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及邻区地震类型特征及震后早期最大余震预估方法的研究
1
作者 孙丽娜 齐玉妍 张合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6,共14页
本文梳理了河北及邻区(京津冀地区)1970年至2022年M_(S)≥3.5地震目录,对M_(S)≥3.5主震进行地震类型判定。研究发现,在该地震目录中,主余型地震66次,多震型地震24次,孤立型地震58次。本文对研究区内地震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本文梳理了河北及邻区(京津冀地区)1970年至2022年M_(S)≥3.5地震目录,对M_(S)≥3.5主震进行地震类型判定。研究发现,在该地震目录中,主余型地震66次,多震型地震24次,孤立型地震58次。本文对研究区内地震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震级均值特性计算地震序列的最大余震震级,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的地震类型以主余型为主(45%),孤立型次之(39%),多震型最少(16%)。9次M_(S)≥5.0主震中,主余型3次,孤立型6次。随着震级增大,主余型地震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加。(2)主余型地震序列和多震型地震序列中,最大余震在震后1 d内发生的占比最大。(3)地震类型的空间分布显示,3种类型的地震,沿着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和河北平原地震带分布。孤立型地震在这2个条带上分布比较均匀;主余型地震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唐山、邢台一带;多震型地震与主余型地震分布情况基本相同。(4)利用震级均值特性,计算该区M_(S)≥5.0主震(主余型)的最大余震震级,发现3个研究震例计算得到的最大余震震级与实际记录比较相近,可以用此方法预估河北地区未来中强震的最大余震,为震后强余震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类型 空间分布特征 震级均值 最大余震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山地震台观测场地背景噪声模型的建立与特征
2
作者 李小军 尹康达 +3 位作者 李冬圣 张晓刚 毛国良 马旭东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9-975,共7页
为了合理评估地震台站观测场地等级以挖掘地震观测潜力,需要对地震台站背景噪声进行分析并获得对其特征的客观认识。使用两年的连续同址观测数据,对红山台背景噪声进行分析,提出天然背景噪声的提取方法。结合概率统计,给出台站综合背景... 为了合理评估地震台站观测场地等级以挖掘地震观测潜力,需要对地震台站背景噪声进行分析并获得对其特征的客观认识。使用两年的连续同址观测数据,对红山台背景噪声进行分析,提出天然背景噪声的提取方法。结合概率统计,给出台站综合背景噪声区间模型(CBNM)及其典型值,给出台站天然背景噪声区间模型(NBNM)及其典型值。研究发现CBNM的下边界在440 s至2 s的频率区间低于新低噪声模型(NLNM),NBNM的下边界在1 000 s至2 s的频率区间低于NLNM,在低于33 s的频段NBNM整体上比CBNM低几个分贝。结果表明了天然背景噪声提取方法的有效性,为修订由Peterson于1993年提出的全球噪声模型和建立符合我国区域特征的背景噪声模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背景噪声 天然背景噪声 典型值 概率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QTT协议的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系统应用研究
3
作者 蒋宏毅 李小军 李丽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0-449,共10页
为了向社会公众提供可靠、高效的紧急地震信息,基于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业务需求,提出了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系统的4层技术架构方案,包括数据接入层、核心业务层、中间件层和应用服务层,对MQTT协议、数据加密、信息验证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制定... 为了向社会公众提供可靠、高效的紧急地震信息,基于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业务需求,提出了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系统的4层技术架构方案,包括数据接入层、核心业务层、中间件层和应用服务层,对MQTT协议、数据加密、信息验证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基于MQTT的紧急地震信息发布协议,通过数据加密和Token验证机制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实现了高效的信息发布服务。通过对京津冀、川滇、新疆、甘肃等地区达到发布条件的86个预警事件信息的发布时间、接收时间、应答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平均发布时效为570 ms,表明基于MQTT协议的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系统的发布协议和技术架构是可行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急地震信息服务 信息发布 MQTT协议 授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谱比法的近海地震动S-net台站场地分类研究
4
作者 王时 王想 +1 位作者 胡磊 周旭彤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1,共12页
