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型弥漫性颅脑损伤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神经细胞丢失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建民 赵雅宁 +4 位作者 马荣丽 窦娜 陈长香 李淑杏 张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97-801,共5页
目的 Homer1a是惟一在外来刺激后高表达的Homer家族蛋白。文中观察弥漫性颅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蛋白表达变化、凋亡神经细胞动态变化,以探讨重型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神经细胞丢失的关系。方法按... 目的 Homer1a是惟一在外来刺激后高表达的Homer家族蛋白。文中观察弥漫性颅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蛋白表达变化、凋亡神经细胞动态变化,以探讨重型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神经细胞丢失的关系。方法按随机数字列表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n=35)、DBI组(n=69)。Marmarou's法建立大鼠DBI模型。对照组不致伤。应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伤后脑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区Homer1a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in situ nick-end labeling,TUNEL)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 DBI组大鼠死亡率49.3%;其海马区神经元内细胞器、轴索及毛细血管等超微结构较对照组明显受损;伤后1 h DBI组存活神经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94.4±5.6)%vs(99.4±0.6)%,P<0.05],伤后72 h降低最为显著[(54.7±33.8)%vs(99.2±0.8)%,P<0.05];Homer1a伤后1 h表达显著增高(0.136±0.024),6 h出现峰值(0.178±0.028),高表达状态持续至24 h(0.176±0.027)、48 h(0.145±0.02)和72h(0.117±0.012)表达下降,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阳性细胞凋亡指数,72h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1.78±3.96)%vs(1.92±0.22)%,P<0.05]。相关分析显示1~24h Homer1a蛋白表达与存活神经细胞百分率呈负相关(r=-0.726,P<0.05),与TUNEL阳性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738,P<0.05);24~72 h Homer1a蛋白表达与TUNEL阳性细胞数量呈负相关(r=-0.898,P<0.05),与存活神经细胞百分率呈正相关(r=0.842,P<0.05)。结论重型DBI后海马区Homer1a蛋白动态表达可反映神经细胞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弥漫性脑损伤 Homer1a 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治疗会阴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鞠智卿 杨晓莲 +2 位作者 姜贵云 李艳双 张云鹤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22-523,共2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皮疹治愈3个月后仍在神经分布区遗留长期持续的剧烈疼痛,多存在痛觉过敏或痛觉异常,长者可达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会阴部PHN还可导致尿失禁、尿潴留等。临床采用药物、神经阻...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皮疹治愈3个月后仍在神经分布区遗留长期持续的剧烈疼痛,多存在痛觉过敏或痛觉异常,长者可达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会阴部PHN还可导致尿失禁、尿潴留等。临床采用药物、神经阻滞等治疗,但疗效欠佳,我科采用奇神经节阻滞治疗会阴部PHN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阻滞治疗 疗效观察 会阴部 神经节 骶尾关节 剧烈疼痛 痛觉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清军 韩艳庆 朱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857-858,共2页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择临床诊断明确的枕大神经痛患者62例,于局部麻醉下施行枕大神经减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治愈54例、有效5例、无效2例、失访1例。结论周围神经减压术是治疗枕大神经痛...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择临床诊断明确的枕大神经痛患者62例,于局部麻醉下施行枕大神经减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治愈54例、有效5例、无效2例、失访1例。结论周围神经减压术是治疗枕大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脊神经 减压术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清军 朱军 +2 位作者 李建民 刘刚 韩艳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859-862,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之疗效。方法 采用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2例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患者,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2周时1例症状明显减轻但仍需口服卡马西平(300 mg/d)...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之疗效。