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2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施肥助力农业绿色发展——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生动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叶优良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14期21-22,共2页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在河北省曲周县创立了科技小院。2023年五四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在河北省曲周县创立了科技小院。2023年五四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他鼓励大家:“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把科技小院写入“百千万工程”的推广模式。2012年9月,河南农业大学在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成立了河南省第一个科技小院,随后又建立了杞县、兰考、新乡等科技小院。12年来,科技小院团队师生扎根生产一线,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有30多名研究生、170多名本科生在科技小院完成毕业论文,阶段性入驻科技小院的学生超过1000人,科技小院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大学 中央一号文件 河南农业大学 乡村振兴 毕业论文 课堂学习 推广模式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农业大学校园雨水利用景观方案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杜莹 王辉 金修宽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6-29,共4页
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技术与景观结合,逐步成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亮点。河南农业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中心城区,通过对河南农业大学校园可开发的雨水资源量进行统计,并进行效益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雨... 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技术与景观结合,逐步成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亮点。河南农业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中心城区,通过对河南农业大学校园可开发的雨水资源量进行统计,并进行效益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雨水收集利用景观方案,指出雨水在收集与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河南农业大学 雨水资源 雨水利用 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面源总磷污染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兴明 李玲 +3 位作者 范行行 尚元一 李栋浩 吴用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4-955,共12页
为评估面源总磷(TP)污染排放量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以高产量和高投入量为特点的河南省为例,基于清单分析法评估2000—2020年研究区各县TP污染排放量,探讨TP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污染来源和空间集聚情况,并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和地... 为评估面源总磷(TP)污染排放量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以高产量和高投入量为特点的河南省为例,基于清单分析法评估2000—2020年研究区各县TP污染排放量,探讨TP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污染来源和空间集聚情况,并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和地理探测器识别TP污染的关键驱动因素和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河南省TP排放量从1.051×10^(5)t上升至1.158×10^(5)t,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化肥和畜禽养殖是TP排放量的主要来源,两者贡献率从80.23%上升至82.52%。河南省TP排放量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特征。邓州市、滑县的TP排放总量最多,分别为3 525.60、3 126.07 t;TP污染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平原以及西南部分县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条件(解释度q=0.617)、磷肥施用量(q=0.496)、高程(q=0.324)和坡度(q=0.340)是TP污染的主要驱动因素;随机森林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条件、磷肥施用量、坡度、城镇化率和环境规制是TP污染的驱动因素中相对重要性较高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我国农业政策影响了河南省TP污染排放量,而且驱动因素的影响机制不同,未来需制定针对性的农业发展和管理政策,这对提高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总磷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11
4
作者 文倩 李小弯 +2 位作者 郧雨旱 李青松 孟庆香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4-112,共9页
为深入了解区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作者从农业水土、社会、经济、生态4方面构建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和核密度分析模型,研究2006—2015年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 为深入了解区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作者从农业水土、社会、经济、生态4方面构建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和核密度分析模型,研究2006—2015年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主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灌溉面积、农林水利工程投资比例、第一产业比重、农田化肥使用量、农作物受灾面积比例、人口密度、农机化程度、单位耕地面积用电量与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指数等,它们对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累计贡献率为81. 55%。2) 2006—2015年,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逐渐降低,由2006年的-0. 06下降到2015年的-0. 20,降低了233%,研究期内,全省仅郑州、济源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有所增加,其余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 2006—2015年,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异明显:中西部最高、南部中等、东部与北部最低;同时两级分化不断加剧:高水平承载力城市由4个减少为2个,低水平承载力城市由4个增加到10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 投影寻踪模型 评价指标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的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与关联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文倩 孙江涛 +2 位作者 范利瑶 李小弯 李青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3-338,共6页
