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东农田生态系统不同水体水质长期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任文 谢坤 +4 位作者 李中阳 刘安能 雍蓓蓓 张志新 丁大伟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6-1307,共12页
为探究农田生态系统不同水体间水质状况差异特征及其与降雨量、地下水水位等因素的关系,本研究于2010—2020年对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周边4处流动地表水及5处浅层地下水进行监测,采用描述性统计及时间序列分析方... 为探究农田生态系统不同水体间水质状况差异特征及其与降雨量、地下水水位等因素的关系,本研究于2010—2020年对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周边4处流动地表水及5处浅层地下水进行监测,采用描述性统计及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域两种水体水质状况长期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更新能力较差的浅层地下水中Ca^(2+)、Mg^(2+)、Na^(+)、HCO_(3)^(-)、SO_(4)^(2-)、Cl^(-)含量及电导率通常高于流动地表水,降雨量增加时伴随的地下水位升高使表层土壤中的盐分离子更容易向地下水中迁移,进而导致两种水体水质的差异增大。在为期10年的监测中,所有离子均出现了明显的峰值,其中Na^(+)、Ca^(2+)、SO_(4)^(2-)于2012年3月在流动地表水中率先达到最大值,K^(+)于2011年9月在浅层地下水中率先达到最大值。不同时期两种水体的水化学类型相似程度较高,季节因素对水体中不同离子含量的周期性变化影响较小,而降雨及地下水位长期变化趋势是影响水化学类型和离子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当降雨量增加和地下水位上升时,浅层地下水中SO_(4)^(2-)和Cl^(-)含量易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Ⅳ类临界值,此时不宜选择浅层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本研究证实了豫东地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水质变化与降雨和地下水位的长期变化规律紧密相关,可为该地区农田环境水质风险管理及农业生产用水选择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 流动地表水 浅层地下水 水质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农田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扩散影响研究进展
2
作者 赵力娟 刘源 +1 位作者 李嗣艺 李中阳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抗生素作为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土壤环境中存在大量天然抗生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粪便中携带的大量外源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随粪肥施入土壤,... 抗生素作为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土壤环境中存在大量天然抗生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粪便中携带的大量外源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随粪肥施入土壤,通过食物链的循环,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我国提出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物料添加是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重要一环,能够改良土壤性状、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抗生素及ARGs的迁移扩散。为明晰植物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农田土壤ARGs扩散的影响,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了植物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农田土壤中ARGs扩散的影响机制,不仅能为有机物料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能进一步完善农田生态系统ARGs风险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土壤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22年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区冬小麦和夏玉米物候期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2
3
作者 丁大伟 雍蓓蓓 +5 位作者 任文 谢坤 赵永鉴 王广帅 陈金平 王明辉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4年第4期552-557,共6页
