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迟熟半冬性小麦品种的根系特征研究
1
作者 王春艳 杨习文 +4 位作者 周苏玫 谢松鑫 贾晓雯 胡乃月 贺德先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973,共13页
为明确小麦迟熟品种根系特征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9个熟性不同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同步开展实施室外盆栽和大田试验,系统探索了不同熟性小麦品种根系的形态、数量特征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迟熟品种的根长、根表面积、... 为明确小麦迟熟品种根系特征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9个熟性不同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同步开展实施室外盆栽和大田试验,系统探索了不同熟性小麦品种根系的形态、数量特征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迟熟品种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在返青至蜡熟期均显著高于早熟和中熟品种,其中开花期比早熟品种分别高43.02%、39.26%、48.93%和31.01%,比中熟品种分别高26.13%、24.63%、33.72%和20.82%;同时,开花期迟熟品种0~100 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比和根干重密度均显著高于早熟和中熟品种。开花期迟熟品种单株次生根数平均为48.27条,分别比早熟和中熟品种多6.92和5.07条。越冬至蜡熟期间,迟熟品种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早熟和中熟品种,其中拔节期比早熟和中熟品种分别高36.39%和15.02%。开花至蜡熟期间,与早熟和中熟品种相比,迟熟品种根系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根中MDA含量和根长衰减率显著下降,其中根长衰减率降幅分别为16.19%和10.88%。综合来看,与早熟和中熟品种相比,迟熟品种的根系性状表现较好,不仅具有较优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重、次生根数和根系活力,还具有较优的抗衰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迟熟品种 根系 形态性状 数量性状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旱小麦品种根系垂直分布和根尖特征分析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滕政凯 王春艳 +6 位作者 卜明娜 周苏玫 胡乃月 谢松鑫 贾晓雯 杨习文 贺德先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72-1184,共13页
为明确抗旱小麦品种根系的垂直分布和根尖特征,以抗旱品种新麦39、洛旱22和干旱敏感周麦36、郑麦369为材料,采用柱栽法,在雨养和高产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两类品种产量、根系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抗旱品种籽粒... 为明确抗旱小麦品种根系的垂直分布和根尖特征,以抗旱品种新麦39、洛旱22和干旱敏感周麦36、郑麦369为材料,采用柱栽法,在雨养和高产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两类品种产量、根系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抗旱品种籽粒产量高于干旱敏感品种,而高产灌溉条件下产量表现则相反。两类品种根长度、根干重和根体积具有显著差异,抗旱品种在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深层(40~60 cm)土壤中的根长度、根干重和根体积均高于干旱敏感品种;雨养条件下表层和中层土壤中的根长度、根干重和根体积均显著低于高产灌溉条件,而在深层土壤中高于高产灌溉条件。不同土层中抗旱品种的根尖数和根尖长度均高于干旱敏感品种,而根尖直径则小于干旱敏感品种,其中高产灌溉条件下,抗旱品种在表层土壤中的根尖长度和根尖数分别较干旱敏感品种分别高17.2%和24.11%,根尖直径低14.2%,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高产灌溉条件相比,雨养条件下不同土层中的根尖长度和根尖直径均降低,表层土壤中的根尖数减少,而中层和深层的根尖数则增多。这说明抗旱品种的根系生长发育状况优于干旱敏感品种,有助于适应干旱胁迫和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旱品种 干旱敏感品种 根系垂直分布 根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根系发育特征及其与分蘖成穗的相关性
3
作者 谢松鑫 贾晓雯 +6 位作者 周苏玫 杨健 滕政凯 段剑钊 胡乃月 贺德先 杨习文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9-1120,共12页
为了解冬小麦根系特征与分蘖成穗的相关性,设置3个施氮水平(0、120和240 kg·hm^(-2)),以冬小麦大穗型品种武农981、郑麦618、濮麦116和多穗型品种西农529、郑麦16、郑麦22为材料,研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40 cm土层中根系形态性状,... 为了解冬小麦根系特征与分蘖成穗的相关性,设置3个施氮水平(0、120和240 kg·hm^(-2)),以冬小麦大穗型品种武农981、郑麦618、濮麦116和多穗型品种西农529、郑麦16、郑麦22为材料,研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40 cm土层中根系形态性状,0~20 cm根系活力及茎蘖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根干重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长密度、单株次生根数和根系活力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根系活力峰值出现在拔节期,其余指标峰值出现在开花期。随着最大单株次生根数的增加,根系活力提高了68.56~109.60μg·g-1·h-1;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在0~2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了48.67~170.14 g·m^(-3)、0.78~1.04 m·m^(-3)和4.77~7.76 m^(2)·m^(-3),在20~4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了17.96~65.93 g·m^(-3)、0.13~0.18 m·m^(-3)和0.96~1.55 m^(2)·m^(-3);最大茎蘖数和分蘖成穗数分别提高了385.60万~816.34万·hm^(-2)和51.65万~84.65万·hm^(-2),而分蘖成穗率则降低了3.68~3.86个百分点。