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质高产抗逆板栗新品种燕凤的选育
1
作者 路艺 王萌 +11 位作者 王凤春 刘静 王东升 王旋 郭春磊 曹飞 李婧实 孙海涛 张京政 齐永顺 王同坤 张海娥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8-251,共4页
燕凤是从燕山板栗实生大树群体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坚果深褐色,色泽明亮;果肉淡黄色,肉质糯、香、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19%以上。在河北省迁西县9月上旬成熟,为早中熟品种。结果母枝平均抽生果枝... 燕凤是从燕山板栗实生大树群体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坚果深褐色,色泽明亮;果肉淡黄色,肉质糯、香、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19%以上。在河北省迁西县9月上旬成熟,为早中熟品种。结果母枝平均抽生果枝数2.7条,结果枝率70.6%,每结果枝刺苞数2.3个,每苞果粒数2.8个,平均单粒质量8.1 g。嫁接后第2年开始结果,8年生单株产量3.6 kg,折合产量3024.0 kg·hm^(-2),连续结果能力强。耐贮性强,适宜炒食、制作冰栗等。抗旱,耐瘠薄,高抗红蜘蛛,稳定性和适应性良好。适宜在燕山板栗产区及与此生态类型相似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新品种 燕凤 抗逆 优质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梢处理当年对板栗坚果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吕梦炀 马亚特 +2 位作者 于立洋 张海娥 王东升 《现代园艺》 2025年第5期10-12,共3页
为综合分析板栗夏季修剪对当年坚果品质的影响,以‘燕秋’为试材,在雄花序出现后第1 d(5月25日,TA)、20 d(6月14日,TB)、40 d(7月4日,TC)、60 d(7月24日,TD)和80 d(8月13日,TE)分别去除尾梢,以CK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成熟坚果的品质。结... 为综合分析板栗夏季修剪对当年坚果品质的影响,以‘燕秋’为试材,在雄花序出现后第1 d(5月25日,TA)、20 d(6月14日,TB)、40 d(7月4日,TC)、60 d(7月24日,TD)和80 d(8月13日,TE)分别去除尾梢,以CK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成熟坚果的品质。结果表明,TA处理显著提高了出实率和脂肪含量,TC处理显著提高了单果重和蛋白质含量,TD处理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TE处理提高了含水量和淀粉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脂肪和蛋白质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19;主成分分析发现,TA处理的品质指标排名第一。从不同处理下坚果品质指标差异性及主成分等方面综合分析,在TA(5月25日)时期提高坚果品质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板栗 尾梢处理 品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梢去除处理对板栗结果枝基部芽激素含量的影响
3
作者 吕梦炀 马亚特 +4 位作者 肖丽静 张海娥 齐永顺 张京政 王东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2-934,共13页
分析尾梢去除处理对基部芽激素含量的影响,可为了解隐芽萌发条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以燕秋为试验材料,分别在花后第1 d(TA,5月25日)、第21 d(TB,6月14日)和第41 d(TC,7月4日)进行尾梢去除处理,并在每次去除尾梢后第5 d、第10 d、第1... 分析尾梢去除处理对基部芽激素含量的影响,可为了解隐芽萌发条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以燕秋为试验材料,分别在花后第1 d(TA,5月25日)、第21 d(TB,6月14日)和第41 d(TC,7月4日)进行尾梢去除处理,并在每次去除尾梢后第5 d、第10 d、第15 d、第20 d取1次基部芽。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测定不同处理的板栗结果枝基部芽中的独脚金内酯(SL)含量、赤霉素(GA)含量、生长素(Auxin)含量、细胞分裂素(CTK)含量、脱落酸(ABA)含量及其比值变化。结果表明,对板栗结果枝去除尾梢后均促进了基部芽平均萌发一年生枝条总数;TA处理提高了基部芽平均萌发一年生结果枝占比(16.67%)、一年生枝平均发育枝枝长及结果枝枝粗;TB处理、TC处理后基部芽只萌发出了发育枝。对照基部芽未萌发,仅顶端芽萌发一年生枝,平均为3.0个,其中结果枝占比为20.00%。尾梢去除后SL含量在TA处理下降幅度较大;GA含量在TB处理下降幅度较大;Auxin含量在TA处理下降,TB处理上升幅度较大;CTK含量波动幅度与对照相似,差异不显著;ABA含量在TC处理上升幅度较大,而在TA处理下降。吲哚-3-乙酸(IAA)含量与ABA含量的比值总体下降,其中TC处理下降幅度较大;IAA含量与GA含量的比值在TC处理上升幅度较大,波动较明显;ABA含量与GA含量的比值在TA处理下降,TC处理上升幅度较大。