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迟熟半冬性小麦品种的根系特征研究
1
作者 王春艳 杨习文 +4 位作者 周苏玫 谢松鑫 贾晓雯 胡乃月 贺德先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973,共13页
为明确小麦迟熟品种根系特征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9个熟性不同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同步开展实施室外盆栽和大田试验,系统探索了不同熟性小麦品种根系的形态、数量特征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迟熟品种的根长、根表面积、... 为明确小麦迟熟品种根系特征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9个熟性不同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同步开展实施室外盆栽和大田试验,系统探索了不同熟性小麦品种根系的形态、数量特征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迟熟品种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在返青至蜡熟期均显著高于早熟和中熟品种,其中开花期比早熟品种分别高43.02%、39.26%、48.93%和31.01%,比中熟品种分别高26.13%、24.63%、33.72%和20.82%;同时,开花期迟熟品种0~100 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比和根干重密度均显著高于早熟和中熟品种。开花期迟熟品种单株次生根数平均为48.27条,分别比早熟和中熟品种多6.92和5.07条。越冬至蜡熟期间,迟熟品种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早熟和中熟品种,其中拔节期比早熟和中熟品种分别高36.39%和15.02%。开花至蜡熟期间,与早熟和中熟品种相比,迟熟品种根系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根中MDA含量和根长衰减率显著下降,其中根长衰减率降幅分别为16.19%和10.88%。综合来看,与早熟和中熟品种相比,迟熟品种的根系性状表现较好,不仅具有较优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重、次生根数和根系活力,还具有较优的抗衰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迟熟品种 根系 形态性状 数量性状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北灌区优质高产小麦品种鉴选及其生理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毕新铜 葛子菲 +5 位作者 杨洋 冯健超 马冬云 谢迎新 王晨阳 贺利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目的】筛选出适宜豫北地区的优质高产类小麦品种,为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37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15个加工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5个加... 【目的】筛选出适宜豫北地区的优质高产类小麦品种,为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37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15个加工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5个加工品质指标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88%。其中,第1主成分为面团揉混特性因子,主要为拉伸面积、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沉降值和粉质质量指数;第2主成分为蛋白特性因子,主要为干、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第3主成分为籽粒性状因子,主要为容积质量。通过隶属函数得到品质指标综合评价值(integrated assessment value,D),其中,排名前5的分别为新麦58、新麦45、科兴3302、中麦578和福穗3号。通过对产量和品质综合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所有参试品种分为5大类,产量和品质均表现较优的品种有10个,其中,郑麦139、国阳537和中麦578为一类高产优质类品种。【结论】通过产量和品质综合评价筛选出一类高产优质品种3个;不同类型品种的生理特征表现为高产类品种灌浆期具有较高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而优质类品种灌浆期反映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专用小麦 品种筛选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旱小麦品种根系垂直分布和根尖特征分析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滕政凯 王春艳 +6 位作者 卜明娜 周苏玫 胡乃月 谢松鑫 贾晓雯 杨习文 贺德先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72-1184,共13页
为明确抗旱小麦品种根系的垂直分布和根尖特征,以抗旱品种新麦39、洛旱22和干旱敏感周麦36、郑麦369为材料,采用柱栽法,在雨养和高产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两类品种产量、根系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抗旱品种籽粒... 为明确抗旱小麦品种根系的垂直分布和根尖特征,以抗旱品种新麦39、洛旱22和干旱敏感周麦36、郑麦369为材料,采用柱栽法,在雨养和高产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两类品种产量、根系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抗旱品种籽粒产量高于干旱敏感品种,而高产灌溉条件下产量表现则相反。两类品种根长度、根干重和根体积具有显著差异,抗旱品种在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深层(40~60 cm)土壤中的根长度、根干重和根体积均高于干旱敏感品种;雨养条件下表层和中层土壤中的根长度、根干重和根体积均显著低于高产灌溉条件,而在深层土壤中高于高产灌溉条件。不同土层中抗旱品种的根尖数和根尖长度均高于干旱敏感品种,而根尖直径则小于干旱敏感品种,其中高产灌溉条件下,抗旱品种在表层土壤中的根尖长度和根尖数分别较干旱敏感品种分别高17.2%和24.11%,根尖直径低14.2%,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高产灌溉条件相比,雨养条件下不同土层中的根尖长度和根尖直径均降低,表层土壤中的根尖数减少,而中层和深层的根尖数则增多。这说明抗旱品种的根系生长发育状况优于干旱敏感品种,有助于适应干旱胁迫和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旱品种 干旱敏感品种 根系垂直分布 根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MBD9基因敲除及其对叶夹角的影响
