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小麦新品种的春化基因型鉴定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江花 高曼霞 +2 位作者 许海霞 陈锋 崔党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40-1045,共6页
为了了解河南省最新培育小麦品种春化基因的等位变异状况,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南省新培育的50份冬小麦新品系(种)的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小麦品种的Vrn... 为了了解河南省最新培育小麦品种春化基因的等位变异状况,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南省新培育的50份冬小麦新品系(种)的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小麦品种的Vrn-B3位点基因型均表现为隐性,48份小麦品种的Vrn-A1和Vrn-B1位点基因为隐性,42份小麦品种的Vrn-D1位点基因为隐性,说明隐性基因在河南小麦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豫农2019、豫农2020、豫农2071、国麦301、平安08-8、百农69、囤麦3698、08漯33共8个小麦品种的Vrn-D1位点基因均为显性的Vrn-D1a类型。小麦品系豫农2053和豫农3052的Vrn-A1和Vrn-B1位点的春化基因均表现为缺失,进一步研究表明,这2份小麦新品系仍能正常开花,但开花期比对照周麦18分别晚1d和2d,因此Vrn-A1和Vrn-B1并非小麦开花的必需基因。本研究将为黄淮麦区广适、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春化基因 开花期 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粒重相关基因的遗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福彦 范家霖 +6 位作者 陈晓杰 陈锋 齐红志 王嘉欢 程仲杰 杨保安 张建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7-516,共10页
粒重是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之一。该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基因型和环境对其均有显著影响,但基因型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控制粒重及其构成要素的基因广泛分布在小麦3个基因组的各条染色体上,且已有多个可直接用于小麦粒... 粒重是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之一。该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基因型和环境对其均有显著影响,但基因型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控制粒重及其构成要素的基因广泛分布在小麦3个基因组的各条染色体上,且已有多个可直接用于小麦粒重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被开发。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粒重形成的遗传特征、基因定位、分子机理以及影响粒重高低的外界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小麦粒重的构成因素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近年来粒重形成相关基因的遗传定位、克隆及其等位变异的挖掘,又系统总结了小麦粒重形成相关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利用情况,同时展望了小麦粒重的下一步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粒重 遗传定位 基因克隆 功能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施氮比例与种植方式对豫南稻区粳稻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彭廷 韩雨恩 +4 位作者 张静 杜彦修 李俊周 孙红正 赵全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24,共6页
采用裂区设计,在豫南地区研究了不同时期施氮比例和种植方式(手插秧、机插秧)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豫南稻区水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手插秧、机插秧2种种植方式下,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不同氮素配比(基蘖肥与穗... 采用裂区设计,在豫南地区研究了不同时期施氮比例和种植方式(手插秧、机插秧)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豫南稻区水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手插秧、机插秧2种种植方式下,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不同氮素配比(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分别为4∶6、5∶5、6∶4、7∶3)均可提高水稻的穗粒数和产量,手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为6∶4产量最高,增幅达27.65%;机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为7∶3产量最高,增幅达115.55%;且机插秧产量高于手插秧,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手插秧在6∶4处理条件下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高于其他处理;机插秧在5∶5处理条件下有效穗数最高,在7∶3处理条件下穗粒数最高;手插秧和机插秧对照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最高。