目前全球粮食生产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大省,河南省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为客观反映河南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状况,通过构建熵权TOPSIS模型,对近10年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的时空动态... 目前全球粮食生产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大省,河南省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为客观反映河南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状况,通过构建熵权TOPSIS模型,对近10年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做了定量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8年,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指数平均值0.266,承载力水平总体上升但波动较大,承载力指数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近1.26倍,除2018年外,绝大多数年份处于稳定水平;濮阳、焦作、鹤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年均增长速率较快,均超过9%;信阳和驻马店下降较多,年均分别下降8.49%和2.77%;(2)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豫北>豫南>豫东>豫西,其中郑州、新乡、信阳、商丘、许昌5市较高,开封、平顶山、漯河、鹤壁4市较低,研究时段内豫南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逐渐下降、豫北和豫东逐渐增高;(3)农作物受灾面积比例、本年度农林水利工程投资比例、废水处理率、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以及森林覆盖率是影响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可见,为提升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河南省应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的防灾抗灾能力,同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土资源 承载力 TOPSIS 时空分异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容量的河南省资源环境公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邓素君 李青松 +1 位作者 王洪川 张少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0-204,共5页
文章基于生态环境容量,定量分析了河南省2007-2012年资源环境的公平性问题。结果表明:(1)近6年来,河南省基于生态容量的各指标基尼系数大小顺序为: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气>能源消耗>工业废水。其中前三者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4,超... 文章基于生态环境容量,定量分析了河南省2007-2012年资源环境的公平性问题。结果表明:(1)近6年来,河南省基于生态容量的各指标基尼系数大小顺序为: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气>能源消耗>工业废水。其中前三者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4,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河南省各地市在固体废弃物、废气排放和能源消耗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性;(2)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许昌、三门峡和济源等10个地市的4项生态负荷系数均大于1。这些地市是造成河南省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不公平因子;(3)河南省整体能耗及污染物的排放不公平性受产业空间布局影响。河南省应兼顾"公平和效率",注重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容量 资源环境基尼系数 生态负荷系数 公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分异与匹配格局 被引量:20
7
作者 文倩 孟天醒 郧雨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33-239,共7页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核心资源,其空间分布对区域粮食生产和耕地可持续利用有重要影响。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为了解河南省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匹配状况,在构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模型的基础上,对河南省18个地市1999—201...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核心资源,其空间分布对区域粮食生产和耕地可持续利用有重要影响。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为了解河南省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匹配状况,在构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模型的基础上,对河南省18个地市1999—2013年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耕地面积增加了19%,净增131.3万hm^2,农业用水比重降低了13%、净减少23.8亿m^3;河南省耕地资源优势明显,而水资源匮乏;水土资源数量不匹配。(2)河南省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北部和南部,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和南部,水土资源空间不匹配。(3)河南省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0.21万m^3/h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0.56万m^3/hm^2)的38%;研究期内河南省水土资源匹配系数降低了25%。(4)河南省水土资源匹配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北部最优、南部东部优于中部和西部"的格局。全省76%耕地水土资源匹配程度为"较差"(0.33<R≤0.50)或"极差"(0.09<R≤0.15),仅有6%的耕地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优"(0.33<R≤0.50)。水资源是河南省农业的主要限制因子,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综合运用、优化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是提高河南省水土资源匹配程度,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水土资源 匹配系数 时空分异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地区“三生”空间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昊 李琪颖 +2 位作者 狄巍榕 路婕 蔚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6-196,共11页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测度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多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地...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测度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多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地区“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呈现出生态、生产用地总体减少,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的态势,以各类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用地的减少最为显著。(2)2000-2020年研究区在生态环境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共同影响下,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特征,农业生产用地转变为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三生”空间变化图斑呈现明显聚集性,黄河干流沿线以正效应贡献图斑为主,郑州市、三门峡市以负效应贡献图斑为主;济源市贡献率经历了由正到负的转变,开封市和洛阳市经历了由负到正的转变,其他地市贡献率无质的变化。(3)夜间灯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因子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以夜间灯光和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沿黄地区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三生”空间 生态环境效应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沿黄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地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晓伟 王墨珂 +3 位作者 刘昊 张亚丽 王秀丽 蔚霖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4,共7页
