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穴位贴敷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3
1
作者 赵妍妍 寇娟 +2 位作者 黄娣 白艳杰 冯晓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71-772,共2页
吞咽障碍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达40%-50%,并伴随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吞咽障碍的治疗以康复功能训练结合中医针刺为主要方法,但多为短效性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 穴位贴敷 脑卒中患者 康复功能训练 吸入性肺炎 营养不良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张口受限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妍妍 黄娣 +2 位作者 白俊敏 朱琳 冯晓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75-1376,共2页
脑卒中双侧上位神经元损伤后,患者会出现以张口受限为典型症状的下颌运动障碍,同时或伴有咬肌处僵硬或呈板结状、夜间磨牙、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构音不清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临床表现,致使患者无法正常经口进食、言语不能,严重影... 脑卒中双侧上位神经元损伤后,患者会出现以张口受限为典型症状的下颌运动障碍,同时或伴有咬肌处僵硬或呈板结状、夜间磨牙、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构音不清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临床表现,致使患者无法正常经口进食、言语不能,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状态和人际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口受限 脑卒中后 疗效观察 康复训练 超声波 颞下颌关节弹响 颞下颌关节紊乱 下颌运动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对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朝阳 张裴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238-241,264,共5页
目的观察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对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发病时间<1个月的首次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按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于病情稳定48 h后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 目的观察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对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发病时间<1个月的首次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按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于病情稳定48 h后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进行步行能力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采用表面肌电评估胫前肌、腓肠肌的肌张力、肌力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MA-L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20.0±6.2)、(5.1±1.6)分,试验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仅试验组较治疗前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肌力、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均较治疗前好转(P<0.01),其中试验组胫前肌肌力、肌张力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20±7)、(12±4)μV,对照组分别为(12±4)、(9±3)μV;试验组腓肠肌肌力、肌张力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25±8)、(19±6)μV,对照组分别为(10±3)、(11±2)μV。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的治疗能显著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下肢 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冯晓东 孙伟娟 +4 位作者 张裴景 白俊敏 郭青川 郝权 刘飞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67-969,共3页
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但国内对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预后的因素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 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但国内对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预后的因素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收集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相关资料,对影响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预后主要因素,为制订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功能障碍 脑卒中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康复介入 预后因素分析 预后影响 肩手综合征 系统康复训练 情感障碍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雁 冯晓东 +4 位作者 任彬彬 王晓丹 刘承梅 王莉娜 牛瑛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3-394,共2页
脑卒中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幸存者中约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1],而肢体痉挛是造成中风患者功能障碍,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原因之一,据报道,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严重影响肢体... 脑卒中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幸存者中约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1],而肢体痉挛是造成中风患者功能障碍,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原因之一,据报道,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2]。因此,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中风患者康复的关键[3]。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影响患侧肢体的随意运动,甚至造成关节挛缩或者严重的疼痛,笔者采用放血疗法治疗中风患者肢体痉挛,并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治疗效果 后肢体痉挛 脑卒中患者 中风患者 放血疗法 临床观察 独立生活能力 肢体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起立床与站立架联合用于脑卒中患者平衡训练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7
6
作者 席建明 冯晓东 +4 位作者 郭青川 华东 张斌 李桥军 张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49-1151,共3页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初期,多数处于松弛性瘫痪期,表现为身体肌肉张力低下,不能维持有效的姿势,导致基本的平衡能力无法调控,不能维持坐位和站立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提高患者发病初期的肌肉张力、增加患者的姿势控制从...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初期,多数处于松弛性瘫痪期,表现为身体肌肉张力低下,不能维持有效的姿势,导致基本的平衡能力无法调控,不能维持坐位和站立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提高患者发病初期的肌肉张力、增加患者的姿势控制从而获得维持平衡的能力,成为早期康复治疗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平衡训练 站立位 临床效果 联合用 电动 早期康复治疗 发病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埋线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7
作者 冯晓东 李瑞青 +1 位作者 任彬彬 宋晓蕾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43-845,共3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穴位埋线组(穴位埋线+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巴氯芬组(巴氯芬+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康复治疗组(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分别在治疗前、治疗...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穴位埋线组(穴位埋线+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巴氯芬组(巴氯芬+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康复治疗组(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Fugl-Meyer、MAS、RMS及BI均明显改善(P<0.01,P<0.05),且穴位埋线组和巴氯芬组较康复治疗组明显;穴位埋线组和巴氯芬组在MAS、RMS评分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BI评分上,穴位埋线较巴氯芬组显著提高(P<0.01)。结论:穴位埋线、巴氯芬和康复治疗均可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的痉挛状态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穴位埋线组和巴氯芬组较康复治疗组疗效好,穴位埋线可能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 穴位埋线 巴氯芬 康复 表面肌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富环境干预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赵妍妍 白俊敏 +2 位作者 黄娣 郭青川 冯晓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5-266,共2页