手插秧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在氮素配比为6∶4达最大;抽穗开花期,手插秧与机插秧在氮素配比6∶4与7∶3处理条件下叶片、茎鞘、植株氮素含量较高;氮素生理利用率,在不同氮素配比条件下机插秧均高于手插秧,且2种种植方式均以氮素配比7∶3为最高;氮素偏生产力,手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6∶4为最高,机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7∶3最高;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手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5∶5与6∶4最高,机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6∶4最高。因此,种植方式对氮素配比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手插秧和机插秧的最佳施氮配比分别为6∶4和7∶3,此时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手插秧 机插秧 氮肥运筹 氮肥利用率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puroindoline b-2 基因变异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陈锋 李向楠 +4 位作者 曹莹莹 孙建喜 张福彦 董中东 崔党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1,共5页
puroindoline b-2(Pinb-2)是近期发现的一组与puoindoline b基因高度相似的基因。Pinb-2基因在普通小麦B基因组中存在多种变异类型,软质麦中不同变异类型间籽粒硬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普通小麦B基因组中的Pinb-2基因... puroindoline b-2(Pinb-2)是近期发现的一组与puoindoline b基因高度相似的基因。Pinb-2基因在普通小麦B基因组中存在多种变异类型,软质麦中不同变异类型间籽粒硬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普通小麦B基因组中的Pinb-2基因等位变异与产量相关性状以及旗叶大小的关系,并利用重组近交系(F8)群体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4种不同变异类型的材料中,拥有Pinb-2v3b类型的小麦品种千粒重、籽粒直径、穗粒数、穗粒重和单株粒重均最高,拥有Pinb-2v3b类型的小麦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可能优于其他3种类型。另外,拥有Pinb-2v3a类型的小麦品种旗叶宽度、旗叶长度和旗叶面积均高于其他3种类型。采用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Pinb-2v2和Pinb-2v3互为一对等位基因,位于7B染色体的长臂上,与标记Barc315连锁。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inb-2基因的分子遗传基础和小麦育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PUROINDOLINE b-2基因 产量相关性状 旗叶大小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福彦 陈锋 +2 位作者 张建伟 杨保安 崔党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67-1075,共9页
小麦面粉或面制品的色泽是评价小麦品质性状的主要指标。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LOX)是影响面粉及面制品颜色发生褐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且与小麦加工品质、储藏品质密切相关。目前,分光光度法和氧化电极法是测定小麦籽粒LOX活性最为常用的方... 小麦面粉或面制品的色泽是评价小麦品质性状的主要指标。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LOX)是影响面粉及面制品颜色发生褐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且与小麦加工品质、储藏品质密切相关。目前,分光光度法和氧化电极法是测定小麦籽粒LOX活性最为常用的方法。小麦籽粒LOX活性是一个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基因型和环境对其均有显著影响,但基因型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控制小麦籽粒LOX活性的主效基因被定位在4A、4B、4D和5D染色体上,目前已有多个控制LOX活性的分子标记被开发,可直接用于小麦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本文综述了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的基因定位、克隆、等位变异类型以及功能标记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并系统地阐明了脂肪氧化酶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脂肪氧化酶 遗传改良 基因定位 功能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粒小麦品种Lpx-B1位点等位变异的分子鉴定及其脂肪氧化酶活性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福彦 尚晓丽 +3 位作者 吴培培 宋双 陈锋 崔党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64-1370,共7页
硬粒小麦籽粒中脂肪氧化酶(LOX)与硬粒小麦面制品的加工品质关系密切相关,而 Lpx-B1位点不同变异类型对LOX活性有重要影响。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67份硬粒小麦品种的LOX活性进行测定,并对其Lpx-B1位点不同变异类型进行分子鉴定。... 硬粒小麦籽粒中脂肪氧化酶(LOX)与硬粒小麦面制品的加工品质关系密切相关,而 Lpx-B1位点不同变异类型对LOX活性有重要影响。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67份硬粒小麦品种的LOX活性进行测定,并对其Lpx-B1位点不同变异类型进行分子鉴定。不同品种间LOX活性差异明显,变幅为0.20~7.98 AU min-1 g-1。在Lpx-B1.1位点鉴定出3种等位变异,分别为Lpx-B1.1a、Lpx-B1.1b和Lpx-B1.1c,以Lpx-B1.1a所占比例最高(55.1%),其次为Lpx-B1.1c (37.1%),而Lpx-B1.1b仅占7.8%;Lpx-B1.2和Lpx-B1.3二者总是互补出现在不同的品种中,146份品种为Lpx-B1.2型,其余21份品种均为Lpx-B1.3型,表明二者可能互为一对等位因子。