不同时期的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以及最大茎蘖数和单位面积成穗数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分蘖成穗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处理间差异显著;大穗型品种的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显著高于多穗型品种,但次生根数、最大茎蘖数和单位面积成穗数均显著低于多穗型品种。经相关性分析,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最大茎蘖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次生根数与单位面积成穗数呈显著正相关,而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单位面积成穗数均呈弱正相关或不相关;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分蘖成穗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冬小麦单株次生根数增加以及根系活力和根系形态数量性状提高有利于最大茎蘖数和单位面积分蘖成穗数的增加,但降低了分蘖成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茎蘖数 分蘖成穗率 根系形态数量性状 根系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及灌水对不同抗低温小麦品种根系生长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烁 李向东 +4 位作者 靳海洋 周苏玫 胡乃月 贺德先 杨习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15-1323,共9页
为了解春季低温胁迫下小麦根系形态性状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品种抗低温能力的关系,同时明确低温灾害来临前灌水对小麦根系伤害的缓解效应,采用室外盆栽方式,以强抗低温品种百农207和弱抗低温品种周麦1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抗低温小麦... 为了解春季低温胁迫下小麦根系形态性状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品种抗低温能力的关系,同时明确低温灾害来临前灌水对小麦根系伤害的缓解效应,采用室外盆栽方式,以强抗低温品种百农207和弱抗低温品种周麦1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抗低温小麦品种的根系生长发育特征及灌水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拔节期低温胁迫(T1)处理下,小麦单株总根长、根体积、根干重和根系活力随生育期的推进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单株次生根数呈下降趋势;孕穗期T1处理下,单株总根长、根体积、次生根数和根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根系活力呈上升趋势。拔节期和孕穗期T1处理下,强抗低温品种百农207的根系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弱抗低温品种周麦18。相对于T1处理,灌水+低温胁迫(T2)处理下单株次生根数增加,其中弱抗低温品种周麦18变化显著。经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春季T1处理下,抗低温品种具有较高的单株次生根数和根系活力,其中拔节期和孕穗期的T1处理下孕穗期根系活力、开花期单株根干重及孕穗期单株次生根数对产量贡献较大,T2处理下孕穗期和蜡熟期的单株次生根数贡献较大。综合来看,春季低温胁迫下,较高的根系活力和单株次生根数对小麦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低温胁迫前灌水主要通过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单株次生根数而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春季低温 抗低温品种 灌水 根系形态数量性状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水肥利用效率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文奇 周苏玫 +5 位作者 梁文宪 胡乃月 谢松鑫 贾晓雯 贺德先 杨习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1-1171,共11页
为探究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水肥利用能力的差异,于2021-2023年在河南省以主栽小麦品种周麦30和周麦32为材料,采用盆栽和分根移位的方法,设置初生根和次生根均灌水施肥(CK)、初生根不灌水(SRW_(0))、初生根不施肥(SRF_(0))、初生根不灌水... 为探究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水肥利用能力的差异,于2021-2023年在河南省以主栽小麦品种周麦30和周麦32为材料,采用盆栽和分根移位的方法,设置初生根和次生根均灌水施肥(CK)、初生根不灌水(SRW_(0))、初生根不施肥(SRF_(0))、初生根不灌水不施肥(SRW_(0)F_(0))、次生根不灌水(NRW_(0))、次生根不施肥(NRF_(0))和次生根不灌水不施肥(NRW_(0)F_(0))7个处理,分别于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析初生根和次生根根系干物质量、根系活力、根系中氮磷钾素积累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中氮磷钾素积累量、氮磷钾素利用率和灌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根水肥条件下,各处理的小麦单株初生根干物质量在越冬期均高于次生根,于开花期达到最大值;次生根干物质量在返青期以后均大于初生根,于灌浆期达到最大值。所有处理的各生育时期次生根根系活力始终高于初生根,初生根和次生根根系活力分别在返青期和拔节期达到最高值。