近海台站往往难以获得台站场地资料,并且海域场地工程特性是海洋重大工程设计、建造和运维的基础,也是研究海域地震动场地放大的重要参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日本海沟区域的S-net台网的150个台站的强地震动数据,得到了埋置和未埋台... 近海台站往往难以获得台站场地资料,并且海域场地工程特性是海洋重大工程设计、建造和运维的基础,也是研究海域地震动场地放大的重要参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日本海沟区域的S-net台网的150个台站的强地震动数据,得到了埋置和未埋台站的H/V谱比曲线并进行了场地分类。结果表明:海域的H/V谱比曲线有较大谱比值;各个场地类别的埋置和未埋台站的H/V谱比曲线在谱比值和谱比形状存在着巨大差异;震级和震中距对长周期的H/V谱比曲线有较大影响,震源深度对H/V谱比曲线几乎没有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海域地震动模拟、海域场地效应研究和海洋工程建设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地震动 谱比法 海域场地 场地分类 S-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红山台宽频带地震记录区域叠加研究
5
作者 纪春玲 张合 +1 位作者 董博 马广庆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0-388,共9页
可靠的震相走时是地震预警技术中精确测定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基础,本文运用STA/LTA震相识别技术,针对单台(河北红山台)2009−2021年共计12年积累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计算,得到了红山台记录到的区域地震各震相走时曲线。结果显示,震中距0... 可靠的震相走时是地震预警技术中精确测定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基础,本文运用STA/LTA震相识别技术,针对单台(河北红山台)2009−2021年共计12年积累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计算,得到了红山台记录到的区域地震各震相走时曲线。结果显示,震中距0°~50°范围内红山台共成像7种震相的走时曲线,分别为P、S、PP、SS、PcS、ScS以及R面波震相,且随着组合参数变化,叠加成像的震相种类、震中距范围、清晰度均有所不同。此外,通过绘制各震相走时曲线发现,震中距0°~15°范围内,P波、S波及R波走时曲线基本呈线性变化,震中距0°~15°范围内计算得到红山台区域地震P波传播速度为7.5 km/s左右,S波传播速度为4.2 km/s左右,R波传播速度为3.5 km/s左右,介于P波和S波之间存在一个震相的走时痕迹,波速为5.4 km/s左右。本工作对于提升红山台震中距≤1000 km的地震预警定位精度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相 叠加 STA/LTA 地震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及邻区地震活动固体潮调制统计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郭蕾 孟令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9-409,共11页
采用Schuster检验方法,以潮汐体应力为计算量,对河北及邻区中小地震活动受固体潮触发情况进行日尺度及月尺度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固体潮调制特征,晋冀蒙交界区域的地震活动受半月潮调制作用较为显著,冀鲁豫地区的地... 采用Schuster检验方法,以潮汐体应力为计算量,对河北及邻区中小地震活动受固体潮触发情况进行日尺度及月尺度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固体潮调制特征,晋冀蒙交界区域的地震活动受半月潮调制作用较为显著,冀鲁豫地区的地震活动受半日潮作用较为显著,而京津唐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固体潮汐之间的相关性较小。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地震受潮汐触发的震级有所不同,同一区域不同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呈现不同的固体潮调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及邻区 固体潮触发 Schuster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分析与探讨
7
作者 蒋宏毅 李丽 +3 位作者 丁晶 包文超 翟颖 马秀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0,共7页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高效的地震预警服务对于降低人员伤亡、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至关重要。预警服务的时效性,定义为从地震发生时刻至地震警报(一般指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第一报)发出的时间差。时效性是地震预警系统工程的重要评估指标,其...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高效的地震预警服务对于降低人员伤亡、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至关重要。预警服务的时效性,定义为从地震发生时刻至地震警报(一般指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第一报)发出的时间差。时效性是地震预警系统工程的重要评估指标,其关系到地震预警的盲区大小和为地震预警区提供的避险逃生时间,即预警时间的长短。因此,缩小地震警报的用时,优化和控制时延是地震预警系统最重要的技术。本文探讨了地震预警的原理及其工程架构,重点分析影响预警时效性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控制预警时效性的策略和关键保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效性 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预警时间 地震预警终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网资料研究古冶—滦县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枭 万永革 +3 位作者 王晓山 吴鹏 张小涛 余海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3-1068,共16页
