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胡疏肝散对抑郁症大鼠行为学和海马神经元凋亡及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徐爱军 刘昊 +4 位作者 田艳霞 赵毓芳 阚泉 陈志新 王海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01-804,共4页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和自噬的拮抗作用,探讨柴胡疏肝散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通过给予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建立抑郁症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和自噬的拮抗作用,探讨柴胡疏肝散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通过给予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建立抑郁症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给药组在模型基础上给予柴胡疏肝散饮片溶液。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悬尾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和自噬基因Beclin-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降低(P<0.05),悬尾不动时间和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细胞凋亡率、LC-3Ⅱ/LC-3Ⅰ比值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升高(P<0.05),悬尾不动时间和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细胞凋亡率、LC-3Ⅱ/LC-3Ⅰ比值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具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拮抗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和降低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海马 细胞凋亡 自噬 柴胡疏肝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变化及其机制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昊 王海涛 +3 位作者 徐爱军 陈冬 刘继刚 阚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2-675,共4页
目的:观察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变化,探讨发生抑郁症时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异常原因。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方法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 目的:观察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变化,探讨发生抑郁症时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异常原因。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方法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LC-3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LC-3的表达水平以LC-3Ⅱ/LC-3Ⅰ比值表示。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出现明显自噬体;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LC-3Ⅱ/LC-3Ⅰ比值分别为0.99±0.11和3.13±0.21,Beclin-1表达水平分别为0.79±0.09和2.15±0.28,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LC-3Ⅱ/IC-3Ⅰ比值和Beclin-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存在明显的细胞自噬,可能与海马体积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海马 自噬 大鼠 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海马、杏仁核神经元自噬和凋亡改变! 被引量:9
3
作者 隋竹欣 刘昊 +5 位作者 王海涛 李慧 杨占岭 徐爱军 吕翠平 李月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6-138,共3页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海马、杏仁核神经元自噬和凋亡的改变,探讨PTSD海马、杏仁核体积异常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改良的单一连续应激方法制备PTSD大鼠模型;采用Western blot...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海马、杏仁核神经元自噬和凋亡的改变,探讨PTSD海马、杏仁核体积异常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改良的单一连续应激方法制备PTSD大鼠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海马、杏仁核组织LC-3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杏仁核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模型组海马、杏仁核组织LC3-Ⅱ/LC3-Ⅰ比值和Beclin-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海马、杏仁核神经元TUNEL阳性细胞百分率和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TSD模型大鼠海马、杏仁核神经元存在明显的细胞自噬和凋亡,这可能是海马、杏仁核体积异常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海马 杏仁核 细胞自噬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MP-9、Hs-CRP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被引量:83
4
作者 朱卫香 刘彦敏 +1 位作者 韩亚军 张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MMP-9、Hs-CRP水平与同期健康体检者72例对照。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5 cm3),中梗死组(5~15 cm3),大梗死组(>15 cm3);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0~15分),中度损伤组(16~30分),重度损伤组(31~45分),比较不同梗死体积和损伤程度时MMP-9、Hs-CRP水平的变化,并进行MMP-9与Hs-CRP之间的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MP-9、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②脑梗死体积越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MP-9、Hs-CRP水平越高;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MP-9、Hs-CRP水平越高;④直线与相关回归分析表明MMP-9、Hs-CR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①血清MMP-9、Hs-CRP水平升高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②MMP-9、Hs-CRP水平可能反映急性缺血性卒中病情的严重程度;③MMP-9与Hs-CRP互相影响以促进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海马和杏仁核中神经元凋亡及Caspase-9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海涛 刘昊 +1 位作者 徐爱军 刘继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7-431,共5页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凋亡及Caspase-9表达水平的变化,阐明PTSD大鼠海马与杏仁核体积异常的原因。方法:将10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PTSD组(80只),利用改良的单一连续应激(SPS&S)制...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凋亡及Caspase-9表达水平的变化,阐明PTSD大鼠海马与杏仁核体积异常的原因。方法:将10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PTSD组(80只),利用改良的单一连续应激(SPS&S)制作PTSD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僵立行为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表现;TUNEL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凋亡阳性细胞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大鼠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海马和杏仁核中Caspase-9表达水平。结果:PTS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EL)和僵立行为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TSD后1、4、7和14d大鼠海马和杏仁核TUNEL阳性细胞和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28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SD后1、4、7和14d大鼠海马和杏仁核Caspase-9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8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SD大鼠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凋亡增加,Caspase-9表达水平上调,提示其凋亡可能是引起海马与杏仁核体积异常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海马 杏仁核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增强 被引量:6
