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浅析——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罗鹏 李国领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11期36-39,共4页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文章介绍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近年来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分析了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文章介绍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近年来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分析了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等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建议,以期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 科技创新 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付亮 徐鹏亮 +7 位作者 李洋 周思远 范永胜 马华平 郭战备 李永珍 蒋志凯 胡卫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0-1018,共9页
为优化小麦小孢子培养技术,建立实用化的小麦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以冬小麦品种新麦35和西农059及春小麦品种Bobwhite为供试材料,研究了预处理方式和不同分离液对小麦小孢子活力及形成胚性小孢子的影响,并对不同培养密度下小孢子形成愈... 为优化小麦小孢子培养技术,建立实用化的小麦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以冬小麦品种新麦35和西农059及春小麦品种Bobwhite为供试材料,研究了预处理方式和不同分离液对小麦小孢子活力及形成胚性小孢子的影响,并对不同培养密度下小孢子形成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进行分析,比较了两种分化培养基对胚状体和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高温加甘露醇预处理相比,对麦穗进行低温预处理12 d的胚性小孢子数量多,小孢子活力最高;采用NPB-99培养基作为小孢子分离液不影响梯度离心,得到的小孢子活力较高,活力小孢子比率达31.96%,远高于单一甘露醇分离液和NPB-99无机盐分离液的3.62%和4.59%;小孢子培养密度为0.5×10^(4)个·mL^(-1)时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较多,诱导率为60.22%;在GEM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分化率相对较高,分化率为6.80%。因此,低温预处理12 d的麦穗以NPB-99培养基作为小孢子分离液操作简单、效果好,小孢子培养密度对胚状体/愈伤组织诱导率具有显著性影响,基因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具有极显著影响,培养基对分化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孢子发育 细胞活力 小孢子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面团黏性与小麦醇溶蛋白组成关系研究
3
作者 曹颖妮 王俊艳 +11 位作者 辛玉杰 赵光华 冯丹 胡卫国 裴金花 王红旗 尹海燕 刘冬梅 王允 郑嘉 曹成 刘继红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7,共7页
以74份不同黏性等级的小麦品种(系)为研究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分离不同黏性小麦品种的醇溶蛋白特征图谱,并进行面团黏性、醇溶蛋白组分含量与小麦面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以期建立采用少样本量快速准确识别面团黏性... 以74份不同黏性等级的小麦品种(系)为研究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分离不同黏性小麦品种的醇溶蛋白特征图谱,并进行面团黏性、醇溶蛋白组分含量与小麦面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以期建立采用少样本量快速准确识别面团黏性的方法。结果表明,经RP-HPLC分离后,ω-、α/β-和γ-醇溶蛋白3个组分在图谱上清晰可见;不同黏性等级小麦材料的醇溶蛋白得到了不同的特征图谱,黏性较大的小麦ω-醇溶蛋白的组分峰数较多,总峰面积较大;ω-醇溶蛋白在不同黏性等级小麦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面团黏性与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α/β-和γ-醇溶蛋白相对含量相关性不显著;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与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能量、拉伸阻力和最大拉伸阻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弱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ɑ/β-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γ-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与小麦各品质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可见,面团黏性主要与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有关,ω-醇溶蛋白对面团质量有弱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面团黏性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醇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60a来小麦品种株型和光合特性的遗传改良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常萍 张煜 +1 位作者 张建周 胡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24,共5页
