上施行抑制武将的措施后,文臣地位并未显著提高,文臣作用也未立即凸显;政务上武将在太祖朝仍具有主要的话语权。宋朝武将地位下降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其地位的变化实际上是伴随着政局变动而发生的,原因是由宋初政治环境的改变,武将群体素质、皇帝治国策略的不同及性格喜好的差异等方面造成的。宋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并非同时产生、齐头并进,而是不断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逐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初 武将 政治地位 崇文 抑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公使库在王安石变法中的变化及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丽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5,70,共8页
宋代公使库负责收贮、管理和经营地方官府的公使钱物、招待过往官员及本地方官员宴饮,是重要的地方财政机构。王安石变法中的役法、财政及禁榷制度改革给公使库的管理体制、钱物来源渠道等带来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引起地方公使库职能扩张... 宋代公使库负责收贮、管理和经营地方官府的公使钱物、招待过往官员及本地方官员宴饮,是重要的地方财政机构。王安石变法中的役法、财政及禁榷制度改革给公使库的管理体制、钱物来源渠道等带来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引起地方公使库职能扩张,在北宋后期至南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角力中,公使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实际成为地方财政的"小金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公使库 王安石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居正改革时期构筑北边防御体系述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展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93-98,共6页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集团秉承祖宗旧训,遵照以防为主的治边理念,陆续在北方及辽东地区采取了整饬边屯、命置将领、操练边军、筑墙立墩等一系列军事防御措施,逐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这种防御体系虽然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集团秉承祖宗旧训,遵照以防为主的治边理念,陆续在北方及辽东地区采取了整饬边屯、命置将领、操练边军、筑墙立墩等一系列军事防御措施,逐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这种防御体系虽然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北边的稳定,但长远来看,却阻碍了各民族之间的正常交往,影响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历初 张居正 改革时期 北边 防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