6
作者 隋竹欣 刘昊 +3 位作者 朱玉英 熊佩黎 纪荣静 王海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改变,探讨PTSD致海马体积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被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改良的单一连续应激后给予不可逃避足底电击方法制备PTSD大鼠模型;采用...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改变,探讨PTSD致海马体积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被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改良的单一连续应激后给予不可逃避足底电击方法制备PTSD大鼠模型;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海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海马神经元自噬体增多;海马组织LC3-Ⅱ/LC3-Ⅰ比值和Beclin-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TS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存在明显的细胞自噬,可能与海马体积异常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海马 自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SC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不同方向分化时的超微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欧亚 元小冬 +1 位作者 蔡亚楠 陆艳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14-1418,共5页
目的:观察成人脂肪基质细胞(ADSC)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扩增ADSC,分别采用β-巯基乙醇和以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为主要成分的诱导剂对ADSC进行诱导分化。... 目的:观察成人脂肪基质细胞(ADSC)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扩增ADSC,分别采用β-巯基乙醇和以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为主要成分的诱导剂对ADSC进行诱导分化。应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对2种诱导剂诱导后的细胞进行神经巢蛋白(nestin)的鉴定及诱导率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方法诱导出的神经干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体外培养的成人ADSC在β-巯基乙醇的诱导作用下3 h nestin的表达达高峰,以IBMX为主要成分的诱导剂诱导的细胞14 d达高峰,且前者的峰值(86%)显著高于后者(23%),但以IBMX为主要成分的诱导剂诱导的细胞nestin表达持续时间明显长于β-巯基乙醇组。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诱导剂诱导的神经干细胞超微结构,发现细胞的大体形态相似,但细胞器有差异。结论:β-巯基乙醇或以IBMX为主要成分的不同诱导剂在使成人ADSC向星形胶质细胞或神经元等不同方向分化时,可使ADSC源性神经干细胞胞浆中细胞器发生不同的超微结构变化,而细胞核的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基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神经元 星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超慢涨落图技术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变化特点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陶永苍 贾磊华 +4 位作者 臧贺川 胡艳雪 刘香玲 杨丽 丁和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424-2427,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超慢涨落图的变化,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脑超慢涨落图技术检测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正常健康者(对照组)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分析其与病程、病情、梗死范围及部位的关系。结...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超慢涨落图的变化,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脑超慢涨落图技术检测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正常健康者(对照组)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分析其与病程、病情、梗死范围及部位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早期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强兴奋物质(EXC)活动与恢复期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各神经递质活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7分组Glu、EXC、强抑制物质(INH)活动与<7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范围≥2 cm×2 cm×2cm组中Glu、乙酰胆碱(ACh)、EXC、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INH活动与<2 cm×2 cm×2 c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幕上组中GABA、Glu、EXC活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上基底核组D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下组GABA、Glu、5-羟色胺(5-HT)、EXC、NE活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多种神经递质活动紊乱,其中Glu、GABA、EXC在脑梗死发病早期活动变化明显;Glu、EXC、INH的活动与病情密切相关;Glu、EXC、INH、ACh、NE、DA的活动受梗死范围的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5-HT、NE、DA)的活动与特定梗死部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神经递质 脑超慢涨落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分析 被引量:48
9
作者 刘国荣 高素玲 +5 位作者 张江 张文丽 郭静 陈瑞英 李倩 王大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7-610,共4页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组56例,非糖尿病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组56例,非糖尿病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发生率高,易损斑块多,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动脉狭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血糖(OR=5.924,95%CI:1.176~2.468,P=0.00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LDL-C(OR=2.283,95%CI:1.108~4.276,P=0.009)、纤维蛋白原(OR=1.856,95%CI:1.287~3.095;P=0.01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危险因素多于非糖尿病患者;常规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定期的血糖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卒中 糖尿病 2型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标记物对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1
10
作者 王艳 刘国荣 +5 位作者 安雅臣 赵晓晶 陈瑞英 高素玲 张江 王大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炎性标记物对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72例,根据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为高hs-CRP组(hs-CRP>3mg/L,116例)和低hs-CRP组(hs-CRP≤3mg/L,156例)。入院后行TOAST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目的探讨炎性标记物对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72例,根据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为高hs-CRP组(hs-CRP>3mg/L,116例)和低hs-CRP组(hs-CRP≤3mg/L,156例)。入院后行TOAST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检测入院后24h内血白细胞、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和hs-CRP;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高hs-CRP组年龄、心房颤动、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白细胞和1、7、14dNIHSS评分及1、7、14、90dmRS评分明显高于低hs-CRP组,1、7、14dBI评分明显低于低hs-CR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白细胞、高脂血症、入院1d时BI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炎性标记物hs-CRP及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C反应蛋白质 高半胱氨酸 炎症 白细胞计数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7