分根水肥条件下,成熟期籽粒中磷素积累量及氮素和钾素利用率均表现为初生根水肥供应不足处理低于次生根水肥供应不足处理,即SRW_(0)<NRW_(0)、SRF_(0)<NRF_(0)和SRW_(0)F_(0)<NRW_(0)F_(0),而籽粒中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及磷素利用率、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灌水利用率均表现为初生根水肥供应不足处理高于次生根水肥供应不足处理,即NRW_(0)<SRW_(0)、NRF_(0)<SRF_(0)和NRW_(0)F_(0)<SRW_(0)F_(0)。综合来看,小麦生育前期初生根生长发育强于次生根,而中、后期则弱于次生根;相同生育时期初生根的根系活力均低于次生根;初生根对磷素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强,而次生根则对氮素、钾素和水分的吸收利用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初生根 次生根 根系活力 养分利用率 灌水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立方体取样法提高小麦根系研究精准性的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杨一晨 杨习文 +6 位作者 吴寅 黄源 徐利利 付锦州 郭芳芳 周苏玫 贺德先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6-46,共11页
为减少取样误差,提高小麦根系研究的精准性,于2018—2020年分别采用立方体取样法(CSM)、根钻法(CK1)、挖掘法(CK2)对西农979、周麦27进行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根系生长发育和活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CK1和CK2处理,CSM处理的根... 为减少取样误差,提高小麦根系研究的精准性,于2018—2020年分别采用立方体取样法(CSM)、根钻法(CK1)、挖掘法(CK2)对西农979、周麦27进行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根系生长发育和活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CK1和CK2处理,CSM处理的根干质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测定值较高,20~40 cm土层中不同处理上述指标测定值的差异大于0~20 cm土层,且在生育后期不同取样方法上述指标测定值之间差异较大。相较于CK1和CK2处理,CSM处理的根系活性测定值较高,通过不同取样方法测定的根系活性差异较大,尤其是在生育前期,而生育后期差异缩小;全生育期不同土层中根系活性的差异较大,表现为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而20~40 cm土层中不同取样方法下根系活性测定值的差异大于0~20 cm土层。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层中不同取样方法根系性状测定值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回归方程的建立,可根据CK1、CK2处理的根系性状测定值估算CSM处理根系性状测定值,从而对CK1、CK2的测定值进行矫正。比较而言,立方体取样法虽然操作要求高,但获取的根样代表性强,根系性状调查分析精准度高、误差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系 研究精准性 立方体取样法 根钻法 挖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根系形态数量性状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付锦州 周苏玫 +5 位作者 韩亚倩 郭芳芳 滕政凯 杨键 杨习文 贺德先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6-637,共12页
为明确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其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于2020—2021年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品种,分别选用大穗品种周麦30和多穗品种周麦32,副处理为种植密度,设置1.2×10^(6)、2.4×10^(6)、3.6×10... 为明确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其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于2020—2021年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品种,分别选用大穗品种周麦30和多穗品种周麦32,副处理为种植密度,设置1.2×10^(6)、2.4×10^(6)、3.6×10^(6)苗·hm^(-2)3个密度。使用长方体铁盒(20 cm×5 cm×20 cm)在麦行上、行距1/4处、行距1/2处分别取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样品。分析冬前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不同位点小麦根系形态数量性状(根长密度、平均根直径、根体积、根总表面积)及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根总表面积、根长密度、根体积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0~20 cm土层平均根直径呈“W”形曲线变化趋势,20~40 cm土层平均根直径呈“V”形曲线变化趋势。小麦根系垂直分布状况表现为:0~20 cm土层中根总表面积、根长密度、根体积均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20~40 cm土层平均根直径高于0~20 cm土层。小麦根系水平分布状况表现为0~20 cm土层的小麦根总表面积、根体积、根长密度大小均为行上>行距1/4处>行距1/2处,平均根直径在行上最大;20~40 cm土层的小麦根总表面积、根长密度、根体积水平分布较为均匀,在行距1/4处略大。0~20 cm土层,中种植密度下周麦32的根总表面积、根长密度、根体积最大,低种植密度下周麦30的平均根直径最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根总表面积、根长密度、根体积在行距1/4处和行距1/2处的占比逐渐增加,其中周麦32表现更为明显。整个生育时期内,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总表面积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平均根直径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在0~20 cm土层,根体积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在20~40 cm土层,根体积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上层(0~20 cm)麦田根系的水平分布表现为距麦行越远根系越少;而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则表现为距麦行越远养分含量越高。