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熊耳山矿集区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松岩 张达 +7 位作者 杨明建 张鑫明 未国栋 聂胜强 王轩 冯彦平 栗文杰 陈贵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46,共18页
为理清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中多阶段矿化与热液蚀变之间的关系,文章选取与铅锌成矿阶段密切相关的绿泥石进行野外观察及电子探针分析。文章将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中的绿泥石分为3类:Ⅰ型分布在石英脉两侧的围岩中;Ⅱ型呈细粒、隐晶... 为理清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中多阶段矿化与热液蚀变之间的关系,文章选取与铅锌成矿阶段密切相关的绿泥石进行野外观察及电子探针分析。文章将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中的绿泥石分为3类:Ⅰ型分布在石英脉两侧的围岩中;Ⅱ型呈细粒、隐晶质填充于隐爆角砾岩基质;Ⅲ型与铅锌硫化物共生、或以蠕虫状广泛分布在石英颗粒间隙中。3种类型绿泥石均为斜绿泥石,并落在了铁镁绿泥石的范围内,指示其形成于偏还原的酸性环境中;在阳离子置换中,主要发生了Fe2+对Mg2+的置换,其余置换作用均不明显;3种绿泥石形成与镁铁质围岩关系密切。由校正后的绿泥石地质温度计估算出3种类型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196~239℃,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范围。3类绿泥石与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银铅锌成矿阶段相匹配,对进一步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绿泥石化学特征表明岩浆热液参与了成矿流体的形成,绿泥石形成于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成矿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床 找矿 绿泥石 电子探针 成矿 地球化学 熊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耳山沙沟脉状Ag-Pb-Zn矿床构造变形序列与控矿构造特征
2
作者 杨明建 张达 +8 位作者 张鑫明 刘松岩 聂胜强 未国栋 王轩 葛保京 三忠军 杨军伟 牛元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4-597,共24页
沙沟脉状Ag-Pb-Zn矿床是熊耳山地区最大的Ag-Pb-Zn矿床之一。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矿体的展布严格受断裂控制。矿脉主要以发育Ag、Pb、Zn及少量Au矿化为特征,根据矿物组合特征及穿切关系,划分出四个成矿阶段,分别为①石英‒菱铁矿阶段... 沙沟脉状Ag-Pb-Zn矿床是熊耳山地区最大的Ag-Pb-Zn矿床之一。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矿体的展布严格受断裂控制。矿脉主要以发育Ag、Pb、Zn及少量Au矿化为特征,根据矿物组合特征及穿切关系,划分出四个成矿阶段,分别为①石英‒菱铁矿阶段;②暗色闪锌矿阶段;③方铅矿‒银‒浅色闪锌矿阶段;④石英‒碳酸盐阶段。通过详细的野外勘查分析各组控矿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恢复构造应力场,解析构造变形样式及构造控矿特征,识别出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变形事件:D_(1)期为晚三叠世N-S向挤压背景,区内形成NE-SW向左旋剪切断裂,以及N-S向与NNE-SSW向次级裂隙,奠定了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格架;D_(2)期为早侏罗世NW-SE向挤压背景,早期形成的不同方向断裂被再次激活,NE-SW向断裂表现为逆断层性质,N-S向断裂呈左旋压扭性特征;D_(3)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近E-W向伸展背景,N-S向断裂呈张性特征,NE-SW向断裂再次发生左旋张剪性运动,并形成新的次级NNE-SSW向断裂。主要控制着第一、第二阶段的矿化过程。辉绿玢岩脉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研究区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时间应该不早于160 Ma左右;D_(4)期为早白垩世中期NW-SE向伸展为主的应力背景,NE-SW向和NNE-SSW向断裂呈张性特征,N-S向断裂主要表现为右旋张剪性特征,并控制着第三、第四阶段的矿化过程,银铅锌矿化达到顶峰。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控矿构造具有多期次叠加、等间距分布、多序次控矿的特征,并进一步识别出至少存在四级构造。断裂的多期叠加、反复激活是形成多序次断裂的前提,也是形成富矿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阶段 控矿构造 构造变形序列 构造级序 沙沟Ag-Pb-Zn矿床 熊耳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