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植保专业课程教学实习的实践与思考——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植保专业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余金咏 于泉林 +4 位作者 吉志新 赵春明 齐慧霞 王照东 宋士清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7期89-92,共4页
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植保专业为例,用文档资料研究法和自填式调查问卷方式详细分析了植保专业学生就业去向、植物生产类统招学生选择植保专业人数及原因、植保专业课程教学实习现状,对今后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植保专业课程教学实... 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植保专业为例,用文档资料研究法和自填式调查问卷方式详细分析了植保专业学生就业去向、植物生产类统招学生选择植保专业人数及原因、植保专业课程教学实习现状,对今后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植保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保护 就业 教学实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和河北省小麦白粉菌毒性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赵紫慧 黄江 +5 位作者 陆鸣 王晓鸣 吴龙飞 武小菲 赵鑫 李洪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77-1385,共9页
由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白粉病是危害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分析菌株毒性结构和抗病基因有效性对于利用寄主抗性控制白粉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1年从山东和河北两省分离的41个菌株进行了毒性分析,并采... 由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白粉病是危害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分析菌株毒性结构和抗病基因有效性对于利用寄主抗性控制白粉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1年从山东和河北两省分离的41个菌株进行了毒性分析,并采用SSR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测试菌株的毒性频率在0.35(Bg40-2,山东烟台)至0.74(Bg46-1,山东平度)之间。山东省菌株的平均毒性频率与河北省菌株没有显著差异。除别菌株外(例如Pm17),山东省和河北省的菌株对大多数抗病基因的毒性差异不大。全部测试菌株对来自地方品种齿牙糙的Pm24基因都没有毒性。极少数菌株对Pm1c、Pm16、Pm20、PmH和Mlxbd的毒性频率低于0.1,在河北省邯郸市和黄骅市发现对Pm21基因具有毒性的菌株,但在山东省没有检测到对Pm21具有毒性的菌株。对Pm5e、Pm6、Pm12、Pm13、Pm17、Pm40、Pm2+6和Pm5+6的毒性频率在0.18~0.48之间,对Pm1a、Pm3a、Pm3c、Pm3g、Pm4a、Pm4b、Pm5a、Pm7、Pm8、Pm19、Pm33、Pm43、PmY39、PmPS5A和Pm1+2+9的毒性频率超过0.6。遗传多样性分析可见,小麦白粉菌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菌株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同一地点采集的不同单孢分离菌株有些可聚为一类,但有些不能聚为一类,说明其遗传基础可能存在差异。供试菌株对不同抗病基因的毒性多态性与DNA多态性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菌 毒性 抗病基因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野生染料植物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龙茹 史凤玉 +2 位作者 居会良 孟宪东 徐兴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895-2897,共3页
在对河北野生染料植物的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野生染料植物的种类并对其种类构成、利用部位、染液颜色、生态类型等。
关键词 河北省 野生染料植物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藤本植物资源及利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郭学民 徐兴友 +5 位作者 孟宪东 杨胜先 高红 李素红 尹伟伦 王华芳 《河北林果研究》 2004年第3期201-207,共7页
河北省藤本植物有178种,隶属于82属36科。概述了河北省藤本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分类和利用价值,并为其综合利用提出了初步建议。
关键词 河北 藤本植物 攀缘植物 多样性 植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野生藤本植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郭学民 徐兴友 +3 位作者 孟宪东 杨胜先 王华芳 尹伟伦 《河北林果研究》 200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河北省野生藤本植物共有114种(包括变种),隶属于51属26科。基本特点是:双子叶植物科属种最多;小型科属和单种科属较多,而大型科属较少;草本植物占优势。区系成分分析表明,泛热带成分居首位(23 52%),其次是北温带成分(15 69%)、东亚北美... 河北省野生藤本植物共有114种(包括变种),隶属于51属26科。基本特点是:双子叶植物科属种最多;小型科属和单种科属较多,而大型科属较少;草本植物占优势。区系成分分析表明,泛热带成分居首位(23 52%),其次是北温带成分(15 69%)、东亚北美成分(11 77%)和东亚成分(11 77%),它们是区系的主体成分;各类温带成分占39 22%,而热带成分占41 16%,表明本区系为暖温带性质;特有现象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本植物 植物区系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4
6
作者 韩金玲 杨晴 +2 位作者 王文颇 李彦生 周印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3-307,共5页
为探讨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京冬8"为试材,观察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的茎蘖幼穗分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进入穗分化各时期的日期推迟,穗分化总历时缩短。随着播期的推迟... 为探讨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京冬8"为试材,观察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的茎蘖幼穗分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进入穗分化各时期的日期推迟,穗分化总历时缩短。随着播期的推迟,雌雄蕊分化期之前主茎幼穗各分化时期的持续时间缩短,至雌雄蕊分化期后各分化日期及历时达到一致。随着播期的推迟以及蘖位的增高,各分蘖的穗分化日期推迟。随着播期的推迟,同位蘖穗分化前期持续时间缩短,穗分化中后期以中播处理分化持续时间最短。晚播处理的Ⅱ、Ⅲ位蘖和中播处理的Ⅲ位蘖分化至小花分化期基本死亡。不同蘖位间,早播处理随蘖位增高穗分化前期持续时间缩短,后期高位蘖持续时间延长;中晚播处理,随着蘖位的增高各穗分化期持续时间延长。随播期的推迟,单茎分化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显著减少,有效穗数显著减少,产量显著降低。因此,本区域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底至10月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茎蘖 穗分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个品种桃叶片解剖结构与树干抗寒性的关系 被引量:64