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基部芽赤霉素含量和脱落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46),而处理基部芽29种激素间相关性主要集中在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之间,其中IA(吲哚-3-丙烯酸)含量与IAA-Ala[N-(3-吲哚乙酰基)-L-丙氨酸]、ICA(吲哚-3-甲酸)、TRA(色胺)、cZROG(顺式-玉米核苷-O-糖苷)、ABA-GE(脱落酸葡萄糖酯)、DHZ7G(双氢玉米素-7-糖苷)、ICAld(吲哚-3-甲醛)、tZOG(反式-玉米素-9-B-葡萄糖苷)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IPR(异戊烯腺嘌呤核苷)含量、tZR(玉米素核苷)含量均与TRA含量、ILA(吲哚-3-乳酸)含量、cZROG(顺式-玉米核苷-O-糖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考虑,对板栗进行尾梢去除后会促进基部芽的萌发,同时TA处理会促使基部腋芽萌发结果枝。尾梢去除后整体上降低了GA的含量,低水平的GA含量有助于促进腋芽生长。低水平的ABA含量有助于基部芽萌发结果枝;高水平ABA含量与GA含量的比值会抑制腋芽萌发结果枝。合理区间内的低水平IAA含量,可能会促进板栗基部芽萌发结果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尾梢处理 基部芽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坚果的7种可溶性糖组分分析
4
作者 马亚特 吕梦炀 +4 位作者 袁国梅 王旋 刘静 张京政 王东升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5-223,共9页
【目的】评价板栗可溶性糖品质和甜度,丰富板栗表型性状信息,为选育高甜品种板栗提供参考。【方法】测定83个板栗品种(系)坚果的蔗糖、麦芽糖、肌醇、葡萄糖、D-半乳糖、D-果糖、棉子糖和可溶性糖含量,计算他们的生化甜度,并进行多样性... 【目的】评价板栗可溶性糖品质和甜度,丰富板栗表型性状信息,为选育高甜品种板栗提供参考。【方法】测定83个板栗品种(系)坚果的蔗糖、麦芽糖、肌醇、葡萄糖、D-半乳糖、D-果糖、棉子糖和可溶性糖含量,计算他们的生化甜度,并进行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可溶性糖含量方面,蔗糖含量最高,平均值为29.7621 mg/g;D-半乳糖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3778 mg/g。可溶性糖变异系数方面,棉子糖变异系数最大,为52.8540%;D-果糖变异系数最小,为15.3118%。D-果糖在可溶性糖组分中多样性和均一性程度最高,其H′、D(s)和J值分别为4.4071、0.9877、0.9973。相关性分析表明,生化甜度与蔗糖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棉子糖呈显著正相关;D-半乳糖与棉子糖呈极显著正相关。隶属函数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反映了总信息量的88.41%,其中蔗糖(0.892)、D-半乳糖(0.946)、肌醇(0.848)、棉子糖(0.951)4个可溶性糖组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是影响板栗可溶性糖的主要因素。隶属函数度量值聚类分析发现高甜、中甜、低甜品种(系)分别有12、60、11个;生化甜度聚类分析发现高甜、中甜、低甜品种(系)分别有25、21、37个。【结论】蔗糖是板栗坚果中含量最高的可溶性糖组分,能显著影响生化甜度。‘玉丰’‘京暑红’‘海港4号’‘燕宝’‘金平’‘六月爆’‘燕露’被2种方法共同鉴定为高甜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可溶性糖 隶属函数分析 聚类分析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山楂粉对小麦蛋糕品质、微观结构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晓芮 杨晓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17-124,共8页
为提高山楂利用率,将山楂粉(hawthorn powder,HP)作为膳食纤维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来源纳入小麦蛋糕配方中。研究全果山楂粉(whole hawthorn powder,WHP)和去皮山楂粉(peeled hawthorn powder,PHP)的理化特性、微观结构,以及HP对小麦蛋糕... 为提高山楂利用率,将山楂粉(hawthorn powder,HP)作为膳食纤维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来源纳入小麦蛋糕配方中。研究全果山楂粉(whole hawthorn powder,WHP)和去皮山楂粉(peeled hawthorn powder,PHP)的理化特性、微观结构,以及HP对小麦蛋糕品质特性、微观结构、抗氧化性、感官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HP理化性质、抗氧化性、生物活性成分、X衍射图谱晶体结构有一定差异,HP对小麦蛋糕理化性质、质构特性、感官特性、抗氧化性、生物活性物质和微观结构有一定影响。随着HP添加水平增加,蛋糕回缩率、烘焙损失、pH值、弹性、内聚性、亮度和整体可接受性逐渐减小;密度、硬度、胶黏性、咀嚼性、红绿度和黄蓝度、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性逐渐增加;WHP和PHP可加入小麦蛋糕的最大添加量均达15%,其感官特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且具有独特的山楂果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粉 小麦蛋糕 品质 微观结构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