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重金属污染评价及镉吸收规律研究 被引量:50
1
作者 季书勤 郭瑞 +3 位作者 王汉芳 张德奇 赵淑章 许令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4-157,共4页
为给小麦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品种保障,2003年对河南省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相关标准。2004年对鹤璧市卫河堤岸内侧土壤重金属检测表明,其... 为给小麦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品种保障,2003年对河南省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相关标准。2004年对鹤璧市卫河堤岸内侧土壤重金属检测表明,其土壤Cd含量为10.5mg/kg,严重超过国家标准(0.6mg/kg)。在此土壤环境下测定小麦植株各部位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重金属Cd的积累量因品种、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品种间籽粒Cd含量为0.102~0.168mg/kg,均超过国家标准(0.100mg/kg)。小麦各部位Cd积累大小次序为根〉叶〉茎〉鞘〉籽粒〉颖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吸收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第六次小麦品种更换的标志和效果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西成 赵虹 范和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1-3,共3页
种植作物良种是实现农业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国内外资料表明,提高小麦单产品种的作用约占30~40%,甚至更高。随着生产的发展,及时科学地进行小麦品种更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环境和品种黄金时期的增产潜力,夺取更大丰收。河南省... 种植作物良种是实现农业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国内外资料表明,提高小麦单产品种的作用约占30~40%,甚至更高。随着生产的发展,及时科学地进行小麦品种更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环境和品种黄金时期的增产潜力,夺取更大丰收。河南省小麦平均亩产由50年代的不足50kg,上升到90年代的250kg,亩产翻了两番多。有力的证明了小麦品种更换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并充分显示了良种增产的巨大作用。每次小麦品种更换,不仅提高了小麦单产,而且带动了综合增产技术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更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五”期间河南小麦品种群的优化组建及利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范和君 薛喜梅 +1 位作者 赵英华 郑天存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6,共6页
我省小麦专家和科技人员,勇于探索,大胆革新,在“七五”期间,对小麦品种群的优化组建及利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协作,把科研、生产、经营联合在一起,使新品种的“引、试、繁推”成为一体化。特别是国营农场在繁殖和推广新品种中,... 我省小麦专家和科技人员,勇于探索,大胆革新,在“七五”期间,对小麦品种群的优化组建及利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协作,把科研、生产、经营联合在一起,使新品种的“引、试、繁推”成为一体化。特别是国营农场在繁殖和推广新品种中,充分发挥了先进示范作用,已成为我省商品种子生产基地。从1986—1989年,提供小麦原、良种等1.6亿余公斤,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小麦生产的发展。在农业系统实行跨省、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横向联合,大搞良种繁育推广,实行良种良法技术配套,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这一经验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群 优化 利用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用种对策
4
作者 赵虹 范和君 +2 位作者 薛喜梅 王西成 闫新甫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1-3,共3页
河南省小麦用种对策赵虹,范和君,薛喜梅,王西成,闫新甫(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近年来,尽管小麦生育期间气候多变,但连续三年小麦病害发生轻,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大多数品种产量表现不差上下,抗病性真伪难分... 河南省小麦用种对策赵虹,范和君,薛喜梅,王西成,闫新甫(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近年来,尽管小麦生育期间气候多变,但连续三年小麦病害发生轻,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大多数品种产量表现不差上下,抗病性真伪难分。致使用种意见不一,造成多途径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引种 良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小麦种质在河南省的表现与利用
5
作者 杨会民 张子峰 《麦类文摘》 1996年第5期7-9,共3页
80年代中期以来,河南省先后从国内其它地区引进小麦种质近千份(不包括从外地引进的国外材料),我们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系统观察,对主要性状进行了鉴定,并配制了大量的杂交组合。现将表现及利用情况综述如下:材料与方法:引进材料种在亲本圃... 80年代中期以来,河南省先后从国内其它地区引进小麦种质近千份(不包括从外地引进的国外材料),我们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系统观察,对主要性状进行了鉴定,并配制了大量的杂交组合。现将表现及利用情况综述如下:材料与方法:引进材料种在亲本圃中,每年3月上中旬用当时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进行混合接种,白粉病是田间自然鉴定,种有诱发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种质 河南省 材料与方法 抗白粉病 抗条锈病 利用情况 利用率 杂交组合 主要性状 田间自然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河南省小麦种植中的适宜品种生态型
6
作者 季书勤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1期9-12,共4页
