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Fs耦合木材复合材料在环境修复方面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彭荣富 朱新锋 +3 位作者 王军宁 张金辉 王超海 翟尚儒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3,共13页
在中国积极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下,开发高效、低成本、零污染的先进可循环污染物去除技术,对于实现“绿水青山”目标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主流的污染物去除技术,如活性炭吸附、高级氧化、膜分离等,虽具备成本优势... 在中国积极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下,开发高效、低成本、零污染的先进可循环污染物去除技术,对于实现“绿水青山”目标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主流的污染物去除技术,如活性炭吸附、高级氧化、膜分离等,虽具备成本优势,却常伴随去除效率低、能耗高及二次污染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以纳米材料为核心的环境纳米技术(涵盖吸附、催化、膜分离等领域)凭借其高效性和功能多样性,在环境修复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作为一类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构筑的、具有1~3维结构的多功能晶态材料,因其有序的孔道结构、丰富的化学组成及高比表面积,在环境修复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MOFs的粉末形态及其固有的易碎性、不宜加工性及低相容性,限制了其在回收、成型等方面的应用,从而阻碍了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广泛推广。生物质材料,特别是木材,因其种类丰富、成本低廉及天然的高孔隙率等特性,在环境修复领域备受青睐。木材的多维孔道结构、丰富的羟基/羧基官能团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能,使其成为固定粉末状MOFs的理想载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木材的这些本征特性,将MOFs作为新型载体,引入功能化纳米粒子或非均相催化剂等活性组分,构建了一系列新型复合结构体系,这些体系在木材、纤维素、凝胶等生物质及其衍生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生物质催化转化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系统阐述了MOFs与木材的耦合策略,包括混合浸泡法、真空浸渍法、溶剂热法及原位生长法等,并深入解析了MOFs负载于木材表面形成MOFs/木材复合材料的机理,如物理吸附、润湿作用、毛细现象及构造成核位点等。同时,梳理并总结了当前MOFs材料在生物质及其衍生化学品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MOFs/木材复合材料在气相污染物吸附、重金属离子去除、有害颗粒物过滤及高级氧化等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现状,并阐明了MOFs微观结构设计与复合材料宏观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展望了MOFs/木材复合材料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构建面向环境实际应用的MOFs基复合材料提供了新视角,有望进一步推动其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 木材 环境修复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盆地大陆化学风化趋势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高纬度冰川旋回的联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凌紫玉 杨敏芳 +5 位作者 王雷 王野 张培新 刘昊青 邵龙义 鲁静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共9页
【目的和方法】晚古生代冰室期(LPIA;ca.360~254 Ma)是地质历史时期唯一有记录冰室向温室过渡的时期,可以为冰川-环境-气候的协同演化和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深时视角。为了深入理解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低纬度地区大陆化学风化趋势和高纬度冈... 【目的和方法】晚古生代冰室期(LPIA;ca.360~254 Ma)是地质历史时期唯一有记录冰室向温室过渡的时期,可以为冰川-环境-气候的协同演化和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深时视角。为了深入理解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低纬度地区大陆化学风化趋势和高纬度冈瓦纳地区冰川旋回之间的潜在联系,以华北盆地柳江煤田本溪组-太原组的泥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由泥岩的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计算得到的多种化学风化指标(CIA、CIW和PIA),重建柳江煤田的大陆化学风化趋势和古气候演变特征。【结果】结果显示,低纬度柳江煤田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的周期性变化,包括巴什基尔阶早-中期、莫斯科阶-卡西莫夫阶、阿瑟尔阶早期的3个风化减弱阶段和巴什基尔阶晚期、格舍尔阶的2个风化增强阶段。