11
作者 刘国荣 王大力 +3 位作者 张文丽 安亚臣 郑德松 姚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及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209例,应用CT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122例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易... 目的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及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209例,应用CT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122例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86例,稳定斑块组36例,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比较2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时间、分布及狭窄的关系,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颈动脉斑块等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209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122例,占58.4%。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年龄更高,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比例更多(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易损斑块与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和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卒中 复发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常用量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预测的价值 被引量:50
12
作者 张江 王大力 +3 位作者 彭延波 赵晓晶 常莉莎 张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评价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Ⅲ)、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欧洲卒中评分(ESS)、既往史和伴发疾病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441... 目的评价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Ⅲ)、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欧洲卒中评分(ESS)、既往史和伴发疾病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4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 h内分别进行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ESS、既往史和伴发疾病评分,并据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的预后分为生存组279例和死亡组162例,对2组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ROC曲线评定分析6个量表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和伴发疾病评分高于生存组(P<0.01),ESS评分低于生存组(P<0.01)。2组既往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ESS和伴发疾病评分6个量表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858、0.896、0.876、0.886和0.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预测界值分别为12、31、15、26、33和10分。结论 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ESS和伴发疾病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预测准确度在7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 危险性评估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13
作者 高素玲 刘国荣 +5 位作者 陈瑞英 安雅臣 赵晓晶 张江 郭静 李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2,共2页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患者血清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3例,根据病情变化分为PIS组50例,非PIS组83例。采用放射免...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患者血清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3例,根据病情变化分为PIS组50例,非PIS组83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铁蛋白浓度。结果与非PIS组比较,PIS组患者第1、3、7天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S组患者铁蛋白水平与第1天比较,第3天达高峰,第7天下降且低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铁蛋白水平升高,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危险度呈上升趋势(χ2=20.63,P<0.01)。结论铁蛋白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铁蛋白水平升高,病情进展的危险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 铁蛋白质类 放射免疫测定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大力 王静悦 +3 位作者 张江 熊鑫 薛新宏 彭延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876-1879,共4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对近期预后的影响,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入选的12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降压治疗,使其24 h内收缩压(SBP)降低10%~20%〔但SBP≥120...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对近期预后的影响,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入选的12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降压治疗,使其24 h内收缩压(SBP)降低10%~20%〔但SBP≥12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DBP)≥80 mm Hg〕,入院第7天时血压降至140/90 mm Hg以下,14 d内血压维持在这一水平,动态监测两组患者入院14 d内的血压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14 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并进行死亡登记。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但干预组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在14 d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年龄、性别、既往史等因素后,降压治疗独立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近期预后,血压干预可使14 d死亡/致残的风险降低〔OR=0.300,95%CI(0.123,0.730),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给予合理降压干预,有利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可降低14 d死亡/致残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降压治疗 血压监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NSE、S-100b蛋白浓度变化与脑水肿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文涛 石秋艳 +2 位作者 王翠兰 杨斌 李艳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249-2251,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的浓度变化,评价血清NSE、S-100b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水肿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2、3、5、7 d的血清NSE、S-100b蛋...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的浓度变化,评价血清NSE、S-100b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水肿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2、3、5、7 d的血清NSE、S-100b蛋白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并使用开放源图像处理软件Osiri X计算脑梗死体积,同时采用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测定患侧大脑半球脑电阻抗扰动系数(CEI),并与60例健康人(对照组)作对照,对血清NSE与S-100b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和急性脑梗死亚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与对照组比,入院第2天的血清NSE与S-100b水平明显升高,入院第3天较第2天升高,第5天达到高峰,第7天又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NSE与S-100b水平变化与其患侧脑电阻抗扰动系数值的变化趋势相一致(P<0.05)。