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微环境中髓系来源细胞的功能极化机制及靶向治疗潜力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创创 李景昌 +2 位作者 李小瑞 沙雨 任伟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44-850,共7页
髓系来源细胞(MDC)在免疫应答和组织稳态中至关重要,具有高度的功能可塑性,能根据微环境信号发生极化。这些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等,在不同的病理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功能极化状态,参与炎症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髓系来源细胞(MDC)在免疫应答和组织稳态中至关重要,具有高度的功能可塑性,能根据微环境信号发生极化。这些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等,在不同的病理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功能极化状态,参与炎症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表明,代谢重编程在MDC的功能极化中起关键作用,影响细胞的能量供给并调控免疫功能。本文综述了MDC的分类、功能及极化机制,探讨了代谢重编程。此外,总结了靶向MDC的治疗策略,有望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来源细胞(MDC) 肿瘤微环境(TME) 功能极化 代谢重编程 靶向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代谢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策略
2
作者 付励严 辛庆瑄 岳保红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138,共8页
铜(Cu)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氧化和还原形式参与多种代谢和信号传导过程。它与肿瘤发展的多个方面紧密相关,铜稳态的变化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肿瘤微环境的调节、氧化应激反应、细胞信号传递,以及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等过... 铜(Cu)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氧化和还原形式参与多种代谢和信号传导过程。它与肿瘤发展的多个方面紧密相关,铜稳态的变化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肿瘤微环境的调节、氧化应激反应、细胞信号传递,以及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等过程都有显著影响。在肿瘤细胞中,铜代谢主要通过调节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来促进肿瘤的免疫逃逸。鉴于铜在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调节铜代谢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铜在人体内的调控机制,探讨了铜代谢紊乱如何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免疫和肿瘤微环境,同时,还探讨了将铜作为肿瘤免疫治疗靶点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代谢 铜死亡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体外实验验证的肾康注射液治疗肾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孟高全 张明亮 +9 位作者 陈小菲 王晓艳 李伟霞 张岱 蒋露 李明格 张小帅 孟伟亭 韩冰 唐进法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53-1962,共10页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及体外实验探讨肾康注射液(Shenkang injection, SKI)治疗肾纤维化(renal fibrosis, RF)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方法 利用GEO数据库筛选RF差异表达基因,借助CMAP数据库,基于基因表达谱相似性原理,重定位出具有调控R...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及体外实验探讨肾康注射液(Shenkang injection, SKI)治疗肾纤维化(renal fibrosis, RF)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方法 利用GEO数据库筛选RF差异表达基因,借助CMAP数据库,基于基因表达谱相似性原理,重定位出具有调控RF作用的药物,然后通过分子指纹相似性分析筛选出SKI潜在治疗RF的成分;同时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SKI调控RF的核心靶点及通路;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和细胞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基于GEO数据库筛选到2个RF相关的数据集,CMAP重定位到3个共同的RF治疗药物(saracatinib、dasatinib、PP-2),分子指纹相似性分析发现,RF治疗药物与salvianolic acid B、hydroxysafflor yellow A等5个SKI成分的结构相似性较高。分子对接结果发现,salvianolic acid B、hydroxysafflor yellow A等成分与SKI调控的潜在治疗RF的核心靶标MMP1、MMP13等均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SKI核心靶点主要富集在Relaxin和AGE-RAGE等信号通路。细胞实验表明,SKI可显著降低RF模型细胞AGE-RAGE信号通路中AGER、NFKB1、COL1A1、SERPINE1、VEGFC和Relaxin信号通路中MMP1、MMP13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RXFP1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 SKI可通过调控Relaxin和AGE-RAGE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RF的作用,其物质基础可能为salvianolic acid B、hydroxysafflor yellow A等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康注射液 肾纤维化 生物信息学 药物重定位 实验验证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化与肿瘤免疫逃逸:作用机制与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2
4
作者 任绍欣(综述) 任伟宏 王钰娜(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5-721,共7页