这种风化趋势的循环交替与高纬度冈瓦纳大陆的冰川旋回密切相关:风化趋势的减弱阶段代表了气候条件向相对凉爽干燥转变,这几乎与高纬度冰期同步,而风化趋势的增强阶段则代表了气候条件向相对温暖湿润的变化,这与高纬度间冰期同步。对比分析发现,间冰期内火山活动频发、大气CO_(2)浓度升高、气候变暖、水文循环增强、海平面上升,共同促进了热带雨林面积缩减和大陆化学风化作用增强,为铝土矿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冰期内火山活动减弱、气候变凉、CO_(2)浓度减少、雨林面积扩张,导致大陆风化作用减弱,有利于煤和富有机质泥岩形成。【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低纬度华北盆地大陆化学风化趋势与高纬度冈瓦纳冰川旋回和沉积矿产(如煤、铝土矿)分布之间的联系,为理解地质历史时期冰川-环境-气候的复杂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华北盆地 化学风化 CIA 冰期 间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性p-BN@β-PbO_(2)电极电催化氧化降解盐酸强力霉素
3
作者 潘云川 王依琳 +5 位作者 陶姣 李莉莹 张蕊 顾效纲 吕学斌 熊健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70,共9页
以多孔六方氮化硼(p-BN)和PbO_(2)共掺杂制备具有疏水外层的p-BN@β-PbO_(2)电极,并用于电化学氧化降解盐酸强力霉素(DC)。利用SEM、EDS、XRD表征了电极的形貌及组成,通过LSV、CV和EIS测定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并探讨了电压、DC初始浓度... 以多孔六方氮化硼(p-BN)和PbO_(2)共掺杂制备具有疏水外层的p-BN@β-PbO_(2)电极,并用于电化学氧化降解盐酸强力霉素(DC)。利用SEM、EDS、XRD表征了电极的形貌及组成,通过LSV、CV和EIS测定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并探讨了电压、DC初始浓度、pH、电解质类型及浓度等因素对DC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了DC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具有疏水外层修饰的p-BN@β-PbO_(2)电极具有较高的析氧电位,更不容易发生副反应,对污染物的降解属于间接氧化,且10%p-BN@β-PbO_(2)电极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和电催化活性最高。p-BN@β-PbO_(2)电极降解DC的最佳条件为有疏水外层、10%p-BN掺杂量、DC初始质量浓度30 mg/L、pH=4.69、电压10 V、电解质NaCl浓度0.05 mol/L等,120 min时DC降解率最高可达96.29%。经8次循环使用,10%p-BN@β-PbO_(2)电极仍能保持超过83.60%的DC降解率,且Pb元素溶出量较低。HPLC-MS技术证实该电极系统产生的活性物质(如·OH和活性氯物种)能高效攻击DC分子中的—NH_(2)支链和苯环上的C==C双键,导致共轭结构被破坏和逐步分解,最终实现DC的快速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盐酸强力霉素 多孔六方氮化硼 β-PbO_(2)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叠—三叠纪之交华北板块化学风化增强和镍富集与火山活动的联系
4
作者 王野 叶澄卓 +6 位作者 张彤 杨敏芳 周凯 张培新 杨玉竹 张春华 鲁静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6-127,共12页
【目的】华北板块是揭示二叠-三叠纪之交(PTB)火山活动与古环境-气候突变机制的关键地区。该时期剧烈的环境扰动被认为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STLIP)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密切相关,其触发的全球变暖、极端化学风化事件及生物大灭绝构成了地... 【目的】华北板块是揭示二叠-三叠纪之交(PTB)火山活动与古环境-气候突变机制的关键地区。该时期剧烈的环境扰动被认为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STLIP)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密切相关,其触发的全球变暖、极端化学风化事件及生物大灭绝构成了地球系统演化的重大转折点。【方法】以华北板块沁水盆地的WY-U-01H钻孔的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风化指数,结合镍(Ni)含量与Ni/Al比值的地球化学示踪,进行二叠-三叠纪之交化学风化和Ni富集异常的对比,探讨其演变与同时期大气CO_(2)浓度、火山活动和植物灭绝事件之间的联系。【结果和结论】在二叠-三叠纪之交记录了一次大陆风化增强时期,这与华北板块多个剖面关联一致。Ni富集异常在PTB层位附近,标志着STLIP的侵位。认为STLIP通过释放温室气体引起气候变暖,促进全球大陆风化作用的增强,而同时期的野火导致的陆地植物灭绝通过破坏地表生态屏障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大陆风化作用的进一步增强。研究成果为揭示华北地区对二叠-三叠系界线事件的古气候响应与生态反馈提供了关键证据,深化了对STLIP火山作用全球环境效应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 二叠-三叠纪之交 化学风化作用 镍富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掺杂MnO_(x)低温催化氧化甲苯性能研究:Cu-Mn协同作用
5
