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部浅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超声表现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瑞芬 李晓庆 +3 位作者 耿晓妍 张丽 李志辉 李媛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4001-4003,共3页
目的 探讨颈部浅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超声表现.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在健康查体人群中选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90例,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和测量淋巴结的位置、大小、形态、淋巴结门、内部回声、血流.结果 90例共检出颈部淋... 目的 探讨颈部浅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超声表现.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在健康查体人群中选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90例,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和测量淋巴结的位置、大小、形态、淋巴结门、内部回声、血流.结果 90例共检出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311个,单发34例,34个淋巴结;多发56例,277个淋巴结;单区域分布30例,多区域分布60例,分布区域依次为:Ⅰ区100个(占32.1%),Ⅱ区92个(占29.6%),Ⅲ区81个(占26.0%),Ⅴ区28个(占9.0%),Ⅳ区和Ⅵ区少见,共10个(占3.3%).最大长径1.00~2.80 cm,短径0.26~1.10 cm,255个(占82.0%)淋巴结长径/短径≥2,皮质厚度(0.21±0.06)cm;皮质厚度与短径比值(0.34±0.15);动脉收缩期速度(PSV)(7.6±1.3)cm/s,阻力指数(RI)(0.60±0.18).多数呈椭圆形、梭形,部分呈类圆形,皮质增厚且均匀一致,回声减低,髓质呈强回声,皮、髓质分界清晰,淋巴门居中存在,包膜完整、纤细,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结论 超声检查颈部浅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声像图清晰、诊断准确,可作为首选方法在健康人群中进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和随访,以减少穿刺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浅表无痛性肿大淋巴结的超声诊断与鉴别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瑞芬 张冬艳 +4 位作者 李晓庆 黄玮 邵丹 李秀山 赵海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7-709,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在颈部浅表无痛性肿大淋巴结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1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0例患者656个颈部浅表无痛性肿大淋巴结,病理类型分为2组4类:良性组包括反应性增生110例235个淋巴结,淋巴结结核25例6... 目的探讨超声在颈部浅表无痛性肿大淋巴结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1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0例患者656个颈部浅表无痛性肿大淋巴结,病理类型分为2组4类:良性组包括反应性增生110例235个淋巴结,淋巴结结核25例60个淋巴结;恶性组包括淋巴瘤67例155个淋巴结,转移癌98例206个淋巴结。每例选取1~3个淋巴结进行观察和参数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超声检查能肯定诊断508个(77.4%),可疑诊断94个(14.3%),不能诊断54个(8.3%)。其中508个能做出肯定诊断的淋巴结中,反应性增生、转移癌、淋巴瘤、淋巴结结核分别为213个(41.9%)、169个(33.3%)、98个(19.3%)、28个(5.5%)。4类病例类型的患者淋巴结短径、长径/短径(L/S)比值、动脉收缩期速度(PSV)、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核患者短径低于淋巴瘤及转移癌患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核、转移癌、淋巴瘤的L/S比值依次降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转移癌患者淋巴结PSV、RI高于反应性增生患者,淋巴瘤、转移癌患者淋巴结PSV、RI高于淋巴结结核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类病变的颈部浅表无痛性肿大淋巴结患者超声特征间存在很大差异和部分交叉;超声可作为其诊断的首选方法,对大部分特征典型者可以做出肯定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 无痛性 淋巴结 超声检查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肠穿孔的超声诊断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沈铁柱 毕小霞 +4 位作者 黄小求 李雯 马静 张全福 苗瑞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肠穿孔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4年8月间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20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肠穿孔患者48例,非肠穿孔患者72例,术前均在发病3小时内经超声及X线腹片检查。超声对120例患者以&qu...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肠穿孔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4年8月间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20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肠穿孔患者48例,非肠穿孔患者72例,术前均在发病3小时内经超声及X线腹片检查。超声对120例患者以"双层气体征"及"小气泡征"方法进行腹腔游离气体的扫查,并与X线腹片检查结果进行对照;观察肠壁节段性或局部增厚、局部肠管的扩张及肠管麻痹征、肠间局限性积液、大网膜"包裹征"、"填塞征"及"聚集征"等征象且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判断是否存在肠穿孔。分析各种征象,评价其在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肠穿孔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48例肠穿孔患者中通过观察"双层气体征"及"小气泡征"发现腹腔游离气体44例(91.7%),高于X线发现膈下游离气体35例(72.9%,P<0.05)。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肠穿孔的超声征象包括:膈下及腹壁下游离气体40例[敏感性83.3%(40/48),特异性100%(72/72)],肠间局限性积液内及组织周边"小气泡征"44例[敏感性91.7%(44/48),特异性98.6%(71/72)],肠壁节段性或局部增厚25例[敏感性52.1%(25/48),特异性97.2%(70/72)],及大网膜"包裹征"、"填塞征"及"聚集征"18例[敏感性37.5%(18/48),特异性95.8%(69/72)]。结论:超声在快速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肠穿孔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损伤 超声 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