4
作者 范姗姗 杜金强 +3 位作者 张新宁 吴玉杰 孟凡荣 李永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7,共9页
【目的】创建小麦TaMBD9基因敲除材料,探讨该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调控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TaMBD9的表达特性,通过C... 【目的】创建小麦TaMBD9基因敲除材料,探讨该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调控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TaMBD9的表达特性,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创建基因敲除小麦材料。【结果】表达分析显示,TaMBD9在小麦不同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其中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且随发育进程有所波动。3个部分同源基因间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其中TaMBD9D的表达水平较高。获得了TaMBD9的3个部分同源基因均成功敲除的纯合突变小麦材料。表型分析发现,TaMBD9敲除导致小麦叶夹角明显增大。【结论】小麦TaMBD9在叶夹角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获得了TaMBD9基因敲除纯合株系,为开展小麦叶夹角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夹角 TaMBD9基因 基因敲除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东南砂姜黑土冬小麦种植区有机肥和无机氮配施组合模式选择
5
作者 宋一凡 武紫君 +8 位作者 付凯霞 张荣 孙丽芳 张广乐 陈如雪 牟海萌 王壮壮 王鹏飞 王永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8,共11页
【目的】探寻豫东南砂姜黑土冬小麦种植区适宜的有机肥和无机氮配施组合模式,为实现区域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2012—2021连续10 a不同施氮量定位试验基础上设置增施有机肥处理,研究分析不同... 【目的】探寻豫东南砂姜黑土冬小麦种植区适宜的有机肥和无机氮配施组合模式,为实现区域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2012—2021连续10 a不同施氮量定位试验基础上设置增施有机肥处理,研究分析不同施氮量下增施有机肥对0~20 cm原状土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变化,以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增施有机肥可优化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组成,与不增施有机肥的长期单施氮肥处理相比,增施有机肥的施氮量配施处理>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平均提高了10.97%;增施有机肥的施氮量配施处理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高于不增施有机肥的长期单施氮肥处理,分别增加了1.73%~7.83%和0.95%~6.00%;增施有机肥的施氮量配施处理较不增施有机肥的长期单施氮肥处理还可提高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20.59%和2.82%;增施有机肥的施氮量配施处理可提高小麦产量,较不增施有机肥的长期单施氮肥处理2 a平均增产13.05%。【结论】施氮量范围为201.72~234.10 kg⋅hm^(-2)并增施有机肥时可实现理论最高产量,施氮量240 kg⋅hm^(-2)、有机肥5000 kg⋅hm^(-2)的配施组合模式有利于产量提升,增产效果最好,可实现土壤结构改良、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培肥和产量提升的协同调控效应,可作为豫东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的适宜施氮量与有机肥配施组合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增施有机肥 土壤团聚体 砂姜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分配利用和茎秆维管束结构的影响
6
作者 卢素豪 吕天宇 +7 位作者 韩潇杰 田培培 李双静 王晨阳 马冬云 康国章 马耕 王丽芳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49-1060,共12页
为探究适宜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作用机制,以强筋小麦品种丰德存麦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氮量0 kg·hm^(-2)(N0)、180 kg·hm^(-2)(N180)和300 kg·hm^(-2)(N300)3个处理,分析了施氮量对冬小麦茎秆节... 为探究适宜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作用机制,以强筋小麦品种丰德存麦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氮量0 kg·hm^(-2)(N0)、180 kg·hm^(-2)(N180)和300 kg·hm^(-2)(N300)3个处理,分析了施氮量对冬小麦茎秆节间形态特征、节间维管束结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增加了小麦茎秆节间直径、大维管束数目(NBV)(倒三节间除外)、大维管束平均面积(MABV)、大维管束总面积(TABV)、小维管束数目(NSV)、小维管束平均面积(MASV)和小维管束总面积(TASV)。与N0处理相比,N180和N300处理下节间直径增幅分别为14.80%~29.95%和10.80%~29.41%,NBV增幅分别为3.35%~28.39%和1.05%~17.91%,NSV增幅分别为17.32%~41.69%和13.25%~33.31%,MABV增幅分别为4.49%~20.10%和3.75%~9.91%,TABV增幅分别为8.19%~48.87%和5.10%~27.58%,MASV增幅分别为1.94%~20.47%和0.49%~15.53%,TASV增幅分别为41.50%~59.79%和19.76%~50.67%。施氮提高了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且均以N180处理最高。与N0处理相比,N180和N300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271.95%和215.81%,穗数分别增加195.29%和147.38%,穗粒数分别增加40.87%和34.42%。与N300处理相比,N180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增加。综合来看,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80 kg·hm^(-2)有利于冬小麦节间增粗和维管束发育,可促进花前干物质和氮素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从而实现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冬小麦 茎秆维管束结构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冬小麦旗叶碳氮代谢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7