作者 刘雪平 韩太宇 +4 位作者 陈潘 朱少燃 高洪润 李海洋 宋忠贤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0-107,116,共9页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开发具有低温催化活性的催化剂进行VOCs治理已成为催化净化领域的研究重点。针对MnO_(x)催化剂在低温条件下对甲苯氧化催化活性不足的问题,可通过Cu掺杂调控其结构与表面性质,并...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开发具有低温催化活性的催化剂进行VOCs治理已成为催化净化领域的研究重点。针对MnO_(x)催化剂在低温条件下对甲苯氧化催化活性不足的问题,可通过Cu掺杂调控其结构与表面性质,并构建Mn-Ov-Cu(Ov代表氧空位)协同活性位点。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Cu掺杂MnO_(x)催化剂,采用XRD、FT-IR和XPS等表征了催化剂的物相组成、官能团、表面组成及化学状态等。以MnO_(x)和CuO_(x)为对照组,研究了催化剂的甲苯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Cu掺杂可促进Cu-Mn固溶体形成,降低催化剂结晶度,增大比表面积和结构缺陷数量,从而有利于催化剂活性位点暴露与反应物吸附。其中,n(Cu):n(Mn)=1:9的催化剂1Cu9MnO_(x)的表面吸附氧在表面氧物种中的占比(物质的量分数)为32.5%。在反应气主要组分为甲苯(物质的量分数为5×10^(-4))和空气(O_(2)体积分数为20%)、反应气总流量为100 mL/min及空速为60000 h^(-1)的条件下,1Cu9MnO_(x)在230℃下的甲苯转化率为90%,优于MnO_(x)和CuO_(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催化氧化 Cu掺杂MnO_(x) 氧空位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论的河南省污水资源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6
作者 朱慧杰 冯颖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1期4971-4971,4990,共2页
基于河南省污水排放量逐年上升和水资源日益紧缺的现状,分析了污水资源化的运行成本,并进行布局优化;以系统论为指导,指出河南省污水资源化保障体系建设应从技术因素、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法律保障等4个方面统一协调,全面推进。
关键词 污水资源化 系统论 技术因素 经济政策 管理和法律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河南省干旱演变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吴丽 田俊峰 姜忠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1-430,共10页
以河南省1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9年月降水资料为依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作为干旱指标,构建了河南省的降水标准化综合指数,并分析了河南省近60 a各指数的干旱频率和站次比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60a来河南省年度降水标准化综合指... 以河南省1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9年月降水资料为依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作为干旱指标,构建了河南省的降水标准化综合指数,并分析了河南省近60 a各指数的干旱频率和站次比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60a来河南省年度降水标准化综合指数的站次比和季节性干旱尺度下春旱、秋旱站次比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夏旱、冬旱站次比呈下降趋势;从干旱频率看,河南省各地综合干旱频率在26.67%至36.67%之间,主要以轻旱和中旱为主,西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高,而东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低;年度综合、季尺度上干旱发生的主要覆盖范围为区域性干旱和局域性干旱;季节性干旱中春旱、夏旱、秋旱发生频率相当,且各季节性干旱表现出各自的区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干旱 河南省 降水标准化综合指数 干旱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霉素和土霉素可视化适配体检测试纸研究与制备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红旗 郑嘉 +5 位作者 刘继红 王俊艳 曹成 尹海燕 刘雪平 王冕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9-1108,共10页
为实现多抗生素的便捷、可视化检测,本文以核酸适配体作为分子识别元件,采用ISM技术进行定向进化,利用碳点纳米材料作换能器,采用链置换信号传导技术和表面临近杂交信号的输出策略,研制出了氯霉素和土霉素可视化检测试纸。结果显示,氯... 为实现多抗生素的便捷、可视化检测,本文以核酸适配体作为分子识别元件,采用ISM技术进行定向进化,利用碳点纳米材料作换能器,采用链置换信号传导技术和表面临近杂交信号的输出策略,研制出了氯霉素和土霉素可视化检测试纸。结果显示,氯霉素和土霉素可视化适配体检测试纸是一种signal-on比色型传感器,检测带的亮度与靶标的浓度正相关。经液质联用法确证,该检测试纸的灵敏度为:土霉素≥24.6μg/L,氯霉素>10.26μg/L。实验结果证明该检测试纸具有经济、快捷、高特异性的优点,有望为政府部门的抗生素风险评估、滥用监管和基层用户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配体传感器 可视化检测 检测试纸 抗生素 土霉素 氯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颗粒化过程中信号分子AI-2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松亚 陈炳桦 +5 位作者 刘彪 王林裴 王乐 谷得明 周一鸣 王笑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217-5225,共9页