方法 采用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2例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患者,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2周时1例症状明显减轻但仍需口服卡马西平(300 mg/d)、1例症状完全消失且随访3年6个月未出现疼痛,术后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脊髓损伤 马尾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恶性胶质细胞瘤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建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3944-3950,共7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恶性胶质细胞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恶性胶质细胞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国内所有有关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与单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脑恶性胶质细胞瘤的临床对照试验的文献,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RevMan 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共472例患者,242例患者纳入试验组,2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无明显发表偏倚,本研究结论较为可靠。与单用三维适形放疗相比,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可明显提高脑恶性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和1、2、3年生存率,延长其中位生存时间,合并OR值分别为4.20〔95%CI(2.72,6.50),P<0.000 01〕、3.34〔95%CI(2.15,5.18),P<0.000 01〕、2.56〔95%CI(1.58,4.14),P=0.000 1〕、2.81〔95%CI(1.61,4.90),P=0.000 3〕、8.42〔95%CI(7.54,9.29),P<0.000 01〕;但也增加了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合并OR值为2.15〔95%CI(1.02,4.54),P=0.04〕,而血液系统、脑水肿、神经系统远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OR值分别为1.68〔95%CI(0.92,3.08),P=0.09〕、1.19〔95%CI(0.61,2.32),P=0.61〕和1.81〔95%CI(0.90,3.65),P=0.10〕。结论国内应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恶性胶质细胞瘤有效,优于单纯的放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三维适形放疗 替莫唑胺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203580对弥漫性脑创伤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6
作者 赵雅宁 李建民 +4 位作者 景丽伟 张盼 陈长香 李淑杏 刘文倩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3-247,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SB203580对弥漫性脑创伤(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阐明DBI后p38MAPK和Homer1a作用机制及SB203580的脑保护作用。方法:96只雄性Sprague-Dawlley大鼠分为对照组(n=24,大鼠只进行乙醚麻醉而不致伤)、DBI组... 目的:探讨SB203580对弥漫性脑创伤(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阐明DBI后p38MAPK和Homer1a作用机制及SB203580的脑保护作用。方法:96只雄性Sprague-Dawlley大鼠分为对照组(n=24,大鼠只进行乙醚麻醉而不致伤)、DBI组(n=40,Marmarou’s法建立大鼠DBI模型)和SB203580组(n=32,腹腔注射SB203580,0.01μg·kg-1)。采用电镜检测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磷酸化p38MAPK和Homer1a阳性细胞率;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BI组大鼠各时间点(伤后6、24、48和72h)磷酸化p38MAPK和Homer1a阳性细胞率增高(P<0.05),神经细胞AI升高(P<0.05),其中磷酸化p38MAPK和Homer1a阳性细胞率24h达高峰,神经细胞AI 72h达高峰;与DBI组比较,SB203580组大鼠各时间点磷酸化p38MAPK阳性细胞率下降(P<0.05),Homer1a阳性细胞率显著增加(P<0.05),神经细胞AI降低(P<0.05)。结论:SB203580可降低DBI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抑制p38MAPK激活、提高Homer1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创伤 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Homer1a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在老年脑卒中患者救治中安全性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陈通 付爱军 +6 位作者 朱军 李建民 肖增兵 宋向奇 何玉新 李素花 王瑞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3060-306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PDT)与传统气管切开术在老年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43例,并按事先编好的号码将患者在微机中随机分入... 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PDT)与传统气管切开术在老年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43例,并按事先编好的号码将患者在微机中随机分入传统气管切开术(传统)组和PDT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操作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中大量出血(>100 ml)、术后皮下气肿、气胸、气管套管脱出、食管损伤、食管瘘、迟发性大出血(>100 ml)、气管软化塌陷、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前传统组68例,PDT组75例,术后传统组排除和脱失43例,PDT组排除和脱失4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发病到气管切开时间、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卒中类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PDT组手术操作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传统组,切口小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5/25),PDT组为9.3%(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3,P>0.05)。结论 PDT相较于传统气管切开术能有效快速地建立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气道,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 卒中 老年人 随机对照试验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芎化瘀胶囊通过VEGF/Notch1信号通路改善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损伤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雅宁 刘文倩 +3 位作者 牛静 李建民 李淑杏 陈长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43-847,共5页