为了分析河南省60 a来小麦品种株型和光合特性的遗传改良进展,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20个小麦品种的株型特征和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这些性状对产量的重要性。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南省小麦品种的株型性... 为了分析河南省60 a来小麦品种株型和光合特性的遗传改良进展,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20个小麦品种的株型特征和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这些性状对产量的重要性。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南省小麦品种的株型性状得到了显著改良。株高和叶层重心绝对高度都在不断降低,株高由早期品种南大2419的138 cm降低到矮抗58的67 cm,叶层重心绝对高度由碧蚂1号的69 cm降低到郑麦7698的29 cm,顶三叶基角和披角也在不断减小,旗叶变得短而宽。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叶层重心相对高度的降低、叶片基角的减小和群体叶面积指数的提高对产量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河南省小麦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旗叶的净光合速率由20.4μmol/(m^2·s)增长到27.1μmol/(m^2·s),光合速率的改良对籽粒产量的提高也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近20 a河南省小麦品种株型性状的改良进度有所减缓且进一步改良的空间相对较小,因此在今后的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小麦植株单位面积光合效能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型特征 光合特性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亲本利用和亲缘关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会伟 李国领 +3 位作者 李居政 张建周 何盛莲 李琴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3-117,共5页
为研究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亲本利用和亲缘关系,对2000—2020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419个小麦品种的亲本组合进行了分析。根据利用频次确定了2000年以来育种利用的核心亲本共计32个,其中利用频次较高的为周麦16、矮抗58、周麦22,利用频次分... 为研究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亲本利用和亲缘关系,对2000—2020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419个小麦品种的亲本组合进行了分析。根据利用频次确定了2000年以来育种利用的核心亲本共计32个,其中利用频次较高的为周麦16、矮抗58、周麦22,利用频次分别为65次,57次,36次;采用系谱法对32个核心亲本进行了聚类分析,依据亲缘关系将上述32个亲本分为Ⅵ类。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育种利用频次最高为第Ⅵ类,包括矮抗58、周麦22、周麦18、新麦18、郑麦366等19个核心亲本,该类亲本主要是由宝丰7228、温2540、周麦9、新麦9号、周麦13/周麦16直接衍生或相互之间组配衍生。同时,对419个育成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其聚类结果与核心亲本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明确了核心亲本之间、育成品种之间、育成品种和核心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为小麦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进一步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审定品种 核心亲本 系谱法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小麦燕麦类似蛋白TaALP-4A互作蛋白分析
6
作者 何宁 晁岳恩 +3 位作者 王沙沙 黄超 汪庆昌 宋晓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48,共7页
为进一步解析燕麦类似蛋白(ALPs)调控小麦面团强度的分子机制,从面团强度较高的郑麦158中克隆了小麦燕麦类似蛋白基因TaALP-4A。结果表明,TaALP-4A基因在小麦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推测TaALP-4A基因可能参与小麦种子发育过... 为进一步解析燕麦类似蛋白(ALPs)调控小麦面团强度的分子机制,从面团强度较高的郑麦158中克隆了小麦燕麦类似蛋白基因TaALP-4A。结果表明,TaALP-4A基因在小麦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推测TaALP-4A基因可能参与小麦种子发育过程中面团强度相关基因的调控。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郑麦158的cDNA文库,共获得了4个可能与TaALP-4A互作的蛋白,它们分别是半胱氨酸水解酶B-like(XM_044577944.1)、巯基蛋白酶(XM_044541518.1)、类萌发素蛋白GLP 8-5(XM_044511312.1)以及生长素响应因子ARF6-like(XM_044562954.1)。3个代表性候选蛋白(半胱氨酸水解酶B-like、巯基蛋白酶、类萌发素蛋白GLP)的回转验证结果表明,它们与TaALP-4A均存在互作关系,推测TaALP-4A可能与这些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了小麦贮藏蛋白中醇溶蛋白的降解以及其他生殖生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燕麦类似蛋白 TaALP-4A 表达分析 酵母双杂交 回转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河南省小麦品种的表现及利用现状谈科学用种
7
作者 赵虹 王西成 +3 位作者 范和君 田云峰 皮杰恩 纪利坤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7年第8期3-6,共4页