作者 陈如雪 孙丽芳 +6 位作者 张芯源 牟海萌 张永新 袁丽雪 彭仕乐 王壮壮 王永华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01-1913,共13页
探究秸秆还田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干物质生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旨在阐明其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为冬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于2021—2023年连续2年设置微耕机旋耕掩埋秸秆还田(T1)、... 探究秸秆还田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干物质生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旨在阐明其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为冬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于2021—2023年连续2年设置微耕机旋耕掩埋秸秆还田(T1)、秸秆配施商品微生物菌剂+微耕机旋耕掩埋还田(T2)、秸秆配施真菌-细菌复合微生物菌剂(侧孢短杆菌WPL-3、黑曲霉BLH-22、哈茨木霉GZX-3)+微耕机旋耕掩埋还田(T3)和秸秆不还田(CK)4个处理池栽对比试验,重点研究其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秸秆还田和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组合均能提高冬小麦产量,优化产量构成因素。T3处理平均产量最高,较T2、T1和CK分别提高5.47%、10.41%和15.27%,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CK和T1。与CK和T1处理相比,T3处理开花及花后的碳代谢SPS和SS酶活性及氮代谢NR和GS酶活性均显著提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籽粒干重亦显著增加。秸秆还田协同真菌-细菌复合微生物菌剂(T3)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其多途径调控机制主要是哈茨木霉-侧孢短杆菌协同调控,加速秸秆腐解,提升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T2相比,酶活性呈提高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优化冬小麦“源-流-库”动态关系,强化籽粒灌浆物质基础,促使花后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效率提高18.4%(与T2相比,转移效率提升3.1个百分点),最终产量较T2处理显著提高5.47%。因此,相较于商品菌剂处理(T2),秸秆还田协同真菌-细菌复合微生物菌剂(T3)处理可作为黄淮南部冬小麦绿色高产栽培的可靠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干物质生产 碳氮代谢 产量形成 冬小麦 微生物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根系发育特征及其与分蘖成穗的相关性
8
作者 谢松鑫 贾晓雯 +6 位作者 周苏玫 杨健 滕政凯 段剑钊 胡乃月 贺德先 杨习文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9-1120,共12页
为了解冬小麦根系特征与分蘖成穗的相关性,设置3个施氮水平(0、120和240 kg·hm^(-2)),以冬小麦大穗型品种武农981、郑麦618、濮麦116和多穗型品种西农529、郑麦16、郑麦22为材料,研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40 cm土层中根系形态性状,... 为了解冬小麦根系特征与分蘖成穗的相关性,设置3个施氮水平(0、120和240 kg·hm^(-2)),以冬小麦大穗型品种武农981、郑麦618、濮麦116和多穗型品种西农529、郑麦16、郑麦22为材料,研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40 cm土层中根系形态性状,0~20 cm根系活力及茎蘖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根干重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长密度、单株次生根数和根系活力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根系活力峰值出现在拔节期,其余指标峰值出现在开花期。随着最大单株次生根数的增加,根系活力提高了68.56~109.60μg·g-1·h-1;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在0~2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了48.67~170.14 g·m^(-3)、0.78~1.04 m·m^(-3)和4.77~7.76 m^(2)·m^(-3),在20~4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了17.96~65.93 g·m^(-3)、0.13~0.18 m·m^(-3)和0.96~1.55 m^(2)·m^(-3);最大茎蘖数和分蘖成穗数分别提高了385.60万~816.34万·hm^(-2)和51.65万~84.65万·hm^(-2),而分蘖成穗率则降低了3.68~3.86个百分点。不同时期的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以及最大茎蘖数和单位面积成穗数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分蘖成穗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处理间差异显著;大穗型品种的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显著高于多穗型品种,但次生根数、最大茎蘖数和单位面积成穗数均显著低于多穗型品种。经相关性分析,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最大茎蘖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次生根数与单位面积成穗数呈显著正相关,而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单位面积成穗数均呈弱正相关或不相关;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分蘖成穗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冬小麦单株次生根数增加以及根系活力和根系形态数量性状提高有利于最大茎蘖数和单位面积分蘖成穗数的增加,但降低了分蘖成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茎蘖数 分蘖成穗率 根系形态数量性状 根系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面条馒头小麦新品种豫农703的综合特性分析