冬小麦和夏玉米是黄淮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主粮作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准确掌握主粮作物关键物候期对估算作物产量、改进农业生产管理水平、预防农业气象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整合了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区近15年(2... 冬小麦和夏玉米是黄淮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主粮作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准确掌握主粮作物关键物候期对估算作物产量、改进农业生产管理水平、预防农业气象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整合了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区近15年(2008—2022年)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制度下作物不同物候期的生态观测数据,主要包含观测样地信息、冬小麦物候期数据、夏玉米物候期数据。本数据集将为区域农业定量遥感研究、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研究、农业气候变化研究及农业生产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作物物候期 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态氮诱导细胞分裂素强化燕麦锶富集机制的研究
4
作者 亓琳 包云 +2 位作者 杨莹博 王晓凌 赵威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4-82,共9页
为探明硝态氮对燕麦锶富集能力的影响,以燕麦内蒙科艺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施加3个水平的金属锶(0、400和800 mg·kg^(-1))和两个水平的硝态氮(0和100 mmol·L^(-1))处理,在硝态氮处理30 d后,研究硝态氮在锶污染条... 为探明硝态氮对燕麦锶富集能力的影响,以燕麦内蒙科艺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施加3个水平的金属锶(0、400和800 mg·kg^(-1))和两个水平的硝态氮(0和100 mmol·L^(-1))处理,在硝态氮处理30 d后,研究硝态氮在锶污染条件下对燕麦锶的富集和分布特征,生长指标以及叶片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燕麦幼苗的干重随着锶浓度的升高呈现降低的趋势,硝态氮缓解了金属锶对燕麦生长的抑制作用;2)燕麦富集锶的能力表现为根>叶>茎,硝态氮促进了燕麦对锶的富集作用,提高了燕麦对锶的转运系数;3)细胞分裂素含量随着硝态氮施加浓度增加而增加。细胞分裂素含量与转运系数呈正相关。综上所述,燕麦根部富集锶的能力最强;硝态氮可以诱导燕麦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促进其对锶的抗性。此研究可为强化植物修复锶污染土壤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富集 细胞分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20年豫东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区土壤含水量变化数据集
5
作者 任文 刘婷婷 +8 位作者 雍蓓蓓 谢坤 陈金平 王广帅 郭成士 赵永鉴 刘安能 丁大伟 李中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410-420,共11页
土壤水分是分析陆地水资源形成、转化、消耗等过程的重要媒介,也是评价耕作及灌溉制度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对分析土壤盐分含量变化趋势及农田水质状况有着重要作用。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商丘站)位于黄淮海... 土壤水分是分析陆地水资源形成、转化、消耗等过程的重要媒介,也是评价耕作及灌溉制度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对分析土壤盐分含量变化趋势及农田水质状况有着重要作用。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商丘站)位于黄淮海平原核心地带(由黄河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地貌),在土壤含水量长期观测工作中,严格执行《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指标与规范》中各项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确保相关人员流程的规范性,从而实现数据质量在连续性、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方面达到要求。本数据集收集、整理涉及商丘站2008-2020年6处典型农田耕地的不同深度土层(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及80-100cm)土壤含水量数据。本数据集可为豫东旱、涝、盐、碱及轮作模式耗水规律等技术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并为区域内耕作、施肥及灌溉制度的确立提供更为合理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土壤含水量 长期定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粪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设施菜地土壤性质及蔬菜氮素利用的影响
6
作者 贾子仪 刘源 +2 位作者 赵守强 李晓彤 李中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38,44,共9页