7
作者 郭学民 刘建珍 +5 位作者 翟江涛 肖啸 吕亚媚 李丹丹 裴士美 张立彬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3-43,共11页
【目的】探讨桃叶片解剖结构与树干抗寒性的关系,为桃抗寒品种选育、引种栽培及栽培区划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6个品种桃为试材,结合树干抗寒性的野外实地调查,采用印迹法和石蜡切片技术,测定13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应用变异... 【目的】探讨桃叶片解剖结构与树干抗寒性的关系,为桃抗寒品种选育、引种栽培及栽培区划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6个品种桃为试材,结合树干抗寒性的野外实地调查,采用印迹法和石蜡切片技术,测定13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应用变异系数、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进行筛选,采用隶属函数对各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桃叶片为典型的异面叶,表皮毛无,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呈波浪状,气孔为无规则形,仅分布于下表皮,栅栏组织细胞2~3层,在品种之间13项解剖结构指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叶片厚度、单位面积气孔总周长、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主脉木质部面积是影响抗寒性的主要叶片解剖结构指标,而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组织结构紧密度、组织结构疏松度、木质部面积/维管束面积比率、气孔密度和气孔周长与果树抗寒性关系不大;3)16个品种桃抗寒性存在明显差异,其强弱排序为:珲春>瑞光27号>迎雪>早霞露>农字6号>早春>晚西妃>大久保>朝晖>袖珍早蟠>早花露>花玉露>华玉>迎霜>中华寿桃>21世纪;4)16个品种桃抗寒性类型可划分为5类:珲春、瑞光27号和迎雪为高抗寒类型,早霞露和农字6号为抗寒类型,早春、晚西妃、大久保、朝晖和袖珍早蟠为中抗寒类型,早花露、花玉露、华玉和迎霜为低抗寒类型,中华寿桃和21世纪为不抗寒类型;5)根据叶片结构特性的统计评价,所得出的抗寒性类型划分与野外实地调查结果一致。【结论】影响树干抗寒性的主要叶片解剖结构指标是叶片厚度、单位面积气孔总周长、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主脉木质部面积,这4项指标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不同品种桃干抗寒性的变化;但是要准确评价桃的抗寒性,还需参考抗寒的生理生化指标、田间受害情况及受害后恢复状况等加以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解剖结构 抗寒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推迟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73
8
作者 张敏 王岩岩 +5 位作者 蔡瑞国 李婧实 王文颇 周印富 李彦生 杨树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5-330,共6页
为了明确推迟播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选用2个冬小麦品种(轮选987和京冬8号),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播期推迟对小麦群体动态、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和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播期推迟能显著降低小麦冬前分蘖数,促进春季分蘖... 为了明确推迟播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选用2个冬小麦品种(轮选987和京冬8号),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播期推迟对小麦群体动态、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和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播期推迟能显著降低小麦冬前分蘖数,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和成穗,提高分蘖成穗率。播期对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存在基因型差异。播期推迟引起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进而导致籽粒产量下降,且京冬8号出现显著下降时对应的播期早于轮选987。播期推迟后小麦籽粒中的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同时二者的主要组成成份也随之改变。因此,冀东地区选用轮选987且适当早播(10月5日播种)可以获得高产;推迟播期至10月10日则籽粒品质提高,但要注意加强小麦生育后期的田间管理,防止粒重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推迟 产量形成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施用锌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9
作者 韩金玲 杨晴 +2 位作者 周印富 王文颇 李彦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8-361,共4页
为了明确旱地施用锌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强筋冬小麦品种京9428和普通冬小麦品种轮选987为试材,进行了四个锌肥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施用锌肥使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多,但施锌肥过量,干物质积累量减少... 为了明确旱地施用锌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强筋冬小麦品种京9428和普通冬小麦品种轮选987为试材,进行了四个锌肥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施用锌肥使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多,但施锌肥过量,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各产量构成因素受锌影响较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但轮选987低锌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最多,中锌处理的穗数最多,高锌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减少,最终以低锌和中锌水平产量显著提高,增产达23.8%,与灌溉条件下产量水平相当。京9428施用锌肥使产量有提高的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京9428不适宜在旱地上种植,旱地上种植轮选987要配以适量锌肥以提高产量,建议锌肥施用量以11.25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旱地 锌肥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地区种植密度对小麦京冬8号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10
作者 韩金玲 杨晴 +1 位作者 周印富 王文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7-673,共7页