9
作者 杨仿 康国章 +6 位作者 李鸽子 王鹏飞 韩巧霞 葛强 刘国芹 杜长青 虞波 《中国种业》 2025年第1期63-66,共4页
豫农703是河南农业大学以周麦16/04中36//周93112为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2024年8月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42004。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广适等特点,适合制作优质面条、... 豫农703是河南农业大学以周麦16/04中36//周93112为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2024年8月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42004。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广适等特点,适合制作优质面条、馒头等蒸煮面食制品。为促进豫农703在河南地区的大面积推广利用,对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产量、农艺性状、抗病性和品质性状等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豫农703在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最高可达9106.5kg/hm^(2),生产试验可达8308.5kg/hm^(2),较对照百农207极显著增产6.0%左右;该品种容重、饱满度和出粉率较高,属于中筋类型,平均生育期223.4d,适宜在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豫农703 高产 面条 馒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天宁38号的磷高效分子标记鉴定
10
作者 王金凤 师焕婷 +4 位作者 乔纪霞 王翔 娄闯 王鹏飞 康国章 《中国种业》 2025年第4期70-74,82,共6页
我国小麦当季磷肥利用效率仅19%,是限制绿色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筛选与培育磷高效小麦品种是关键出路。前期研究发现,高亲和磷转运蛋白TaPHT1;9和TaPHT1;6在作物磷素吸收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因此开发了可用于筛选TaPHT1;9-4B和TaP... 我国小麦当季磷肥利用效率仅19%,是限制绿色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筛选与培育磷高效小麦品种是关键出路。前期研究发现,高亲和磷转运蛋白TaPHT1;9和TaPHT1;6在作物磷素吸收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因此开发了可用于筛选TaPHT1;9-4B和TaPHT1;6-5B基因优异等位变异位点的分子标记CAPS-799和dCAPS-571。天宁38号是一个推广面积较大的小麦品种,2024年被列为河南主推品种,该品种含有上述2个分子标记,鉴于此进行了连续2年田间验证试验。结果发现,在低磷环境下天宁38号仍然具备较高的磷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较对照周麦18平均提高40.37%和45.17%,表明该品种是一个磷高效小麦品种,可应用于小麦养分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天宁38号 分子标记 磷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00TY5后代株系的抗穗发芽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苏玫 尹钧 +3 位作者 任江萍 李永春 李磊 张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50,共5页
为给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和参考依据,以扬麦5号为受体,对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00TY5的后代株系进行PCR分子检测,并对阳性株系进行了穗发芽和籽粒发芽试验。结果表明,PCR检测T4代14个转基因株系中阳性株系占78.5%,具有抗穗发芽特... 为给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和参考依据,以扬麦5号为受体,对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00TY5的后代株系进行PCR分子检测,并对阳性株系进行了穗发芽和籽粒发芽试验。结果表明,PCR检测T4代14个转基因株系中阳性株系占78.5%,具有抗穗发芽特性的株系占阳性株系的54.5%。这些抗性株系在成熟前5d至成熟后10d,各株系与扬麦5号相比平均穗发芽时间推迟2.1d,穗粒发芽率和穗发芽度分别降低26.4%和52.8%;籽粒发芽开始时间延迟2d,籽粒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降低40.8%和43.7%,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成熟后25d,各株系与扬麦5号的各种发芽参数差异减少或差异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穗发芽参数与籽粒发芽参数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麦系 PCR检测 抗穗发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立方体取样法提高小麦根系研究精准性的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一晨 杨习文 +6 位作者 吴寅 黄源 徐利利 付锦州 郭芳芳 周苏玫 贺德先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6-46,共11页