自唐山地区发生7.8级地震以来,古冶—滦县地区一直为唐山地震的余震频发区.该地区断裂和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这些断裂的破碎程度有哪些差异?这是地震学家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使用在古冶—滦县地区布设的密集流动地震台网2020年8月—2021年7... 自唐山地区发生7.8级地震以来,古冶—滦县地区一直为唐山地震的余震频发区.该地区断裂和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这些断裂的破碎程度有哪些差异?这是地震学家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使用在古冶—滦县地区布设的密集流动地震台网2020年8月—2021年7月近一年的波形记录,采用剪切波分裂原理通过对古冶—滦县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研究来揭示这些问题.得到以下结论:(1)古冶—滦县地区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E86.2°±27.8°,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2.37±1.25 ms·km^(-1).快剪切波偏振第一优势方向为ENE向,与区域背景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第二优势方向为NE向,该方向揭示了研究区域断裂主要以NE向为发育的构造意义.(2)唐山断裂带附近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均显示出NE向的第二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断裂附近台站慢剪切波时间延迟较高,各台站时间延迟差异较小,表明区域各向异性程度较强,断裂沿NE向破碎程度较强且破碎均匀.(3)滦县—乐亭断裂和卢龙断裂附近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显示出复杂性,表明两条活动断裂的交汇在地壳内部产生了复杂的地壳破裂裂隙结构.断裂附近台站慢剪切波时间延迟较高,各台站时间延迟差异较大,表明区域各向异性和断裂破碎程度较强,且破碎不均匀.(4)丰台—野鸡坨断裂和榛子镇断裂附近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接近,慢剪切波时间延迟最小,表明断裂对其附近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影响大不,区域各向异性和断裂破碎程度较弱,断裂内部裂隙可能存在愈合的现象.另外,本文还针对1976年唐山M_S7.8地震后在唐山断裂带上出现的尖端效应是否对唐山断裂带北段应力场产生了影响做出了讨论.本研究结果不仅反映了断裂分布的复杂程度与地壳各向异性的关系,还揭示了地壳各向异性在不同破碎程度断裂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冶—滦县地区 地壳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构造应力 断裂破碎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5.5级地震前地倾斜固体潮特征及动态组合分析
9
作者 纪春玲 马广庆 张新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7,共15页
计算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5.5级地震震源附近10个台站2020年1月—2023年11月地倾斜EW和NS两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绘制了动态组合的3种特征(扩容、剪切应变、介质各向异性)图形,并分析了其与平原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天体间引潮力瞬... 计算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5.5级地震震源附近10个台站2020年1月—2023年11月地倾斜EW和NS两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绘制了动态组合的3种特征(扩容、剪切应变、介质各向异性)图形,并分析了其与平原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天体间引潮力瞬时变化对平原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诱发作用;②M2波潮汐因子的上升与下降变化趋势大体呈四象限分布,平原地震震中位于四象限对称中心附近;③M2波潮汐因子动态组合特征量与平原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④一般情况下,测区介质扩容引起膨胀或剪切应变,继而潮汐因子发生阶变,最后潮汐因子各向异性出现异常。本研究对进一步分析平原地震前地球物理异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地震 地倾斜 潮汐因子 动态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特征
10
作者 马旭东 王想 +1 位作者 周依 马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6-680,711,共6页
利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2009-01—2023-02的708个M_(L)≥2.0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进行反演,得到该区域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分布特征和主应力轴方位角;结合唐山马家沟矿井水位资料,分析该区域应力状态。结果表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段与中... 利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2009-01—2023-02的708个M_(L)≥2.0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进行反演,得到该区域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分布特征和主应力轴方位角;结合唐山马家沟矿井水位资料,分析该区域应力状态。结果表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段与中段主应力轴方位角自1978年以来一直呈现相反变化趋势,东段主应力轴方位角在1966—2009年一直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2009年之后略有减小;张家口-渤海地震带M_(L)≥4.0地震大多位于应力张量方差低值区;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东段约70%的M_(L)≥3.0地震的震前misfit值下降,马家沟矿井周边几次M_(L)≥4.0地震前都发生应力增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应力张量方差 垂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红河断裂与小江断裂流动宽频带地震测线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