目的探讨参芎化瘀胶囊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海马区VEGF/Notch1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参芎化瘀胶囊高、低剂量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i 4血管阻断(4-VO)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分别在缺血24、48... 目的探讨参芎化瘀胶囊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海马区VEGF/Notch1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参芎化瘀胶囊高、低剂量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i 4血管阻断(4-VO)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分别在缺血24、48、72h应用光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VEGF、Notch1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区各时间点的存活神经细胞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Notch1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芎化瘀胶囊组各时间点的存活神经细胞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Notch1表达进一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变化在高剂量参芎化瘀胶囊组更为明显。模型组VEGF与Notch1表达呈正相关(r=0.846,P<0.01);参芎化瘀胶囊组VEGF与Notch1表达呈正相关(r=0.814,P<0.01)。结论参芎化瘀胶囊对脑缺血损伤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VEGF/Notch1信号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芎化瘀胶囊 脑缺血再灌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NOTCH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远程康复服务模式初探 被引量:11
9
作者 尚淑玲 李迥 +2 位作者 吴莉青 沈海涛 孟令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90-692,共3页
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极高,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存活者中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的障碍[1],给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关键词 脑卒中 远程康复 康复服务 社区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c-Jun氨基末端激酶激活与GRP78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建民 赵雅宁 +3 位作者 刘乐 常学优 陈长香 李淑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3-477,共5页
目的全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CI/R)后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N-terminal kinase,JNK)活化与内质网应激的内在关系尚不明确。文中探讨高血压大鼠CI/R后海马区JNK激活与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s 7... 目的全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CI/R)后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N-terminal kinase,JNK)活化与内质网应激的内在关系尚不明确。文中探讨高血压大鼠CI/R后海马区JNK激活与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s 78,GRP78)表达的关系。方法 90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分为假手术组、CI/R组、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干预组(以下简称SP600125干预组)。改良的Pulsineli 4血管阻断(4-VO)法制作CI/R。分别在术后6、24、48 h取脑组织,应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区GRP78和磷酸化JNK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I/R组各时间点存活神经元密度降低,GRP78表达和磷酸化JNK表达增高。与CI/R组比较,SP600125干预组中各时间点存活神经元密度增加,GRP78表达增高,磷酸化JNK表达减少,相关性分析显示CI/R组中GRP78和磷酸化JNK蛋白表达相关(r=-0.862,P<0.01);SP600125干预组中GRP78和磷酸化JNK蛋白表达相关(r=-0.898,P<0.01)。结论高血压大鼠CI/R后海马区JNK激活与GRP78表达有关;抑制JNK信号通路可上调高血压全脑缺血大鼠海马区GRP78表达,对神经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内质网 糖调节蛋白78 激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β在缓激肽开放血脑屏障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秦丽娟 薛一雪 +5 位作者 谷艳婷 张志勇 张田 孙娜 王东春 宋鸿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1β(IL-1β)在缓激肽(BK)开放血脑屏障(BBB)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缓激肽处理C6细胞后,动态观察培养液中IL-1β含量(放射免疫法)、C6细胞内热休克因子1(HSF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及IL-1β的mRNA水平(RT-PCR... 