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艾滋病中医病机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
作者 朱柯颖 许前磊 +4 位作者 李鹏宇 金艳涛 何心怡 赵泰龙 郭会军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175-2183,共9页
目的:对河南省中医项目组地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合数据挖掘技术,甄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的症状、证素、四诊信息等特点,明确AIDS病机内涵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河南地区AIDS患者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收集的相关信... 目的:对河南省中医项目组地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合数据挖掘技术,甄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的症状、证素、四诊信息等特点,明确AIDS病机内涵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河南地区AIDS患者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收集的相关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网络关系挖掘,运用Gephi分析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共收集AIDS患者1893例。调查显示患者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纳呆、消瘦、肌肉关节痛、腹胀、心悸、腹泻。患者舌色以淡红为主,舌形以胖大舌为主,苔色以苔白为主,苔质以腻苔为主,脉象以弱脉、濡脉虚性脉象为主。AIDS证型主要包括:实证为湿热内蕴证、风热侵袭证、痰瘀互结证,虚证为脾气虚弱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知识图谱可视化显示热、肺、阳虚、痰、气虚、肝、脾、湿、肾、气滞为核心病位-病性要素。结论:AIDS患者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消瘦、肌肉关节痛、腹胀、心悸、腹泻,AIDS证型中早期以肺脾气虚证为主,病位主要在肺脾,中期以脾气虚弱证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至晚期证型以脾肾阳虚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肾;患者舌色以淡红为主,舌形多胖大舌为主,患者的脉象以脉弱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中医药 流行病学调查 病机 证候 复杂网络 知识图谱 数据挖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肝硬化腹腔积液的名老中医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丹妮 陈莉华 +6 位作者 吴瑞红 许前磊 张晓伟 张丽 孙苗娜 邬欣怡 郭会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6-490,共5页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合并肝硬化腹腔积液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中选取2007年10月—2014年9月接受名老中医李发枝教授治疗的艾滋病合并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259例,剔除19例治疗...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合并肝硬化腹腔积液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中选取2007年10月—2014年9月接受名老中医李发枝教授治疗的艾滋病合并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259例,剔除19例治疗无效患者,最终纳入患者240例,共计794例次。采用中医临床复杂网络分析系统(Liquorice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合并肝硬化腹腔积液使用频次较高的3种药物分别为白术(770次)、黄芪(761次)、泽泻(707次);药物配伍频度较高的3项分别为白术-黄芪(747)、茯苓-泽泻(698)、当归-泽泻(696)。核心药物为白术、黄芪、茯苓等补气健脾利水之品,当归、川芎等活血之品,白芍、柴胡、紫苏叶等敛肝疏肝行气之品,泽泻、防己、木瓜、大腹皮、茯苓皮、冬瓜皮等利水消肿之品。核心处方为当归芍药散合防己黄芪汤、鸡鸣散加减。结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合并肝硬化腹腔积液以疏肝健脾理气、利水消肿为要,兼顾血之瘀、气之虚、气之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肝硬化腹腔积液 李发枝 复杂网络分析 中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木郁达之”深化艾滋病的诊疗思路
3
作者 张圆圆 王丹妮 郭会军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3,共3页
“木郁达之”理论源自《黄帝内经》,“木郁”即肝郁,包括肝气郁、肝火郁、肝血郁、肝郁脾虚等证。“木郁达之”是指顺应木性,即肝的升发条达之性,具体治法有疏肝行气、清肝泻火、理气化瘀、疏肝健脾等法。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 “木郁达之”理论源自《黄帝内经》,“木郁”即肝郁,包括肝气郁、肝火郁、肝血郁、肝郁脾虚等证。“木郁达之”是指顺应木性,即肝的升发条达之性,具体治法有疏肝行气、清肝泻火、理气化瘀、疏肝健脾等法。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理变化复杂多样,通过研究发现木郁贯穿了AIDS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与AIDS有着密切联系,如AIDS患者易形成“木郁”病机、“木郁”影响AIDS发病与否和疾病转归,提示医者在辨证论治时要不忘“木郁达之”来更好地指导AIDS的临床治疗。故文章从“木郁达之”的内涵、“木郁”与AIDS的相关性、“木郁达之”在AIDS辨治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总结和深化“木郁达之”在临床中应用于AIDS诊疗时的思路和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郁达之 AIDS 肝郁 中医治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医免疫观谈艾滋病抑郁症从脾论治
4
作者 游丽静 王丹妮 +2 位作者 翟梦洋 李唱 张圆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1-54,共4页
抑郁症是艾滋病(human immunod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最常见的继发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与炎症密切相关,而免疫异常激活及持续性炎症又是HIV最主要的特征,两者之间关系密切,通过抑制免疫异常激活... 抑郁症是艾滋病(human immunod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最常见的继发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与炎症密切相关,而免疫异常激活及持续性炎症又是HIV最主要的特征,两者之间关系密切,通过抑制免疫异常激活,减轻炎症反应可以对HIV抑郁症起到治疗作用,但既往的西医治疗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医免疫观认为“脾为之卫,在志为思”,HIV病程进展、抑郁症的发生,均与脾密切相关,通过健运脾胃,匡扶正气,可以达到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的双重作用,对艾滋病抑郁症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该文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免疫观 艾滋病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村地区HIV/AIDS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杨俊 李鹏宇 +8 位作者 金艳涛 裴金燕 臧静愉 刘亚楠 贾皇超 吴智慧 张振奎 王月园 郭会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646-2650,共5页