我省属亚热带湿润地区向暖温带地区的过渡地带,光照资源丰富,冬季温度偏暖,降雨比较适中,小麦生长的生态环境显著地优于北方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适应这一地区的品种生态型。为了探讨我省小麦品种的适宜生态型... 我省属亚热带湿润地区向暖温带地区的过渡地带,光照资源丰富,冬季温度偏暖,降雨比较适中,小麦生长的生态环境显著地优于北方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适应这一地区的品种生态型。为了探讨我省小麦品种的适宜生态型,了解不同生态型品种在我省生育表现的变异规律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我们参加了全国小麦生态联合研究,现将1982—1985年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生态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大利小麦品种在河南的鉴定与评价初报
7
作者 赵淑章 李合智 +1 位作者 李从军 芦巧玲 《作物品种资源》 1994年第2期40-40,共1页
意大利小麦品种在河南的鉴定与评价初报赵淑章,李合智,李从军,芦巧玲(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郑州450002)我所1990年从意大利和吉林农科院大豆所庄炳昌处分别引进意大利小麦品种134份和52份。当年我们根据种子多少在... 意大利小麦品种在河南的鉴定与评价初报赵淑章,李合智,李从军,芦巧玲(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郑州450002)我所1990年从意大利和吉林农科院大豆所庄炳昌处分别引进意大利小麦品种134份和52份。当年我们根据种子多少在郑州采用不同方式播种,并于1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鉴定 意大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国外智力引进 促进河南农业发展——英国剑桥小麦专家在河南省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8
作者 周阳 《麦类文摘》 1997年第4期83-83,共1页
1997年5月9日,“河南-剑桥小麦育种及高产栽培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农科院宽敞明亮的报告厅里举行,著名小麦专家胡廷积、范濂教授以及来自全省25个农业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的小麦科研工作者90余人,聚集一堂,共同讨论发展我省小麦生产的... 1997年5月9日,“河南-剑桥小麦育种及高产栽培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农科院宽敞明亮的报告厅里举行,著名小麦专家胡廷积、范濂教授以及来自全省25个农业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的小麦科研工作者90余人,聚集一堂,共同讨论发展我省小麦生产的大计。研讨会上,首先由来自英国剑桥的小麦专家布朗和彼得博士做了题为“英国小麦育种及高产栽培现状及发展趋势”、“小麦品质改良及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学术报告。这是由河南省引智办和河南省农科院共同组织的由中外学者共同参加的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两位英国小麦专家来自英国国际植物育种剑桥公司(PBI),它的前身是蜚声世界的英国国家植物育种研究所,该所已涌现出一批世界上著名的小麦遗传学家和农艺学家。该公司不仅是英国最大的植物育种公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小麦育种 河南省 植物育种 英国 交流活动 农业科研单位 高产栽培 剑桥 小麦品质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过渡型小麦品种异地种植的生育表现和温光反应
9
作者 季书勤 王绍中 +2 位作者 曹广才 吴东兵 张成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6-10,共5页
1988~1990年,将河南省的过渡型小麦品种在北京、郑州、贵阳三个试点播种.结果表明:依北、中、南的顺序,参试品种的全生育期天数逐渐减少,地点间差异极显著.全生育期天数与播种到生理拔节的天数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播种~生理拔节~抽... 1988~1990年,将河南省的过渡型小麦品种在北京、郑州、贵阳三个试点播种.结果表明:依北、中、南的顺序,参试品种的全生育期天数逐渐减少,地点间差异极显著.全生育期天数与播种到生理拔节的天数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播种~生理拔节~抽穗~成熟这三个生育阶段在北京、郑州表现“长~短~短”的特点,在贵阳则表现“短~长~短”的特点.从播种至抽穗,对日长无严格要求.播种~生理拔节、生理拔节~抽穗,都受温光互作的影响,其天数多少都和“平均光温积”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在适温范围内,其天数与平均日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过渡型品种 生长发育 温光反应
全文增补中
2006年春季河南省小麦苗情分析与管理意见 被引量:1
10
《种业导报(麦类文摘)》 2006年第3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小麦苗情 管理意见 河南省农科院 麦田管理 豫北地区 追肥浇水 播期 河南省中南部 拔节期 豫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水灌溉冬小麦冠层氮分布与转运特征及其对供氮的响应 被引量:15
11
作者 蒿宝珍 姜丽娜 +4 位作者 方保停 张英华 张菡 李春喜 王志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4941-4951,共11页
以高产冬小麦品种周麦18为材料,在大田春灌1水条件下,设置不同供氮水平和氮肥运筹处理试验,研究并探讨了在华北地区限水灌溉条件下氮肥施用对冬小麦冠层叶片氮素时空分布与转运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适量施氮可显著增产,200... 以高产冬小麦品种周麦18为材料,在大田春灌1水条件下,设置不同供氮水平和氮肥运筹处理试验,研究并探讨了在华北地区限水灌溉条件下氮肥施用对冬小麦冠层叶片氮素时空分布与转运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适量施氮可显著增产,2008—2009年以施氮量180 kg/hm2时(N21)产量最高,为8749 kg/hm2;2009—2010年以施氮量270 kg/hm2时(N32)产量最高,但施氮量210 kg/hm2(N22)处理与N32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分别为8340 kg/hm2和8558 kg/hm2。氮肥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农学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分别在N21和N22处理时最高。冠层叶片氮素含量和积累量随叶层层次自上而下降低而下降,垂直梯度分明,各时期冠层叶片氮素垂直梯度随施氮量的增加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冠层叶片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呈现为:第1层>第2层>第3层>第4层。