目的探讨白介素-1β(IL-1β)在缓激肽(BK)开放血脑屏障(BBB)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缓激肽处理C6细胞后,动态观察培养液中IL-1β含量(放射免疫法)、C6细胞内热休克因子1(HSF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及IL-1β的mRNA水平(RT-PCR法)。利用伊文思蓝检测C6恶性胶质瘤大鼠经颈内动脉给予IL-1β及缓激肽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结果缓激肽作用于C6细胞后,培养液中IL-1β的含量明显增加,于120 min含量最多,其后开始减少。C6细胞内HSF1的表达及IL-1β的mRNA水平也在给予缓激肽后明显增加,并分别于干预后的30 min和60 min达高峰后逐渐减少。缓激肽与IL-1β单独作用于C6动物后均可引起胶质瘤大鼠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且IL-1β对肿瘤模型动物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与C6细胞培养液中IL-1β的含量相一致。结论 IL-1β可能介导了缓激肽开放血脑屏障的作用,此作用可能是由于缓激肽诱导C6细胞内HSF1的表达增加,增加的HSF1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释放IL-1β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Β 热休克因子1 缓激肽 血脑屏障 血肿瘤屏障 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步态训练方法对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建民 郝正玮 赵雅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3-188,共6页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步态训练方法对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和Google学术搜索引擎检索关于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态训练的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按照循证医学系...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步态训练方法对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和Google学术搜索引擎检索关于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态训练的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按照循证医学系统的评价方法,逐一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的数据,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相关的Meta分析。结果经过Meta分析,步态训练能改善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功能,尤其是提高步行速度;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ES)的疗效较为肯定,治疗师辅助训练和机器人辅助训练的效果尚不肯定。结论步行训练能够改善步行功能,提高步行速度。但是目前关于康复训练临床试验研究的高质量文献较少,证据仍不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步态训练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功能性电刺激 人工辅助训练 机器人辅助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疗上调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对胶质瘤侵袭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秦丽娟 张志勇 +5 位作者 王银环 朱丽艳 杨秀红 张田 孙娜 宋鸿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92-1695,共4页
目的探讨热疗降低胶质瘤侵袭性的作用与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的关系。方法热疗处理C6胶质瘤细胞后,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动态检测HSP70和Cx43的表达水平;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 目的探讨热疗降低胶质瘤侵袭性的作用与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的关系。方法热疗处理C6胶质瘤细胞后,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动态检测HSP70和Cx43的表达水平;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检测胶质瘤GJIC功能变化;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胶质瘤侵袭性的改变。结果 C6细胞经热疗后,HSP70表达增加,于30 min时含量最多。C6细胞内Cx43的表达水平也在热疗后明显增加,并于热疗后的120 min达高峰,后逐渐减少。热疗后GJIC功能的恢复与C6细胞内Cx43的表达相一致,且GJIC功能越强,胶质瘤侵袭性越低。结论胶质瘤细胞经热疗后HSP70表达增加,增加的HSP70可能是通过其分子伴侣作用提高Cx43的表达水平,进而上调GJIC功能而引起胶质瘤侵袭性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疗 胶质瘤 肿瘤侵袭性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热休克蛋白70 连接蛋白CX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激肽开放血肿瘤屏障的作用及其与TNF-α、MAPK以及NF-κB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秦丽娟 薛一雪 +6 位作者 谷艳婷 张田 孙娜 张伟 张志勇 张文丽 郭静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76-1280,共5页
