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腈橡胶/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崔永生 仇鹏 +3 位作者 闫思梦 杨凯 吴明明 赵雄燕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43-1545,1549,共4页
用硅烷偶联剂KH590对氧化石墨烯进行功能化改性,得到的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再通过乳液共混和机械共混等工艺制备了丁腈橡胶/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表征分析了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和表面形态,研究了丁腈橡胶/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复合... 用硅烷偶联剂KH590对氧化石墨烯进行功能化改性,得到的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再通过乳液共混和机械共混等工艺制备了丁腈橡胶/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表征分析了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和表面形态,研究了丁腈橡胶/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结果显示,与氧化石墨烯相比,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亲水性和表面形态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与丁腈橡胶形成的复合材料与丁腈橡胶/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相比,拉伸强度提高的幅度更大且断裂伸长率降低的幅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腈橡胶 氧化石墨烯 石墨烯功能化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腈橡胶/芳纶短切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仇鹏 崔永生 +3 位作者 杨凯 吴明明 闫思梦 赵雄燕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4-1266,共3页
采用高锰酸钾硫酸溶液对芳纶短切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然后再与丁腈橡胶复合制备了丁腈橡胶/芳纶短切纤维复合材料。探讨了芳纶短切纤维表面不同处理时间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芳纶短切纤维表面处理时间为20 min时,复... 采用高锰酸钾硫酸溶液对芳纶短切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然后再与丁腈橡胶复合制备了丁腈橡胶/芳纶短切纤维复合材料。探讨了芳纶短切纤维表面不同处理时间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芳纶短切纤维表面处理时间为20 min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复合材料的扯断伸长率随纤维表面处理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处理时间超过20 min后,扯断伸长率的变化趋于平缓;复合材料的撕裂强度和硬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丁腈橡胶 短切纤维 芳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DA和BPDA混合二酐的聚酰亚胺泡沫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毅飞 周海军 +3 位作者 田伦 李双 肖继君 李彦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5-88,92,共5页
采用前驱体粉末发泡法,以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BTDA)、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BPDA)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MDA)为原料,制备了一系列的聚酰亚胺泡沫。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热失重分析仪和导热系数测定仪... 采用前驱体粉末发泡法,以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BTDA)、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BPDA)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MDA)为原料,制备了一系列的聚酰亚胺泡沫。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热失重分析仪和导热系数测定仪等手段对酯化后的二酐在不同比例下制备的产物形貌、热稳定性、隔热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生成的聚酰亚胺泡沫已完全亚胺化;热失重10%的分解温度均在500℃以上;泡沫的导热系数表明其隔热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驱体粉末 聚酰亚胺泡沫 粉末发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水膨胀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魏少恒 仇鹏 +2 位作者 崔永生 董亚茹 赵雄燕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87-890,共4页
分析总结了近年吸水膨胀橡胶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包括吸水材料的改性、增容剂的使用、添加改性填料、采用互穿网络聚合物技术以及其他改性方法,同时对今后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高吸水膨胀率橡... 分析总结了近年吸水膨胀橡胶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包括吸水材料的改性、增容剂的使用、添加改性填料、采用互穿网络聚合物技术以及其他改性方法,同时对今后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高吸水膨胀率橡胶将是今后该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水膨胀橡胶 吸水树脂 增容剂 互穿网络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胺)的制备及其疏水改性研究
5
作者 李双 董毅飞 +3 位作者 田伦 李梦 肖继君 李彦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08-112,共5页
以氨基乙基哌嗪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采用迈克尔加成法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得到末端基团为氨基的超支化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胺)(HBP1),由于其具有大量的支化结构和末端基团,采用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MBFA-12)对HBP1进行... 以氨基乙基哌嗪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采用迈克尔加成法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得到末端基团为氨基的超支化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胺)(HBP1),由于其具有大量的支化结构和末端基团,采用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MBFA-12)对HBP1进行疏水改性,得到超支化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胺-MBFA-12)(HBP2)。通过化学分析方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接触角测量仪分别对体系的胺值、涂层表面的元素、形貌及疏水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加入MBFA-12后,涂层表面具有明显的粗糙结构且产生了微观相分离,随着MBFA-12用量的增加,涂层表面的粗糙结构越明显,HBP2的接触角越大,其接触角最高可达1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合物 迈克尔加成法 改性 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