为明确冀东地区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1-2013年度以当地推广的冬小麦品种京冬8号为材料,设每公顷375万、525万、675万和825万株4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小麦茎秆质量、抗倒伏指数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 为明确冀东地区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1-2013年度以当地推广的冬小麦品种京冬8号为材料,设每公顷375万、525万、675万和825万株4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小麦茎秆质量、抗倒伏指数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密度增大使小麦基部第1节间增长,增加了基部节间长在茎长中所占的比例、株高和重心高度,导致茎秆变细,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降低。当密度达到每公顷675万株时,小麦出现倒伏,密度再增加,倒伏时间提前,倒伏程度增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前期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大密度导致植株分蘖衰亡较多,降低生育后期干物质生产能力,至成熟时以每公顷525万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量最多。虽然每公顷675万株的有效穗数最多,但由于倒伏严重,其千粒重最轻,每公顷825万株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少,因此这两个高密度处理的产量均较低。综合来看,在冀东地区,适期播种条件下,小麦京冬8号以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75万~525万株为宜,此密度下茎秆质量较高,抗倒伏能力较强,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地区 冬小麦 种植密度 抗倒伏能力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野生和栽培大豆根系特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8
11
作者 蒲伟凤 李桂兰 +5 位作者 张敏 王丹 王卢平 纪展波 代波 乔亚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5-622,共8页
以4份野生大豆(永5、永26、永46、永52)和4份栽培大豆(中黄13、冀豆12、秦皇10、秦皇29)为材料,用不同浓度(0%,10%,20%,30%)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探讨干旱胁迫对野生和栽培大豆幼苗根系特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增... 以4份野生大豆(永5、永26、永46、永52)和4份栽培大豆(中黄13、冀豆12、秦皇10、秦皇29)为材料,用不同浓度(0%,10%,20%,30%)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探讨干旱胁迫对野生和栽培大豆幼苗根系特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不同大豆材料的根系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大豆抗旱性与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呈正相关,与平均根直径呈负相关;隶属函数综合评定结果表明4份野生大豆的抗旱性均强于栽培大豆,其中栽培大豆中黄13抗旱性最差。干旱胁迫下,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呈下降趋势,丙二醛含量均比0%PEG6000有所增加,但不同材料间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表现趋势不同,说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抗旱生理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养和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蔡瑞国 张迪 +2 位作者 张敏 李瑞奇 王文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4-202,共9页
为给冀东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以高蛋白质品种京冬8号和低蛋白质品种宝麦38为材料,设置0、120、240和360kg·hm^-2三个施氮水平,研究了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适量... 为给冀东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以高蛋白质品种京冬8号和低蛋白质品种宝麦38为材料,设置0、120、240和360kg·hm^-2三个施氮水平,研究了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适量施氮提高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促进了叶片、茎和鞘的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中的转移,但过量施氮则抑制灌溉条件下营养器官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移。施氮量对千粒重的影响因基因型和土壤水分状况不同而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京冬8号千粒重分别呈降低和增加趋势,宝麦38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适当施氮可促进分蘖和分蘖成穗。与雨养栽培相比,灌溉可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增加穗数和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的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降低。宝麦38和京冬8号籽粒产量达到最高的施氮量在雨养条件下均为120kg·hm^-2,在灌溉条件下分别为120和240kg·hm^-2。从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来看,宝麦38的适宜施氮量为120kg·hm^-2,京冬8号的适宜施氮量为120~24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供应 施氮量 干物质积累与转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光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代谢 被引量:38
13
作者 徐彩龙 尹燕枰 +7 位作者 蔡瑞国 王平 李勇 郭俊祥 陈二影 翟学旭 刘铁宁 王振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95-1306,共12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了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品种济南17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蛋白和总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对不同程度弱光响应的差异,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稳产栽培及品种选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了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品种济南17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蛋白和总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对不同程度弱光响应的差异,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稳产栽培及品种选用提供理论依据。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分别对两品种进行25%(S1)、50%(S2)和90%(S3)的弱光处理,以正常光照(S0)为对照。结果表明,S1和S2处理提高了小麦灌浆期内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而S3处理提高了花后0~6d旗叶叶绿素含量和Fv/Fm,之后显著低于对照;随弱光程度增强旗叶花后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升高,而叶绿素a/b比降低。