探究不同种类粪肥部分替代对设施菜地土壤性质、蔬菜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实现设施菜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设置田间小区试验,以总施氮量150 kg/hm^(2)为基准,设置不施氮肥(CK)、100%化肥氮(CF)、猪粪替代30%氮素(P)、鸡粪替... 探究不同种类粪肥部分替代对设施菜地土壤性质、蔬菜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实现设施菜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设置田间小区试验,以总施氮量150 kg/hm^(2)为基准,设置不施氮肥(CK)、100%化肥氮(CF)、猪粪替代30%氮素(P)、鸡粪替代30%氮素(C)以及羊粪替代30%氮素(S)处理,以上海青作为供试蔬菜,分析了蔬菜生育周期内土壤性质动态变化、种植结束时氮素在植株和不同深度土壤中的分布、产量以及氮素利用等指标。结果表明,粪肥部分替代化肥能够中和碱性土壤pH、提高土壤保水性、提升土壤肥力。其中猪粪替代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与全氮含量且肥效持久,在耕层土壤中较CF分别提升了280.63%和26.18%。与CF相比,猪粪、鸡粪和羊粪替代处理均对蔬菜有显著增产效果,增产幅度分别为47.13%、38.22%、21.66%。此外,粪肥替代处理下NUE、NAUE和NPFP 3种氮素利用率指标相较CF均显著提高,且猪粪替代处理最高,较CF分别增加了366.85%、192.37%和47.25%。综合考虑土壤环境、蔬菜产量及氮素利用等指标,认为30%猪粪替代处理具有更大的增产优势与减施化肥潜力,是设施菜地种植体系中较优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粪肥替代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上海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残留对设施番茄土壤水分、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雯宇 马娟娟 +4 位作者 郑利剑 孙西欢 郭向红 李卓然 陈金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9-153,160,共6页
为探究不同残膜量条件下设施番茄土壤水分状况、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并为制定设施番茄高效灌溉制度和残膜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置了6个残膜量梯度(0、200、400、600、800和1200 kg/hm^(2),0 kg/hm^(2)为对照处理),分别测定了... 为探究不同残膜量条件下设施番茄土壤水分状况、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并为制定设施番茄高效灌溉制度和残膜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置了6个残膜量梯度(0、200、400、600、800和1200 kg/hm^(2),0 kg/hm^(2)为对照处理),分别测定了设施番茄产量以及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1)番茄土壤剖面含水率在0-30 cm土层无残膜处理明显低于残膜处理,在30-60 cm土层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残膜处理与无残膜处理番茄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本试验条件下,土壤中混入残膜对各生育期番茄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无显著影响。(3)土壤中混入残膜会影响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各残膜处理的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无残膜水平差异并不明显。因此,残膜在一定程度上会通过影响浅层土壤水分分布来影响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整体上残膜对番茄生长的作用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残留 番茄 土壤含水率 耗水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番茄水热与光合速率对不同残膜量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卓然 马娟娟 +3 位作者 郑利剑 郭向红 张雯宇 陈金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7-242,共6页
为探明残膜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并为含残膜土壤建立番茄光合模型提供依据,研究共设置5个残膜量水平0 kg/hm^(2)(T1)、200 kg/hm^(2)(T2)、400 kg/hm^(2)(T3)、800 kg/hm^(2)(T4)、1600 kg/hm^(2)(T5)进行大棚小区试验并测定不同残膜... 为探明残膜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并为含残膜土壤建立番茄光合模型提供依据,研究共设置5个残膜量水平0 kg/hm^(2)(T1)、200 kg/hm^(2)(T2)、400 kg/hm^(2)(T3)、800 kg/hm^(2)(T4)、1600 kg/hm^(2)(T5)进行大棚小区试验并测定不同残膜水平下番茄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SPAD、含水率等参数,采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并建立相关回归模型。在逐时尺度上,地温呈“S”型曲线变化,且地温随残膜量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光合速率受残膜量影响较明显,各生育期内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现在残膜量为400~800 kg/hm^(2)时;完整生育期各处理叶片气孔导度表现为下降趋势,开花坐果期与成熟期200 kg/hm^(2)处理气孔导度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叶片SPAD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并在果实膨大期达到峰值。叶片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SPAD、相对湿度、地温、平均含水率呈现显著相关性,残膜量与平均含水率显著相关。经通径分析,影响叶片光合速率的直接主导因素由大至小分别为气孔导度(0.671)、地温(0.198)、平均含水率(0.169),残膜主要依靠改变土壤含水率与地温间接影响光合速率。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土壤含残膜情况下间接因素对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为全面认识残膜对作物生长影响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番茄 光合速率 残膜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特征及物种组合对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任文 李嗣艺 +3 位作者 李中阳 孙玖明 王广帅 刘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9-69,共11页