群体感应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间的信息交流机制,autoinducer-2 (AI-2)作为一种“种间通讯”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因其在调节细菌基因表达和聚集中的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颗粒污泥作为一种微生物聚集体,因其具有微生物量多、沉降性... 群体感应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间的信息交流机制,autoinducer-2 (AI-2)作为一种“种间通讯”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因其在调节细菌基因表达和聚集中的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颗粒污泥作为一种微生物聚集体,因其具有微生物量多、沉降性好、抗负荷冲击能力强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AI-2介导的群体感应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AI-2信号分子的形成和介导的群体感应作用机制、AI-2的检测方法、AI-2形成中的影响因素与在颗粒污泥中的分布,总结了AI-2在颗粒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最后对AI-2介导群体感应在颗粒污泥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深入理解群体感应对污泥颗粒化的调控作用以及推进污泥颗粒化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污泥 群体感应 AI-2 调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霉素强化不同微藻处理技术对养猪废水中抗生素的去除效果研究
10
作者 刘劲松 谷得明 +3 位作者 徐俊 许之扬 李硕 胡久荣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45-1250,1257,共7页
为研究赤霉素(GAs)强化4种微藻处理技术体系(小球藻单养、小球藻+螺旋聚孢霉、小球藻+灵芝菌和小球藻+秀珍菇)对模拟养猪废水中抗生素的去除效果,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GAs,分析4种微藻处理技术体系中小球藻的日生产量、比生长率、叶绿素a... 为研究赤霉素(GAs)强化4种微藻处理技术体系(小球藻单养、小球藻+螺旋聚孢霉、小球藻+灵芝菌和小球藻+秀珍菇)对模拟养猪废水中抗生素的去除效果,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GAs,分析4种微藻处理技术体系中小球藻的日生产量、比生长率、叶绿素a含量变化,以及监测模拟养猪废水中盐酸四环素(TC)、盐酸土霉素(OTC)、磺胺嘧啶(SMZ)、磺胺二甲嘧啶(SMX)、磺胺甲噁唑(SMM)5种抗生素的去除率,筛选出最佳GAs浓度下优良的微藻处理技术。结果表明:1)当GAs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4种微藻处理技术效果最佳。2)小球藻+螺旋聚孢霉处理技术优于其他3种微藻处理技术,其对抗生素的去除率(第7天)分别达到94.41%±2.79%(TC)、90.31%±5.24%(OTC)、59.15%±5.48%(SMZ)、61.54%±5.82%(SMX)和54.97%±4.38%(SMM)。该处理技术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削减效果要好于磺胺类抗生素。3)在净化处理时间上,第7天时效果最佳。研究结果为藻菌处理技术去除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处理技术 赤霉素 养猪废水 抗生素 去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土磁性复合材料表面印迹聚合物选择性吸附分离环丙沙星 被引量:8
11
作者 毛艳丽 罗世田 +4 位作者 吴俊峰 康海彦 刘彪 潘建明 霍鹏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88,共8页
以氨基改性的磁性高岭土为基质材料,利用电子转移产生催化剂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磁性高岭土表面印迹聚合物(MMIPs)。通过FTIR、TEM、TGA、XRD和VSM等方法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其比表面积112 m2·g-1,且具有较好的热稳... 以氨基改性的磁性高岭土为基质材料,利用电子转移产生催化剂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磁性高岭土表面印迹聚合物(MMIPs)。通过FTIR、TEM、TGA、XRD和VSM等方法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其比表面积112 m2·g-1,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超顺磁性(Ms=13.365 emu·g-1)。吸附性能研究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MMIPs对环丙沙星(CIP)吸附动力学行为,Langmuir等温模型能较好地拟合MMIPs对CIP的吸附平衡数据,25℃时MMIPs的单分子层吸附容量为89.36 mg·g-1。选择性实验研究表明,MMIPs对CIP具有较好地选择识别性。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MMIPs已成功应用于鲜鱼样品中痕量CIP的分离、富集和回收,CIP的回收率为9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高岭土 磁性分子印迹材料 环丙沙星 特异性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破坏电磁辐射定位技术方法 被引量:9