背景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是一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随着针对HIV/AIDS患者社会支持政策的实施,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是其目前的生存现状仍备受关注。目的分析河南农村地区HIV/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 背景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是一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随着针对HIV/AIDS患者社会支持政策的实施,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是其目前的生存现状仍备受关注。目的分析河南农村地区HIV/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06-03至2020-06-12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河南某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册管理的且正在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AIDS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存质量简表(WHOQOL-HIV BREF)中文版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HIV/AIDS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发放调查表415份,回收合格调查表400份,调查表合格率为96.39%。400例HIV/AIDS患者均为汉族,其中男性、50岁以上、有配偶、无稳定收入者居多,文化水平偏低,以血液传播感染为主,多数患者确诊时间>8年、HAART持续时间>8年、CD;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方式、感染途径、确诊时间及HAART持续时间患者的WHOQOL-HIV BREF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152)、婚姻状况(β’=0.171)、收入方式(β’=-0.138)、感染途径(β’=0.104)是HIV/AIDS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于年龄>50岁、无配偶、无稳定收入、经血液传播的HIV/AIDS患者的生活质量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高效 生存质量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不良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王东利 艾艳珂 +4 位作者 袁君 马秀霞 郭会军 许前磊 金艳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3789-3795,共7页
背景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为基础的HIV/AIDS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我国已实施10余年,但有关HIV/AIDS患者接受二线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INR)的研究较少。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INR的发生率,探... 背景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为基础的HIV/AIDS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我国已实施10余年,但有关HIV/AIDS患者接受二线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INR)的研究较少。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INR的发生率,探究发生INR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更换为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且CD_(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患者301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二线抗病毒治疗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根据随访数据计算HIV/AIDS患者INR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NR的影响因素。结果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满1、2、3年INR发生率分别为42.34%(774/1828)、32.31%(608/1882)和24.11%(421/17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0.60,95%CI(0.49,0.73)〕、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3.42,95%CI(2.51,4.69);50~100个/μl:OR=3.26,95%CI(2.50,4.27);101~150个/μl:OR=1.51,95%CI(1.19,1.92)〕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1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女:OR=0.70,95%CI(0.57,0.86)〕、年龄〔40~50岁:OR=1.37,95%CI(1.05,1.80);>50岁:OR=1.81,95%CI(1.36,2.42)〕、感染途径〔血液:OR=1.40,95%CI(1.06,1.85)〕、HIV阳性时间〔3~6年:OR=1.48,95%CI(1.02,2.13)〕、HAART治疗时间〔3~5年:OR=0.66,95%CI(0.48,0.90);>5年:OR=0.71,95%CI(0.53,0.95)〕、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2.54,95%CI(1.84,3.49);50~100个/μl:OR=2.49,95%CI(1.90,3.27);101~150个/μl:OR=1.59,95%CI(1.23,2.05)〕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2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50岁:OR=1.8,95%CI(1.31,2.49)〕、感染途径〔血液:OR=1.45,95%CI(1.07,2.00)〕、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2.07,95%CI(1.52,2.82);50~100个/μl:OR=2.14,95%CI(1.57,2.92);101~150个/μl:OR=1.49,95%CI(1.12,1.98)〕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3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满1、2、3年INR发生率分别为42.34%、32.31%和24.11%。性别、年龄、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经血液传播途径感染HIV是INR发生的影响因素,实际工作中要特别关注男性、年龄>50岁及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的HIV/AIDS患者的免疫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二线抗病毒治疗 免疫重建不良 发生率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