周麦32种植密度为2.4×10^(6)苗·hm^(-2)时根量最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距麦行越远处的根量占比越大,周麦32表现尤为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土壤养分供应与小麦养分需求之间的时空差异,提高土壤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系形态数量性状 时空分布 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变化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主胚根生长及主要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8
作者 杨键 梁文宪 +5 位作者 王春艳 周苏玫 胡乃月 谢松鑫 杨习文 贺德先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3-543,共11页
为解析小麦初生根系建成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黄淮麦区的198份小麦自然群体为材料,对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水培21 d的小麦主胚根的一级分枝根数、分枝密度、长度、表面积、体积和平均直径6个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660K基因芯片用Q+K混合线... 为解析小麦初生根系建成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黄淮麦区的198份小麦自然群体为材料,对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水培21 d的小麦主胚根的一级分枝根数、分枝密度、长度、表面积、体积和平均直径6个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660K基因芯片用Q+K混合线性模型对主胚根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对显著且稳定的关联位点进行功能注释和候选基因挖掘。结果表明,主胚根不同性状呈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5.56%~22.10%。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36个显著关联位点,这些位点分布在除7B以外的染色体上,可解释5.10%~13.60%的表型变异,同时检测到13个显著的多效位点,挖掘到TraesCS4A01G023100、TraesCS1B01G294400、TraesCS4A01G006200等16个可能与主胚根生长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可能通过调控DNA拓扑结构异构酶、泛素结合酶E2、磷酸肌醇磷酸酶家族蛋白等参与小麦主胚根系的建成。本研究结果为小麦根系调控网络构建,以及优化根系构型和发挥根系功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主胚根生长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660K SNP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黑胚病抗性位点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巧云 高闯 +5 位作者 张芳芳 李俣佳 陈向果 高艳 唐建卫 殷贵鸿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10,20,共11页
对小麦黑胚病抗性遗传特点、抗性位点及候选基因检测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抗黑胚病遗传研究中存在的抗性位点多,但是主效位点不明确、实用分子标记缺乏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明确病原菌、采用准确的接菌鉴定技术等建议,旨在开发主效抗性位... 对小麦黑胚病抗性遗传特点、抗性位点及候选基因检测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抗黑胚病遗传研究中存在的抗性位点多,但是主效位点不明确、实用分子标记缺乏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明确病原菌、采用准确的接菌鉴定技术等建议,旨在开发主效抗性位点紧密连锁分子标记,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抗黑胚病小麦新种质,促进小麦抗黑胚病育种难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胚病 抗病位点 分子标记 种质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根系生理活性时空分布与土壤有效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付锦州 吴寅 +7 位作者 周苏玫 王文亮 韩亚倩 郭芳芳 张烁 马文奇 杨习文 贺德先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93-910,共18页
为了解小麦根系生理活性时空分布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关系,在2019-2021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于小麦的不同生育时期采用长方体铁盒(0.2 m×0.05 m×0.2 m)在麦行上、行距1/4处、行距1/2处分别取0~0.2 m和0.2~0.4 m土层的样品,测定... 为了解小麦根系生理活性时空分布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关系,在2019-2021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于小麦的不同生育时期采用长方体铁盒(0.2 m×0.05 m×0.2 m)在麦行上、行距1/4处、行距1/2处分别取0~0.2 m和0.2~0.4 m土层的样品,测定不同位点小麦根系生物量、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总吸收面积、根系活力,以及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0~0.2 m和0.2~0.4 m土层中小麦根重密度、根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根系活力、根群生理势均呈“低-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0~0.2 m土层的根重密度、根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群生理势均显著高于0.2~0.4 m土层。