为减少取样误差,提高小麦根系研究的精准性,于2018—2020年分别采用立方体取样法(CSM)、根钻法(CK1)、挖掘法(CK2)对西农979、周麦27进行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根系生长发育和活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CK1和CK2处理,CSM处理的根... 为减少取样误差,提高小麦根系研究的精准性,于2018—2020年分别采用立方体取样法(CSM)、根钻法(CK1)、挖掘法(CK2)对西农979、周麦27进行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根系生长发育和活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CK1和CK2处理,CSM处理的根干质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测定值较高,20~40 cm土层中不同处理上述指标测定值的差异大于0~20 cm土层,且在生育后期不同取样方法上述指标测定值之间差异较大。相较于CK1和CK2处理,CSM处理的根系活性测定值较高,通过不同取样方法测定的根系活性差异较大,尤其是在生育前期,而生育后期差异缩小;全生育期不同土层中根系活性的差异较大,表现为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而20~40 cm土层中不同取样方法下根系活性测定值的差异大于0~20 cm土层。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层中不同取样方法根系性状测定值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回归方程的建立,可根据CK1、CK2处理的根系性状测定值估算CSM处理根系性状测定值,从而对CK1、CK2的测定值进行矫正。比较而言,立方体取样法虽然操作要求高,但获取的根样代表性强,根系性状调查分析精准度高、误差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系 研究精准性 立方体取样法 根钻法 挖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生物量及氮积累量的植被指数动态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亚鹏 贺利 +4 位作者 王洋洋 刘北城 王永华 郭天财 冯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38-1249,共12页
利用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小麦生长状况,依据监测结果适时促控,可提高产量。本研究以高产小麦品种周麦27为试验材料,在不同试验地点设置了水氮耦合的大田试验,筛选出了适宜监测冬小麦地上部氮积累量和生物量的植被指数,并构建了不同产量水... 利用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小麦生长状况,依据监测结果适时促控,可提高产量。本研究以高产小麦品种周麦27为试验材料,在不同试验地点设置了水氮耦合的大田试验,筛选出了适宜监测冬小麦地上部氮积累量和生物量的植被指数,并构建了不同产量水平下优选植被指数的动态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的水氮耦合模式显著影响小麦冠层光谱变化,在350~700nm和750~900nm表现相反的反应特征;(2)对2个农学生长指标反应敏感且兼容性好的植被指数主要有修正型红边比率(mRER)、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825,735)]、红边叶绿素指数(CIred-edge)和归一化差异光谱指数(NDSI),其与产量间相关性较好的时期为拔节至灌浆中期;(3)双Logistic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高产和超高产水平下拟合精度较高(R^2>0.82),而低产水平下相对较低(R2=0.608~0.736)。比较而言,CIred-edge和SAVI(825,735)用于评价小麦长势较为适宜。研究结果对作物因地定产、以苗管理、分类促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高光谱遥感 植被指数 产量 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巧云 郭振峰 +3 位作者 郝晓鹏 唐建卫 高艳 殷贵鸿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1-599,共9页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镰刀菌属多种真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品质与产量。近些年来,该病害频繁发生,对粮食可持续生产和人畜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的接种方法及评价体系比较混乱,严重制约其抗...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镰刀菌属多种真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品质与产量。近些年来,该病害频繁发生,对粮食可持续生产和人畜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的接种方法及评价体系比较混乱,严重制约其抗性遗传育种与抗病机理研究的快速发展。本文从苗期与成株期抗性鉴定两个方面,对该病害抗性鉴定常用的接种方法、培养条件及抗性评价体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苗期抗性鉴定宜采用孢子液浸泡法和天然培养基接种法,以茎基腐病症状分级为指标进行抗性评价;成株期抗性鉴定宜采用天然培养基接种法,以病蘖率结合茎秆症状严重程度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合适。最后,为建立高效统一的茎基腐病抗性鉴定方法,提出了增强苗期抗性鉴定标准化、注重成株期抗性鉴定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小麦茎基腐病抗性的准确鉴定提供有益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苗期抗性 成株期抗性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根系形态数量性状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付锦州 周苏玫 +5 位作者 韩亚倩 郭芳芳 滕政凯 杨键 杨习文 贺德先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6-637,共12页