运动性失语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失语类型,以发音费力、流畅性差、命名障碍、语法缺失等口语表达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针对运动性失语的治疗常采用一对一训练、传统中医中药等方法,其优势为可集中改善损伤的言语形式,然而不足之... 运动性失语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失语类型,以发音费力、流畅性差、命名障碍、语法缺失等口语表达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针对运动性失语的治疗常采用一对一训练、传统中医中药等方法,其优势为可集中改善损伤的言语形式,然而不足之处在于患者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欠缺,即在日常交流时,无法运用已有的词汇表达思想,缺乏在正常语言情境下交流的愿望及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 疗效观察 环境干预 口语表达障碍 一对一训练 失语类型 命名障碍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表象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裴景 任亚峰 +1 位作者 李硕 冯晓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8期719-721,共3页
目的探讨运动表象疗法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两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另加运动表象疗法。2个月为1个疗程... 目的探讨运动表象疗法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两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另加运动表象疗法。2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进行Fugl-Meyer上肢及手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FIM)。结果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Fugl-Meyer上肢及手功能评分、FI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运动表象疗法结合作业疗法能明显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进而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表象疗法 作业疗法 脑卒中 偏瘫 康复 功能 上肢 日常生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 被引量:27
10
作者 刘承梅 冯晓东 +3 位作者 刘飞来 王晓丹 王莉娜 牛瑛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09-1211,共3页
目的观察脐灸对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康复训练,每天1次;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脐灸治疗,每次1 h,每2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采集临床症状总积分评估... 目的观察脐灸对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康复训练,每天1次;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脐灸治疗,每次1 h,每2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采集临床症状总积分评估排便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脐灸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便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便秘 脐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筋活络洗剂冷热交替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手精细动作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冯晓东 王欣雨 +3 位作者 李瑞青 王静 张培景 孙伟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43-1245,共3页
目的:观察舒筋活络洗剂冷热交替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手精细动作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恢复期手精细动作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另接受舒筋活络洗剂冷热交替治疗。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舒筋活络洗剂冷热交替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手精细动作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恢复期手精细动作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另接受舒筋活络洗剂冷热交替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改良Lindmark评分、手总主动活动度、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经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Lindmark评分、手总主动活动度、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舒筋活络洗剂冷热交替疗法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手的感觉运动协调功能和手、腕关节的总主动活动度,提高了患者的手精细动作和生活自理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筋活络洗剂 冷热交替 脑卒中恢复期 手精细动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位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华东 李文奇 +3 位作者 冯晓东 席建明 张斌 李桥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1-582,共2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8年11月—2010年4月在我科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6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病情稳定,且首次发病。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骨盆训练 步态 体位 头颅CT 诊断标准 脑血管病 首次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胛骨特异性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华东 李文奇 +5 位作者 冯晓东 张斌 李桥军 席建明 方晓燕 杜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58-1159,共2页
上肢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康复训练的重点,但在训练时往往只注重上肢功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肩胛骨的重要性和特异性,导致效果欠佳。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讨肩胛骨特异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 上肢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康复训练的重点,但在训练时往往只注重上肢功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肩胛骨的重要性和特异性,导致效果欠佳。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讨肩胛骨特异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上肢功能障碍 康复训练 骨特异性 肩胛骨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位上肢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肌张力及肌力的疗效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裴景 郭健 +3 位作者 郭青川 任亚峰 王静 冯晓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08-809,共2页
目的观察水平位多关节上肢持续被动运动(CPM)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的肌张力、肌力的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结合... 目的观察水平位多关节上肢持续被动运动(CPM)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的肌张力、肌力的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结合水平位多关节上肢CPM训练。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进行肌张力、肌力的肌电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的肌力、肌张力较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水平位上肢多关节CPM训练能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肌张力,增强其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持续被动运动 肌力 肌张力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对腰段以上脊髓损伤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欣刚 官霞 郭青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80-1182,共3页
目的探讨针灸对脊髓损伤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四肢联动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四肢联动训练方法配合针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 目的探讨针灸对脊髓损伤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四肢联动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四肢联动训练方法配合针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法与Flex Comp Infiniti表面肌电系统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躯干肌力。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平衡功能和躯干控制能力均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联动训练配合针灸可更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躯干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四肢联动 躯干 平衡功能 针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瑞平 冯晓东 闫秀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0-812,共3页
目的探索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蹬踏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 目的探索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蹬踏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FMA-L、MBI、FAC、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蹬踏训练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强化蹬踏训练 下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