生物修复具有成本低廉、不易产生二次污染及便于回收的特点,常被用于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区域的修复工作中。文章总结了各类植物应对重金属胁迫的特殊机制,介绍了植物生物特征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然后阐述了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的传递特性及... 生物修复具有成本低廉、不易产生二次污染及便于回收的特点,常被用于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区域的修复工作中。文章总结了各类植物应对重金属胁迫的特殊机制,介绍了植物生物特征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然后阐述了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的传递特性及其对动物活动习性的影响,分析了可用于重金属修复的动物种类及其对构建平衡网络结构的意义,最后还汇总了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的适应机制及应对策略。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植物组合、植物与动物组合及植物与微生物组合中,物种间作用关系对重金属修复的影响。该综述表明了合理搭配物种可以扩大物种适用区间,增强物种抗胁迫能力,同时提升重金属修复效率,但如何有效协调不同物种间作用关系及充分发挥各物种特征是生物组合修复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特性 重金属修复 生物组合 种间作用关系 生物修复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粪肥与黄腐酸配施对设施菜地NH3挥发及蔬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守强 刘源 +4 位作者 刘春成 孙玖明 宋纪斌 李晓彤 李中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为探究不同粪肥与黄腐酸配施对设施菜地NH3挥发及蔬菜产量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共进行了2季上海青栽培试验。第1季设置了猪粪(P_(30)、P_(15)、P_(9))分别为30、15、9 t/hm^(2);鸡粪(C_(5)、C_(3))分别为5、3 t/hm^(2);羊粪(S_(... 为探究不同粪肥与黄腐酸配施对设施菜地NH3挥发及蔬菜产量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共进行了2季上海青栽培试验。第1季设置了猪粪(P_(30)、P_(15)、P_(9))分别为30、15、9 t/hm^(2);鸡粪(C_(5)、C_(3))分别为5、3 t/hm^(2);羊粪(S_(11)、S_(6))分别为11、6 t/hm^(2);不施肥对照(CK)。在第1季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第2季试验,利用通气法采集NH_(3),粪肥添加处理均为等氮添加,猪粪、鸡粪、羊粪分别为31.9、25.4、31.3 t/hm^(2),设置了黄腐酸(H)、猪粪+黄腐酸(P_(31.9)H)、猪粪(P_(31.9))、鸡粪+黄腐酸(C_(25.4)H)、鸡粪(C_(25.4))、羊粪+黄腐酸(S_(31.3)H)、羊粪(S_(31.3)),不施肥对照(CK),2季试验的处理分别为猪粪30+黄腐酸(P_(30)-H)、猪粪15+猪粪31.9+黄腐酸(P_(15)-P_(31.9)H)、猪粪9+猪粪31.9(P_(9)-P_(31.9))、鸡粪5+鸡粪25.4+黄腐酸(C_(5)-C_(25.4)H)、鸡粪3+鸡粪25.4(C_(3)-C_(25.4)),羊粪11+羊粪31.3+黄腐酸(S_(11)-S_(31.3)H)、羊粪6+羊粪31.3(S_(6)-S_(31.3)),共计7个处理和不施肥对照(CK),监测了不同肥料施加下土壤NH3挥发速率、NH3累积挥发量、蔬菜产量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高NH3挥发速率主要集中在施肥后的1~3 d,单施粪肥条件下,NH_(3)累积挥发量表现为P_(9)-P_(31.9)>(C_(3)-C_(25.4)≈S_(6)-S_(31.3)),粪肥配施黄腐酸条件下,NH3累积挥发量表现为C_(5)-C_(25.4)H>S_(11)-S_(31.3)H>P_(15)-P_(31.9)H;在产量方面,羊粪、猪粪的增产效果要优于鸡粪,羊粪配施黄腐酸的增产效果最好,为27.48 t/hm^(2);在环境因子方面,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与土壤NH_(3)挥发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P<0.001、P<0.05)。粪肥配施黄腐酸具有降低土壤NH_(3)挥发及增加蔬菜产量的趋势,综合考虑蔬菜产量及NH3累积挥发量,认为羊粪配施黄腐酸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粪肥种类 腐殖酸 氨挥发 产量 猪粪 羊粪 鸡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粪肥与黄腐酸配施对设施菜地N_(2)O及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守强 刘源 +4 位作者 孙玖明 刘春成 李晓彤 田婧婕 李中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4-962,共9页
