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学生在机械类毕业设计课题方案选择环节呈现工程意识薄弱、没有科学的论证方法与模式等问题,开发了机械产品设计方案评价系统。该系统基于AHP法,建立了方案设计评价模型,该模型以机械产品的工作性能、经济性能、可靠性能为评价的...针对大学生在机械类毕业设计课题方案选择环节呈现工程意识薄弱、没有科学的论证方法与模式等问题,开发了机械产品设计方案评价系统。该系统基于AHP法,建立了方案设计评价模型,该模型以机械产品的工作性能、经济性能、可靠性能为评价的3个准则层,每个准则层下设计3个子准则层,科学、全面评价机械产品设计方案。为了增强系统的实际应用性,利用Visual Studio 2012 MFC编程,基于对话框、流文件读写技术,实现简易数据库及功能模块设计,完成了系统开发。展开更多
为探究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黄淮海平原潮土区土壤氮素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秸秆移除、秸秆覆盖、秸秆深还3个处理,于试验开展第10年(2020年)秋玉米收获后,统计分析近5...为探究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黄淮海平原潮土区土壤氮素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秸秆移除、秸秆覆盖、秸秆深还3个处理,于试验开展第10年(2020年)秋玉米收获后,统计分析近5年产量数据,并采集各处理0~10、10~20、20~30、30~4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及氮组分。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还田和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增产4.76%、5.36%;玉米增产6.33%、5.84%)。(2)秸秆覆盖还田显著提高0~10 cm NH^(+)_(4)-N含量,0~20 cm TN、NO^(-)_(3)-N、AN含量,0~40 cm PON和MON含量;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0~40 cm TN、MON、NO^(-)_(3)-N、AN含量,10~40 cm PON、NH^(+)_(4)-N含量。(3)秸秆覆盖还田显著提高0~40 cm MON/TN,10~20 cm NO^(-)_(3)-N/TN,10~40 cm PON/TN,30~40 cm NO^(-)_(3)-N/TN、NH^(+)_(4)-N/TN比值,对AN/TN无显著影响;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了10~40 cm PON/TN、MON/TN,10~20 cm NH^(+)_(4)-N/TN,10~30 cm AN/TN,0~10、20~40 cm NO^(-)_(3)-N/TN比值。综上所述,秸秆深还提升了土壤氮素含量,提高了作物产量,可为黄淮海潮土区秸秆还田技术提供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针对大学生在机械类毕业设计课题方案选择环节呈现工程意识薄弱、没有科学的论证方法与模式等问题,开发了机械产品设计方案评价系统。该系统基于AHP法,建立了方案设计评价模型,该模型以机械产品的工作性能、经济性能、可靠性能为评价的3个准则层,每个准则层下设计3个子准则层,科学、全面评价机械产品设计方案。为了增强系统的实际应用性,利用Visual Studio 2012 MFC编程,基于对话框、流文件读写技术,实现简易数据库及功能模块设计,完成了系统开发。
文摘为探究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黄淮海平原潮土区土壤氮素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秸秆移除、秸秆覆盖、秸秆深还3个处理,于试验开展第10年(2020年)秋玉米收获后,统计分析近5年产量数据,并采集各处理0~10、10~20、20~30、30~4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及氮组分。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还田和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增产4.76%、5.36%;玉米增产6.33%、5.84%)。(2)秸秆覆盖还田显著提高0~10 cm NH^(+)_(4)-N含量,0~20 cm TN、NO^(-)_(3)-N、AN含量,0~40 cm PON和MON含量;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0~40 cm TN、MON、NO^(-)_(3)-N、AN含量,10~40 cm PON、NH^(+)_(4)-N含量。(3)秸秆覆盖还田显著提高0~40 cm MON/TN,10~20 cm NO^(-)_(3)-N/TN,10~40 cm PON/TN,30~40 cm NO^(-)_(3)-N/TN、NH^(+)_(4)-N/TN比值,对AN/TN无显著影响;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了10~40 cm PON/TN、MON/TN,10~20 cm NH^(+)_(4)-N/TN,10~30 cm AN/TN,0~10、20~40 cm NO^(-)_(3)-N/TN比值。综上所述,秸秆深还提升了土壤氮素含量,提高了作物产量,可为黄淮海潮土区秸秆还田技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