为明确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其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于2020—2021年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品种,分别选用大穗品种周麦30和多穗品种周麦32,副处理为种植密度,设置1.2×10^(6)、2.4×10^(6)、3.6×10... 为明确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其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于2020—2021年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品种,分别选用大穗品种周麦30和多穗品种周麦32,副处理为种植密度,设置1.2×10^(6)、2.4×10^(6)、3.6×10^(6)苗·hm^(-2)3个密度。使用长方体铁盒(20 cm×5 cm×20 cm)在麦行上、行距1/4处、行距1/2处分别取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样品。分析冬前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不同位点小麦根系形态数量性状(根长密度、平均根直径、根体积、根总表面积)及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根总表面积、根长密度、根体积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0~20 cm土层平均根直径呈“W”形曲线变化趋势,20~40 cm土层平均根直径呈“V”形曲线变化趋势。小麦根系垂直分布状况表现为:0~20 cm土层中根总表面积、根长密度、根体积均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20~40 cm土层平均根直径高于0~20 cm土层。小麦根系水平分布状况表现为0~20 cm土层的小麦根总表面积、根体积、根长密度大小均为行上>行距1/4处>行距1/2处,平均根直径在行上最大;20~40 cm土层的小麦根总表面积、根长密度、根体积水平分布较为均匀,在行距1/4处略大。0~20 cm土层,中种植密度下周麦32的根总表面积、根长密度、根体积最大,低种植密度下周麦30的平均根直径最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根总表面积、根长密度、根体积在行距1/4处和行距1/2处的占比逐渐增加,其中周麦32表现更为明显。整个生育时期内,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总表面积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平均根直径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在0~20 cm土层,根体积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在20~40 cm土层,根体积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上层(0~20 cm)麦田根系的水平分布表现为距麦行越远根系越少;而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则表现为距麦行越远养分含量越高。周麦32种植密度为2.4×10^(6)苗·hm^(-2)时根量最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距麦行越远处的根量占比越大,周麦32表现尤为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土壤养分供应与小麦养分需求之间的时空差异,提高土壤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系形态数量性状 时空分布 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变化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及灌水对不同抗低温小麦品种根系生长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烁 李向东 +4 位作者 靳海洋 周苏玫 胡乃月 贺德先 杨习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15-1323,共9页
为了解春季低温胁迫下小麦根系形态性状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品种抗低温能力的关系,同时明确低温灾害来临前灌水对小麦根系伤害的缓解效应,采用室外盆栽方式,以强抗低温品种百农207和弱抗低温品种周麦1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抗低温小麦... 为了解春季低温胁迫下小麦根系形态性状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品种抗低温能力的关系,同时明确低温灾害来临前灌水对小麦根系伤害的缓解效应,采用室外盆栽方式,以强抗低温品种百农207和弱抗低温品种周麦1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抗低温小麦品种的根系生长发育特征及灌水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拔节期低温胁迫(T1)处理下,小麦单株总根长、根体积、根干重和根系活力随生育期的推进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单株次生根数呈下降趋势;孕穗期T1处理下,单株总根长、根体积、次生根数和根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根系活力呈上升趋势。拔节期和孕穗期T1处理下,强抗低温品种百农207的根系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弱抗低温品种周麦18。相对于T1处理,灌水+低温胁迫(T2)处理下单株次生根数增加,其中弱抗低温品种周麦18变化显著。经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春季T1处理下,抗低温品种具有较高的单株次生根数和根系活力,其中拔节期和孕穗期的T1处理下孕穗期根系活力、开花期单株根干重及孕穗期单株次生根数对产量贡献较大,T2处理下孕穗期和蜡熟期的单株次生根数贡献较大。综合来看,春季低温胁迫下,较高的根系活力和单株次生根数对小麦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低温胁迫前灌水主要通过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单株次生根数而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春季低温 抗低温品种 灌水 根系形态数量性状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黑胚病抗性位点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巧云 高闯 +5 位作者 张芳芳 李俣佳 陈向果 高艳 唐建卫 殷贵鸿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10,20,共11页
对小麦黑胚病抗性遗传特点、抗性位点及候选基因检测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抗黑胚病遗传研究中存在的抗性位点多,但是主效位点不明确、实用分子标记缺乏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明确病原菌、采用准确的接菌鉴定技术等建议,旨在开发主效抗性位... 对小麦黑胚病抗性遗传特点、抗性位点及候选基因检测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抗黑胚病遗传研究中存在的抗性位点多,但是主效位点不明确、实用分子标记缺乏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明确病原菌、采用准确的接菌鉴定技术等建议,旨在开发主效抗性位点紧密连锁分子标记,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抗黑胚病小麦新种质,促进小麦抗黑胚病育种难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胚病 抗病位点 分子标记 种质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特性、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林业 王壮壮 +2 位作者 谷丰序 段剑钊 王永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6,共9页