12
作者 宋大钊 何学秋 +2 位作者 韦梦菡 娄全 刘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654-3667,共14页
煤岩电磁辐射技术作为一种无损、实时、非接触、前兆性强的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在煤岩结构稳定性及应力状态评估、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该技术主要通过电磁前兆信号时序变化预警煤岩动力灾害,不能实现对灾害... 煤岩电磁辐射技术作为一种无损、实时、非接触、前兆性强的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在煤岩结构稳定性及应力状态评估、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该技术主要通过电磁前兆信号时序变化预警煤岩动力灾害,不能实现对灾害孕灾区域的定位,无法指导防治措施精准实施,从而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应用。对此,围绕煤岩破坏电磁辐射定位技术方法开展了系统研究。基于磁性多层膜材料的隧道磁电阻效应,研发了新型电磁矢量传感器,传感器在三轴方向上具有显著的独立性,互不干扰,对夹角余弦的响应表现出高线性度,为煤岩破坏电磁辐射定位奠定了基础,揭示了煤岩破坏电磁辐射的矢量特性。三分量电磁信号在时域上同步到达,波形存在明显差异,频域上信号主频一致,幅频分布相似,可视为主破裂产生的电磁场在3个方向上的分量。基于煤岩破坏发生时电荷分离、运动的过程,建立了等效的电磁辐射场源模型和煤岩破坏电磁辐射定位方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定位效果理想。研究成果是煤岩电磁辐射监测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初步将该技术从预测“危险是否会发生?”拓展到预测“危险将在何处发生?”。研究旨在推动煤矿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装备的升级与创新,为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破坏 电磁辐射 定位 监测预警 矢量特征 场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在冬小麦体内的吸收与转运及富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石陶然 田凯 +3 位作者 包环宇 侯劭炜 刘雪平 吴福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98-1405,共8页
多年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导致我国PAHs(多环芳烃)排放量居高不下,直接造成土壤和大气PAHs严重污染.为了探明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积累过程和调控机制,在系统分析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吸收、转运和富集的基础上,... 多年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导致我国PAHs(多环芳烃)排放量居高不下,直接造成土壤和大气PAHs严重污染.为了探明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积累过程和调控机制,在系统分析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吸收、转运和富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冬小麦PAHs根系吸收和叶面吸收影响因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发现:(1)小麦根系对PAHs的吸收包括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方式,其中主动吸收是一个载体协助、消耗能量、PAHs与H+共运的过程;被动吸收除了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简单扩散外,水-甘油通道也参与了该过程.(2)PAHs通过气态、颗粒态沉降到小麦叶面角质层或直接通过气孔进入叶片.(3)影响PAHs根系和叶面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PAHs理化性质、植物生理状况、环境因素等.(4)小麦根系吸收的PAHs可以向地上部转运,并且与辛醇-水分配系数(KOW)、蒸腾速率、土壤中氮的形态和浓度有关.主要问题:(1)对于小麦叶片吸收的PAHs向基运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2)农田生态系统中冬小麦往往遭受土壤及大气双重污染,根系吸收及叶面吸收分别对其体内积累PAHs的贡献尚不清楚.因此,需关注韧皮部、木质部在PAHs转运中所起的作用;利用同位素示踪、双光子激发显微镜等先进技术观察和跟踪PAHs如何进入小麦以及在小麦叶中的转移和分布,阐明PAHs叶面吸收的微观机理;注重大田试验研究,为揭示冬小麦对PAHs的吸收、积累及调控机理,同时也为有机污染地区生产安全农产品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小麦 根系吸收 叶面吸收 转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菌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红强 刘雪平 +2 位作者 王洋洋 王敬飞 赵云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6,共3页
