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口黑鲈虹彩病毒主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与抗原表位鉴定
1
作者 宋占林 明胜利 +5 位作者 曾磊 潘佳佳 赵黎明 刘桃雪 王江 刘忠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9-158,共10页
以大口黑鲈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iridovirus,LMBV)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为检测靶蛋白,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MCP重组蛋白并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小鼠脾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亚克隆筛选、小鼠... 以大口黑鲈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iridovirus,LMBV)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为检测靶蛋白,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MCP重组蛋白并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小鼠脾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亚克隆筛选、小鼠腹腔接种、收集腹水等过程获得单克隆抗体;利用免疫印迹技术对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免疫识别的特异性以及其识别的抗原表位进行研究分析,为研制适于养殖现场快速检测LMBV的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获得了1株单克隆抗体2C9-6。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2C9-6可以特异性识别真核表达的LMBV-MCP和LMBV病毒颗粒。抗原表位分析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2C9-6识别LMBV-MCP的抗原表位位于LMBV-MCP蛋白N端第1—20位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虹彩病毒 主衣壳蛋白 单克隆抗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敲减细胞系的构建及其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增殖的影响
2
作者 付艺乾 梁东阁 +4 位作者 王铭洋 潘佳佳 杨彦宾 曾磊 康相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00-4109,共10页
旨在揭示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IRFs)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shRNA技术构建敲减IRF 1-9的PK15细胞系,并检测其敲减效率。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及滴度测定检测敲减IRF 1-9后... 旨在揭示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IRFs)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shRNA技术构建敲减IRF 1-9的PK15细胞系,并检测其敲减效率。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及滴度测定检测敲减IRF 1-9后PRV的增殖情况;利用RT-qPCR技术检测PRV感染细胞后PRV-gB、IFN-β、ISG-15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RV感染细胞后gB蛋白的表达水平。敲减效率测定结果显示,PK15细胞中的IRF 1-9 mRNA表达水平均有显著降低;流式细胞术及滴度测定结果表明,敲减IRF 1-9基因后有助于PRV的增殖;RT-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证明,敲减IRF 1-9基因后,PRV-g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著提高;细胞炎性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发现,敲减IRF 1-9抑制PRV诱导的IFN-β、ISG-15以及IL-6 mRNA表达。综上所述,IRF 1-9是PRV在PK-15细胞内复制的宿主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NA 干扰素调节因子 猪伪狂犬病病毒 细胞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锦草水提物在IPEC-J2细胞中的抗炎与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陈瑾 谢景昊 +3 位作者 韩莹倩 杨彦宾 王月影 李和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04-712,共9页
【目的】为了揭示地锦草(EH)在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中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方法】利用不同浓度EH水提物(0、5、10、50、125、200μg/mL)处理IPEC-J2细胞12 h,通过CCK-8法检测IPEC-J2细胞活力,确定EH处理细胞的最佳浓度。将IPEC-J... 【目的】为了揭示地锦草(EH)在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中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方法】利用不同浓度EH水提物(0、5、10、50、125、200μg/mL)处理IPEC-J2细胞12 h,通过CCK-8法检测IPEC-J2细胞活力,确定EH处理细胞的最佳浓度。将IPEC-J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T)、脂多糖(LPS)组(LPS)、EH+LPS组(ELP),每组3个重复。CT组细胞正常培养不做任何处理,LPS组细胞用5μg/mL LPS处理,ELP组细胞用5μg/mL LPS和最佳浓度EH共处理,各组细胞均处理12 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mRNA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化学荧光法检测上清液中活性氧(ROS)水平。【结果】与0μg/mL EH组相比,5、50μg/mL EH组IPEC-J2细胞活力显著增加(P<0.05);10μg/mL EH组IPEC-J2细胞活力极显著增加(P<0.01),125μg/mL EH组IPEC-J2细胞活力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200μg/mL EH组IPEC-J2细胞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因此,后续选用10μg/mL EH处理IPEC-J2细胞。与CT组相比,LPS组IPEC-J2细胞中IL-6、TNF-α基因mRNA的表达极显著增加(P<0.01),上清液中MDA含量和细胞ROS的荧光强度极显著增加(P<0.01),Keap 1、Nrf 2和HO-1基因mRNA表达极显著下降(P<0.01),抗氧化酶SOD、GSH-Px的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与LPS组相比,ELP组IPEC-J2细胞中IL-6基因mRNA表达极显著下降(P<0.01),TNF-α基因mRNA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细胞上清液中MDA含量和细胞ROS的荧光强度均极显著下降(P<0.01),Keap 1、Nrf 2、HO-1基因mRNA表达极显著增加(P<0.01),GSH-Px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SOD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EH水提物在猪小肠上皮细胞中通过激活Keap1/Nrf2信号,提高抗氧化酶SOD和GSH-Px含量,启动下游靶基因HO-1表达,发挥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且10μg/mL EH水提物作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锦草水提物 IPEC-J2细胞 LPS 氧化应激 Keap1/Nrf2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1在巨噬细胞中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付京城 何俊辉 +6 位作者 仝江 吴魏 郭爽 杨彦宾 韩莹倩 王月影 李和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7-816,共10页