从河南省小麦品种的表现及利用现状谈科学用种赵虹王西成范和君田云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皮杰恩(河南省种子公司)纪利坤(伊川县酒后乡农技站)1997年我省夏粮普获大丰收,总产继1996年之后,... 从河南省小麦品种的表现及利用现状谈科学用种赵虹王西成范和君田云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皮杰恩(河南省种子公司)纪利坤(伊川县酒后乡农技站)1997年我省夏粮普获大丰收,总产继1996年之后,又突破200亿kg。今年我省夏粮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区域试验 品种利用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质生态及品质区划研究 Ⅰ.河南省小麦品质现状及地区差异 被引量:39
8
作者 王绍中 李春喜 +1 位作者 章练红 崔转玲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3-10,共8页
研究证明,小麦的品质特性是品种基因型和环境条件的综合表现,环境生态因子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烘烤品质有重要影响。对河南省30个小麦品种的籽粒品质和烘烤品质等多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其籽粒品质在全国居中上等水平,与世界一些主要产麦国... 研究证明,小麦的品质特性是品种基因型和环境条件的综合表现,环境生态因子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烘烤品质有重要影响。对河南省30个小麦品种的籽粒品质和烘烤品质等多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其籽粒品质在全国居中上等水平,与世界一些主要产麦国的小麦品质相比,营养品质属于中等,用作烘烤的面团特性的主要指标较差。用4个小麦品种分别在北京、石家庄、郑州、灵宝、虞城和息县种植,其籽粒的球蛋白、醇溶蛋白、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筋含量等指标都表现出由南向北的有规律变化。用3个小麦品种在全省不同地区54个点种植,相同品种不同地点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可以相差12个百分点左右,其差异远远大于品种间。表明在一个省范围内,小麦籽粒品质的地域差异是明显的,为品质区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生态 生态因子 区划
全文增补中
黄淮南片育成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玉娥 王岩 +3 位作者 胡卫国 杨剑 王西成 曹廷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8,共8页
为研究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抗穗发芽现状,将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的593份小麦新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采用种子发芽指数法和整穗发芽法进行穗发芽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供试材料的抗穗发芽能力存在差异,以感型和高感型为... 为研究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抗穗发芽现状,将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的593份小麦新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采用种子发芽指数法和整穗发芽法进行穗发芽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供试材料的抗穗发芽能力存在差异,以感型和高感型为主,但抗性品种占比呈逐年增加趋势,由5.4%增长至19.4%。鉴定出中抗整穗发芽和籽粒发芽的小麦品种有‘徐麦0054’和‘淮麦4046’;抗整穗发芽品种5个,包括‘机麦212’、‘西农733’、‘西农633’、‘保丰1530’和‘济麦44’;‘西农528’、‘龙科1221’等39个品种为中抗整穗发芽;16个品种大田穗发芽率较低。研究结果可为黄淮南片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发芽抗性 黄淮南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广适专用型小麦新品种郑麦0926的选育及提质增效栽培技术
10
作者 张丹 相志国 +3 位作者 李金仓 赵献林 杨红珊 赵永英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2期149-152,共4页
郑麦0926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经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品种,组合为郑育麦9987/郑01445,202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24年通过陕西省引种备案。该品种幼苗半匍匐、分蘖多、群体大、千粒重高、三要素协调、综合抗性好、产量潜力... 郑麦0926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经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品种,组合为郑育麦9987/郑01445,202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24年通过陕西省引种备案。该品种幼苗半匍匐、分蘖多、群体大、千粒重高、三要素协调、综合抗性好、产量潜力大、适应性广,适合制作软式馒头等我国传统食品,是一个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中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郑麦0926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品种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少萌 许为钢 +4 位作者 方宇辉 李正玲 李春鑫 张煜 齐学礼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1-298,共8页
