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基因型、丰产性、农艺与品质性状测定 被引量:3
1
作者 许豪 王益林 +9 位作者 于士男 郝晓鹏 高铭爽 郑继周 唐建卫 李巧云 高艳 董纯豪 袁雨豪 殷贵鸿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目的】筛选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抗性且农艺性状、品质优良的小麦新品种。【方法】选择河南省小麦抗赤霉病组区域试验中参试的5个新品种及2个对照品种,在2019—2020、2020—2021年连续2 a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同... 【目的】筛选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抗性且农艺性状、品质优良的小麦新品种。【方法】选择河南省小麦抗赤霉病组区域试验中参试的5个新品种及2个对照品种,在2019—2020、2020—2021年连续2 a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Fhb1、Fhb2、Fhb4、Fhb5、Fhb7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其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其冬春性、产量构成因素、株高和抗寒性等主要农艺性状,以及蛋白质含量、硬度、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等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7个参试品种平均病小穗率为42.2%,平均严重度3.0,参试品种的2 a平均产量为7105.4 kg·hm^(-2),平均分蘖成穗率为42.4%;郑麦113为弱春性,其余小麦新品种均为半冬性品种;参试品种平均全生育期为217 d,抗冬寒性变幅为2~3级,抗春寒性变幅为2~4级,平均株高为76.7 cm,百农207和机麦1号落粒性为3级,属易落粒品种。参试品种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14.8%,总淀粉含量平均值为61.2%,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为19.4%,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值(直/支比)平均值为0.47,糊化温度平均值为88.7℃,硬度指数平均值为58.1,沉淀值平均值为68.4,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31.5%和54.8。【结论】分子标记检测表明,豫农903、豫农904携带抗赤霉病基因Fhb1,机麦1号、郑麦9134携带Fhb5。郑麦9134、豫农904和豫农9033个半冬性新品种2 a平均产量均优于对照品种百农207,抗寒性和抗倒性也优于对照品种。豫农903、豫农904、郑麦9134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的种质和新品种加以改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赤霉病 分子标记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籽粒脱水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利强 张任领 +5 位作者 何东伟 于飞 郑继周 高建民 王川锋 郑天存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93-97,共5页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夏玉米生产区域,适宜机收籽粒的玉米品种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于2018年、2019年以郑单958、先玉335等8个杂交种为材料,调查不同类群改良杂交品种生理成熟(乳线消失)后脱水速度、籽粒含水量的变化。综合2年籽粒含水量...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夏玉米生产区域,适宜机收籽粒的玉米品种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于2018年、2019年以郑单958、先玉335等8个杂交种为材料,调查不同类群改良杂交品种生理成熟(乳线消失)后脱水速度、籽粒含水量的变化。综合2年籽粒含水量5次测定结果,8个供试品种2年平均籽粒含水量从9月21日的30.0%降至10月3日的22.1%,日脱水量为0.48%~0.80%,平均日脱水量为0.70%。结果表明:(1)河南省夏玉米区早熟脱水快品种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脱水15 d后籽粒含水量可降至25%以下,适宜机收。(2)收获时2年平均籽粒含水量在25%以下的品种有6个,籽粒含水量为17.9%~22.3%。含水量<25%且较郑单958增产的品种有6个,增产率为1.98%~10.98%,较先玉335增产的品种有5个,增产率为2.81%~8.94%。(3)经遗传改良,可选育出既早熟脱水快又高产的适宜机收籽粒类型的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机收籽粒 含水量 脱水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1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和推广情况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香粉 袁晓春 +4 位作者 贾文华 冉午玲 常萍 马晓妹 杨文涛 《种业导刊》 2022年第2期3-5,共3页