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恶性进展的关键阶段,也是肿瘤免疫治疗所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可通过影响肿瘤抗原、MHCⅠ类分子、免疫检查点分子和免疫基因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的募集和极化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与进展,是肿瘤... 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恶性进展的关键阶段,也是肿瘤免疫治疗所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可通过影响肿瘤抗原、MHCⅠ类分子、免疫检查点分子和免疫基因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的募集和极化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与进展,是肿瘤有前途的治疗靶点。目前,DNA去甲基化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新的进展,包括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其他免疫药物和化疗药物等的联合应用,以及纳米药物和肿瘤疫苗等多种新型药物的开发等。为促进DNA去甲基化药物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本文探讨了DNA甲基化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DNA去甲基化药物在实验室与临床相关试验研究现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肿瘤免疫逃逸 DNA去甲基化药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预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徐群燕 任伟宏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98-902,共5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发生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疾病,是全世界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随着对ROP的深入研究发现,在疾病早期视网膜新生血管可随时自发消退。因此,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在ROP患儿中显得尤为...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发生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疾病,是全世界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随着对ROP的深入研究发现,在疾病早期视网膜新生血管可随时自发消退。因此,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在ROP患儿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基于现有的筛查方式,存在筛查时间长、婴幼儿配合度不高等问题,这可能会导致部分ROP患儿漏诊,因此需要进一步寻找更可靠的预测方法。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ROP的筛查及预测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生物标志物在ROP中的预测价值,以期为建立合理的ROP预测模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期预测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生成试验研究进展及临床价值
6
作者 李春莹 刘新灿 +4 位作者 李明 陈明心 李晓宁 陈磊 王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1-973,共3页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常见致死病因,其中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较高致残率和病死率[1]。血栓形成是血栓栓塞的前提,可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凝血因子与抗凝成分之间的失衡可导致血栓...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常见致死病因,其中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较高致残率和病死率[1]。血栓形成是血栓栓塞的前提,可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凝血因子与抗凝成分之间的失衡可导致血栓形成,传统凝血检测不能对凝血平衡进行相关的表征且无法早期评估风险。凝血酶是维持凝血平衡的关键酶,反映了整体凝血状态[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心血管疾病 预后 凝血酶生成试验 血栓栓塞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NEAT1通过抑制hsa-miR-450b-5p促进胃癌细胞中EZH2的表达与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7
作者 贺娇 任伟宏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目的:筛选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基因上游miRNA及lncRNA,分析其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并验证其间的靶向关系,探讨它们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ENCORI、miRDB和Target Scan数据库查询并分析、筛选EZH2上游mi... 目的:筛选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基因上游miRNA及lncRNA,分析其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并验证其间的靶向关系,探讨它们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ENCORI、miRDB和Target Scan数据库查询并分析、筛选EZH2上游miRNA(has-miR-450b-5p),ENCORI数据库和DAINA数据库筛选has-miR-450b-5p上游lncRNA(lncRNA NEAT1),预测hsa-miR-450b-5p、lncRNA NEAT1与EZH2之间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hsa-miR-450b-5p与lncRNA NEAT1的结合关系。采用q PCR和WB法检测lncRNA NEAT1和EZH2在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与胃癌细胞(MGC-803、SGC-7901和MKN-28)中的表达量。按转染物的不同将MGC-803和SGC-7901细胞分为hsa-miR-450b-5p-mimic组、mimicNC组、si-NEAT1组和si-NC组,转染36~48 h后qPCR法验证过表达及敲减效果;通过qPCR、WB法检测观察过表达hsa-miR-450b-5p对细胞中lncRNANEAT1和EZH2m RNA、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敲减lncRNANEAT1对hsa-miR-450b-5p和EZH2mRNA表达的影响;CCK-8法、划痕愈合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敲减EZH2或敲减lncRNA NEAT1对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能力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获得EZH2上游miRNA和lncRNA为has-miR-450b-5p和lncRNA NEAT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了两者间存在靶向关系。lncRNA NEAT1和EZH2 mRNA、蛋白在胃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均P<0.05)。