黄河流域自然生态本底脆弱,人类长期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选取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计算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河南省黄河干流沿线8个地市生态环境质量... 黄河流域自然生态本底脆弱,人类长期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选取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计算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河南省黄河干流沿线8个地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变化趋势,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RSEI平均值为0.7311,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灵宝市、郑州市等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新安县、孟津区等生态环境质量较好;20 a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先变差后转好,大部分地区呈改善趋势,下游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情况优于中游;单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国民生产总值等表征人类活动的驱动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逐渐增强;多因子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土地利用类型和人口密度与其他各因子的交互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沿黄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氮素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价与关键管控区识别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林林 吴用 +3 位作者 杨书涵 刘雪珂 李玲 李栋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320,共10页
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水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风险评价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层次分析法的分级赋值方法,基于熵值法和专家打分确定各影响因子权重,构建河南省氮素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多因子综... 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水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风险评价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层次分析法的分级赋值方法,基于熵值法和专家打分确定各影响因子权重,构建河南省氮素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河南省氮素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指数并在流域尺度上进行验证,划分氮素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等级并识别关键管控区。结果表明:种植源、养殖源和生活源分别贡献河南省31.52%、38.47%和30.01%的氮素流失负荷,流失负荷呈现为西低,中、东部高的特点。河南省有39 429 km^(2)的区域存在中风险,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3.61%,有17 318 km^(2)的区域存在高风险,约占总面积的10.37%;划定距河流2 km以内的中、高风险区为一般管控区和重点管控区,面积分别为10 982 km^(2)和9 285 km^(2)。通过与同期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决定系数为0.82,表明模型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准度。综合结果表明,建立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可用于氮素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农业面源污染 多因子综合评价 风险识别 管控区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及控制分区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书涵 吴用 +3 位作者 高林林 李玲 李栋浩 胡亚瑾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0-759,共10页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并进行分区控制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前提。运用清单分析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河南省2020年农业面源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并进行分区控制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前提。运用清单分析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河南省2020年农业面源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河南省农业面源主要污染源为化肥施用和畜禽养殖,污染物COD排放量最大,南阳市排放总量最高;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呈较强的区域分异特征,化肥施用污染主要集中在周口市,畜禽养殖以南阳市为最严重;总等标污染指数最高为濮阳市。2)通过聚类分析将河南省划分3个一级面源污染控制分区:高度、中度和轻度风险区,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为7个二级面源污染控制分区,并针对性地给出了河南省农业面源的防治对策,为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分类管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河南省 控制分区 等标污染指数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及分区调控 被引量:1
12
