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服装设计中纤维材料的造型设计--评《服装造型设计》(第3版)
1
作者 高雅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I0003-I0003,共1页
自然界有万千种形态各异的生命,赋予了世界美丽与多姿。与绝大多数的物种只能保持一种形态和色彩不同,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穿戴不同的服饰以改变自己着装的视觉形象、空间形态及审美效果。作为区别社会人与自然人的重要外在... 自然界有万千种形态各异的生命,赋予了世界美丽与多姿。与绝大多数的物种只能保持一种形态和色彩不同,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穿戴不同的服饰以改变自己着装的视觉形象、空间形态及审美效果。作为区别社会人与自然人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服装造型是设计师用不同的面料与工艺手段,去塑造人与服饰共同发力的立体着装形象。好的服装造型设计能够充分表现出服装的形式美与内容美,契合穿着者的个性特点。造型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服装设计作品的成败,成为服装设计的重要内容,为越来越多的设计者所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设计 服装造型设计 服装的形式 纤维材料 视觉形象 工艺手段 空间形态 着装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霞霞设计作品精选
2
作者 王霞霞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I0043-I0043,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标本研究看晚清时期女服二十四孝情境纹样的教化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珍 刘瑞璞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3-159,共7页
文章以王金华、王小潇两位收藏家的代表性二十四孝情境纹服饰为研究样本,结合文献研究,分析这一时期汉族女装二十四孝纹样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深入研究晚清时期汉族女德教化的物质形态。研究表明:晚清时期汉族女装二十四孝纹样是对唐、宋... 文章以王金华、王小潇两位收藏家的代表性二十四孝情境纹服饰为研究样本,结合文献研究,分析这一时期汉族女装二十四孝纹样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深入研究晚清时期汉族女德教化的物质形态。研究表明:晚清时期汉族女装二十四孝纹样是对唐、宋、元、明等时期不同二十四孝故事的发展性继承,此时期的二十四孝纹样已成为一种“孝文化符号”,其“情境式”的表现形式成为这个时代女德教化的教科书。三件标本为解读晚清时期孝文化形态提供了生动的实证,就其所崇尚的中华儒道孝德精神而言,对当今践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孝纹样 女德教化 孝文化符号 中华儒道 孝德精神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建筑行业农民工用工困境与商业化解决方案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寇华男 吕耀东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6-124,共9页
对以劳动密集为特点的建筑行业来讲,农民工是建筑行业重要的参与方,也是从业人员最多的参与方。深度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建筑行业受到的冲击日趋严重,一线农民工老龄化不仅是行业问题,也是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在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 对以劳动密集为特点的建筑行业来讲,农民工是建筑行业重要的参与方,也是从业人员最多的参与方。深度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建筑行业受到的冲击日趋严重,一线农民工老龄化不仅是行业问题,也是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在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用工困境及成因基础上,基于共享经济的视角,提出用新的商业模式解决建筑农民工老龄化带来的用工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建筑 农民工 共享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视觉奇观、场景沉浸与空间赋能 被引量:1
5
作者 米静霞 崔馨月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4-38,共5页
电影《流浪地球2》通过围绕大众审美与心灵体验,采用情绪铺垫、承前启后的“剧透式叙事”框架,让观众带着了解、认知来观看电影。该片通过使用最新的视觉技术和数字技术,充分激发艺术想象力,将个性化的艺术美学与智慧化的数字技术巧妙融... 电影《流浪地球2》通过围绕大众审美与心灵体验,采用情绪铺垫、承前启后的“剧透式叙事”框架,让观众带着了解、认知来观看电影。该片通过使用最新的视觉技术和数字技术,充分激发艺术想象力,将个性化的艺术美学与智慧化的数字技术巧妙融合,确立了整体视觉概念、美学风格和艺术想象,构建了超经验的科幻视觉图景,在营造沉浸式叙事场景的同时,以多层次叙事架构、引入数字生命的叙事内容,为观众呈现了具有“真实科幻感”的电影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想象力 视觉技术 艺术美学 视觉奇观 大众审美 沉浸式 智慧化 心灵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中山国男子服饰考略 被引量:2
6
作者 邢琳 唐景词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3-80,共8页
20世纪70年代开始,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相继发现战国中山国灵寿古城遗址、战国早期中山鲜虞贵墓葬、战国中山国王族墓葬,以及大小百余座平民墓葬,共计出土文物两万余件套。文章以其中带有男性人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 20世纪70年代开始,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相继发现战国中山国灵寿古城遗址、战国早期中山鲜虞贵墓葬、战国中山国王族墓葬,以及大小百余座平民墓葬,共计出土文物两万余件套。文章以其中带有男性人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线稿绘制、同类比较等方法,揭示战国中山国中下层平民男子服饰款式特征。研究发现,在中山国存续的118年间,男子服饰从早期的单一胡服向后期的“角色化、等级化、中原化”发展,强调实用性的同时兼顾礼乐制度。这一结果为后期研究中山国与周围各诸侯国之间的服饰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中山国 男子服饰 男子发式 青铜器 陶器 胡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与动画中的静帧画面:一种深邃的审美意涵与对超验主义的表述
7
作者 王霞霞 魏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00-103,共4页
电影与动画的成立依赖着人类视觉中的视觉暂留特性,即人的眼睛看到单帧画面后,这一图像不会立即从人的感知中消失,而是会持续约0.34秒。利用这一原理,电影艺术与动画艺术可以通过把连续的刺激、反应、行动与再刺激等过程分解后,画成许... 电影与动画的成立依赖着人类视觉中的视觉暂留特性,即人的眼睛看到单帧画面后,这一图像不会立即从人的感知中消失,而是会持续约0.34秒。利用这一原理,电影艺术与动画艺术可以通过把连续的刺激、反应、行动与再刺激等过程分解后,画成许多动作瞬间的画幅,再用摄影机连续拍摄成在时间上持续的画面进行表达。尤其是对于动画艺术来说,将复杂的表情、动作、变化包含的事件依照时间顺序分解为连续变化的图画再加以串联,构成了这一艺术基础性的呈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暂留 过程分解 超验主义 人的眼睛 人类视觉 动画艺术 摄影机 人的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