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蛹虫草保健酱油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林波 边红杰 崔建东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0-103,共4页
为了生产出富含虫草营养成分的保健酱油,试验以豆粕、麸皮、蛹虫草发酵液、蛹虫草菌丝体等作为原料,使用低盐固态发酵法进行酱油发酵生产,在制曲、制醅、勾兑等不同工艺时期添加虫草发酵液或菌丝体。确定蛹虫草保健酱油的最优生产工艺... 为了生产出富含虫草营养成分的保健酱油,试验以豆粕、麸皮、蛹虫草发酵液、蛹虫草菌丝体等作为原料,使用低盐固态发酵法进行酱油发酵生产,在制曲、制醅、勾兑等不同工艺时期添加虫草发酵液或菌丝体。确定蛹虫草保健酱油的最优生产工艺为制曲时添加原料重量的10%虫草菌丝体,制曲时间为72h,盐水浓度为12°Be',所得酱油成分含量为总氮2.2157g/dL、氨基酸态氮1.317g/dL、可溶性无盐固形物34.3728g/dL、含盐量17.0826g/dL、虫草多糖含量68.204mg/dL、虫草素含量0.371g/dL。生产出既保持传统酱油的营养成分和风味,又富含虫草营养成分(虫草多糖、虫草素)的高品质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保健 蛹虫草 米曲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物质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志新 韩烁培 +3 位作者 王雨 何建卓 宁亚维 贾英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3-139,146,共8页
采用溶钙圈法和琼脂扩散法从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具有抑菌作用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DNA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经过酶敏感性反应、排酸实验和HPLC检测对所产抑菌物质进行初步分析,采用琼脂扩散法对抑菌物质进行抑菌谱... 采用溶钙圈法和琼脂扩散法从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具有抑菌作用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DNA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经过酶敏感性反应、排酸实验和HPLC检测对所产抑菌物质进行初步分析,采用琼脂扩散法对抑菌物质进行抑菌谱研究。结果显示,从东北酸菜中筛选到一株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NQ3,该菌株在MRS培养基中发酵24 h,活菌数为6.5×10^(11) CFU/mL,抑菌圈直径为19.50 mm。L.plantarum CNQ3所产抑菌物质表现为有机酸,HPLC检测其主要为乳酸和醋酸,二者含量分别为11.23和5.58 mg/mL,同时含有0.083 mg/mL的苯乳酸。该抑菌物质的抑菌谱广,对受试的8株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具有抑菌作用,其中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23.30 mm,对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的抑菌圈直径最小,为18.96 mm。本研究为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乳酸菌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筛选 鉴定 抑菌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F3O4-苯丙氨酸解氨酶仿生固定化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
作者 岳姝 刘容麟 +4 位作者 冯玉晓 端冲 赵雅敏 李林波 崔建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9-33,共5页
利用仿生硅化技术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F3O4磁性纳米颗粒共包埋在仿生硅胶中,制备出磁性的仿生硅化的固定化酶。研究固定化条件对PAL固定化的影响及固定化PAL的催化性能。获得的固定化酶优化制备条件:2 m L浓度为0.8 mol/m L正硅酸... 利用仿生硅化技术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F3O4磁性纳米颗粒共包埋在仿生硅胶中,制备出磁性的仿生硅化的固定化酶。研究固定化条件对PAL固定化的影响及固定化PAL的催化性能。获得的固定化酶优化制备条件:2 m L浓度为0.8 mol/m L正硅酸甲酯水解液,1 m L质量浓度为20 mg/m L磁性纳米颗粒和酶添加量5m L(0.86 U/m L)时,所得固定化酶的最大酶活回收率是52%。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PAL的温度稳定性、p H和储存稳定性,以及变性剂耐受性都有较大提高,重复使用6次,固定化PAL仍能保持初始酶活的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解氨酶 仿生硅化 共固定化 固定化酶 磁性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粘菌素B抑制丝状真菌的定量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志新 李昌旺 +2 位作者 宏丹 宁亚维 贾英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07-214,220,共9页
为规范抗菌肽抑制丝状真菌的活力评价方法,采用多粘菌素B为抗菌肽研究对象,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ATCC 16404)和产黄青霉(Pencillinm chrysogenum ATCC 10106)为指示菌,选用察氏培养基(20 mL培养基/90 mm平板)比较孢子萌发抑制法... 为规范抗菌肽抑制丝状真菌的活力评价方法,采用多粘菌素B为抗菌肽研究对象,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ATCC 16404)和产黄青霉(Pencillinm chrysogenum ATCC 10106)为指示菌,选用察氏培养基(20 mL培养基/90 mm平板)比较孢子萌发抑制法和菌丝生长抑制法,获得适合丝状真菌的测定方法,并进一步研究该方法的最适测定条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抑制法更适用于多粘菌素B抑制2株丝状真菌的定量检测。其中多粘菌素B抑制Aspergillus niger ATCC 16404的最适条件:指示菌培养48 h,接种菌饼直径(8.00±0.02) mm,在此条件下,测得多粘菌素B的EC_(50)为0.68 mg/mL;多粘菌素B抑制Pencillinm chrysogenum ATCC 10106的适宜条件:指示菌培养72 h,接种菌饼直径(5.80±0.02) mm,此时多粘菌素B的EC_(50)为0.45 mg/mL。本研究建立的抗菌肽抑制丝状真菌的活力测定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可为抗菌肽活性测定方法的规范及评价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粘菌素B 丝状真菌 定量测定 菌丝生长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膜-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粮谷中腈菌唑残留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姣姣 庞军 +1 位作者 刘博 高文惠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3-137,142,共6页