S2和S3处理显著抑制了旗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旗叶Pn、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而S1处理增强了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了小麦旗叶Pn、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相同处理条件下,与泰农18相比,济南17的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光系统II(PSII)活性较强,同时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较慢,膜脂过氧化程度低,使叶片功能免受破坏,保证了光合作用的进行。75%光照条件下(S1)的小麦抗氧化酶具有较高活性,叶片膜脂化程度低,抗逆性较强,旗叶Pn高值持续期长,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多穗型品种比大穗型品种更能适应黄淮麦区小麦生育后期光照不足的生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弱光 光合特性 抗氧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促腐条件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65
14
作者 张电学 韩志卿 +4 位作者 刘微 高书国 候东军 李国舫 常连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2-749,共8页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促腐条件下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直接还田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秸秆配施化肥并调节其C/N条件下,施用促腐剂较未施用处理增产达显著水平,作物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均...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促腐条件下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直接还田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秸秆配施化肥并调节其C/N条件下,施用促腐剂较未施用处理增产达显著水平,作物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均表现出高于未施用处理的趋势.以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氮、磷动态变化综合评判,秋季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在施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作基肥的基础上,调节秸秆C/N 15:1~35:1范围内,不同C/N未影响秸秆的转化进程;在调节秸秆C/N的前提下,施用促腐剂则促进了秸秆的快速腐解,使秸秆转化过程中氮素的净释放和磷素再次进入净释放的时间提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秸秆还田 促腐条件 生物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籽粒淀粉组分与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敏 赵城 +5 位作者 刘希伟 宋霄君 张玉春 杨敏 周齐齐 蔡瑞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6-793,共8页
为探明氮肥对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和理化特性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4个施氮量(0、100、200、300kg·hm^(-2))对糯小麦(农大糯50222)和非糯小麦(轮选987)籽粒淀粉组分与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淀粉含量... 为探明氮肥对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和理化特性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4个施氮量(0、100、200、300kg·hm^(-2))对糯小麦(农大糯50222)和非糯小麦(轮选987)籽粒淀粉组分与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淀粉含量降低,轮选987籽粒中B型淀粉粒的数目占比增加,而农大糯50222籽粒的B型淀粉粒数目占比呈减少趋势;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淀粉的峰值黏度和谷值黏度。相同施氮量处理下,轮选987淀粉的被测糊化特征参数(除谷值黏度外)均大于农大糯50222。施氮量不同,2个品种籽粒淀粉X-衍射图谱中各峰的位置和相对强度明显不同。随施氮量的增加,轮选987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增大,而农大糯50222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减小。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与最终黏度、稀澥值、反弹值、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谷值黏度和相对结晶度呈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含量反之。小麦籽粒的B型淀粉粒数目占比与峰值黏度、稀澥值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施氮量可影响小麦籽粒的淀粉含量和粒度分布,进而改变其糊化特性和晶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用量 淀粉组成 糊化特性 晶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高校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现状的研究 被引量:37
16
作者 张帆 张瑾 +2 位作者 郑李彬 胡铁锋 曹丽培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88-192,197,共6页
为研究高校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现状,提出相应的开放实验室建设的建议,对国内10所高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实验室对本科生均有开放政策,但开放程度不够,管理水平不高。重点院校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现状较一般院... 为研究高校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现状,提出相应的开放实验室建设的建议,对国内10所高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实验室对本科生均有开放政策,但开放程度不够,管理水平不高。重点院校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现状较一般院校情况略好。分析表明,在影响实验室开放的诸多因素中,实验室开放的时间保障、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学生重视度三个因素是主要因素;此外,实验室安全设施的建设是今后实验室安全工作建设的主要任务。对各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调研结果从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分配,实验室管理制度,信息开放和专业知识补充,实验室安全建设,整合实验室,调整经费7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 开放状况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腥大豆加工酸豆奶工艺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崔蕊静 高海生 +2 位作者 李凤英 周丽艳 刘秀凤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52,共3页