11
作者 吴鹏 高原 石玉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1-1766,共16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是交汇于川滇块体南端的活动块体构造边界,该交汇区域的地壳结构、变形特征与深部构造环境对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变形机制、物质侧向挤出模型及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横跨...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是交汇于川滇块体南端的活动块体构造边界,该交汇区域的地壳结构、变形特征与深部构造环境对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变形机制、物质侧向挤出模型及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横跨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布设的流动线性宽频带地震台阵(HX Array)记录的2017年11月—2020年11月远震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的H-κ扫描、CCP叠加成像和Pms分裂技术获得了研究区地壳厚度、波速比和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HX测线下方Moho面呈现西薄东厚的横向变化.川滇块体内的台站泊松比表现出很强的非均匀性,反映了川滇块体地壳介质的复杂成分.红河断裂和易门断裂之间的高泊松比值反映了地壳岩石中可能含有较多的铁镁质,可能与二叠纪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底侵作用及岩浆上侵留下的痕迹有关,小江断裂附近的高泊松比可能与断裂下方的部分熔融有关.研究区Pms快波方向存在明显的分区变化,揭示了研究区横向非均匀的地壳变形特征.印支块体内快波方向与造山带、断裂走向平行,构造块体边界(如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附近快波方向受走滑断裂控制.在川滇块体内部,断裂交汇区的易门附近,快波方向与断裂走向大致正交,可能反映了在复杂构造环境下地壳矿物晶体的伸展变形.小江断裂以东位于稳定的华南块体内,地壳各向异性受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Pms慢波平均时间延迟为0.51±0.15 s,变化范围在0.30~0.88 s之间.无量山断裂和楚雄-通海断裂之间的时间延迟较大,表现出强地壳各向异性.综合Pms快波方向、上地壳S波分裂的快波方向与GPS观测结果,在流动地震台阵覆盖的研究区域,印支块体、川滇块体东南部和华南块体西缘的地壳深部变形模式非常复杂,可能混杂有上、下地壳的解耦变形与壳内垂直连贯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 小江断裂 接收函数 地壳各向异性 波速比 HX地震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历史地震模拟波形图纸数字化方法及初步研究
12
作者 王莉婵 毛国良 +1 位作者 王红蕾 牟磊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3-707,共5页
利用HSD软件对河北台网部分模拟图纸进行波形数字化,提取到9个地震27条SAC格式波形文件,利用软件对数字化波形进行震相到时、振幅、震级偏差等多方面校验。结果表明,所有可拾取的震相到时总体平均绝对偏差为0.31 s;振幅总体平均绝对偏差... 利用HSD软件对河北台网部分模拟图纸进行波形数字化,提取到9个地震27条SAC格式波形文件,利用软件对数字化波形进行震相到时、振幅、震级偏差等多方面校验。结果表明,所有可拾取的震相到时总体平均绝对偏差为0.31 s;振幅总体平均绝对偏差为0.04μm,与原振幅值基本相当;震级平均绝对偏差为0.08,整体偏差较小,精度较高。最终校验结果表明,数字化后的波形可较好地应用于数字化软件,为后续波形数字化以及历史数据的数字化应用提供较好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地震图纸 HSD 波形数字化 SAC 波形校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地形效应的随机有限断层法地震动模拟研究
13
作者 贾晓辉 曹秀玲 王晓山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9-626,共8页
为在强地震动模拟计算中实现地震动的地形效应,采用地震动随机模拟中的有限断层法,依据山地中的局部场地条件和地形特征,提出在随机模型中构建局部场地放大项和高频衰减联合的场地效应项表征地形效应的方法,并以位处于张家口典型山地地... 为在强地震动模拟计算中实现地震动的地形效应,采用地震动随机模拟中的有限断层法,依据山地中的局部场地条件和地形特征,提出在随机模型中构建局部场地放大项和高频衰减联合的场地效应项表征地形效应的方法,并以位处于张家口典型山地地形的崇礼冬奥会场址区为研究区,结合近场地震构造背景,完成场址区可能面临的强地震动场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计算得到崇礼场址区潜在最大地震动强度可能会达到210 cm/s 2;②山地模型与平层模型的对比研究得到不考虑地形效应的平层模型会低估地震动特性在山地地形的真实性;③在随机有限断层法中采用相应的局部场地放大系数和高频衰减因子组成的场地联合效应实现地形效应的表达途径是可行的,并且本方法在山体地形效应强度估计的准确性和地震动场计算效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效应 随机有限断层法 强地面运动模拟 冬奥会场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圈磁场年变对河北及邻区中小震震磁特征的分析
14
作者 王朝景 毛丰龙 +1 位作者 张海洋 李博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1211,共11页