以腈菌唑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最佳浓度配比为1∶2,制备出对腈菌唑具有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膜。通过紫外光谱试验考察了制备印迹膜时致孔剂的选择和分... 以腈菌唑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最佳浓度配比为1∶2,制备出对腈菌唑具有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膜。通过紫外光谱试验考察了制备印迹膜时致孔剂的选择和分子印迹膜印迹次数对液体通过性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粮谷中腈菌唑残留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膜净化,经C18柱分离,紫外检测210 nm。结果表明,腈菌唑在0.3~20μg/m 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4),平均回收率在80.2%~86.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3.3%(n=5),检出限为1.2μg/g。该方法选择性强、灵敏、可靠,适用于粮谷等复杂基质中腈菌唑的残留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谷 腈菌唑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膜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梯度—高效液相色谱-DAD法检测粮油作物中多种农药残留 被引量:4
6
作者 高林 王姣姣 高文惠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2-64,共3页
该文建立了多种梯度相结合同时分离检测粮油作物中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联苯三唑醇,烯唑醇)和菊酯类杀虫剂(氰戊菊酯)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法。结果表明,4种农药在11.5 min 内实现了基线分离,线性... 该文建立了多种梯度相结合同时分离检测粮油作物中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联苯三唑醇,烯唑醇)和菊酯类杀虫剂(氰戊菊酯)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法。结果表明,4种农药在11.5 min 内实现了基线分离,线性相关系数在0.9992至1.0000之间,检出限在0.01~0.05μg/mL 之间。该方法是高效、灵敏、快速检测粮谷及其它样品中农药残留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谷 三唑类杀菌剂 菊酯类杀虫剂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血清白蛋白对牛胰脂肪酶交联酶聚体制备及催化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崔建东 刘容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0-45,共6页
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albumin from bovine serum,BSA)对牛胰脂肪酶交联酶聚体(Lipase-CLEAs)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获得的优化制备条件为:BSA的添加质量浓度为0.05 g/L,用1%戊二醛交联2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酶最大酶活回收率为... 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albumin from bovine serum,BSA)对牛胰脂肪酶交联酶聚体(Lipase-CLEAs)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获得的优化制备条件为:BSA的添加质量浓度为0.05 g/L,用1%戊二醛交联2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酶最大酶活回收率为70%,比不添加BSA制备的Lipase-CLEAs提高了15%。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被提高了10℃,同时,添加BSA制备的Lipase-CLEAs的温度稳定性、p H和储存稳定性比游离酶和Lipase-CLEAs都有较大提高。在重复使用8次后,添加BSA制备的Lipase-CLEAs仍能保持初始酶活的80%,但未添加BSA制备的CLEAs只保留了30%的初始酶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胰脂肪酶 交联酶聚体 固定化酶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菊酯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玲钰 高林 +1 位作者 庞军 高文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3-289,共7页
以胺菊酯为模板分子,邻氨基苯酚为功能单体,通过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一层带有特异选择性能的胺菊酯分子印迹膜,构建一种能够快速检测样品中胺菊酯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实验应用非常规去除模板分子的方法即电位诱导法,选... 以胺菊酯为模板分子,邻氨基苯酚为功能单体,通过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一层带有特异选择性能的胺菊酯分子印迹膜,构建一种能够快速检测样品中胺菊酯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实验应用非常规去除模板分子的方法即电位诱导法,选择铁氰化钾为电活性探针,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优化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与检测条件,研究传感器的印迹效应和分析性能,并将该传感器用于食品中胺菊酯残留的快速检测。结果表明,电位诱导法较传统的浸泡洗脱法去除模板分子的效果好,胺菊酯浓度与其差分脉冲伏安电流差在0.2~10μ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7μmol/L,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在82.9%~98.2%之间。该传感器检测胺菊酯操作简单、响应迅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检测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菊酯 邻氨基苯酚 分子印迹膜 电聚合 电位诱导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浊法测定硫酸多黏菌素抑制霉菌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志新 宏丹 +5 位作者 鲁雷震 周景波 刘洋 宁亚维 马爱进 贾英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27,共7页
为解决琼脂扩散法测定抗菌肽效价时间长的问题,选用比浊法优化指示菌浓度、硫酸多黏菌素浓度、二者的比例以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建立硫酸多黏菌素抑制霉菌的定量测定方法。结果显示,定量测定的最适条件为:指示菌浓度(1~5)×10^6 CFU/... 为解决琼脂扩散法测定抗菌肽效价时间长的问题,选用比浊法优化指示菌浓度、硫酸多黏菌素浓度、二者的比例以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建立硫酸多黏菌素抑制霉菌的定量测定方法。结果显示,定量测定的最适条件为:指示菌浓度(1~5)×10^6 CFU/mL,硫酸多黏菌素质量浓度0.01~2.5 g/L(终质量浓度0.01~0.5 g/L),二者比例4∶1,反应时间9 h。在60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硫酸多黏菌素质量浓度对数值与吸光度值之间呈现线性关系;进一步选用黑曲霉、黄曲霉、总状毛霉进行方法的验证,实验结果重复性高,准确度和精密度好,测定时间缩短至9 h。该研究为抗菌肽定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浊法 硫酸多黏菌素 霉菌 定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莠去津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与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凯杰 秦思楠 +1 位作者 赵春娟 高文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38-345,共8页