EM菌技术作为废水处理领域的新兴技术,因其独特的优越性和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在水处理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评述了EM菌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和研究情况,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EM菌 废水 水处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回收废铅膏中间产物柠檬酸铅Pb_3(C_6H_5O_7)_2·3H_2O的热分解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新锋 王现丽 +5 位作者 聂鹏茹 张伟 胡雨辰 杨家宽 汪潇 郭一飞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686-2693,共8页
借助热天平与红外光谱仪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分析手段研究柠檬酸铅Pb_3(C_6H_5O_7)_2·3H_2O的热分解过程和产物。结果表明:柠檬酸铅Pb_3(C_6H_5O_7)_2·3H_2O的热分解过程分水分脱除、无水物分解和燃烧3个阶段... 借助热天平与红外光谱仪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分析手段研究柠檬酸铅Pb_3(C_6H_5O_7)_2·3H_2O的热分解过程和产物。结果表明:柠檬酸铅Pb_3(C_6H_5O_7)_2·3H_2O的热分解过程分水分脱除、无水物分解和燃烧3个阶段;结晶水在无水物分解阶段散失,温度达到100~200℃时产生部分有机物,超过此温度时产物主要是CO2,最终产物为氧化铅与金属铅;柠檬酸铅在空气中分解受焙烧温度影响较为显著,柠檬酸铅前驱物Pb_3(C_6H_5O_7)_2·3H_2O低温焙烧时产物的主要成分是α-PbO、β-PbO与金属铅,高温焙烧时产物主要成分是β-Pb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铅 热分解 机理 铅膏中间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组装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污泥中PCB77的检测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岩 庄惠生 陈寒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92-1098,共7页
构建了一种基于L-半胱氨酸、壳聚糖、戊二醛和纳米金层层自组装技术的新型无标记、高灵敏电流型免疫传感器,并用于检测3,3',4,4'-四氯联苯(PCB77).利用示差脉冲法研究了修饰电极表面的电化学特性以及测试溶液的pH值、孵育时间... 构建了一种基于L-半胱氨酸、壳聚糖、戊二醛和纳米金层层自组装技术的新型无标记、高灵敏电流型免疫传感器,并用于检测3,3',4,4'-四氯联苯(PCB77).利用示差脉冲法研究了修饰电极表面的电化学特性以及测试溶液的pH值、孵育时间和温度对免疫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免疫传感器在含不同浓度PCB77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H=7.4)中于35℃下孵育30 min后,在含有5 mmol/L K3Fe(CN)6/K4Fe(CN)6(摩尔比1∶1)和0.1 mol/L KCl的PBS溶液(pH=6.0)中测定,响应电流与PCB77浓度在0.1~16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4,检出限为0.01 ng/mL.该传感器制备简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以重复使用.将其用于检测实际污泥样品中的PCB77,回收率为95%~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层自组装 无标记 电流型免疫传感器 纳米金 3 3' 4 4'-四氯联苯(PCB7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土完全软化强度指标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坤勇 徐娜 +2 位作者 陈恕 ENAMULLAH Baba Kalan 谢宇飞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88-1995,共8页
以引江济淮试验段工程项目为依托,开展膨胀土完全软化强度试验,分析了膨胀土完全软化强度指标在不同含水率、剪切速率下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与膨胀土干湿循环强度指标展开对比分析。完全软化状态下,膨胀土黏聚力接近0,完全软化强度... 以引江济淮试验段工程项目为依托,开展膨胀土完全软化强度试验,分析了膨胀土完全软化强度指标在不同含水率、剪切速率下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与膨胀土干湿循环强度指标展开对比分析。完全软化状态下,膨胀土黏聚力接近0,完全软化强度主要由内摩擦角决定;内摩擦角受含水率影响不大且几乎不受剪切速率影响;黏聚力普遍较小,符合完全软化状态黏聚力接近0的定义。分别采用干湿循环后强度指标和完全软化强度指标,对简单膨胀土边坡开展了干湿循环后浅层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和干湿循环试验相比,完全软化试验工作量小,试验周期短,能反映膨胀土边坡浅层滑塌的破坏机理,可用以对膨胀土边坡受干湿循环作用后的浅层稳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完全软化强度 干湿循环 浅层滑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粉煤灰空心微珠表面印迹聚合物选择性识别头孢氨苄 被引量:2