基于2016—2021年流动地磁矢量数据和岩石圈磁场年变,结合2017—2022年发生的M S≥3.0地震,对河北及邻区的中小震震磁特征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震中多位于震中位于,或者地震发生在“震中发生在”这个组合是错的磁偏角(D)、... 基于2016—2021年流动地磁矢量数据和岩石圈磁场年变,结合2017—2022年发生的M S≥3.0地震,对河北及邻区的中小震震磁特征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震中多位于震中位于,或者地震发生在“震中发生在”这个组合是错的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的零变线附近,其中震中距D、I、F的零变线≤50 km的震例,分别占总数的75.0%、50.0%、46.4%,磁偏角最为显著。(2)统计震中磁偏角、磁倾角、总强度三要素变化量,最大幅值分别为1.37′、0.69′、8.52 nT,其中,60.7%的震中磁偏角变化量在±0.40′之间,60.7%的震中磁倾角变化量在±0.25′之间,75.0%的震中总强度变化量在±3.50 nT之间;各要素的极值区均无震中分布。统计震中矢量模、水平矢量模量值,结果显示震中的量值分布较分散,但震中量值小者占比相对较多。(3)绘制震级与震中岩石圈磁场变化量散点图并计算相关性系数,结果显示,震级与震中岩石圈磁场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地磁 岩石圈磁场年变 中小震 震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P_(d)方法震级估算模型研究
15
作者 王莉婵 毛国良 +1 位作者 郭垚嘉 林庆西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0-265,共6页
基于2019—2022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7次M_(L)3.2~5.9地震的963个烈度计和410个强震仪台站数据,利用P_(d)方法建立垂直向波形在P波到时后2~7 s的P_(d)幅值与震级之间的36种估算模型,通过拟合关系标准差确定烈度计和强震仪的最佳滤波频段... 基于2019—2022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7次M_(L)3.2~5.9地震的963个烈度计和410个强震仪台站数据,利用P_(d)方法建立垂直向波形在P波到时后2~7 s的P_(d)幅值与震级之间的36种估算模型,通过拟合关系标准差确定烈度计和强震仪的最佳滤波频段分别为1~3 Hz和0.5~3 Hz,同时建立二者在P波到时后3 s内的P_(d)方法震级估算模型。参数拟合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斜率和相关系数较高,标准差较小,模型整体可靠度较高。反向验证和新数据验证结果显示,与台网编目震级相比,单台P_(d)方法震级偏差主要集中在±0.5范围内,说明本文建立的2种P_(d)方法震级估算模型具有可行性,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京津冀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地震预警 P_(d)方法 震级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方法——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例
16
作者 刘哲 任鲁川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1-687,共7页
探讨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方法,给出构建地震活动性模型的两个案例: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构建琉球海沟俯冲带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构建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地震活动性模型。选取中国东南沿海地区6个近岸特定场点... 探讨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方法,给出构建地震活动性模型的两个案例: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构建琉球海沟俯冲带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构建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地震活动性模型。选取中国东南沿海地区6个近岸特定场点,采用广义极值理论构建以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和琉球海沟俯冲带作为潜源区的强震活动性模型,通过地震海啸数值模拟,得到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和琉球海沟俯冲带对特定场点未来时间段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结果,并将其与耦合不确定性效应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确定性估计结果与耦合不确定性效应的结果排序一致,前者数值高于后者,但仍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 广义极值理论 中国东南沿海 地震活动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KS深度学习识别的河北省上地幔各向异性
17
作者 吴鹤帅 李泽峰 朱俊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6-1257,共12页
