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大洋铁盐投放实验对古海洋学研究的启示:白垩纪大洋红层产生的背景与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振国 段杏宽 +3 位作者 高莲凤 王春磊 冷春鹏 崔岳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9期1-8,共8页
白垩纪大洋红层代表典型的深水富氧沉积环境,笔者从现代海洋铁盐投放实验入手,探讨了大洋红层的产生机制,论述了铁元素在白垩纪大洋富氧环境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白垩纪剧烈的岩浆活动在海底产生大量的富含铁元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在与... 白垩纪大洋红层代表典型的深水富氧沉积环境,笔者从现代海洋铁盐投放实验入手,探讨了大洋红层的产生机制,论述了铁元素在白垩纪大洋富氧环境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白垩纪剧烈的岩浆活动在海底产生大量的富含铁元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在与海水发生反应时,岩石中的铁元素进入海水中。海水中的铁元素是海洋浮游植物宝贵的营养盐类,其含量的增加可激发浮游植物的爆发性繁盛,而这一生命过程可以吸收海水中大量的CO2,并且产生巨量的O2。伴随海水中溶解O2浓度的不断升高,以富含Fe3+的红色沉积物为特征的海洋富氧环境出现。中、晚白垩世大洋红层的产生是一个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涉及沉积学及生物—海洋地球化学作用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学 铁盐投放试验 白垩纪 大洋红层 富氧过程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江孜地区早白垩世甲不拉组钙质超微化石的特征及其地层意义
2
作者 高莲凤 张振国 +4 位作者 姚纪明 左文喆 马亚杰 张鹏 万晓樵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7-914,共8页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甲不拉组 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 西藏南部江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