为探究不同种类粪肥与黄腐酸配施对设施菜地N_(2)O及CO_(2)排放的影响,采用设施大棚小区试验,进行了两季上海青栽培,监测了不同肥料施加下蔬菜产量、土壤N_(2)O、CO_(2)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N_(2)O... 为探究不同种类粪肥与黄腐酸配施对设施菜地N_(2)O及CO_(2)排放的影响,采用设施大棚小区试验,进行了两季上海青栽培,监测了不同肥料施加下蔬菜产量、土壤N_(2)O、CO_(2)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N_(2)O排放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第2周,土壤CO_(2)排放主要发生在蔬菜生长的中后期;单施猪粪、鸡粪、羊粪处理在土壤N_(2)O、CO_(2)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方面无显著差异,但粪肥配施黄腐酸增加了土壤N_(2)O、CO_(2)的排放;单施猪粪和羊粪处理的增产效果高于鸡粪处理,且粪肥配施黄腐酸增加了蔬菜产量。在环境因子方面,土壤含水率、p H、铵态氮、硝态氮是影响N_(2)O和CO_(2)排放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温室效应及蔬菜产量,羊粪配施黄腐酸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粪肥 温室气体 黄腐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外源多胺提高夏玉米灌浆前期抗涝性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冰 周新国 +3 位作者 李彩霞 甄博 李会贞 李中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2-128,共7页
为缓解玉米涝渍胁迫危害,该研究在夏玉米灌浆前期设置3、5、7、9 d的测坑淹水试验,分析淹水及淹水后叶面喷施外源多胺对夏玉米叶片可溶性糖、根系活力、地上部干物质、内源亚精胺、籽粒质量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后与CK相... 为缓解玉米涝渍胁迫危害,该研究在夏玉米灌浆前期设置3、5、7、9 d的测坑淹水试验,分析淹水及淹水后叶面喷施外源多胺对夏玉米叶片可溶性糖、根系活力、地上部干物质、内源亚精胺、籽粒质量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后与CK相比,淹水5、7、9 d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均显著减少,淹水3、7、9 d百粒质量增加,5 d减少,籽粒质量、穗行数、行粒数、产量均显著降低。叶面喷施外源多胺后,相同淹水天数处理间比较,淹水5、7、9 d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增强,淹水7、9 d叶片内源亚精胺含量增加,淹水5 d百粒质量显著增加,淹水3、5 d植株行粒数分别增加8.24%和7.41%,产量分别提高7.92%、5.85%(P<0.05)。因此,夏玉米灌浆前期遭遇淹水后5 d内叶面喷施外源多胺,能够提高其抗涝性,减少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作物 淹水 夏玉米 灌浆前期 多胺 叶面喷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故道不同灌水方式刺槐人工林幼树水分利用效率和生长特性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金平 兰再平 +3 位作者 杨慎骄 张笑培 孙尚伟 武鹏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29-2535,共7页
干旱一直是限制黄河故道沙区树木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以其较强的耐旱性、较高的成活率在造林时备受重视。适宜的灌水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当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可以促进刺槐迅速生长,改善当地环境生态。因... 干旱一直是限制黄河故道沙区树木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以其较强的耐旱性、较高的成活率在造林时备受重视。适宜的灌水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当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可以促进刺槐迅速生长,改善当地环境生态。因此,在2011至2012年间,对黄河故道沙地进行刺槐人工林的建设与培育,开展滴灌(DI)、沟灌(FI)和软管喷灌(HSI)3种灌水方式对刺槐人工林幼树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生长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文年份,滴灌刺槐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高于软管喷灌,软管喷灌高于沟灌。水分利用效率受年份影响较大,但均表现为前期下降,8月份前后降到最低值,随后缓慢回升。不同灌水方式叶绿素含量(CC)差异显著,滴灌条件下刺槐叶绿素含量最高,其次为软管喷灌,沟灌最低。不同树龄,不同灌水方式刺槐株高、地径和胸径差异显著。一年生林,滴灌刺槐的株高、地径和胸径分别比软管喷灌高出23.4、0.27 cm和0.14 cm;二年生林,滴灌刺槐的株高、地径和胸径分别比软管喷灌高53.7 cm、0.61 cm和0.54 cm。滴灌刺槐的株高、地径和胸径的年度生长量分别为软管喷灌的112.1%、107.1%和111.8%,同时分别为沟灌的121.8%、191.8%和343.6%。不同灌水方式刺槐幼树水分利用效率受年际间气象因素影响较大,滴灌可以显著地改善刺槐幼树的光合生理特性,促进其快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灌水方式 水分利用效率 生长特性 黄河故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灌溉对不同类型土壤磷形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中阳 樊向阳 +6 位作者 齐学斌 吕谋超 王和洲 胡超 黄仲冬 赵志娟 李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2-235,258,共5页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在4类典型土壤上种植小白菜,以自来水灌溉作为对照,研究再生水灌溉对小白菜生长、土壤磷形态转化特征以及不同类型土壤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全再生水灌溉:①显著增加红壤、潮土、塿土小白菜生物量,分别为9...