与mimic-NC组相比,hsa-miR-450b-5p-mimic组MGC-803、SGC-7901细胞中miR-450b-5p水平均显著升高,而EZH2 mRNA、蛋白和lncRNA NEAT1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si-NC组相比,si-NEAT1组MGC-803、SGC-7901细胞中lncRNA NEAT1和EZH2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SGC-7901细胞中hsa-miR-450b-5p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敲减EZH2或敲减lncRNA NEAT1后,MGC-803、SGC-7901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lncRNA NEAT1和EZH2在胃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lncRNA NEAT1可通过hsa-miR-450b-5p促进EZH2的表达并提高胃癌MGC-803和SGC-790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lncRNA NEAT1 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 MIRNA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 m^(6)A修饰对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调控作用
8
作者 徐群燕 王钰娜 任伟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84-1391,共8页
RNA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主要受m^(6)A甲基转移酶、m^(6)A去甲基化酶和m^(6)A结合蛋白的调控,可以改变基因转录,从而调节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6)A甲基化在调节肿瘤微环境(tumor ... RNA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主要受m^(6)A甲基转移酶、m^(6)A去甲基化酶和m^(6)A结合蛋白的调控,可以改变基因转录,从而调节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6)A甲基化在调节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影响各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为一群病理激活的未成熟髓系细胞,是TME中的重要免疫细胞。其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性发挥作用,从而促进恶性肿瘤的免疫逃逸。研究表明,靶向MDSC能够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提高癌症免疫治疗的疗效,是一种新的、有希望的免疫治疗靶点。m^(6)A修饰在一些免疫细胞的激活、分化和效应功能等方面的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但是m^(6)A修饰如何影响MDSC的研究仍非常有限,因此,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综述在介绍MDSC及RNA m^(6)A修饰的基础上,总结了RNA m^(6)A修饰调控TME中MDSC的机制及研究进展,以期从表观调控的角度为靶向MDSC提供治疗肿瘤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6)A修饰 髓源性抑制细胞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诱导髓源性抑制细胞分化的重要调节器——干扰素调节因子8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钰娜(综述) 任伟宏 徐群燕(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54-1259,共6页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群具有未成熟分化特性及强免疫抑制功能的髓系细胞,其在肿瘤组织中数量显著增加,通过多种途径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和疾病进展。肿瘤诱导MDSC分化并使其在组织聚集的机制复杂,其中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群具有未成熟分化特性及强免疫抑制功能的髓系细胞,其在肿瘤组织中数量显著增加,通过多种途径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和疾病进展。肿瘤诱导MDSC分化并使其在组织聚集的机制复杂,其中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作为关键的调节因子,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IRF-8属于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可以调控免疫反应、炎症和肿瘤免疫。在肿瘤诱导MDSC分化的过程中,IRF-8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研究表明其可能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与其他免疫调节因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MDSC的分化。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讨IRF-8在肿瘤诱导MDSC分化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包括其如何与其他信号分子相互作用、调控哪些关键基因的表达等。这些研究将有助于理解MDSC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为开发针对MDSC的靶向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恢复或重建机体的抗肿瘤功能。因此,本文探讨了IRF-8作为肿瘤诱导MDSC分化的重要调节器,其研究进展对于揭示MDSC在肿瘤免疫中的来源、作用机制、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8 髓源性抑制细胞 髓系细胞 肿瘤源性因子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抗原ESAT-6/CFP-10/Rv3615c ELISPOT辅助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0
作者 史会影 刘振华 +5 位作者 占卫红 雷航 王琳 梁瑞霞 任伟宏 汤兵祥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9-633,共5页