以河南省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30个小麦大面积栽培品种为材料,采用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离析试验、田间幼穗分化进程观察的方法,对河南省小麦品种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进行了分类和演化分析,并利用STS标记对供试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基因进... 以河南省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30个小麦大面积栽培品种为材料,采用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离析试验、田间幼穗分化进程观察的方法,对河南省小麦品种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进行了分类和演化分析,并利用STS标记对供试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河南省70年来的小麦大面积品种演化中,存在着多种春化与光周期反应类型,但春化特性的演化表现为冬性程度由强减弱再增强的变化趋势;光周期特性敏感程度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经分子标记检测,河南省70年来大面积推广品种的春化基因主要为 vrn-A1、 vrn-B1、 vrn-D1、 Vrn-D1b和 vrn-B3,光周期基因主要为 Ppd-A1a、 Ppd-D1a,但这些基因对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的作用效果总体上尚不能准确反映品种的冬春性和光周期特性的实际情况,在育种工作中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的选择与鉴定仍应以表型鉴定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春化特性 光周期特性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海洋 靳海洋 +8 位作者 宋航 潘秀燕 闫雅倩 杨习文 曾昭海 臧华栋 郑念 李向东 贺德先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共10页
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和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轮作模式,为黄淮海平... 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和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轮作模式,为黄淮海平原多样化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吸收量总体上均最高,其中,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15.2%、5.0%、13.3%、8.4%,氮吸收量分别增加11.3%、2.3%、13.6%、14.5%。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25.4%、18.6%、37.6%、16.4%,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分别提高7.0%、9.6%、14.3%、5.6%,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提高8.5%、12.8%、23.6%、7.3%。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氮转运率、花前氮转运对籽粒氮的贡献率、花后氮积累量均较高;氮吸收效率最高,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提高11.3%、7.1%、15.2%、15.9%;氮利用效率以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最高,夏大豆茬口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穗数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提高20.5%、5.9%、20.0%、16.0%,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6.0%、11.9%、15.9%、5.8%。综上,夏大豆茬口有利于促进冬小麦地上部物质的生产和氮素吸收,提高小麦穗数,增加产量,冬小麦—夏大豆为最优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茬口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育种特点及性状演变分析
13
作者 李春盈 齐建双 +1 位作者 张建周 刘明 《耕作与栽培》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了解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的育种特点及性状演变,分析了河南省2011—2020年审定的181个半冬性品种(冬水组、强筋组和抗赤霉病组)的亲本来源、主要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抗病性,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总结。结果表明,近十年河南省半冬性小麦... 了解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的育种特点及性状演变,分析了河南省2011—2020年审定的181个半冬性品种(冬水组、强筋组和抗赤霉病组)的亲本来源、主要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抗病性,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总结。结果表明,近十年河南省半冬性小麦杂交育成品种占96.7%,其中单交品种占70.7%,复交品种占26.0%。亲本来源,利用频次最高的5个品种为周麦16、矮抗58、周麦22、周麦18和周麦13。这5个种质育成的品种数高达126个,占69.6%;利用外省品种(系)作为亲本育成品种为31个,占17.1%。产量性状:产量、株高、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08%、4.41%、5.38%、6.41%、7.41%,均小于10%。线性拟合结果显示,近十年河南省审定半冬性小麦品种比对照周麦18的增产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0.2%。品质性状:面团稳定时间变异系数高达76.33%,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0%。抗病性:白粉病和条锈病中抗品种较多,分别为17.68%和34.81%,高抗品种有8.29%,高感品种较少,有1.66%,中感品种较多,分别为73.48%和57.46%;叶锈病和纹枯病中抗品种分别为4.4%和8.3%;赤霉病高感品种高达94.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冬性小麦 育种特点 品质性状 抗病性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喷施氨基酸螯合锌对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积累的影响
14
作者 张博文 靳海洋 +7 位作者 许海霞 郑飞 何宁 苏亚中 赵国建 程红建 程西永 李向东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9,共12页