引进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制的冬小麦双宽双压带状播种机,设置常规等行距机械条播(CS)、宽幅机械条播(WS)、双宽双压带状播种(DDS)3种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特性、氮素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旨在明确适宜于... 引进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制的冬小麦双宽双压带状播种机,设置常规等行距机械条播(CS)、宽幅机械条播(WS)、双宽双压带状播种(DDS)3种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特性、氮素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旨在明确适宜于豫东南黏壤潮土麦田的播种方式,为该区冬小麦播种质量提升和农机农艺融合的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CS处理相比,WS和DDS处理均提高了孕穗期后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群体光合速率,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并显著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尤其是DDS处理,2个处理2个年度分别平均增产6.94%和12.68%。综上,WS和DDS处理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群体光合性能,促进氮素积累转运,实现增产,以DDS处理最优,可作为豫东南黏壤潮土区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方式 群体光合特性 氮素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耐旱小麦新品种圣麦1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贤信 刘万代 +2 位作者 陈明 陈清林 陈林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8期278-279,共2页
圣麦15是商丘市中原小麦研究中心以周麦11为母本、(豫麦21×偃展4110)F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水旱混合选择系选而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抗寒、耐旱、高产、早熟,适宜在河南省丘陵及旱肥地种植,于2017年通过河南省审定。文... 圣麦15是商丘市中原小麦研究中心以周麦11为母本、(豫麦21×偃展4110)F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水旱混合选择系选而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抗寒、耐旱、高产、早熟,适宜在河南省丘陵及旱肥地种植,于2017年通过河南省审定。文章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征性、产量表现,对其栽培技术要点也作了简要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麦15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水肥利用效率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20
作者 马文奇 周苏玫 +5 位作者 梁文宪 胡乃月 谢松鑫 贾晓雯 贺德先 杨习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1-1171,共11页
为探究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水肥利用能力的差异,于2021-2023年在河南省以主栽小麦品种周麦30和周麦32为材料,采用盆栽和分根移位的方法,设置初生根和次生根均灌水施肥(CK)、初生根不灌水(SRW_(0))、初生根不施肥(SRF_(0))、初生根不灌水... 为探究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水肥利用能力的差异,于2021-2023年在河南省以主栽小麦品种周麦30和周麦32为材料,采用盆栽和分根移位的方法,设置初生根和次生根均灌水施肥(CK)、初生根不灌水(SRW_(0))、初生根不施肥(SRF_(0))、初生根不灌水不施肥(SRW_(0)F_(0))、次生根不灌水(NRW_(0))、次生根不施肥(NRF_(0))和次生根不灌水不施肥(NRW_(0)F_(0))7个处理,分别于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析初生根和次生根根系干物质量、根系活力、根系中氮磷钾素积累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中氮磷钾素积累量、氮磷钾素利用率和灌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根水肥条件下,各处理的小麦单株初生根干物质量在越冬期均高于次生根,于开花期达到最大值;次生根干物质量在返青期以后均大于初生根,于灌浆期达到最大值。所有处理的各生育时期次生根根系活力始终高于初生根,初生根和次生根根系活力分别在返青期和拔节期达到最高值。分根水肥条件下,成熟期籽粒中磷素积累量及氮素和钾素利用率均表现为初生根水肥供应不足处理低于次生根水肥供应不足处理,即SRW_(0)<NRW_(0)、SRF_(0)<NRF_(0)和SRW_(0)F_(0)<NRW_(0)F_(0),而籽粒中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及磷素利用率、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灌水利用率均表现为初生根水肥供应不足处理高于次生根水肥供应不足处理,即NRW_(0)<SRW_(0)、NRF_(0)<SRF_(0)和NRW_(0)F_(0)<SRW_(0)F_(0)。综合来看,小麦生育前期初生根生长发育强于次生根,而中、后期则弱于次生根;相同生育时期初生根的根系活力均低于次生根;初生根对磷素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强,而次生根则对氮素、钾素和水分的吸收利用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初生根 次生根 根系活力 养分利用率 灌水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