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在4类典型土壤上种植小白菜,以自来水灌溉作为对照,研究再生水灌溉对小白菜生长、土壤磷形态转化特征以及不同类型土壤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全再生水灌溉:①显著增加红壤、潮土、塿土小白菜生物量,分别为9.1%,16.1%,9.9%;黑土小白菜生物量增加不显著;②显著增加4类土壤小白菜地上部磷含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红壤、潮土、塿土和黑土的小白菜地上部磷含量分别增加17.6%,20.0%,18.8%和15.8%,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6.7%,32.2%,34.4%,16.8%;③显著增加红壤、潮土、塿土的活性有机磷和无机磷组分中活性较高的Ca2-P,黑土的Ca2-P含量显著增加,但其活性有机磷含量变化不大。再生水灌溉能促进土壤稳性较高的有机、无机磷组分向活性较高的组分转化,但不同类型土壤间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不同类型土壤 小白菜 土壤速效磷 有机磷 无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灌浆特性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白芳芳 乔冬梅 +5 位作者 李平 齐学斌 王和洲 郭魏 韩洋 赵宇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99,共10页
为揭示不同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水氮利用效率影响,以夏玉米‘怀玉208’为试验材料,基于大型地中渗透仪,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地下水埋深(GW,2、3、4 m)和施氮量(N,300、240 kg·hm^(-2))对夏玉米籽粒灌... 为揭示不同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水氮利用效率影响,以夏玉米‘怀玉208’为试验材料,基于大型地中渗透仪,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地下水埋深(GW,2、3、4 m)和施氮量(N,300、240 kg·hm^(-2))对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玉米百粒质量随花后天数呈“S”型曲线变化趋势。施氮量和地下水埋深均极显著影响玉米收获时的百粒质量,但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地下水埋深相同时,施氮量为300 kg·hm^(-2)玉米的百粒质量均显著高于施氮量为240 kg·hm^(-2)玉米的百粒质量。(2)灌浆期各处理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均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Logistic方程能很好地拟合各处理玉米籽粒灌浆过程。收获期玉米籽粒百粒质量与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籽粒质量、玉米平均灌浆速率极显著正相关。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玉米灌浆参数的影响具有显著交互作用。(3)施氮量和地下水埋深极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其中N300GW4处理玉米产量最高,N240GW3处理的产量最低。玉米产量与穗长、穗粗、百粒质量、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4)施氮量、地下水埋深及二者交互作用均极显著影响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施氮量极显著影响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地下水埋深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N240GW4处理玉米氮肥利用效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综上可知,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玉米水氮利用效率及灌浆过程交互作用显著,N240GW4处理是本研究推荐的农业绿色高产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施氮量 灌浆 氮肥偏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与生物炭复配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陶甄 李中阳 +4 位作者 李松旌 李宝贵 李嗣艺 高峰 刘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68-1379,共12页
为揭示外源物质生物炭、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复配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比较外源物质不同组合[对照(CK)、生物炭(BC)、硝化抑制剂(NP)、脲酶抑制剂(NB)、生物炭+硝化抑制剂(BCNP)、生物炭+脲酶抑制剂(BCNB)、硝化... 