以清水为对照(CK),设置花后喷施0.2%、0.4%的硫酸锌、天冬氨酸锌和甘氨酸锌处理,研究花后喷施氨基酸螯合锌对不同时期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氨基酸含量、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以确定最... 以清水为对照(CK),设置花后喷施0.2%、0.4%的硫酸锌、天冬氨酸锌和甘氨酸锌处理,研究花后喷施氨基酸螯合锌对不同时期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氨基酸含量、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优的锌肥,为小麦高产提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与CK相比,喷施甘氨酸锌、天冬氨酸锌显著增加了龙亭和郸城两试验点喷施后10 d小麦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6.26%~27.45%和24.51%~39.13%;在郸城试验点,喷施硫酸锌、甘氨酸锌、天冬氨酸锌均显著增加喷施后10 d小麦籽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活性,增幅为9.93%~17.65%,而在龙亭试验点,仅喷施0.2%天冬氨酸锌使籽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活性显著提高12.15%;喷施甘氨酸锌、天冬氨酸锌显著增加龙亭和郸城两试验点喷施后10 d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增幅分别为14.49%~20.82%和13.26%~20.68%,喷施硫酸锌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所有喷锌处理对喷施后20 d和成熟期籽粒淀粉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与CK相比,喷施甘氨酸锌显著增加两试验点喷施后10d小麦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6.67%和10.42%~14.58%,显著增加郸城试验点喷施后10、20d籽粒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2.18%~15.53%、11.84%~12.76%;喷施0.2%天冬氨酸锌显著增加龙亭试验点喷施后20 d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增幅分别为23.21%和10.83%;喷施0.2%天冬氨酸锌或0.2%甘氨酸锌处理均显著增加两试验点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喷施0.4%甘氨酸锌处理仅显著增加郸城试验点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两试验点均以0.2%天冬氨酸锌处理增幅最大,分别为7.90%和7.25%。综上,花后喷施0.2%天冬氨酸锌、甘氨酸锌可显著促进小麦籽粒蛋白质合成积累,提高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其中以0.2%天冬氨酸锌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氨基酸螯合锌 淀粉 蛋白质 合成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小麦品种郑麦158不同发育时期籽粒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
15
作者 王沙沙 何宁 +3 位作者 晁岳恩 王刚 李艳 张伊欣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5,共6页
高质量的酵母双杂交文库是筛选基因互作蛋白、研究基因调控机制的基础。本研究以优质小麦品种郑麦158为材料,取其扬花后7、14、21、28、35、42 d的籽粒等量混合,利用Gateway法构建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结果显示,初级文库的库容量为8.0&#... 高质量的酵母双杂交文库是筛选基因互作蛋白、研究基因调控机制的基础。本研究以优质小麦品种郑麦158为材料,取其扬花后7、14、21、28、35、42 d的籽粒等量混合,利用Gateway法构建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结果显示,初级文库的库容量为8.0×10^(6) CFU,酵母双杂交文库的库容量为9.4×10^(6) CFU。随机挑取24个克隆进行菌液PCR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克隆均带有插入片段,插入片段的长度大多在700~2000 bp之间,重组率均达到100%,插入片段符合预期大小。综上,本研究构建的郑麦158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质量较高,能够满足高效筛选互作蛋白的要求,可为筛选小麦品质相关基因的互作蛋白以及解析其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麦158 优质小麦 酵母双杂交 CDNA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γ-醇溶蛋白基因Tagli-γ-11的克隆及其互作蛋白质分析
16
作者 王沙沙 何宁 +3 位作者 汪庆昌 黄超 宋晓 晁岳恩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3-839,共7页
为进一步解析γ-醇溶蛋白基因在小麦面粉品质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从郑麦158(低蛋白质含量、高面团强度)中克隆了小麦γ-醇溶蛋白基因Tagli-γ-1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γ-醇溶蛋白的典型结构特征,含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 为进一步解析γ-醇溶蛋白基因在小麦面粉品质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从郑麦158(低蛋白质含量、高面团强度)中克隆了小麦γ-醇溶蛋白基因Tagli-γ-1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γ-醇溶蛋白的典型结构特征,含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并在该蛋白质的重复区Ⅱ内第133~141 aa位置发现1个乳糜泻(CD)表位(PQQSFPQQQ)。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郑麦158的cDNA文库,共筛选了8个可能与Tagli-γ-11互作的蛋白质,它们分别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富含半胱氨酸和跨膜结构域蛋白1、(1,3∶1,4)-β-D-葡聚糖酶、生长素响应因子ARF17-like、细胞数目调控因子CNR8-like、泛素结构域蛋白DSK2b和转录因子PIF1-like。3个代表性候选蛋白质[富含半胱氨酸和跨膜结构域蛋白1、果糖二磷酸醛缩酶、(1,3∶1,4)-β-D-葡聚糖酶]的回转验证结果表明,它们与Tagli-γ-11均存在互作关系,推测Tagli-γ-11与这些蛋白质相互作用,主要参与了小麦籽粒中贮藏蛋白(如醇溶蛋白)和淀粉的合成与降解,以及生殖生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gli-γ-11基因 酵母双杂交 回转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洋麦918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17