血清NSE与S-100b水平与脑水肿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3)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与S-100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梗死面积越大其含量水平越高。结论:血清NSE与S-100b水平可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水肿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对脑水肿的严重程度和病情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有望成为无创检测脑水肿的一项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水肿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S-100B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易损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国荣 高素玲 +6 位作者 张江 张文丽 郭静 陈瑞英 李倩 王大力 姚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61-964,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经头颅MRI证实的首发或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易损斑块组56例,非易损斑块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发病后根据美国国立...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经头颅MRI证实的首发或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易损斑块组56例,非易损斑块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发病后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采用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预后,评估各项危险因素,动态观察其入院后7、14、30d时NIHSS评分、mRS评分、梗死灶体积,观察分析患者的脑血管事件。结果与非易损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7、14、30d NIHSS评分及mRS评分所占比例明显增高,大面积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密切相关;NIHS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年龄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易损斑块患者病情重、预后不良,动态观察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病情变化程度能够更充分的预测脑卒中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C反应蛋白质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国荣 姚林 王大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78-780,共3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主要发生机制是管腔狭窄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易损斑块脱落形成栓子,临床上很多患者存在严重的动脉狭窄而没有发生脑卒中,而发生脑卒中的患者相当比例并未发现严重的动脉狭窄。研究表明...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主要发生机制是管腔狭窄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易损斑块脱落形成栓子,临床上很多患者存在严重的动脉狭窄而没有发生脑卒中,而发生脑卒中的患者相当比例并未发现严重的动脉狭窄。研究表明,易损斑块即使不引起严重的动脉狭窄,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 血栓形成 C反应蛋白质 E选择素 血流动力学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7
18
作者 安雅臣 王玉浔 +4 位作者 张江 赵晓晶 高素玲 王艳 刘国荣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模型。方法调查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确诊的连续性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并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于2010年6月30日完成随访工作。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复发率分... 目的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模型。方法调查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确诊的连续性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并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于2010年6月30日完成随访工作。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复发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复发模型及个体预后指数。结果随访结束共有79例患者复发。年龄C置)、高血压史(x2)、家族卒中史(x3)、总胆固醇(五)、病情进展C配)、Essen卒中风险量表(ESRS)评分陇)是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复发模型的个体预后指数(PI)为:PI=0.025X1+0.681X2+0.973X3+0.395X4+0.6363(5+0.283X6.。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到以2.289为截断点,此时模型的灵敏度为0.731,特异度为0.795。结论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成功建立复发模型及个体预后指数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复发 COX回归模型 预后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与14天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彭延波 王静悦 +2 位作者 张江 张永红 王大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与14 d预后的关系,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入选的1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0例和对照组73例。干预组给予降压治疗,使其1 d内收缩压下降10...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与14 d预后的关系,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入选的1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0例和对照组73例。干预组给予降压治疗,使其1 d内收缩压下降10%~20%,入院7 d时血压降至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入院14 d内血压稳定在上述水平。动态监测2组患者14 d内的血压变化,采用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观察2组患者入院时、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死亡/残疾比率。结果 2组入院14 d NIHSS评分呈降低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14 d NIHSS评分、死亡/残疾比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入院NIHSS评分、入院血压及1 d血压下降幅度等因素后,降压治疗独立影响急性脑梗死14 d预后,降低14 d死亡/残疾的风险(OR=0.338,95%CI:0.136~0.840,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给予合理降压干预,有利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可降低14 d死亡/致残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压 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安雅臣 王玉浔 +4 位作者 张江 赵晓晶 高素玲 王艳 刘国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95-1097,共3页
目的: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个体预测。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模型构建对象,2010年6月30日完成随访工作。Kaplan-Me... 目的: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个体预测。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模型构建对象,2010年6月30日完成随访工作。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Cox回归模型对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复发模型及个体预后指数。结果:随访结束共有79例患者复发,1年复发率为13.4%。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家族卒中史、总胆固醇、ESRS评分、病情进展是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因素,据此建立了复发模型及个体预后指数方程。应用ROC曲线分析的方法得出2.289为截断点,此时模型的灵敏度为0.731,特异度为0.795。结论:应用Cox回归模型建立的复发模型及个体预后指数方程,对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复发可作出初步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复发 COX回归模型 预后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