在Lpx-B1.1位点的3种等位变异类型中, Lpx-B1.1b类型品种的LOX活性显著高于Lpx-B1.1a和Lpx-B1.1c类型品种,而Lpx-B1.1c类型品种的LOX活性最低。Lpx-B1.3类型品种的LOX活性显著高于Lpx-B1.2类型的品种。参试品种共有6种Lpx-B1基因型组合,其中Lpx-B1.1b/Lpx-B1.3基因型的LOX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而Lpx-B1.1c/Lpx-B1.2和Lpx-B1.1c/Lpx-B1.3基因型的LOX活性最低。这些观测结果为硬粒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Lpx-B1位点 等位变异 脂肪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聂胜委 张巧萍 +3 位作者 张玉亭 韩伟锋 黄绍敏 宝德俊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76-582,共7页
以长期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单施氮肥(N)、氮钾配施(NK)、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对冬小麦田间群体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单施氮肥、氮钾肥配施(CK、N、NK)措施在小麦拔节期、灌浆期容易导致较高的... 以长期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单施氮肥(N)、氮钾配施(NK)、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对冬小麦田间群体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单施氮肥、氮钾肥配施(CK、N、NK)措施在小麦拔节期、灌浆期容易导致较高的群体冠层温度和群体内地面温度,群体叶片SPAD值较低,不利于小麦的生长,造成减产;而氮磷肥配施、氮磷钾肥配施(NP、NPK)措施则相反,更有利于小麦的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冠层温度调控幅度在0.5~8℃,地面温度调控幅度0.5~16℃,群体叶片SPAD值改善幅度3~17个单位。此外,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群体内相对湿度、CO_2浓度的影响没有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冬小麦 群体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境胁迫下小麦脂肪氧化酶基因表达的qRT-PCR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福彦 陈锋 +5 位作者 张建伟 杨保安 范家霖 陈晓杰 陈云堂 崔龙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53-1158,共6页
为探讨小麦脂肪氧化酶基因在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采用qRT-PCR技术,首先分析了TaLox-B2和TaLox-B3基因在小麦幼叶、茎、根以及成熟籽粒中的表达情况,其次分析了这2个基因在高盐、低温、高温和干旱胁迫下叶片中的表达模式。... 为探讨小麦脂肪氧化酶基因在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采用qRT-PCR技术,首先分析了TaLox-B2和TaLox-B3基因在小麦幼叶、茎、根以及成熟籽粒中的表达情况,其次分析了这2个基因在高盐、低温、高温和干旱胁迫下叶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这2个基因在小麦根、茎、叶以及成熟籽粒中均有表达,但TaLox-B2基因主要在叶和成熟籽粒中表达,而TaLox-B3基因主要在根和叶中表达。在高盐胁迫下,这2个基因的表达趋势大体一致,类似于正态分布,在3h时达到峰值。在低温逆境下,TaLox-B2基因的表达模式无明显规律,而TaLox-B3基因在0-6h范围内呈上调表达,之后开始逐渐下降。在高温逆境下,这2个基因在0-12h范围内均呈下调表达,但二者下调的趋势明显不同。在模拟干旱胁迫下,这2个基因相对表达量均较低,表达趋势存在明显差别,但二者的表达模式则无明显规律。推测认为,TaLox-B2和TaLox-B3基因主要受盐胁迫诱导,且与PEG干旱胁迫之间没有特定的关系,此外,温度变化对TaLor励和TaLox-B3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但低温和高温的作用机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逆境胁迫 脂肪氧化酶基因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中Puroindoline b-2基因的分子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福彦 陈锋 +3 位作者 张建伟 董中东 杨保安 崔党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2-347,共6页
Puroindoline b-2基因与小麦子粒硬度及其产量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特异引物PCR扩增,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以及DNA测序技术,对81份国内外小麦品种(系)的Puroindoline b-2不同变异类型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Puroindoline b-B2的不同变异... Puroindoline b-2基因与小麦子粒硬度及其产量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特异引物PCR扩增,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以及DNA测序技术,对81份国内外小麦品种(系)的Puroindoline b-2不同变异类型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Puroindoline b-B2的不同变异类型在子粒、叶片以及根系部位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材料中的D和A基因组上均含有Pinb-D2v1和Pinb-A2v4类型,而B基因组上的Pinb-B2v3类型在所有材料中所占比例最高,为91.4%;Pinb-B2v2类型比例较低,仅为8.6%。