河南是小麦种植面积第一大省,小麦生产在全国夏粮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产稳产优质小麦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是河南省小麦连年丰产增收的基础。回顾了2016—2021年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审定和推广利用情况,分析了小麦主要推广品种及其推广利用面... 河南是小麦种植面积第一大省,小麦生产在全国夏粮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产稳产优质小麦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是河南省小麦连年丰产增收的基础。回顾了2016—2021年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审定和推广利用情况,分析了小麦主要推广品种及其推广利用面积,统计了生产上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系列,为小麦品种选育、合理推广利用和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小麦 品种审定 推广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抗条锈病优异基因在其衍生品种中的遗传解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李俣佳 许豪 +8 位作者 于士男 唐建卫 李巧云 高艳 郑继周 董纯豪 袁雨豪 郑天存 殷贵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共16页
周8425B是黄淮海麦区应用较广泛的矮秆大穗、抗病抗逆小麦骨干亲本,解析周8425B衍生品种的条锈病抗性遗传表现及其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遗传传递信息对新品种选用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条锈病强毒力生理小种条中34(CYR34)单一菌种对收集... 周8425B是黄淮海麦区应用较广泛的矮秆大穗、抗病抗逆小麦骨干亲本,解析周8425B衍生品种的条锈病抗性遗传表现及其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遗传传递信息对新品种选用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条锈病强毒力生理小种条中34(CYR34)单一菌种对收集的222份周8425B衍生品种进行苗期条锈病抗性鉴定,以CYR34为主的混合菌种对衍生品种进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利用周8425B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YrZH84、YrZH84.2、Yr30、YrZH22和Yr9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衍生品种进行基因型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周8425B苗期和成株期对目前强毒力优势菌种CYR34均表现高抗条锈病。在222份周8425B的衍生品种中,2年表现稳定成株期抗病的衍生品种有昌麦9号、济研麦10、百农4199、赛德麦7号和郑麦103等14份,占比6.3%;表现稳定全生育期抗病的衍生品种有周麦11、周麦22、周麦26、周麦36、兰天36、存麦16和郑品麦8号等52份,占比23.4%。周8425B衍生品种主要通过周麦11、周麦12、周麦13、周麦15、周麦16和周麦17等6个子一代再次衍生到子二代。子一代中周麦16和周麦13由于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直接衍生出较多品种,周麦12与周麦13培育出子二代周麦22衍生出45个子三代,周麦11培育出矮抗58衍生出54个子三代。周8425B携带的YrZH84、YrZH84.2、YrZH22、Yr30和Yr9在衍生后代中的频率分别为34.7%、14.9%、41.9%、66.2%和67.1%。仅携带其中1个抗病基因的衍生品种以携带YrZH84的平均严重度最低,为15.4%;聚合2个抗病基因的衍生品种中,以携带YrZH84+YrZH22的平均严重度最低,为20.0%;聚合3个抗病基因的衍生品种中,以携带YrZH84+YrZH22+Yr9的平均严重度最低,为17.2%;聚合4个抗病基因的衍生品种中,携带YrZH84+YrZH22+Yr30+Yr9的平均严重度为16.9%,携带YrZH84.2+YrZH22+Yr30+Yr9的平均严重度为38.4%。苗期以携带全生育期抗性基因YrZH84或含有YrZH84的基因组合的衍生品种的抗病性较好。研究结果为中国小麦骨干种质周8425B的持续改良利用提供了条锈病基因信息,鉴定出对强毒力生理小种CYR34表现抗病的衍生新种质,为我国小麦抗条锈病遗传育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周8425B 抗条锈病基因 遗传解析 衍生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种质资源穗发芽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分析
5
作者 龚承儒 袁雨豪 +11 位作者 刘振 郑继周 田志成 刘胜利 沈庆花 黄振朴 董纯豪 高艳 李巧云 唐建卫 焦竹青 殷贵鸿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93-1503,共11页
为了鉴定小麦种质资源的穗发芽抗性,筛选出有效的抗穗发芽分子标记,进而挖掘优异白粒小麦抗穗发芽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整穗发芽试验对222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并利用myb10D、DFR-B、Vp1B3、PM19-A1、MFT-3A、MFT-A2、MKK3-... 为了鉴定小麦种质资源的穗发芽抗性,筛选出有效的抗穗发芽分子标记,进而挖掘优异白粒小麦抗穗发芽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整穗发芽试验对222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并利用myb10D、DFR-B、Vp1B3、PM19-A1、MFT-3A、MFT-A2、MKK3-A和QSD1等8个抗穗发芽基因的功能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基因型检测。表型鉴定结果表明,222份小麦种质资源材料的相对穗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相对穗发芽率变化范围为0~1.15,平均相对穗发芽率为0.73,鉴定出抗穗发芽小麦材料38份,其中包括白粒小麦9份、红粒小麦27份、黑粒小麦2份。