作者 晏金龙 银超慧 +3 位作者 安子豪 张思敏 文倩 陈伟强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顾及空间异质性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并定量分区,对因地制宜调控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城市用地与建筑等空间数据,综合利用地理探测器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从... 顾及空间异质性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并定量分区,对因地制宜调控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城市用地与建筑等空间数据,综合利用地理探测器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从全局与局部2个层面探究在控规单元下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并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影响分区。结果表明:全局上三维建筑指标对热环境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大于二维城市用地类型指标,建筑密度(q=0.479)具有全局主导驱动特征。各指标对热环境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工业用地面积占比等指标具有较强的局部驱动特征。以MGWR局部回归系数为基础,根据不同分区内指标影响强度与作用方向的差异性,将武汉市主城区划分为4类调控区,包括三维建筑形态主导区、建筑密度强主导区、水域面积占比与建筑密度共同主导区与综合过渡区,制定因地制宜的调控策略。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基于“控规单元+控制性指标”的组合,并依据各分区不同的影响特征,提出因地制宜的调控策略,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形态优化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城市空间形态 分区调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地理探测器 空间异质性 武汉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措施资源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焦杨皓 毕庆生 +2 位作者 吕刚 刘鹏 马元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0,共7页
通过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研究,以项目实施前后工程技术措施的变化量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不同工程技术措施对资源环境效应影响的大小,分析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措施对... 通过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研究,以项目实施前后工程技术措施的变化量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不同工程技术措施对资源环境效应影响的大小,分析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措施对资源环境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1)研究区12个项目区的资源环境效应均为正值,达到资源环境效应正向的要求,但综合得分普遍偏低,说明负向指标对资源环境效应的影响很大;2)各项评价指标与资源环境效应的关联度较高,最小为0.720,其中影响较大的正向因素是新增和改善排涝面积占比,影响较大的负向因素是平均单位面积新增田间道路硬化长度。高标准农田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对资源环境效应影响都很大,工程项目规划及设计时要根据项目区实际状况,合理规划,重点是补齐短板,控制负向因素,减少负面影响,从而实现项目区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工程技术措施 资源环境效应 综合评价法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复合凝胶微球的制备及环境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锦 罗亚娟 +3 位作者 李连燚 姜宇洋 姜桂英 刘世亮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42-256,共15页
土壤和水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海藻酸钠凝胶微球具备出色的吸附性和传质性,并且合成简单、环境友好、经济适用,近年来其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然而,传统海藻酸钠凝胶微球结构单一,表面官能团寡少... 土壤和水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海藻酸钠凝胶微球具备出色的吸附性和传质性,并且合成简单、环境友好、经济适用,近年来其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然而,传统海藻酸钠凝胶微球结构单一,表面官能团寡少,机械强度低,环境修复效果并不理想。利用生物炭、天然矿物、纳米材料以及有机化合物等对其进行功能化构建海藻酸钠复合凝胶微球,是扩充其环境应用场景、提升环境修复性能的有效策略。本文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海藻酸钠复合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及理化特性,总结了其在水体污染物净化、土壤修复改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环境修复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对海藻酸钠复合凝胶微球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动该类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土壤修复 污水处理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杜如宇 范莹 +2 位作者 栗滢超 李鸣慧 屈梦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0-487,共8页
本研究通过构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计量模型对河南省2007—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规模经营、农村生态环境间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 本研究通过构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计量模型对河南省2007—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规模经营、农村生态环境间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耦合度由低度耦合上升为勉强耦合;耦合协调度在2007—2011年由低度协调上升到勉强协调,2011—2012年由勉强协调转变为低度协调,2012—2016年保持低度协调状态;预测结果显示,2017—2019年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协调转变为勉强协调。2007—2016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远未达到最优状态,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建议从技术、制度、资金等多方面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地规模经营 农业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氮素投入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的响应关系——以河南省为例
16
作者 李栋浩 蔡文沛 +3 位作者 李玲 吴用 王佳宁 杨仙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71-4078,共8页
研究以减少面源污染风险、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为目的,根据土壤氮素平衡原理,使用清单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解析了河南省17个地级市氮肥施用现状并对各地市农田土壤氮盈余、理论施氮量以及监控施氮量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除漯河市外,河... 研究以减少面源污染风险、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为目的,根据土壤氮素平衡原理,使用清单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解析了河南省17个地级市氮肥施用现状并对各地市农田土壤氮盈余、理论施氮量以及监控施氮量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除漯河市外,河南省剩余16个地级市的农田土壤氮素含量普遍处于盈余状态,氮盈余平均值达到255 kg/hm^(2),氮肥生产效率较低且大量施肥,是导致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和制约粮食增产增效的主要原因;河南省16个地级市存在过量施氮的情况,对作物施氮量进行调整后,在保证土壤养分和作物生产的前提下,河南省年总施氮量由原来的3.793×10~6 t减少到2.553×10~6 t,平均施氮量负荷由455 kg/hm^(2)降低到319 kg/hm^(2),河南省平均氮肥生产效率也将从14.3 kg/kg提升到22.3 kg/kg,有效提高了氮肥生产效率并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的风险;在农田土壤氮素平衡模型中,濮阳市、焦作市等部分施氮水平较高的地区由于土地利用率高、农作物消耗较大和种植结构等原因,农田土壤氮素的过剩量较小,农业面源污染风险也较小;济源、三门峡等部分施氮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地形、土壤和熟制等因素影响,农田土壤氮素的过剩量反而较大,农业面源污染风险也较大。因此,施氮量越大并不意味着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越大,在农业生产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减氮”,而是要使氮肥施用量能够满足实际农业生产和增产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氮肥 农业面源污染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汇水区微塑料组成和分布特征研究