目的:评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抗原ESAT-6/CFP-10/Rv3615c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肺结核病患者78例,非结核性肺部疾病患者27例和健康体检者39例,分别用复合抗原ESAT-6/CFP-10/Rv3615c、ESAT-6肽段库和CFP-10肽段库作为... 目的:评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抗原ESAT-6/CFP-10/Rv3615c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肺结核病患者78例,非结核性肺部疾病患者27例和健康体检者39例,分别用复合抗原ESAT-6/CFP-10/Rv3615c、ESAT-6肽段库和CFP-10肽段库作为抗原刺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s),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斑点形成细胞数,判断肺结核感染情况。结果:复合抗原ESAT-6/CFP-10/Rv3615c、ESAT-6肽段库和CFP-10肽段库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敏感性依次为87.2%(68/78)、80.8%(63/78)、76.9%(60/78),特异性依次为81.8%(54/66)、84.8%(56/66)、87.9%(58/66)。结论:复合抗原ESAT-6/CFP-10/Rv3615c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辅助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ESAT-6 CFP-10 Rv3615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膜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玲慧 王炜 +3 位作者 蒋露 任伟宏 贺娇 郭梦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22-3628,共7页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50 nm的脂质双层膜囊泡,其含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外泌体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可通过传递各种蛋白质、生物活性脂质和遗传信息来改变受体细胞的表型和功能,与癌症、感染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50 nm的脂质双层膜囊泡,其含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外泌体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可通过传递各种蛋白质、生物活性脂质和遗传信息来改变受体细胞的表型和功能,与癌症、感染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直接靶向外泌体以抑制其在介导疾病中的作用,或开发外泌体作为载体运送生物大分子和天然药物分子进入细胞,有望成为疾病新的治疗策略。外泌体生物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受体细胞识别、结合并内化外泌体,而这一过程依赖于外泌体膜蛋白的种类和功能。本文聚焦于外泌体的膜蛋白,对这些膜蛋白进行分类并阐述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膜蛋白 转运 胞吞 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SNHG16通过调控miR-195-5p/MYB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 被引量:1
12
作者 康娟 贺娇 任伟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64-1571,1579,共9页
目的探讨lncRNA SNHG16(SNHG16)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基于在线数据库检索SNHG1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筛选SNHG16的下游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SNHG16与miR-195-5... 目的探讨lncRNA SNHG16(SNHG16)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基于在线数据库检索SNHG1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筛选SNHG16的下游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SNHG16与miR-195-5p间相互作用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SNHG16、miR-195-5p和MYB在胃癌细胞(HGC-27、MKN-28)中的表达情况;敲低SNHG16检测miR-195-5p或MYB表达;过表达miR-195-5p检测MYB表达;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中MYB的蛋白表达水平。敲低SNHG16或过表达miR-195-5p,通过细胞增殖及划痕实验分别检测胃癌细胞(HGC-27、MKN-28)增殖及迁移能力。结果LncRNA SNHG16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HGC-27、MKN-28、MKN-45、NCI-N87)中表达升高。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将psiCHECK2-SNHG16-WT和miR-195-5p mimic同时转染进HGC-27中,显著抑制了HGC-27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qRT-PCR及WB实验结果显示:敲低HGC-27、MKN-28细胞中SNHG16可上调miR-195-5p并抑制MYB在转录及翻译水平的表达;过表达HGC-27、MKN-28细胞中miR-195-5p可抑制MYB表达。CCK8增殖实验及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敲低SNHG16或过表达miR-195-5p均可抑制HGC-27、MKN-28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结论LncRNA SNHG16可通过miR-195-5p调节MYB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SNHG16高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SNHG16 miR-195-5p/MYB 胃癌细胞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外泌体lncRNA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
13
作者 郭梦琦 任伟宏 贺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01-1610,共10页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可从多个方面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并能特异地分选入外泌体中。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由肿...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可从多个方面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并能特异地分选入外泌体中。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由肿瘤细胞及非肿瘤细胞(例如内皮细胞、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及细胞外基质等共同构成的内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关键作用。肿瘤细胞释放大量外泌体到TME中。本文从肿瘤外泌体lncRNA调控受体细胞的角度,总结了肿瘤外泌体lncRNA在TME中的作用,例如促进肿瘤转移、耐药、细胞代谢重编程、肿瘤干性增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和诱导免疫抑制。深入了解肿瘤外泌体lncRNA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有助于为肿瘤提供新的诊断标志物及临床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长非编码RNA 肿瘤微环境 上皮-间质转化 代谢重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