目的探讨缓激肽(BK)诱发胶质瘤细胞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血瘤屏障的影响机制。方法缓激肽作用于C6细胞后,应用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培养液内TNF-α的含量;构建体外血瘤屏障模型,观察BK作用于C6细胞后的条件培养液(C6CM)对... 目的探讨缓激肽(BK)诱发胶质瘤细胞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血瘤屏障的影响机制。方法缓激肽作用于C6细胞后,应用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培养液内TNF-α的含量;构建体外血瘤屏障模型,观察BK作用于C6细胞后的条件培养液(C6CM)对屏障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内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mRNA的转录水平(RT-PCR技术)、NF-κB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血瘤屏障通透性(伊文思蓝法)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6CM对体外血瘤屏障模型上occluding表达的影响。结果缓激肽作用于C6细胞后,培养液内TNF-α的含量增加,于120 min时达高峰后减少。C6CM作用于体外血瘤屏障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MAPK mRNA转录水平及NF-κB含量减少,且均于第120 min时达最低水平后开始增加。与此同时,体外血瘤屏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g的表达水平也呈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缓激肽可诱发C6细胞释放TNF-α,释放的TNF-α可能是通过减少BMEC的MAPK mR-NA转录水平和NF-κB的含量而导致血瘤屏障上occluding的表达减少,进而引起血瘤屏障开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激肽 肿瘤坏死因子-α. 紧密连接蛋白 血瘤屏障 MAPK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急性期快速降低动脉血压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鲁大双 王启华 杨鹏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66-370,共5页
目的:验证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血流(CBF)不受血压(BP)降低影响的假设。方法:150例自发性脑出血发病后24h内收缩压〉150mmHg的患者被随机分到静脉降压组,目标是收缩压〈150mmHg(n=78)或〈180mmHg(n=72)。用基线收缩压平衡治疗... 目的:验证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血流(CBF)不受血压(BP)降低影响的假设。方法:150例自发性脑出血发病后24h内收缩压〉150mmHg的患者被随机分到静脉降压组,目标是收缩压〈150mmHg(n=78)或〈180mmHg(n=72)。用基线收缩压平衡治疗组:(182±20)mmHg(〈150mmHg组)与(184±25)mmHg(〈180mmHg组,P=0.60),血肿量:(25.6±30.8)与(26.9±25.2)mL(P=0.66)。随机后2h,〈150mmHg组[(140±19)mmHg vs.(1624-12)mmHg,P〈0.001)]的平均收缩压明显降低,均行CT灌注成像。结果:主要终点:〈150mmHg组(0.86±0.12)血肿周围组织相对CBF未明显低于〈180mmHg组(0.89±0.09,P=0.19;绝对差异0.03;95%CI-0.018~0.078)。〈150mmHg(R=0.00005;95%CI-0.001~0.001)或〈180mmHg组(R=0.000,95%CI-0.001~0.001),BP变化程度和血肿周围相对CBF间无关系。结论:中等量脑出血发病后快速降低血压不会降低血肿周围脑血流,表明快速降低血压不会使脑出血患者陷入脑缺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流 计算机断层灌注扫描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手持激光器建立光化学法脑梗死动物模型 被引量:5
16
作者 卢宝全 尚小明 +3 位作者 杨峰 韩德昌 李相春 洪军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2年第9期63-67,80,I0004,共7页
目的应用手持激光器作为光源建立光化学法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A组:开骨窗至硬脑膜,不注射玫瑰红,手持激光器照射5 min;B组:开骨窗至硬脑膜,注射玫瑰红,手持激光器照射5 min;C组:保留颅骨内板,注射玫瑰... 目的应用手持激光器作为光源建立光化学法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A组:开骨窗至硬脑膜,不注射玫瑰红,手持激光器照射5 min;B组:开骨窗至硬脑膜,注射玫瑰红,手持激光器照射5 min;C组:保留颅骨内板,注射玫瑰红,手持激光器照射5 min;D组:开骨窗至硬脑膜,注射玫瑰红,冷光源照射40 min。于术后24、48 h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的行为学评分,进行MR扫描,术后48 h处死动物,TTC染色测量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比较各组的模型制作成功率。结果不同方法进行动物模型制作时,24h神经功能的行为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48 h后差异消失。头部MR扫描显示,A组未见脑梗死形成,B组、C组全部有脑梗死灶形成,D组仅部分大鼠形成梗死灶,但体积明显较B、C组小,另外C组有2例合并硬膜外血肿。TTC染色A组未见梗死灶形成,B组、C组可见恒定的梗死灶,D组仅部分形成梗死灶。B、C、D组模型制作成功率分别为100%、80%、50%,将B组、C组合并为手持激光器组,与冷光源组(D组)比较,两种方法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6)。结论应用手持激光器作为照射光源与冷光源相比,有更高的模型制作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光化学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lectin-3及整合素α_νβ_3 mRNA在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云超 邱虹 +5 位作者 阚志生 韩依轩 陈广 于向东 庄雅娟 孙向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3-976,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及整合素ανβ3mRNA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二者在胶质瘤的发生及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5例正常脑组织及40例不同级别胶质瘤中Galectin-3mRNA、整合素ανβ3mRNA的表达情况,...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及整合素ανβ3mRNA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二者在胶质瘤的发生及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5例正常脑组织及40例不同级别胶质瘤中Galectin-3mRNA、整合素ανβ3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脑组织中Galectin-3mRNA、整合素ανβ3mRNA的表达均为阴性。Galectin-3mRNA主要表达于脑胶质瘤细胞的胞浆中,在23例Ⅰ-Ⅱ级胶质瘤标本中阳性2例、弱阳性4例、阴性17例,阳性表达率为29.09%(6/23),阳性指数(LI)值为(4.80±3.22)%;在17例Ⅲ-Ⅳ级胶质瘤标本中强阳性4例、阳性6例、弱阳性1例、阴性6例,阳性表达率为64.71%(11/17),LI值为(27.30±22.72)%,Ⅰ-Ⅱ级胶质瘤Galectin-3mRNA阳性表达率低于Ⅲ-Ⅳ级(P<0.05)。