不同变异类型间Pinb-B2基因表达量分析表明,小麦子粒中Pinb-B2v3b的表达量显著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进一步研究表明,Pinb-B2v3b类型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Pinb-B2v3a和Pinb-B2v3c两种类型,而此2种变异之间无明显差异(Pinb-B2v3c略高于Pinb-B2v3a变异)。不同组织间Pinb-B2基因表达量分析表明,小麦叶片中Pinb-B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根系中的表达量。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Pinb-2基因分子遗传基础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PUROINDOLINE b-2基因 荧光定量PCR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玉米不同籽粒类型单粒质量和含油率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浩川 曲彦志 +3 位作者 杨继伟 崔丽洋 毛熙岚 刘宗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83-188,共6页
针对现有玉米单倍体核磁共振分选系统基于一个含油率阈值,无法对胚败育籽粒和单倍体籽粒正确分选的问题,分别对玉米生物诱导产生的二倍体、单倍体和胚败育3种不同籽粒类型的单粒质量和含油率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籽粒含油率双阈值提高单... 针对现有玉米单倍体核磁共振分选系统基于一个含油率阈值,无法对胚败育籽粒和单倍体籽粒正确分选的问题,分别对玉米生物诱导产生的二倍体、单倍体和胚败育3种不同籽粒类型的单粒质量和含油率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籽粒含油率双阈值提高单倍体正确识别率的分选方法。该研究以2个普通玉米杂交种和3个自交系为母本,以高油型诱导系为父本,进行生物诱导产生的3种不同类型籽粒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分选系统分别对不同类型籽粒的单粒质量和含油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单粒质量整体表现为单倍体>二倍体>胚败育,除二倍体籽粒与胚败育籽粒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其他籽粒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类型籽粒的单粒质量平均变异系数为16.62%,并且每个材料的3种籽粒类型间出现较大的重叠区域。而不同类型籽粒含油率整体表现为二倍体>单倍体>胚败育,变异性以二倍体最小,平均变异系数仅为12.52%,其次是单倍体,而胚败育籽粒最高(34.14%),但其含油率最低且均≤2%;每个材料各自的3种类型籽粒间含油率呈现梯度分布,存在较明显的界限。由此可见,利用籽粒含油率能够区分玉米生物诱导的3种不同籽粒类型,而单粒质量则不能;通过设置二倍体籽粒的最小含油率为上限,胚败育籽粒的最大含油率为下限,利用含油率的双阈值可提高单倍体的正确识别率,为玉米生物诱导单倍体高效自动化分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作物 玉米 单倍体 单粒质量 油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79的品质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艳喜 秦毛毛 +4 位作者 周正富 张琨 赵梦琪 吴政卿 雷振生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0-36,共7页
以郑麦379为材料,研究其在河南省8个地区、2个年度的品质及其稳定性,旨在为郑麦379的合理区域布局及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 a郑麦379的平均面粉吸水率为62.9%,平均面团稳定时间为10.7 min,平均湿面筋含量为30.7%,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 以郑麦379为材料,研究其在河南省8个地区、2个年度的品质及其稳定性,旨在为郑麦379的合理区域布局及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 a郑麦379的平均面粉吸水率为62.9%,平均面团稳定时间为10.7 min,平均湿面筋含量为30.7%,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郑麦379的籽粒容重、籽粒硬度、面粉白度、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拉伸曲线面积等在年际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该品种上述指标在不同年份间表现稳定。在制品试验中,郑麦379和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的面包、面条的综合评分分别为85.0、82.3分和92.0、83.9分。与郑麦366相比,郑麦379的面包品质表现稍差,面条蒸煮品质较好,尤其是口感,为面包、面条兼用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郑麦379 优质强筋 品质稳定性 加工品质 烘焙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2R3-MYB转录因子GmMYB184调节大豆异黄酮合成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莹 褚姗姗 +3 位作者 张培培 程浩 喻德跃 王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5-196,共12页