相关分析表明,冠层叶片氮素梯度与叶片氮素转运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722*),与贡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75**)。适量施氮(120—210 kg/hm2)增大了叶层间氮素垂直分布梯度,促进了氮素在植株内的运移分配,有利于叶片氮素向外转运,提高了叶片氮素转运量和对籽粒贡献率,保持了较高的氮素利用率。施氮过多(330 kg/hm2)减小了叶层间氮素垂直分布梯度,减弱了氮素在植株内的再利用,叶片氮素转运不畅,导致叶片氮素转运量和对籽粒贡献率下降,氮素利用率显著降低。连续两年试验结果显示,通过适量氮肥调控可以增大冠层叶片氮素垂直梯度,有利于叶片中的氮素输出,促进氮素的再分配、再利用,从而提高氮素利用率,并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限水灌溉 氮素垂直分布 氮素转运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水减氮对豫北冬小麦产量和植株不同层次器官干物质运转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姜丽娜 马静丽 +4 位作者 方保停 马建辉 李春喜 王志敏 蒿宝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7-966,共10页
采用节水栽培并减少氮肥用量是实现豫北冬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发展的必然选择,探明限水减氮对冬小麦产量和植株各层次器官干物质运转的影响,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和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2009-2010和2010-2011年连... 采用节水栽培并减少氮肥用量是实现豫北冬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发展的必然选择,探明限水减氮对冬小麦产量和植株各层次器官干物质运转的影响,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和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2009-2010和2010-2011年连续2年在河南浚县钜桥进行小麦田间裂区试验,主区设置2个灌溉水平[拔节水(W1)和拔节水+开花水(W2)],副区设置5个氮肥水平[330 kg hm^-2(N4,豫北地区小麦生产中常规施氮量)、270 kg hm^-2(N3)、210 kg hm^-2(N2)、120 kg hm^-2(N1)、0 kg hm^-2(N0)],测定了籽粒产量和植株各层次器官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和对籽粒贡献率。减量施氮与N4相比,各营养器官向籽粒运转的干物质量均有增加,其中,穗轴+颖壳的干物质运转量增加了323.2%,增幅远高于茎节的24.5%和叶片的4.6%,且穗轴+颖壳的干物质运转率和对籽粒贡献率增幅也远高于茎节和叶片。减量施氮处理的叶片干物质运转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倒三叶和倒四叶,分别增加28.7%和201.1%,而茎节干物质运转量的增加主要源于除穗位节外的其他茎节,分别增加21.7%(倒二节)、71.8%(倒三节)、44.5%(倒四节)和31.1%(余节)。与W2相比,W1干物质运转量无显著差异,但干物质运转率略高(24.6%vs.23.8%),对籽粒贡献率较高(35.1%vs.30.0%),籽粒产量降低11.2%,水分供应量减少750 m^3 hm^-2。可见,减量施氮促进了营养器官,尤其是穗轴+颖壳和下层器官(倒三叶、倒四叶、倒三节、倒四节和余节)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提高了对籽粒贡献率,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减氮 限水灌溉 干物质 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水灌溉下追氮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物质运转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蒿宝珍 张英华 +4 位作者 姜丽娜 方保停 张菡 李春喜 王志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3-869,共7页
为给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小麦品种周麦18为供试材料,在大田限水灌溉条件下,设置六个不同氮肥处理[各处理底施和追施氮量(底氮+追氮)分别为:0+0、120+0、120+60、120+120、120+1801、20+240 kg.... 为给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小麦品种周麦18为供试材料,在大田限水灌溉条件下,设置六个不同氮肥处理[各处理底施和追施氮量(底氮+追氮)分别为:0+0、120+0、120+60、120+120、120+1801、20+240 kg.hm-2],研究了限水灌溉条件下追氮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物质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120+60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达到8 749 kg.hm-2。限水灌溉条件下追氮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物质运转有较明显的调控效应,总体表现为,在0~120 kg.hm-2范围内,随着追氮量的增加,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增大,胞间CO2浓度降低,延缓了旗叶的衰老进程,延长了光合功能期,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而过高的追氮量(180~240 kg.hm-2)并没有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以及降低胞间CO2浓度;适当追氮(60 kg.hm-2)虽然增加了花前贮藏物质和氮素的运转量,但运转率下降;过多的追施氮肥(120~240 kg.hm-2)会导致花前贮藏物质和氮素运转量、运转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降低。在本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追氮水平 限水灌溉 光合特性 物质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类型对冬小麦氮同化及籽粒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马平民 王绍中 +2 位作者 徐林 季书勤 张玲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3-5,共3页
小麦的生长发育受降水、气温、光照、土壤及栽培措施等多因素影响。针对土壤条件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客土法,将我省立黄土、砂姜黑土。