整合素ανβ3mRNA主要表达于脑胶质瘤细胞的胞浆中,在23例Ⅰ-Ⅱ级胶质瘤标本中阳性3例、弱阳性4例、阴性16例,阳性表达率为34.43%(7/23),LI值为(5.35±3.79)%;在17例Ⅲ-Ⅳ级胶质瘤标本中强阳性4例、阳性6例、弱阳性3例、阴性4例,阳性表达率为76.47%(13/17),LI值为(29.24±21.10)%,Ⅰ-Ⅱ级胶质瘤整合素ανβ3mRNA阳性表达率低于Ⅲ-Ⅳ级(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alectin-3mRNA与整合素ανβ3mRNA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呈正相关(r=0.718,P<0.05)。结论:Galectin-3mRNA、整合素ανβ3mRNA的表达在Ⅰ-Ⅱ级胶质瘤组明显低于Ⅲ-Ⅳ级胶质瘤组,提示Galectin-3及整合素ανβ3mRNA检测可作为从分子水平判定人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GALECTIN-3 整合素ΑΝΒ3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缓激肽开放血肿瘤屏障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丽娟 薛一雪 +4 位作者 谷艳婷 王东春 张志勇 张田 孙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9-902,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缓激肽(BK)开放血肿瘤屏障(BTB)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缓激肽处理C6细胞和胶质瘤大鼠后,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培养液和脑胶质瘤组织内TNF-α浓度。利用伊文思蓝连续监测缓激肽/TNF-α处理后的C6恶性胶质...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缓激肽(BK)开放血肿瘤屏障(BTB)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缓激肽处理C6细胞和胶质瘤大鼠后,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培养液和脑胶质瘤组织内TNF-α浓度。利用伊文思蓝连续监测缓激肽/TNF-α处理后的C6恶性胶质瘤大鼠血肿瘤屏障的通透性,同时电镜观察血肿瘤屏障的病理学改变。结果:缓激肽可增加C6细胞培养液和胶质瘤大鼠肿瘤组织内的TNF-α含量,且两者均于给予缓激肽后15min时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NF-α与缓激肽单独作用于C6动物后,均可引起胶质瘤大鼠的血肿瘤屏障紧密连接开放及通透性增加。且肿瘤坏死因子-α对肿瘤模型动物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与C6细胞培养液中TNF-α含量相一致。结论:缓激肽开放血肿瘤屏障过程中,可能是通过某种机制引起肿瘤组织内TNF-α增加,增加的TNF-α进而引起了血肿瘤屏障的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缓激肽 血肿瘤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脑创伤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p38MAPK激活的关系
19
作者 李建民 马荣丽 +4 位作者 赵雅宁 窦娜 陈长香 李淑杏 张盼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创伤(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149只分为对照组、轻度DBI组、重度DBI组。参照Marmarou′s法制作大鼠DBI模型。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创伤(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149只分为对照组、轻度DBI组、重度DBI组。参照Marmarou′s法制作大鼠DBI模型。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区Homer1a和磷酸化p38MAPK表达。结果重度DBI组大鼠死亡率(49.3%)明显高于轻度DBI组(22.2%)(P<0.05)。电镜下,重度DBI组中神经元内细胞器、轴索及毛细血管等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轻度DBI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DBI组1、6、24、48、72 h Homer1a和磷酸化p38MAPK表达均增高(P<0.05),轻度DBI组中Homer1a和磷酸化p38MAPK 24 h达高峰,48 h和72 h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DBI组中Homer1a表达在6 h出现峰值,高表达持续至24 h;磷酸化p38MAPK 24 h达高峰。重度DBI组中1 h、6 h和24 h Homer1a表达高于轻度DBI组,48 h和72 h低于轻度DBI组(P<0.05);各时间点磷酸化p38MAPK表达均高于轻度DBI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轻度DBI组Homer1a与磷酸化p38MAPK表达相关(r=0.942,P<0.05);重度DBI组Homer1a与磷酸化p38MAPK表达相关(r=0.896,P<0.05)。结论 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p38MAPK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创伤 大鼠 Homer1a 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入与静脉镇静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20
作者 鲁大双 王启华 杨鹏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1305-1310,共6页
目的:探讨吸入与静脉镇静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3名患有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Fisher scale分级中位数4级),用颅内压力装置和用来评估局部脑血流量的热扩散探针来监控临床迹象。颅内压力>18mm汞柱... 目的:探讨吸入与静脉镇静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3名患有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Fisher scale分级中位数4级),用颅内压力装置和用来评估局部脑血流量的热扩散探针来监控临床迹象。颅内压力>18mm汞柱者被排除。脑的血流动力学变量在三个步骤上评估,步骤1:用异丙酚3~4mg.kg-1.h-1镇静;步骤2:经过1h的异丙酚和0.8%异氟烷后中止;步骤3:按以往的输液速度静点1h的异丙酚。脑灌注压和动脉Pco2维持不变。在步结束时测量脑动脉血流速度和颈静脉血氧饱和度。结果:局部脑血流量在步骤2比步骤1、3显著增加。在步骤1和步骤3局部脑血流量比较没有区别。颅内压无显著差异,也就是经颅多普勒脑动脉流速、Pco2、脑灌注压在不同的步骤中无显著差异。结论:异氟烷比异丙酚更能增加局部脑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流量 颅内压 异氟烷 神经保护 镇静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