异黄酮是一类主要含在豆科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在植物防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大豆异黄酮含量受多基因和复杂代谢网络控制,调控代谢途径上的结构基因不能显著改变大豆异黄酮含量,与异黄酮代谢途径相关的转录因子... 异黄酮是一类主要含在豆科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在植物防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大豆异黄酮含量受多基因和复杂代谢网络控制,调控代谢途径上的结构基因不能显著改变大豆异黄酮含量,与异黄酮代谢途径相关的转录因子的鉴定和应用可能会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克隆了一个与大豆异黄酮合成相关的R2R3类型MYB转录因子GmMYB184,并进行了初步的功能验证。亚细胞定位研究结果表明GmMYB184转录因子定位于细胞核。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转录因子基因与IFS2(异黄酮合酶2编码基因)的表达模式相同。同时,GmMYB184和IFS2的表达模式与异黄酮的积累模式相似。谷胱甘肽诱导表达分析表明该转录因子基因与IFS2共同被诱导,说明这两个基因可能参与同一或相似的生物过程。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其对异黄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转录激活活性影响,发现GmMYB184能够促进IFS2和CHS8启动子表达活性分别提高5倍和7倍。最后,通过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系统,找到该转录因子在异黄酮合成调控中的直接作用证据。沉默GmMYB184导致大豆毛状根异黄酮含量的显著下降。但是,过表达GmMYB184不足以显著提高毛状根中异黄酮的含量。总之,本研究为大豆异黄酮合成分子机制探索及大豆异黄酮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异黄酮含量 GmMYB184 转录因子 功能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雄穗分枝数主效QTL定位及qTBN5近等基因系构建 被引量:16
13
作者 代资举 王新涛 +4 位作者 杨青 王艳 张莹莹 席章营 李保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27-1135,共9页
立足于发掘玉米雄穗分枝数优异基因资源,利用郑单958骨干亲本郑58和昌7-2构建的188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家系群体,结合288个多态性分子标记构建的连锁图谱和2年玉米雄穗分枝数表型数据,运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 立足于发掘玉米雄穗分枝数优异基因资源,利用郑单958骨干亲本郑58和昌7-2构建的188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家系群体,结合288个多态性分子标记构建的连锁图谱和2年玉米雄穗分枝数表型数据,运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5个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数的一致性主效QTL,分别位于玉米5条染色体上。通过连续回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位于bin 5.05的控制雄穗分枝数主效QTL-qTBN5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NIL),对基因遗传效应进行了验证,并将qTBN5进一步定位在13.2 Mb区间之内,为玉米雄穗分枝数主效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穗分枝数 QTL 定位 近等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地方小麦品种子粒颜色相关基因Tamyb10-1等位变异检测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婷 陈杰 +1 位作者 陈锋 崔党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89-1095,共7页
Tamyb10-1基因属于MYB家族的一种转录因子,决定着小麦种皮的颜色,同时对穗发芽抗性也具有一定影响。本研究以来自我国黄淮麦区的地方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功能标记对参试小麦品种Tamyb10-1基因位点在3A、3B和3D染色体上的等位变异类型进... Tamyb10-1基因属于MYB家族的一种转录因子,决定着小麦种皮的颜色,同时对穗发芽抗性也具有一定影响。本研究以来自我国黄淮麦区的地方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功能标记对参试小麦品种Tamyb10-1基因位点在3A、3B和3D染色体上的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中上述每一位点均有2种等位变异类型,由此形成了7种基因型组合,分别为Tamyb10-A1a/Tamyb10-B1a/Tamyb10-D1a、Tamyb10-A1a/Tamyb10-B1a/Tamyb10-D1b、Tamyb10-A1a/Tamyb10-B1b/Tamyb10-D1a、Tamyb10-A1b/Tamyb10-B1a/Tamyb10-D1a、Tamyb10-A1b/Tamyb10-B1b/Tamyb10-D1a、Tamyb10-A1b/Tamyb10-B1a/Tamyb10-D1b和Tamyb10-A1b/Tamyb10-B1b/Tamyb10-D1b,其分布频率分别为38.0%、15.0%、1.0%、8.0%、1.0%、33.0%和4.0%。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种皮颜色为白色时,Tamyb10-1基因在3个位点均为野生型,而当任何一个位点发生突变时均表现为红色。由于该基因也影响穗发芽的抗性,且子粒颜色与其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对以子粒颜色性状为育种目标的优异种质资源筛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Tamyb10-1基因 子粒颜色 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春小麦八氢番茄红素基因的等位变异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渭皓 孙建喜 +2 位作者 陈杰 陈锋 崔党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36-1043,共8页