17
作者 张清敏 黄梵 +7 位作者 张晓果 唐幸 马双龙 周源 王梦园 于祺正 孙一兵 王竞侦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07-2217,共11页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特别是其在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为探究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汇水区微塑料赋存情况,以及微塑料的颜色、形状、丰度和类型,本研究结合丹江口水库的水动力与汇流关系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特别是其在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为探究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汇水区微塑料赋存情况,以及微塑料的颜色、形状、丰度和类型,本研究结合丹江口水库的水动力与汇流关系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汇水区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在水样中约为7300 n·m^(-3),在表层沉积物中约为4867 n·kg^(-1),并且水样中微塑料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老灌河流域(9750 n·m^(-3))>淇河流域(8000 n·m^(-3))>水库区(6000 n·m^(-3))>丹江流域(4333 n·m^(-3)),而表层沉积物的特征为丹江流域(6636 n·m^(-3))>淇河流域(6069 n·m^(-3))>水库区(4648 n·m^(-3))>老灌河流域(4289.25 n·m^(-3)).其中,水体中微塑料颜色较为单一,以黑色、黄色、半透明色为主,主要形状有碎片状、颗粒状、棒状、薄膜状;而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颜色种类比水体中丰富,主要包括红色、白色、绿色、黑色、棕色、蓝色和透明,但仍然以黑色、棕色、透明色为主,形状种类与水体中的种类一致.此外,检出水体中微塑料粒径的大小主要在0.05—2 mm之间,以人造纤维为主,约为32%;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粒径主要在0.05—0.5 mm之间,以密度较大、相对疏水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主(5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微塑料 水体 表层沉积物 丰度 空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43
18
作者 朱嘉伟 谢晓彤 李心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039-7047,共9页
测度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是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区域国土开发科学决策规划的需要,但是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的阈值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的大小均是难以定量计算的,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测度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是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区域国土开发科学决策规划的需要,但是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的阈值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的大小均是难以定量计算的,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面临的这一难题,本文研究提出了一种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新方法,即"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动态评价法"。该方法依据生态平衡理论和生态稳定性原理,将承载力评价转化为运行状态评价,以"生态环境系统是否处于良性运行状态"作为生态环境是否处于可承载状态的评价标准;首先应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模型计算出评价区多年的EI值,然后再依据EI的动态变化趋势对"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评定,以达到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之目的,以河南省为例,介绍了评价的方法与过程。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不是承载力评价,但是可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回归分析以达到承载力评价之目的;(2)该方法紧扣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内涵,避开了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阈值测算的难点,方法简明易行,结果意义明确、实用性强,为承载力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3)生态环境系统质量现状不能反映其承载状态,信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在河南是最好的,目前却处于超载、退化状态,而濮阳和安阳市的情况则与信阳市正好相反,应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环境承载力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空心村”治理与农村环境建设 被引量:19
19
作者 付标 祝桂兰 +1 位作者 康鸳鸯 葛利玲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50-52,共3页
 本文结合河南省实际,在对“空心村”的产生与内涵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阐述了“空心村”治理的生态环境效益,提出了“空心村”治理中应注意的几个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关键词 “空心村” 治理 河南 农村环境 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建设 内涵 实际 设问 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范慧平 孟天醒 +1 位作者 文倩 宋文博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1-516,523,共7页
采用BP神经网络、平稳性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河南省1993—2012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993—2012年河南省生态环境水平整体上升、与经济增长互为Granger因... 采用BP神经网络、平稳性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河南省1993—2012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993—2012年河南省生态环境水平整体上升、与经济增长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长期看经济增长对提升生态环境具有显著正向效应,短期则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力从第二期起逐步提升;短期内生态环境的改善会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长期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经济增长 BP神经网络 动态计量分析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