SKS波分裂是研究上地幔各向异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SKS的识别和挑选多依赖人工.为满足日益增长的SKS震相拾取需求,我们以河北红山台(HNS)人工标注的1116条远震波形作为训练数据,构建了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自动化识别SKS震相,且... SKS波分裂是研究上地幔各向异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SKS的识别和挑选多依赖人工.为满足日益增长的SKS震相拾取需求,我们以河北红山台(HNS)人工标注的1116条远震波形作为训练数据,构建了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自动化识别SKS震相,且该模型在测试集的准确率达到了88%.利用迁移学习将预训练模型应用到河北昌黎台(CLI),达到了85%的准确率,验证了模型泛化性能.我们将模型应用到河北省71个台站2017年至2021年共计90454个远震事件波形中,通过连接已有的自动化SKS波分裂参数测量算法,实现了从远震事件波形到SKS波分裂参数的全流程化计算,最终获取了河北地区上地幔1173条各向异性参数.结果显示,河北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基本呈WNW-ESE方向,延迟时间为0.5~1.8 s,主要源于软流圈地幔的流动.这些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证明了深度学习识别SKS震相和全自动流程的可靠性,大大节省了人工标注震相的时间.本研究为未来大规模研究全国和全球上地幔各向异性、实时化获取SKS波分裂参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S波分裂 上地幔各向异性 深度学习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地壳应力不均匀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永革 王昱茹 靳志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5-1040,共16页
精细地壳应力场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序列发生在地震观测台站密集分布的地区,丰富的漾濞地震序列资料为该地区的精细应力场分析提供了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为分析漾濞地震震源区的应力状态、... 精细地壳应力场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序列发生在地震观测台站密集分布的地区,丰富的漾濞地震序列资料为该地区的精细应力场分析提供了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为分析漾濞地震震源区的应力状态、断层构造和地震动力学关系,首先选择震源机制中心解算法对搜集到的漾濞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中心解求解,以保证震源机制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基于地震序列发生的位置,采用移动窗方法将震源机制解划分为6个区域,分别求解了6个区域的应力张量数据;最后分析了非均匀应力场所揭示的动力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漾濞地震震源区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压应力轴方向由NNW-SSE向转换为NNE-SSW向,偏转角度达23°,且西北部的应力形因子大于东南部。推测西北部和东南部明显的应力场变化是由破裂区北部物质南移受阻和印缅弧深部NNE向低角度俯冲导致研究区浅部出现NNE向拉张联合作用所致。漾濞地震序列破裂东南区呈现马尾状散开的断层分布及山脉和水系走向在周围的分布均与本研究推测的应力偏转和应力形因子改变相符。这些研究对认识该地区的断裂活动特性和地震动力学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6.4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反演 不均匀性 断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2014年鲁甸地震余震活动发生在共轭断裂上的原因 被引量:1
19
作者 万永革 宋泽尧 +3 位作者 关兆萱 黄睿琪 顾培苑 王润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200,共17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周围的震源机制数据,求解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然后采用新发展的模糊聚类断层面拟合法获得了地震2条断层的产状参数:NNW-SSE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336.67°和88.41°,近EW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266.10°和86.42°。之后,将应力场投影到2条断层面上,发现包谷垴-小河断裂和昭通-鲁甸断裂的相对剪应力都很大,说明2条断层均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相比之下,包谷垴-小河断裂处的相对剪应力更大,可能预示着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地震活动比昭通-鲁甸断裂更强烈。上述分析得到了2条断层上地震活动的M-T图和总体地震矩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断层 断层结构 发震机制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怀来地震台钻孔体应变异常机理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晨 马栋 +3 位作者 屈曼 钱建国 尹海权 侯晓真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3-159,共7页
钻孔体应变仪是地震前兆观测与研究的主要仪器,该仪器优点是基于点的观测、观测精度高和直接观测浅层地壳应力应变信息;缺点是难以获得空间连续形变信息和易受抽水等场地环境等因素干扰。PS-InSAR方法结果为空间连续形变场和时序形变量... 钻孔体应变仪是地震前兆观测与研究的主要仪器,该仪器优点是基于点的观测、观测精度高和直接观测浅层地壳应力应变信息;缺点是难以获得空间连续形变信息和易受抽水等场地环境等因素干扰。PS-InSAR方法结果为空间连续形变场和时序形变量,累计形变量与地下水位变化具有一致性。为弥补钻孔体应变监测地表形变缺陷和准确分析其观测数据中的异常信息,以怀来地震台为例,基于Sentinel-1影像,使用PS-InSAR方法对研究区地表进行沉降分析并研究2020—2021年钻孔体应变观测数据拉张异常机理。结果表明:怀来地震台附近区域的形变中心位于义合堡村东侧抽水井处;区域沉降发生时间和钻孔体应变观测异常时间与义合堡村用于供热的抽水井供暖期抽水时间相同;怀来地震台钻孔体应变观测数据拉张异常机理与附近用于供热的抽水井抽水引起的地表变化机制相一致。因此,怀来地震台钻孔体应变拉张异常变化是由义合堡村用于供热的抽水井抽水引起,同时诠释了在受地下水抽水较为明显地区内,PS-InSAR在地震前兆观测仪器观测异常机理研究的应用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钻孔体应变 异常 地面沉降 抽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