为研究我国小麦面粉色泽形成的分子机理,利用功能标记YP7A、YP7A-2、YP7B-1、YP7B-2、YP7B-3、YP7B-4、YP7D-1和YP7D-2对来自我国甘肃省的62份春小麦主栽品种Psy1位点的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检测,并对其黄色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 为研究我国小麦面粉色泽形成的分子机理,利用功能标记YP7A、YP7A-2、YP7B-1、YP7B-2、YP7B-3、YP7B-4、YP7D-1和YP7D-2对来自我国甘肃省的62份春小麦主栽品种Psy1位点的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检测,并对其黄色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Psy-A1位点共发现有Psy-A1a和Psy-A1b两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64.52%和35.48%;在Psy-B1位点共发现有Psy-B1a、Psy-B1b、Psy-B1c、Psy-B1d四种等位变异类型,其分布频率分别为54.84%、38.71%、4.84%和1.61%;在Psy-D1位点除墨引1号没有扩增条带之外,其余材料基因型均为Psy-D1a。进一步分析表明,参试材料中共有7种基因型组合,分别为Psy-A1a/Psy-B1a/Psy-D1a、Psy-A1a/Psy-B1b/Psy-D1a、Psy-A1b/Psy-B1a/Psy-D1a、Psy-A1a/Psy-B1c/Psy-D1a、PsyA1b/Psy-B1b/Psy-D1a、Psy-A1a/Psy-B1d/Psy-D1a和Psy-A1b/Psy-B1c/Psy-D1a,其分布频率分别为33.87%、25.81%20.97%、12.9%、3.23%、1.61%和1.61%。其中,拥有Psy-A1a/Psy-B1c/Psy-D1a基因型组合的小麦品种黄色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而拥有Psy-A1b/Psy-B1b/Psy-D1a基因型组合的小麦品种黄色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组合。本研究能够为我国春小麦面粉色泽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黄色素含量 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 等位基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偃展4110低能离子束突变体库的初步建立及籽粒硬度突变体筛选 被引量:5
16
作者 薛霏雯 董中东 +1 位作者 崔党群 陈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04-911,共8页
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物理性诱发突变技术,在作物诱变育种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进一步探讨低能离子束的诱变功效,构建小麦突变体库,采用两种不同剂量的低能氮离子束对软质小麦品种偃展4110进行了诱变处理,共获得了1 ... 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物理性诱发突变技术,在作物诱变育种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进一步探讨低能离子束的诱变功效,构建小麦突变体库,采用两种不同剂量的低能氮离子束对软质小麦品种偃展4110进行了诱变处理,共获得了1 024份M2代单株。随机选取其中600份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SKCS)进行籽粒硬度测定。结果表明,共有31份突变体为混合麦,3份突变体为硬质麦,突变率为5.7%。采用Ha(Hardness)位点Puroindoline基因不同区段的特异引物对14份突变材料进行扩增后发现,有3份材料的Ha(Hardness)位点包含至少一个大的片段缺失,导致小麦胚乳质地变硬。本试验利用低能离子束技术成功构建了一个小麦品种偃展4110的突变体库,可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低能离子束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CIPK8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其与TaCBLs的互作 被引量:4
17
作者 毕惠惠 贺亚伟 +5 位作者 毛伟伟 翟俊鹏 罗肖艳 陈树林 程西永 许海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6-304,共9页
CIPK是植物钙感受器钙调磷酸酶B类似蛋白特定靶向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根据拟南芥At CIPK8基因序列,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抗逆性较强的小麦品种石4185中克隆了一个编码序列全长为1350 bp的蛋白激酶基因Ta CIPK8(Gen Bank号:KJ5... CIPK是植物钙感受器钙调磷酸酶B类似蛋白特定靶向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根据拟南芥At CIPK8基因序列,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抗逆性较强的小麦品种石4185中克隆了一个编码序列全长为1350 bp的蛋白激酶基因Ta CIPK8(Gen Bank号:KJ561804.1)。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44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2.24 k D,理论等电点为7.16,具有CIPKs家族蛋白所特有的N端激酶域和C端NAF/FISL结构域;与拟南芥At CIPK8蛋白序列相似度达83.5%。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胁迫条件下的响应情况,发现Ta CIPK8基因受高盐、外源ABA和低温(4℃)胁迫诱导表达。利用植物启动子数据库Plant CARE和PLACE对Ta CIPK8基因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a CIPK8基因启动子存在大量应答脱水胁迫、干旱、低温和ABA的顺式作用元件,也存在一些响应激素GA和茉莉酸甲酯的元件。利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研究Ta CIPK8和Ta CBL家族蛋白的互作,结果显示,共转化含有Ta CIPK8和Ta CBL3基因载体的酵母菌能够在SD/-Trp/-Leu、SD/-Trp/-Leu/X-α-Gal/Ab A和SD/-Trp/-Leu/-Ade/-His/X-α-Gal/Ab A三种培养基上生长,且在后两种培养基上长出蓝色菌落。结果说明Ta CIPK8与Ta CBL3发生了互作,进而引起了报告基因MEL1、AUR1-C、HIS3和ADE2的表达。该研究结果对于研究Ta CIPK8基因的功能以及与CBL蛋白的互作调控网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CIPK8 TaCBLs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酵母双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