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安后期曹氏兄弟的典籍编撰、交际活动与文学观念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振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3-115,共3页
建安二十三年(218)文人集团自动解体后,曹氏兄弟除文学创作、文学品评活动外,与文学相关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集的整理与类书的编纂、曹植晚年的迁徙生活与梵呗新声,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对他们的文学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建安后期 曹氏兄弟 典籍编撰 交际 文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世界沟通的景观: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流动与文化传播的焦灼 被引量:2
2
作者 闫孟莲 张瑜烨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新媒体环境下,乡村世界的社会流动和乡村文化传播构成了乡村世界沟通的景观。新媒体语境下乡村社会流动对本土文化的影响要立足于乡村现实的土壤:首先,对于流动者来说,要面对大众媒介作为"桥"和"沟"的双重文化角色... 新媒体环境下,乡村世界的社会流动和乡村文化传播构成了乡村世界沟通的景观。新媒体语境下乡村社会流动对本土文化的影响要立足于乡村现实的土壤:首先,对于流动者来说,要面对大众媒介作为"桥"和"沟"的双重文化角色。其次,对于大众传播来说,要尽力避免狭隘的文化传播机制,避免信息单向、片面、碎片化的传播。最后,对于政府而言,我们不必把信息的传播和流动全交给写满"符号世界"和充满"拟态环境"的大众传媒,信息传播渠道应该丰富多彩,给类似于红安的革命老区一些"感知空间"、"文化空间"和"理解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乡村景观 社会流动 文化传播 红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变味儿了 被引量:3
3
作者 吴锋文 宋田园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1-52,共2页
大家一听到“严重”这个词,心里不禁罩上一层阴霾——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比如说: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味: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文化的立足点 被引量:5
4
作者 钱道静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9-60,共2页
课堂不仅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场所,其本身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文化的立足点。
关键词 语文味 课堂文化 和谐 立足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杨礼赞》的历史性和典范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吕东亮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43,共3页
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不过,它更多地为人所知则是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之后。许多年来,这篇文章被当作范文来阐释和学习,它所运用的象征、借物言志等手法一直被视为散文写作的圭臬。和许多经典作品一样,... 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不过,它更多地为人所知则是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之后。许多年来,这篇文章被当作范文来阐释和学习,它所运用的象征、借物言志等手法一直被视为散文写作的圭臬。和许多经典作品一样,《白杨礼赞》的经典化使它脱离了最初产生的时空,从而迈入永恒,它的典范性的修辞价值冲淡了它所携带的历史意义。现在看来,《白杨礼赞》的历史意义似乎更值得重视,因为要找出同样一篇借物言志的象征性抒情散文并不困难,而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白杨礼赞》是独一无二的,它预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转折,并开启了后来的写作范式。这一点,语文教学似乎不能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杨礼赞》 历史意义 典范性 中国现代散文 中学语文教材 借物言志 散文写作 经典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结构——论残雪新长篇《最后的情人》
6
作者 王雪伟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1期112-114,共3页
关键词 残雪 情人 长篇 结构 文学作品 形式与内容 畏惧心理 无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欲说还休之间——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潜在意蕴
7
作者 樊会芹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73,共5页
一直被视为纯粹政治化小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其深层还包含着潜在的意蕴。具体有如下几点:通过对土改生活原生态的再现来暗示阶级斗争的残酷;政治语境内继续的批判现实主题;革命风暴中人道主义的关注与同情。小说潜在意蕴的存在正... 一直被视为纯粹政治化小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其深层还包含着潜在的意蕴。具体有如下几点:通过对土改生活原生态的再现来暗示阶级斗争的残酷;政治语境内继续的批判现实主题;革命风暴中人道主义的关注与同情。小说潜在意蕴的存在正是作者在不能自由书写的困境中执著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潜在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游《书愤》诗义再探
8
作者 朱国伟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6-39,共4页
七律《书愤》是陆游爱国诗篇的典型代表,历来评价很高。所以各种选本常选此诗,人教、苏教、粤教等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自然也不会遗漏这首诗。但对这首诗的解读(各家注释、赏析教参资料)却不尽相同,这牵涉对诗的主旨、诗义、结构... 七律《书愤》是陆游爱国诗篇的典型代表,历来评价很高。所以各种选本常选此诗,人教、苏教、粤教等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自然也不会遗漏这首诗。但对这首诗的解读(各家注释、赏析教参资料)却不尽相同,这牵涉对诗的主旨、诗义、结构的理解,有辨别之必要。各家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诗中"气如山"之"气"是"壮心豪气"还是"悲愤之气",二是结句陆游是否以诸葛亮自比。代表学者为朱东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愤》 诗义 陆游 中学语文教材 诸葛亮 朱东润 注释 教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剧为什么这样"红"--韩剧热播现象原因探析
9
作者 李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9,17,共2页
近两年来,韩剧在我国大陆的热播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韩剧自身艺术品质的优良,我国影视剧在题材选择、情感表达方式、社会效应等方面的缺失,以及中韩两国在文化心理上的渊源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对韩剧热播原因进行分析,将对发展... 近两年来,韩剧在我国大陆的热播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韩剧自身艺术品质的优良,我国影视剧在题材选择、情感表达方式、社会效应等方面的缺失,以及中韩两国在文化心理上的渊源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对韩剧热播原因进行分析,将对发展我国影视剧创作,以及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剧 题材选择 情感表达方式 社会效应 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