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态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面粉中的过氧化苯甲酰 被引量:8
1
作者 孟磊 刘炎超 +4 位作者 于在乾 王志荣 田世贤 周邵文 袁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12期85-86,101,共3页
利用Co^2+催化过氧化苯甲酰(BPO)与鲁米诺的发光反应,建立了静态注射化学发光检测面粉中BPO的方法。单样检测周期为1h,检测限为3×10^-9g/mL,线性范围1.0×10^-8~1.0×10^-6g/mL,加标回收率为93.4%~101.7... 利用Co^2+催化过氧化苯甲酰(BPO)与鲁米诺的发光反应,建立了静态注射化学发光检测面粉中BPO的方法。单样检测周期为1h,检测限为3×10^-9g/mL,线性范围1.0×10^-8~1.0×10^-6g/mL,加标回收率为93.4%~101.7%,对浓度为5.0×10^-8g/mL的BPO进行测定,RSD=2.29%(n=11)。该方法应用于测定面粉中的BPO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 过氧化苯甲酰 面粉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Origin求解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化学模型参数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鑫 李伟 +4 位作者 胡建东 张润娜 汪杏莉 李振锋 李宏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1-33,90,共4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可实时监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整个动态过程而不需要对反应物进行任何标记,求解它们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亲和力参数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立了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然后根据SPR传感器检测蛋白A和球蛋...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可实时监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整个动态过程而不需要对反应物进行任何标记,求解它们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亲和力参数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立了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然后根据SPR传感器检测蛋白A和球蛋白IgG相互作用所获得的数据,应用Origin软件提供的非线性拟合方法对蛋白A和球蛋白IgG的结合和解离过程曲线进行拟合,拟合曲线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最后计算出了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ka、kd、KA和KD等动力学及亲和力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分子 表面等离子共振 准一级动力学 ORIG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饲料中的粗蛋白质 被引量:4
3
作者 孟磊 刘炎超 +1 位作者 任军亮 谢艳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11478-11479,共2页
[目的]建立测定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的新方法。[方法]采用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方法,结合有效氮吸收装置,测定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并与凯氏定氮法比较,进行实际的饲料分析。[结果]静态注射化学发光法选用2.0×10-4mol/L的Luminol溶液,用... [目的]建立测定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的新方法。[方法]采用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方法,结合有效氮吸收装置,测定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并与凯氏定氮法比较,进行实际的饲料分析。[结果]静态注射化学发光法选用2.0×10-4mol/L的Luminol溶液,用量为2.00ml,待测液的用量为2.00ml。每100ml体系中加入次氯酸钠工作液1ml和一定量的硅酸钠。获得最理想发光曲线的仪器工作条件是-275V负高压、100s发光时间。干扰试验表明0.1mg/LNH4+干扰允许限为±5%时,1000倍的Cl-、SO42-、PO43-、NO3-、Ca2+、Mg2+、Fe3+、Cu2+等离子对测定没有干扰。2种方法测得样品的粗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静态注射化学发光法简化了测试方法,缩短了时间,加标回收率为86.91%~104.60%,RSD<5%(n=5),适用于饲料生产部门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 饲料 粗蛋白 NH^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新品种郑杂芝H03在新疆的引种试验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体德 梅鸿献 +4 位作者 张海洋 郑永战 卫双玲 王保勤 刘艺伟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8,共3页
2年的引种试验表明 ,新疆阿克苏地区气候条件完全能满足芝麻的生长需要 ,其充足的光照 ,较大的温差 ,以及芝麻生育期的延长是郑杂芝H0 3在该区表现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 ,郑杂芝H0 3在新疆的生育进程和产量三要素与芝麻高产指标相一致 ,... 2年的引种试验表明 ,新疆阿克苏地区气候条件完全能满足芝麻的生长需要 ,其充足的光照 ,较大的温差 ,以及芝麻生育期的延长是郑杂芝H0 3在该区表现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 ,郑杂芝H0 3在新疆的生育进程和产量三要素与芝麻高产指标相一致 ,因此。郑杂芝H0 3在新疆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和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郑杂芝H03 产量 经济性状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