作者 邓旭先 张丹 +1 位作者 贺元晴 黄彦宗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4期172-173,177,共3页
洋麦918是偃师市华夏农业科技研究所以太学5086为母本、周麦22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害、抗倒伏、抗干热风、适应性广的特点,202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洋麦918的品种来源及选... 洋麦918是偃师市华夏农业科技研究所以太学5086为母本、周麦22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害、抗倒伏、抗干热风、适应性广的特点,202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洋麦918的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洋麦918 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超高产品种筛选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65
18
作者 王绍中 赵虹 +2 位作者 王西成 范和君 田云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70-875,共6页
根据区域试验多年资料,系统分析了大穗型、大粒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成产三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产量表现,认为河南省中北部小麦超高产(9000ke/hm^2以上)应当以三要素比较协调的多穗、中等穗型品种为主,目前较好的代表品种是温麦6号;提出了... 根据区域试验多年资料,系统分析了大穗型、大粒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成产三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产量表现,认为河南省中北部小麦超高产(9000ke/hm^2以上)应当以三要素比较协调的多穗、中等穗型品种为主,目前较好的代表品种是温麦6号;提出了河南省今后小麦育种应当以逐步提高多穗型品种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要素协调发展为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超高产 大穗型 大粒型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DNA导入小麦产生抗白粉病变异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35
19
作者 阎新甫 刘文轩 +2 位作者 王胜军 王西成 王锡锋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6-30,共5页
本研究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通过花粉管途径直接导入感病的小麦品种花76中,后代出现13株抗白粉病变异株.其中5株在以后的世代中抗性稳定,另8株则继续分离.第2代分离株系的抗病株形成的第3代株系(或株行)中,抗性有分离的株行与无... 本研究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通过花粉管途径直接导入感病的小麦品种花76中,后代出现13株抗白粉病变异株.其中5株在以后的世代中抗性稳定,另8株则继续分离.第2代分离株系的抗病株形成的第3代株系(或株行)中,抗性有分离的株行与无分离的株行比例为1.9:1,而分离株行内抗病株与不抗病株之比为335:1。抗性稳定株系与感病亲本杂交,F1表现高抗病,再与感病亲本回交,后代抗感病株比例为1:1。自交Fn的比例为2.8:1.说明所获得的抗白粉病性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抗病为显性.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比较表明,这个抗病基因可能是来自大麦的一个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小麦 白粉病 抗病性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结构遗传改良的研究 被引量:60
20
作者 许为钢 胡琳 +1 位作者 吴兆苏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52-358,共7页
对陕西关中地区 60多年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现代栽培技术条件下 ,目前的推广品种比地方品种增产近 1倍 95% ,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2 3.1%和 58.4 % ,90年代以前产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 对陕西关中地区 60多年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现代栽培技术条件下 ,目前的推广品种比地方品种增产近 1倍 95% ,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2 3.1%和 58.4 % ,90年代以前产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千粒重增加 ,在 90年代则千粒重和穗粒数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单位面积穗数相对稳定 .现代矮秆品种产量结构的分析表明 ,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应在注意群体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协调关系上着重提高穗粒数 .还对 62 5~ 650 kg/ 667m2的产量结构进行了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改良 产量 产量结构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