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千金子二萜醇调控TGF-β1/Smad通路影响肾癌小鼠TNF-α和IL-17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蒋俊玲 赵俊峰(指导) +3 位作者 张嘉琪 周磊 潘世杰 雷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216-2219,共4页
目的:探讨千金子二萜醇调控TGF-β1/Smad通路影响肾癌小鼠TNF-α和IL-17表达的机制。方法:建立肾癌移植瘤小鼠,分为模型组、实验组(千金子二萜醇组)和SB-431542组(TGF-β1/Smad通路抑制剂组),实验组小鼠灌胃给予20 mg/kg千金子二萜醇溶... 目的:探讨千金子二萜醇调控TGF-β1/Smad通路影响肾癌小鼠TNF-α和IL-17表达的机制。方法:建立肾癌移植瘤小鼠,分为模型组、实验组(千金子二萜醇组)和SB-431542组(TGF-β1/Smad通路抑制剂组),实验组小鼠灌胃给予20 mg/kg千金子二萜醇溶液,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SB-431542组腹腔注射10 mg/kg SB-431542溶液,计算脾脏指数;Western blot检测Smad2/3和p-Smad2/3蛋白表达;ELISA检测肾癌移植瘤小鼠血清TNF-α和IL-17表达。结果:给药19 d后,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和SB-431542组小鼠脾脏指数降低(P<0.05),Smad2/3蛋白表达升高(P<0.05),p-Smad2/3蛋白表达、TNF-α和IL-17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千金子二萜醇可通过调控TGF-β1/Smad通路活性降低肾癌小鼠TNF-α和IL-17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金子二萜醇 肾癌 TGF-Β1/SMAD TNF-Α IL-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熟地黄多糖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及对VEGF/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夏旭 崔洪泉 +1 位作者 胡培森 王交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194-2198,共5页
目的基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研究熟地黄多糖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分为空白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0、20、40、60μmol/L熟地黄多糖培养。四甲基偶... 目的基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研究熟地黄多糖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分为空白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0、20、40、60μmol/L熟地黄多糖培养。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抑制率;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PC-3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PC-3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VEGF/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随着熟地黄多糖处理浓度增加,PC-3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且呈时间梯度升高(P<0.05),PC-3细胞的穿膜细胞数逐渐减少,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p-Akt蛋白表达逐渐下调,均有明显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熟地黄多糖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具有抑制其增殖与侵袭、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熟地黄多糖 前列腺癌 PC-3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相关基因对膀胱癌预后分型及免疫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白洋洋 陈瑞廷 +1 位作者 孙继建 郭依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6-433,共8页
目的探讨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相关基因对膀胱癌(BC)预后及免疫治疗的影响。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BC数据集,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BC中34个ICD相关基因的表达。基于ICD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聚类分析,对2种... 目的探讨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相关基因对膀胱癌(BC)预后及免疫治疗的影响。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BC数据集,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BC中34个ICD相关基因的表达。基于ICD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聚类分析,对2种ICD相关亚型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富集、体细胞突变差异和免疫细胞浸润差异分析。构建LASSO Cox回归风险预后模型,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ICD相关基因在BC和正常膀胱组织中表达有差异。2种ICD相关亚型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T细胞激活、免疫球蛋白生成等生物学功能;参与T细胞激活、B细胞激活、T细胞活化的正向调节等信号通路。体细胞突变结果显示,ICD高评分组TP53突变频率更高,富含更多免疫细胞。利用7个ICD相关基因建立风险预后模型,该模型在不同临床特征中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ICD相关基因对BC患者的预后预测和免疫治疗指导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预后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鳞状细胞癌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4
作者 白洋洋 陈瑞廷 +1 位作者 孙继建 郭依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5-790,共6页
目的:分析膀胱鳞状细胞癌预后影响因素,构建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SEER数据库提取2000年至2019年病理诊断为膀胱鳞状细胞癌286例的临床特征及随访资料构成训练集,用于构建模型。同时收集2012年至2021年就诊于河南省中医院泌尿外科的20... 目的:分析膀胱鳞状细胞癌预后影响因素,构建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SEER数据库提取2000年至2019年病理诊断为膀胱鳞状细胞癌286例的临床特征及随访资料构成训练集,用于构建模型。同时收集2012年至2021年就诊于河南省中医院泌尿外科的20例膀胱鳞状细胞癌患者构成外部验证集。利用训练集数据,使用Cox回归模型筛选出膀胱鳞状细胞癌预后预测因子,基于回归结果绘制列线图。利用C指数、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Cox回归结果显示年龄≥70岁、N1~N3期、M1期和接受非根治术的膀胱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差,HR(95%CI)分别为2.208(1.629~2.992)、2.683(1.684~4.274)、3.155(1.880~5.293)、3.288(0.805~13.432)、3.073(1.719~5.494)和2.218(1.678~2.931)。利用上述变量及回归模型,绘制1、3和5 a生存率预测的列线图。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中,模型的C指数(95%CI)分别为0.739(0.703~0.776)和0.759(0.651~0.868)。在训练集中,1、3和5 a生存率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79(0.725~0.834)、0.750(0.695~0.806)和0.741(0.682~0.799),在外部验证集中分别为0.748(0.570~0.926)、0.679(0.534~0.823)和0.650(0.523~0.778)。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接近,同时DCA曲线远离基准线,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结局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构建的膀胱鳞状细胞癌预后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鳞状细胞癌 SEER数据库 预后预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