关键词 小麦 冬小麦 同化 籽粒 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引进意大利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的评价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三才 郑殿升 +2 位作者 胡琳 王瑞 陈桥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3-46,共4页
对新引进的25份意大利小麦品种进行了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鉴定。结果表明这批材料在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植株高度、穗粒数等方面表现较优良,相关分析还表明较高的沉淀值、湿面筋舍量和蛋白质含量与矮秆和较早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关键词 引种 意大利品种 小麦 农艺性状 蛋白质含量 品质性状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水灌溉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方保停 郭天财 +1 位作者 王晨阳 何盛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6-119,共4页
在池栽、遮雨条件下,利用植物效能分析仪研究了减少灌水次数对豫麦50灌浆期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Tm值开花后均较高,然后逐渐降低;Fv/Fo、Fv/Fm在灌浆中、前期差异不大,而... 在池栽、遮雨条件下,利用植物效能分析仪研究了减少灌水次数对豫麦50灌浆期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Tm值开花后均较高,然后逐渐降低;Fv/Fo、Fv/Fm在灌浆中、前期差异不大,而在灌浆末期迅速降低。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在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Tm、Fv/Fo和Fv/Fm较低,而拔节期灌1水处理则较高。减少灌水次数会降低籽粒产量和田间耗水量,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水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注入在小麦诱变育种上的应用研究初报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兰真 秦广雍 +3 位作者 霍裕平 杨会武 李博 杨会民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12,共4页
采用不同剂量不同能量的离子处理小麦新品种豫麦 39和优质小麦品种豫麦 47、陕优 2 2 5、兰考 90 ( 6 ) - 4,PH82 - 2 - 2和一些高代品系 ,发现出苗率、株高等性状的变异相差很大 .结果证明 ,用 30keV ,3× 10 17N+·cm-2 离子... 采用不同剂量不同能量的离子处理小麦新品种豫麦 39和优质小麦品种豫麦 47、陕优 2 2 5、兰考 90 ( 6 ) - 4,PH82 - 2 - 2和一些高代品系 ,发现出苗率、株高等性状的变异相差很大 .结果证明 ,用 30keV ,3× 10 17N+·cm-2 离子注入豫麦 39效果最佳 .M1代株高比Ck(未处理的本品种 )降低 12~ 2 9cm .M2 代共选 18株 ,株高 6 7~ 83cm ,平均 76 8cm ,克服了豫麦 39植株偏高的缺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离子注入 诱变育种 剂量 能量 株高 出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内源激素变化动态及其与分蘖发生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春喜 王绍中 +2 位作者 代西梅 尚玉磊 姜丽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9-83,共5页
1997~ 19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 (ZR)和玉米素 (Z)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 +... 1997~ 19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 (ZR)和玉米素 (Z)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 +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 ;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与IAA/ (ZR +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春性小麦分蘖初期较高的IAA/ (ZR +Z)比值利于小麦分蘖发生 ,冬性小麦分蘖初期较低的IAA/ (ZR +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蘖 IAA ZR+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诱变条件下小麦若干性状的变异 被引量:26
19
作者 张世成 林作楫 +1 位作者 杨会民 赖菁茹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03-107,共5页
研究利用高空气球和卫星处理的豫麦13,航天条件下一些性状的诱变效应.通过对SP3代14个系的调查表明,株高、粒重、主穗小花数、叶长、叶宽、单株穗数和单株重均达显著水平,但是各系内有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对照相近.通过选择... 研究利用高空气球和卫星处理的豫麦13,航天条件下一些性状的诱变效应.通过对SP3代14个系的调查表明,株高、粒重、主穗小花数、叶长、叶宽、单株穗数和单株重均达显著水平,但是各系内有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对照相近.通过选择,已育成两个优于对照的品系.航天条件下可使作物产生有利的变异,且为诱变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诱变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植株分布状况对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维城 王绍中 李春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6,共6页
采用密度相同而植株分布状况不同的试验处理,对小麦各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的非均匀分布导致群体头数、LAI、群体干物质积累量、NAR、... 采用密度相同而植株分布状况不同的试验处理,对小麦各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的非均匀分布导致群体头数、LAI、群体干物质积累量、NAR、CGR、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下降。在一定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植株非均匀分布状况加剧而减少、这主要是生物产量下降造成的。当非均匀分布超过一定程度以后,经济系数的降低也成为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植株分布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