18
作者 毛艳丽 罗世田 +5 位作者 吴俊峰 刘彪 康海彦 朱慧杰 王红强 王巷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273-4281,共9页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粉煤灰空心微珠磁性复合材料(MFACs),以乙烯基改性的MFACs为基质材料,利用乳液聚合法制备磁性粉煤灰空心微珠表面印迹聚合物(MMIPs)。通过SEM、FT-IR、TGA、XRD和VSM等方法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其比表面积123.65...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粉煤灰空心微珠磁性复合材料(MFACs),以乙烯基改性的MFACs为基质材料,利用乳液聚合法制备磁性粉煤灰空心微珠表面印迹聚合物(MMIPs)。通过SEM、FT-IR、TGA、XRD和VSM等方法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其比表面积123.65 m2·g?1,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超顺磁性(Ms?12.155emu·g?1)。通过系列吸附实验研究表明,Langmuir等温模型能较好地拟合MMIPs对头孢氨苄(cefalexin,CFX)的吸附平衡数据,25℃时MMIPs的单分子层吸附容量为69.55 mg·g?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MMIPs对CFX吸附动力学行为,选择性实验研究表明,MMIPs对CFX具有较好地选择识别性。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MMIPs已成功应用于环境样品中痕量CFX的分离/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空心微珠 聚合物 吸附 头孢氨苄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配体模型预测太湖水体中Cu的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余海静 张深 邹国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07-1114,共8页
利用BLM(生物配体模型)预测了太湖水环境条件下Cu的不同形态分布、Cu对大型蚤(Daphnia magna)的生物有效性及Cu在太湖水体的水质基准值,并分析了环境因子与这些预测值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太湖水体中的Cu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有机... 利用BLM(生物配体模型)预测了太湖水环境条件下Cu的不同形态分布、Cu对大型蚤(Daphnia magna)的生物有效性及Cu在太湖水体的水质基准值,并分析了环境因子与这些预测值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太湖水体中的Cu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有机结合态Cu占水体中总Cu的99.75%.而大型蚤体内Cu主要以离子态与生物体活性点位相结合,其质量分数为3.97 ng·mg-1.Cu对大型蚤的LC50(半致死浓度)的预测值平均为710.60μg·L-1,其最大值出现在北部湖区的竺山湾,而最小值出现在东部湖区,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利用BLM推导出的太湖水体中Cu的CMC(基准最大浓度值)平均值为434.01μg·L-1,CCC(基准连续浓度值)平均值为217.04μg·L-1,分别为美国水质基准值的36和24倍.环境因子和各参数预测值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溶解性有机质中的腐殖酸含量是影响太湖中Cu的形态的主要因子,而pH是影响Cu对大型蚤的生物有效性和水质基准值的关键因子.因此,在制订太湖Cu的水质基准值时,要充分考虑水体溶解性有机质组成和pH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生物有效性 BLM模型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K_2S_2O_8耦合降解四环素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扶咏梅 王昀鹏 +3 位作者 王现丽 吴俊峰 郭一飞 康海彦 《工业水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50,共4页
研究了UV/K_2S_2O_8体系对水中四环素的降解效果。首先对比了该反应体系与UV氧化、单独K_2S_2O_8氧化对四环素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UV能有效活化分解K_2S_2O_8,能有效去除水中的四环素。同时探讨了四环素初始浓度、K_2S_2O_8投量、反应... 研究了UV/K_2S_2O_8体系对水中四环素的降解效果。首先对比了该反应体系与UV氧化、单独K_2S_2O_8氧化对四环素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UV能有效活化分解K_2S_2O_8,能有效去除水中的四环素。同时探讨了四环素初始浓度、K_2S_2O_8投量、反应时间、溶液初始pH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四环素的降解率达100%。同时实验结果表明,UV/K_2S_2O_8体系对四环素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最后探讨了UV/K_2S_2O_8技术降解四环素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K2S2O8 四环素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