【目的】旨在揭示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巨噬细胞中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方法】利用不同浓度脂多糖(LPS,0、3、5、10、15、20、25μg/mL)、HO-1(0、0.02、0.04、0.06、0.08、0.10μg/mL)及锌原卟啉(zinc protoporphyrin,ZPP;0、5、10... 【目的】旨在揭示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巨噬细胞中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方法】利用不同浓度脂多糖(LPS,0、3、5、10、15、20、25μg/mL)、HO-1(0、0.02、0.04、0.06、0.08、0.10μg/mL)及锌原卟啉(zinc protoporphyrin,ZPP;0、5、10、15、20、30 ng/mL)分别处理巨噬细胞(RAW264.7),12 h后通过CCK8法检测RAW264.7细胞活力,计算LPS、HO-1和ZPP处理RAW264.7细胞的最佳浓度。将RAW264.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T)、LPS组(LPS)、LPS+HO-1组(LH)、HO-1组(HO-1)、LPS+HO-1+ZPP组(LHZ),每组3个重复。CT组细胞用含10%胎中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LPS组细胞用LPS处理;LH组细胞用LPS和HO-1共处理;HO-1组细胞用HO-1处理;LHZ组细胞用LPS、HO-1和ZPP共处理,各组细胞的处理时间均为12 h,收集细胞和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IL-6、IL-8、TNF-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HO-1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Nrf2、HO-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0μg/mL LPS处理细胞相比,20和25μg/mL LPS均能极显著降低RAW264.7细胞活力(P<0.01);与0μg/mL HO-1处理细胞相比,0.08和0.10μg/mL HO-1均极显著提高细胞活力(P<0.01);与0 ng/mL ZPP处理细胞相比,15、20、30 ng/mL ZPP极显著降低细胞活力(P<0.01),后续选用20μg/mL LPS、0.08μg/mL HO-1、15 ng/mL ZPP处理RAW264.7细胞。与CT组相比,LPS组细胞中IL-6、IL-8、TNF-αmRNA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IL-6、IL-8、TNF-α、MDA、ROS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GPx、SOD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与LPS组相比,LH组细胞中IL-6、IL-8、TNF-αmRNA表达均极显著下降(P<0.01),IL-6、IL-8、TNF-α、MDA、ROS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GPx、SOD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LH组相比,LHZ组细胞中IL-6、IL-8、TNF-αmRNA表达均极显著上调(P<0.01),IL-6、IL-8、TNF-α、MDA、ROS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GPx、SOD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Nrf2/HO-1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结果表明,与CT组相比,LPS组细胞中Nrf2和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与LPS组相比,LH组细胞中Nrf2和HO-1 mRNA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Nrf2蛋白表达极显著下降(P<0.01),而HO-1蛋白表达极显著上升(P<0.01);与LH组相比,LHZ组细胞中Nrf2和HO-1 mRNA表达均极显著上调(P<0.01),Nrf2蛋白表达极显著上升(P<0.01),HO-1蛋白表达极显著下降(P<0.01)。与CT组相比,HO-1组各项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20μg/mL LPS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0.08μg/mL HO-1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HO-1调节Nrf2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加氧酶-1 脂多糖 RAW264.7细胞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p30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抗原表位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桃雪 苏冰倩 +5 位作者 齐艳丽 郭江涛 刘忠虎 褚贝贝 王江 曾磊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415-3423,共9页
为制备非洲猪瘟病毒(ASFV)p3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原核表达的重组p30蛋白为免疫原免疫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3次免疫后分离小鼠脾细胞并将其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结果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ASFV p30蛋白单克隆抗... 为制备非洲猪瘟病毒(ASFV)p3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原核表达的重组p30蛋白为免疫原免疫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3次免疫后分离小鼠脾细胞并将其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结果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ASFV p30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G10-2和6D2-1。抗体效价分别为1∶12800和1∶3200。亚型鉴定结果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属于IgG,轻链均为κ型。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与p30蛋白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通过Western blot检测,2株单克隆抗体能有效结合截短重组p30蛋白的170~194位氨基酸,证明其抗原识别区域为第170~194位氨基酸。本研究制备了p30蛋白的2株单克隆抗体,并对其抗原表位进行鉴定,为ASFV p30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及血清学诊断试剂的研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p30蛋白 原核表达 单克隆抗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基吡啶酮衍生物影响猪δ冠状病毒复制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姚晨 郭萌 +2 位作者 胡慧 史晨曦 杨国宇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190-3198,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苯基吡啶酮衍生物JIB-04对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 PDCoV)的抗病毒作用,并初步研究可能的作用机制。首先应用CCK-8方法检测不同浓度JIB-04作用后的细胞活力,并计算半数毒性浓度(CC)和半数有效浓度(EC)。... 本研究旨在探讨苯基吡啶酮衍生物JIB-04对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 PDCoV)的抗病毒作用,并初步研究可能的作用机制。首先应用CCK-8方法检测不同浓度JIB-04作用后的细胞活力,并计算半数毒性浓度(CC)和半数有效浓度(EC)。应用TCID方法检测JIB-04预处理和共处理对PDCoV复制的影响,检测JIB-04处理对PDCoV吸附或入侵细胞的影响。最后,应用qRT-PCR、TCID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JIB-04处理对不同时间点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JIB-04在所有受试浓度下均不影响LLC-PK细胞的活力,CC>640μmol·L,EC=0.216μmol·L,SI指数>2 963。与未处理的病毒感染组相比,JIB-04处理极显著降低了PDCoV的滴度(P<0.001),但对PDCoV吸附和入侵过程没有影响。感染6 h后,与未处理的病毒感染组相比,JIB-04处理组PDCoV滴度极显著下降(P<0.01);感染12和24 h后,PDCoV滴度、基因组拷贝数、N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下降(P<0.01)。JIB-04的细胞毒性较低,药物选择性指数较高,在体外能抵抗PDCoV感染,可以作为潜在的抗病毒药物。在PDCoV感染过程中,JIB-04能够抑制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病毒的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吡啶酮衍生物JIB-04 抗病毒 猪δ冠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