以莠去津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MAA)为功能单体,乙腈为致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莠去津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crospheres,MIPMs).对MIPMs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当莠去津与MAA物质的量比1:... 以莠去津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MAA)为功能单体,乙腈为致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莠去津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crospheres,MIPMs).对MIPMs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当莠去津与MAA物质的量比1:4、乙腈用量50 mL、聚合温度60℃时,MIPMs的吸附效果最好.通过吸附实验考察MIPMs对目标物的吸附性能,并结合Scatchard分析可知MIPMs对莠去津存在两类吸附位点,且最大表观结合量为282.69μmol/g.以MIPMs作为固相萃取材料,制备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MISPE)柱,用于样品前处理,并建立莠去津-MISPE-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4种三嗪类农药(西玛津、莠灭净、莠去津、扑草净)残留的方法.结果表明,MISPE柱对4种三嗪类农药具有特异选择性,4种农药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1~0.9997,检出限为0.5~5 ng/mL,平均回收率在86.2%~95.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98%~4.51%(n=5).该方法能够简单、准确、高选择性地检测食品中三嗪类农药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莠去津 三嗪类农药残留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吸附性能 沉淀聚合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食品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嘧啶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快速检测食品中磺胺嘧啶药物残留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玲钰 秦思楠 +1 位作者 高林 高文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19-327,共9页
以磺胺嘧啶为模板分子,邻氨基苯酚为功能单体,采用紫外光谱法优化二者比例,以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和纳米金为修饰材料,用滴涂法修饰玻碳电极,在高氯酸-高氯酸钠溶液(pH 5.5)中电聚合形成邻氨基苯酚聚合膜,制备磺胺嘧啶分子印迹电化学传... 以磺胺嘧啶为模板分子,邻氨基苯酚为功能单体,采用紫外光谱法优化二者比例,以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和纳米金为修饰材料,用滴涂法修饰玻碳电极,在高氯酸-高氯酸钠溶液(pH 5.5)中电聚合形成邻氨基苯酚聚合膜,制备磺胺嘧啶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实验选用含0.5 mol/L KCl及5 mmol/L K_3[Fe(CN)_6]-K_4[Fe(CN)_6]的水溶液为表征溶液,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传感器的电化学响应特性,优化制备条件,研究印迹传感器对模板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选择性响应性能,并将该传感器应用于食品中磺胺嘧啶药物残留的快速检测。在最佳条件下,磺胺嘧啶浓度在1.0×10^(-8)~2.0×10^(-6) 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3.3×10^(-9) mol/L,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在83.50%~97.8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4.0%。该传感器制作成本低、操作简便快速、检测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嘧啶 电极修饰材料 分子印迹聚合物 电化学传感器 紫外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米糙米发芽富集γ-氨基丁酸 被引量:11
12
作者 宁亚维 刘祥贵 +1 位作者 王志新 贾英民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7,共5页
通过发芽法富集小米糙米中的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以GABA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小米糙米发芽富集GABA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浸泡温度34℃、浸泡时间12 h、发芽温度34℃、发芽时间60 h条件下,小米发芽糙米中GABA... 通过发芽法富集小米糙米中的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以GABA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小米糙米发芽富集GABA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浸泡温度34℃、浸泡时间12 h、发芽温度34℃、发芽时间60 h条件下,小米发芽糙米中GABA质量分数可达184.75 mg/hg,较优化前提高了2.76倍,为未发芽小米糙米的8.44倍。发芽处理可以高效富集GABA,为小米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小米 浸泡 发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氟氯氰菊酯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粮谷快速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玲钰 庞军 高文惠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4-139,146,共7页
以三氟氯氰菊酯为模板分子,基于电沉积壳聚糖制备能够特异识别模板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探索电沉积电位、电沉积时间对印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传感器的电化学... 以三氟氯氰菊酯为模板分子,基于电沉积壳聚糖制备能够特异识别模板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探索电沉积电位、电沉积时间对印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传感器的电化学响应特性,并优化制备和检测条件,最终选择在-1.5V的电位下电沉积5min制备三氟氯氰菊酯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并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农产品中三氟氯氰菊酯残留的快速分析。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三氟氯氰菊酯在0.1~1.0μmol/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04μmol/L,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1.2%~94.6%之间(n=5),相对标准偏差(RSD)≤4.1%。该传感器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灵敏、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氟氯氰菊酯 电沉积 分子印迹聚合物 电化学传感器 快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