为揭示外源物质生物炭、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复配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比较外源物质不同组合[对照(CK)、生物炭(BC)、硝化抑制剂(NP)、脲酶抑制剂(NB)、生物炭+硝化抑制剂(BCNP)、生物炭+脲酶抑制剂(BCNB)、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PB)、生物炭+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BCNPB)]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同时监测土壤pH、NH_(4)^(+)-N、NO_(3)^(-)-N等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处理均抑制了土壤N_(2)O排放,其中NPB处理抑制效果最显著;所有处理均促进了土壤CO_(2)排放;除BC处理为负效应外,土壤CH_(4)排放效应与CO_(2)结果类似;除BCNB处理外,其他处理对全球增温潜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NPB处理的抑制效果最佳。培养结束时,与CK相比,除NP处理提高了土壤pH外,其他6个处理均降低了土壤pH;在无机氮含量方面,与CK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土壤NH_(4)^(+)-N含量,BCNPB、NP、NPB处理减少了NO_(3)^(-)-N含量,NB、BC、BCNP、BCNB处理增加了NO_(3)^(-)-N含量。综合考虑全球增温趋势和土壤性质,本试验条件下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处理为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优外源物质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东潮土区近14年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演变及其对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成士 谢坤 +5 位作者 丁大伟 刘安能 任文 陈金平 雍蓓蓓 李中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90-1299,共10页
【目的】土壤肥力是作物产量的基础和科学施肥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分析了豫东潮土区长期定位试验最近14年的监测数据,以明确常规化肥施用模式下农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演变特征及其对施肥的响应,为潮土区农田科学合理施肥及农业可持续... 【目的】土壤肥力是作物产量的基础和科学施肥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分析了豫东潮土区长期定位试验最近14年的监测数据,以明确常规化肥施用模式下农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演变特征及其对施肥的响应,为潮土区农田科学合理施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数据来自河南商丘实验站6个定位监测点,基于2006—2019年对0—20、20—40 cm土层9个土壤肥力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pH、土壤容重)的监测结果以及农田施肥量和作物产量的调查结果,运用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采用通径系数方法分析农田氮磷钾化肥施用量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贡献的影响。【结果】6个农田监测点0—20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及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均逐渐增加,2019年较2006年分别增加了84.1%、165.0%、28.0%、57.0%、61.6%、277.3%、0.37,速效磷含量总体变化不显著;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及IFI总体表现为逐渐增加,全氮、速效磷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0—10、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提高。14年间,氮、磷化肥和氮磷钾化肥总施用量呈增加趋势,2019年较2006年分别增加了79.0%、186.0%和73.8%。2019年小麦和玉米总产量较2006年增加了4.2%,作物产量增幅明显小于化肥投入量的增幅。通径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9年间氮、磷、钾化肥对土壤肥力的贡献值分别为0.718、0.710、0.710,对作物产量的贡献值分别为1.091、1.087、1.087,而2010—2019年间对土壤肥力的贡献值分别为0.523、0.364、−0.620,对作物产量的贡献值分别为0.911、0.884、−1.108,明显低于2006—2009年。【结论】从2006到2019年的14年间,豫东潮土区农田化肥施用量增加了73.8%,而农作物产量仅增加了4.2%,且氮磷钾化肥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贡献呈降低趋势。14年间0—20 cm土层土壤pH无明显变化,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总体处于中等水平,0—20 cm土层土壤结构趋于紧实板结,2010年以后的氮磷钾化肥用量对耕层土壤紧实板结有显著影响,需进一步研究适当减少氮磷钾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通透性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长期定位监测 土壤肥力 化肥投入增加率 作物产量提高率 肥料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模式和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方彦杰 秦安振 雍蓓蓓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0-34,42,共6页