在灌浆之前,0~0.2 m土层根系活力高于0.2~0.4 m土层;在灌浆到成熟期间,下层根系的根系活力显著增大。在整个生育期内,0~0.2 m土层中根重密度、根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群生理势的水平分布表现为行上>行距1/4处>行距1/2处;开花期之前,根系活力在行距1/4处最大,开花到成熟期间根系活力水平分布表现为行距1/2处>行距1/4处>行上;0.2~0.4 m土层中,小麦根系分布较均匀。整个生育时期内,0~0.2 m和0.2~0.4 m土层中,根重密度、根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负相关;根系活力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正相关;根群生理势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层越深,小麦根系吸收面积越小,根系吸收土壤养分能力则越弱;而在生育后期深层根系活力明显增大。在0~0.2 m土层中,距麦行越远,根系吸收面积越小,吸收土壤养分能力则越弱;而在小麦生育中、后期,距麦行中心线越远,根系活力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系生理活性 时空分布 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根际解钾微生物与土壤钾含量、钾素利用率及根系活力的关系 被引量:19
11
作者 邓永兴 王文亮 +7 位作者 周苏玫 詹克慧 徐利利 付锦州 郭芳芳 韩亚倩 杨习文 贺德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7-1043,共17页
【目的】探讨肥料施用方式和施钾量对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及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土壤钾素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方法】2018-2020年连续两年,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肥料(A):设20%有机肥(鸡粪)+80%氮肥(A1),100%氮肥(A2)2个水... 【目的】探讨肥料施用方式和施钾量对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及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土壤钾素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方法】2018-2020年连续两年,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肥料(A):设20%有机肥(鸡粪)+80%氮肥(A1),100%氮肥(A2)2个水平;副区为施钾量(B):设不施钾(B1)、减量施钾80 kg/hm^(2)(B2)、常规施钾120 kg/hm^(2)(B3)、增施钾肥160 kg/hm^(2)(B4)4个水平;副副区为小麦品种(C):西农979(C1)、豫农202(C2)。分别在冬前、返青、拔节、开花、灌浆、成熟时,调查分析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小麦根系活力、钾素利用效率。【结果】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施钾量、品种及年份对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小麦根系活力、钾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均达5%或1%显著水平。在小麦全生育期内,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条件下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速效钾含量、根系活力显著提高,缓效钾和矿物钾含量降低;随施钾量提高,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速效钾含量、根系活力、钾素利用效率提高,而施钾量过大时则有所降低;有机肥和常规施钾量配施处理的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速效钾含量、根系活力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而缓效钾和矿物钾含量降低幅度最大。有机肥和钾肥配施较单施化肥处理的钾素利用效率提高2.24%,与不施钾相比,在两年中常规施钾植株钾素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高可达75.15%,且有机肥和常规施钾配施处理下钾素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达4.6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与小麦根系活力、土壤速效钾、缓效钾或矿物钾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可增加土壤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而降低缓效钾和矿物钾含量。钾肥减施条件下,采用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壤钾素利用率,增强小麦根系活力,本研究条件下,黄淮平原典型麦田的施钾策略是有机无机肥配施,K_(2)O施用量以120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际解钾微生物 速效钾含量 根系活力 钾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芳芳 韩亚倩 +7 位作者 周苏玫 杜西河 宋淼 张洁梅 黄源 胡乃月 臧贺藏 杨习文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5,共14页