试验利用无腥味大豆为主要原料生产酸豆奶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无腥大豆加工酸豆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大豆与水之比为 1∶10 ,乳酸菌数为 16× 10 4 个 /mL ,添加葡萄糖 5 %、蔗糖 4 %、牛奶 30 %和稳定剂 0 .2 % ,在 4 0... 试验利用无腥味大豆为主要原料生产酸豆奶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无腥大豆加工酸豆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大豆与水之比为 1∶10 ,乳酸菌数为 16× 10 4 个 /mL ,添加葡萄糖 5 %、蔗糖 4 %、牛奶 30 %和稳定剂 0 .2 % ,在 4 0℃发酵 5h ,可制得色泽洁白 ,组织细腻 ,香味浓郁 ,口感好 ,无豆腥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豆奶 大豆加工 工艺条件 豆腥味 口感 乳酸菌 色泽 无腥味大豆 蔗糖 香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不同强度遮光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刘希伟 张敏 +2 位作者 姚凤娟 高晓杰 蔡瑞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1-527,共7页
为了解糯小麦和非糯小麦对遮光的生理反应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非糯小麦轮选987和糯小麦农大糯50206为材料,设置3个遮光处理(不遮光、花后遮光30%和60%),研究了花后不同强度遮光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 为了解糯小麦和非糯小麦对遮光的生理反应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非糯小麦轮选987和糯小麦农大糯50206为材料,设置3个遮光处理(不遮光、花后遮光30%和60%),研究了花后不同强度遮光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后,轮选987和农大糯50206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均显著下降。花后光照强度降低导致小麦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及其贡献率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影响籽粒灌浆进程,最终表现为粒重显著下降,且此影响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轮选987在遮光30%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降低,遮光60%后转运量恢复至对照(不遮光)水平,转运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随遮光强度的提高而增加。花后遮光抑制了农大糯50206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但未改变转运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弱光降低了小麦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轮选987的灌浆进程不受影响,却改变了农大糯50206的灌浆进程,延长了其渐增期和快增期的天数,推迟了灌浆高峰期的来临。遮光后小麦败育小穗数增多,穗粒数下降。花后遮光致使小麦产量降低的程度存在基因型差异,农大糯50206产量的降幅明显小于轮选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照强度 干物质积累 籽粒灌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持续弱光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玉春 张敏 +5 位作者 刘希伟 周齐齐 杨敏 李彦生 杨晴 蔡瑞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38-1046,共9页
为给弱光条件下小麦持续高产及耐荫性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济麦22和济核916为试验材料,于花后设置3个不同的遮光处理(不遮光、遮光30%和遮光60%),分析花后持续弱光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济麦22和济核... 为给弱光条件下小麦持续高产及耐荫性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济麦22和济核916为试验材料,于花后设置3个不同的遮光处理(不遮光、遮光30%和遮光60%),分析花后持续弱光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济麦22和济核916旗叶叶绿素a、b含量在花后0~25d保持较高水平,之后迅速降低。遮光后两品种旗叶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济麦22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及两品种的经济系数显著降低。花后遮光改变了小麦籽粒灌浆进程,显著降低了两品种的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延长了济麦22的渐增期和快增期持续时间,减少了缓增期的持续天数,遮光60%处理显著降低了济核916渐增期持续时间,推迟了其灌浆高峰的来临时间。遮光30%和60%条件下济麦22分别减产27.7%和35.4%,济核916分别减产29.49%和64.39%。遮光后冬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随遮光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花后弱光会降低小麦光合能力,不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最终导致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花后 持续弱光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对褐土有机氮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电学 韩志卿 +4 位作者 吴素霞 范海荣 谢新宇 常连生 王秋兵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1-206,共6页
为探讨施肥对土壤有机氮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通过8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褐土有机氮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试前比较,不施肥主要消耗氨基酸氮和铵态氮,土壤酸解性总氮及氨基酸态氮、铵态氮、氨基糖态氮含量... 为探讨施肥对土壤有机氮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通过8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褐土有机氮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试前比较,不施肥主要消耗氨基酸氮和铵态氮,土壤酸解性总氮及氨基酸态氮、铵态氮、氨基糖态氮含量均显著减少,进而造成全氮含量下降。单施常量NPK化肥处理土壤全氮、酸解性总氮和氨基酸态氮出现下降趋势,氨基糖态氮含量显著降低,铵态氮含量则呈增加态势;增量NPK化肥处理主要通过提高铵态氮含量使酸解性总氮和土壤全氮略有盈余;有机肥(物)料配施常量NPK化肥各处理则表现为酸不溶性氮含量降低,并通过有效增加氨基酸态氮、铵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进而使土壤酸解性总氮及全氮含量显著提高,增强土壤氮素供应水平。有机氮积累过程中,化肥氮主要进入土壤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库,而有机肥(物)料氮则主要进入土壤氨基酸态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施肥制度 褐土 有机氮 组分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