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集雨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不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与补灌措施下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片 SPAD 值、0~200 cm土壤水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欠... 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集雨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不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与补灌措施下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片 SPAD 值、0~200 cm土壤水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欠水年补灌条件下,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不仅能够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玉米籽粒性状表现。干物质积累增加2.51%~26.88%,叶面积指数增加5.06%~14.37%,叶片 SPAD 值增加1.56%~8.75%,穗长增加0.3%~13.3%、百粒重增加3.3%~4.7%。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使0~200 cm土壤平均贮水量增加8.0 mm^23.54 mm,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FMRF70>FP>FMRF60>FMRF50,产量增加19.20%~78.96%, WUE 提高15.97%~70.00%,差异显著( P <0.05)。可见,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结合灌浆期适量补灌是半干旱区适宜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集雨补灌 土壤水分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残留对设施番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卓然 马娟娟 +3 位作者 郑利剑 郭向红 杨彩霞 陈金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70,76,共7页
为了探究地膜残留对番茄生长的影响,通过设置8个残膜量处理(0、200、400、600、800、1200、1600、2000 kg/hm^(2)),分析土壤含水率、番茄生长指标、果实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残膜量的增加可致使土壤含水率分布不均匀,随着残膜量的增加3... 为了探究地膜残留对番茄生长的影响,通过设置8个残膜量处理(0、200、400、600、800、1200、1600、2000 kg/hm^(2)),分析土壤含水率、番茄生长指标、果实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残膜量的增加可致使土壤含水率分布不均匀,随着残膜量的增加30 cm以下土层含水率显著降低。当残膜量增加为2000 kg/hm^(2)时,茎粗与成熟期根茎比随着残膜量增加而波动降低,株高变化趋势保持稳定,无较大波动,产量下降18.59%。残膜量的增加,有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当残膜量处于600~1200 kg/hm^(2)范围时,番茄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升高81.47%、18.30%,有机酸含量降低28.57%。为了综合评价残膜带来的正负效应,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长、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可知番茄生长及果实品质综合得分会随着残膜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残膜量为200 kg/hm^(2)时,番茄生长及品质指标综合得分最高。大量地膜残留对番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会提升果实品质,因此将残膜量控制在特定阈值内,可减轻残膜对设施番茄造成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残留 土壤含水率 番茄 生长特性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冬小麦间作叶片SPAD值及产量表现 被引量:5
20
作者 穆阳阳 周艳丽 +3 位作者 杨慎骄 岳喜天 王静丽 张晓红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22-26,共5页
为提高苜蓿与冬小麦间作的产量和品质,通过研究苜蓿-冬小麦间作模式下苜蓿和冬小麦叶片的SPAD值和产量的变化,寻求冬小麦主产区适宜的苜蓿-冬小麦种植模式。设置苜蓿∶冬小麦为1m∶1m(MD)和1m∶2m(M2D)的间作模式,同时以单播冬小麦(CK-X... 为提高苜蓿与冬小麦间作的产量和品质,通过研究苜蓿-冬小麦间作模式下苜蓿和冬小麦叶片的SPAD值和产量的变化,寻求冬小麦主产区适宜的苜蓿-冬小麦种植模式。设置苜蓿∶冬小麦为1m∶1m(MD)和1m∶2m(M2D)的间作模式,同时以单播冬小麦(CK-X)和单播苜蓿(CK-M)作对照,测定苜蓿、冬小麦叶片的SPAD值、株高和产量变化,计算并对比分析不同种植模式SPAD值与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处理苜蓿叶片的SPAD值为MD>M2D>CK-M,株高为CK-M>M2D>MD;冬小麦叶片的SPAD值为M2D>MD>CK-X,株高为CK-X>M2D>MD;MD、M2D与CK-M和CK-X相比,苜蓿产量分别减少15.16%和9.36%,冬小麦产量减少41.04%和29.72%。M2D种植模式下,苜蓿、冬小麦叶片SPAD值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冬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与单播冬小麦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种植 紫花苜蓿 冬小麦 SPAD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