等位基因类型与相对穗发芽率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穗发芽率与功能标记myb10D、DFR-B、Vp1B3、MFT-3A和MFT-A2呈极显著相关,而与PM19-A1、MKK3-A和QSD1相关性不显著,说明myb10D、DFR-B、Vp1B3、MFT-3A和MFT-A2等分子标记可用作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检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综合表现型和基因型结果,筛选出豫农914、豫农946、丰德存麦30、泛麦5号、徐麦029、连麦1901、保丰1903、郑麦829、13网27-8等9份抗穗发芽白粒小麦种质资源,可用于小麦抗穗发芽遗传育种和抗穗发芽品种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质资源 穗发芽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8425B抗叶锈病基因LrZH84和LrZH22/Lr13在其衍生品种中的遗传解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董纯豪 李俣佳 +6 位作者 唐建卫 郑继周 邱军 谷登斌 王道文 郑天存 殷贵鸿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6期897-906,共10页
【目的】分析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的207份衍生品种中叶锈病抗性基因LrZH84和LrZH22/Lr13的分布及遗传效应。【方法】对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及其207份衍生品种开展叶锈病苗期抗性接种鉴定,同时利用叶锈病抗性基因LrZH84和LrZH22/Lr13的... 【目的】分析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的207份衍生品种中叶锈病抗性基因LrZH84和LrZH22/Lr13的分布及遗传效应。【方法】对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及其207份衍生品种开展叶锈病苗期抗性接种鉴定,同时利用叶锈病抗性基因LrZH84和LrZH22/Lr13的连锁标记或功能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207份衍生品种对目前叶锈菌中强毒力优势生理小种KKSQ、TKTS、TKGQ均表现中抗及其以上水平的材料有42份,所占比例为20.3%;31份衍生品种仅携带LrZH84基因,其中对鉴定的3个生理小种表现中抗水平的分别有8、10、8份,所占比例分别为25.8%、32.3%、25.8%;46份衍生品种仅携带LrZH22/Lr13基因,其中对鉴定的3个生理小种表现中抗水平的分别有21、31、25份,所占比例分别为45.7%、67.4%、54.3%;14份衍生品种同时携带LrZH84和LrZH22/Lr13抗病基因,其中对鉴定的3个生理小种表现中抗水平的分别有9、11、11份,所占比例分别为64.2%、78.6%、78.6%;116份衍生品种均不携带LrZH84和LrZH22/Lr13抗病基因,其中对鉴定的3个生理小种表现中抗水平的分别有19、21、20份,所占比例分别为16.4%、18.1%、17.2%。【结论】叶锈病抗性基因LrZH22/Lr13的苗期抗性效应优于LrZH84,聚合两个叶锈病抗性基因的苗期抗性效应优于单个基因;需加强不同抗性基因的聚合,培育新的具有持久抗性的小麦新品种从而有效控制小麦叶锈病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周8425B 抗叶锈病基因 衍生系 遗传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德存麦5号优质高产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5
7
作者 郑继周 谷登斌 +7 位作者 杨文涛 张廷封 郭璐 李垠洁 张国辉 郑要华 褚晓斌 郑天存 《中国种业》 2020年第5期80-81,共2页
丰德存麦5号是强筋优质小麦品种,201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4003)。通过定向选育实现优质和高产相结合,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高抗条锈病和黄化花叶病。大面积连片区域化种植能提高品质,实现优质优价,加... 丰德存麦5号是强筋优质小麦品种,201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4003)。通过定向选育实现优质和高产相结合,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高抗条锈病和黄化花叶病。大面积连片区域化种植能提高品质,实现优质优价,加快优质麦发展,满足用粮企业需求,助推强筋优质小麦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产 优质 丰德存麦5号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收玉米新品种丰德存玉11
8
作者 于飞 张任领 +3 位作者 何东伟 王利强 郑继周 郑天存 《中国种业》 2020年第6期86-87,共2页
丰德存玉11是河南丰德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ZC194为母本、ZC49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玉米杂交种。201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玉20190035。该品种表现出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早熟、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丰德存玉11是河南丰德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ZC194为母本、ZC49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玉米杂交种。201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玉20190035。该品种表现出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早熟、适应范围广等优点,适宜在河南省及相似生态区域种植。对丰德存玉11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新品种 丰德存玉11 选育过程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机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