以商麦156(豫审麦201501)、百农418(豫审麦2015014)、百农207(国审麦2013010)和开麦21(豫审麦2011017)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探讨2019—2021年施氮量[0(N1)、135(N2)、270 kg/hm2(N3)]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 以商麦156(豫审麦201501)、百农418(豫审麦2015014)、百农207(国审麦2013010)和开麦21(豫审麦2011017)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探讨2019—2021年施氮量[0(N1)、135(N2)、270 kg/hm2(N3)]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揭示不同施氮量下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氮锌积累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氮积累量表现为开花期前叶最高;地上部锌积累量表现为拔节期前叶最高,开花期茎最高;地上部氮、锌积累量在灌浆期、成熟期均为穗部籽粒最高;根氮积累量在返青期前集中于初生根,返青期后逐渐转入次生根;根锌积累量在冬前期前集中于初生根,冬前期后逐渐转入次生根;不同器官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氮锌的吸收具有协同效应;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中氮锌积累量。N1、N2、N3处理不同营养器官对籽粒氮的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4.32%、77.36%、91.32%,穗上、中、下部籽粒通过再分配获得的锌分别占穗上、中、下部籽粒总锌吸收量的35.68%、32.87%、34.50%。在施氮量小于270 kg/hm2时,生育前中期氮锌积累量主要集中于根、叶、茎、颖壳等器官中,生育后期通过再分配转移到籽粒中;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积累量;籽粒通过再分配获得的氮、锌分别占84.02%、33.94%。籽粒氮主要来自营养器官的再分配,氮的可移动性较强;锌的可移动性较弱,增加氮肥施用量可增加不同营养器官对穗上、中、下部籽粒锌的再分配,且再分配转移到穗中部籽粒的锌小于穗上部和穗下部籽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氮积累量 锌积累量 氮吸收转移 锌吸收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小麦苗期的根系形态数量性状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旭 杨习文 +3 位作者 李文 周苏玫 徐凤丹 贺德先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4-182,共9页
为在苗期可通过根系形态数量性状对氮高效小麦品种进行鉴别,利用营养液培养法,在正常氮(5 mmol·L-1)和高氮(45 mmol·L-1)处理下,研究了黄淮平原区18个主栽小麦品种苗期氮素利用效率与根系形态数量性状的关系;通过干物重和氮... 为在苗期可通过根系形态数量性状对氮高效小麦品种进行鉴别,利用营养液培养法,在正常氮(5 mmol·L-1)和高氮(45 mmol·L-1)处理下,研究了黄淮平原区18个主栽小麦品种苗期氮素利用效率与根系形态数量性状的关系;通过干物重和氮积累量与根系形态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供试小麦品种植株氮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划分不同氮效率类型。结果发现,在两种氮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的根干重、茎叶干重、单株干重、根氮含量、茎叶氮含量、单株氮含量、单株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尖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可作为氮效率评价指标。小麦的单株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尖数与植株氮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育种早期筛选高氮效率材料的指标。不同氮效率类型的单株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尖数均表现为氮高效型>氮中效型>氮低效型。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小麦幼苗植株氮积累量和根系形态数量性状的预测模型,拟合精度在91.91%以上。小麦不同氮效率类型间的单株总根长、根总表面积、单株根尖数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生产上可根据小麦苗期根系的主要形态数量性状判断其氮效率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系 形态性状 数量性状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下小麦幼苗与根系发育质量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一晨 杨习文 +5 位作者 周苏玫 黄源 徐利利 付锦州 郭芳芳 贺德先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634-2639,共6页
【目的】规范和统一小麦幼苗培养方法,减少实验误差,提高不同培养条件下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方法】选择当前常用的主要室内培养方法,包括土培、砂培、蛭石培和营养液(Hoagland营养液)培,综合分析不同培养方法对小麦种子发芽、... 【目的】规范和统一小麦幼苗培养方法,减少实验误差,提高不同培养条件下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方法】选择当前常用的主要室内培养方法,包括土培、砂培、蛭石培和营养液(Hoagland营养液)培,综合分析不同培养方法对小麦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根系形态数量性状和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培养条件下,小麦幼苗质量和根系发育存在明显差异。在不同调查分析时期,幼苗株高、出叶速度、单株叶面积、幼苗干重,单株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总分枝数,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性以及单株根系生理势的变化均表现为土培>水培>砂培>蛭石培,而单株平均根直径的变化则表现为土培<水培<砂培<蛭石培。根中养分含量与积累量则表现为土培和水培条件下较高,而砂培和蛭石培次之。其中,水培与土培条件下,幼苗出叶速度、单株叶面积、幼苗干重、单株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结论】在本试验所选用的4种室内培养方式中,土培环境下小麦幼苗素质和根系发育质量最佳,水培次之,两者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即水培接近于土培,为求简便、快捷、高效或在需要提供无污染幼苗材料时,水培可替代土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培养环境 幼苗质量 根系发育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