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承德地区土壤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地质成因及其生态环境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魏浩 卫晓锋 +7 位作者 王京彬 朱苏加 杨帆 梁钊 田晓霞 李炜 贾文茹 于开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0-1303,共14页
【研究目的】查明承德地区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地质成因,为当地土壤硒的勘查及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地质调查查明该区成土母质类型,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凯氏定氮法等获取了553个土壤... 【研究目的】查明承德地区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地质成因,为当地土壤硒的勘查及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地质调查查明该区成土母质类型,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凯氏定氮法等获取了553个土壤样品及66件岩矿石样品中硒及多个元素的含量,并利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结合地质作用分析地质成因。【研究结果】研究区成土母质大致分为9类,表层土壤中硒含量最小值为0.016mg/kg,最大值为0.743 mg/kg,平均值为0.17 mg/kg,土壤平均硒含量仅为全国土壤平均硒含量的1/2,处于缺乏等级。铁矿石、金矿石、铅锌矿石中硒含量均值分别为0.860 mg/kg、1.233 mg/kg、3.365 mg/kg,明显高于各类矿石的尾矿及围岩。【结论】承德地区土壤硒整体含量很低,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分布特征受控于地质建造。富硒土壤区域集中在隆化县南部(A区)、承德市南部(B区)(双滦区、双桥区)、宽城县东部(C区)。C区属于“岩石风化型”,与含硒量高的原生碳酸盐岩+碳质泥岩地层组合有关;B区属于“成矿伴生型”,与铅锌矿成矿过程中硒与金属硫化物的伴生关系及硒与硫的替代关系有关;A区属于“河道沉积型”,与河道沉积过程中河湖冲动力驱动、有机质的吸附作用有关。承德南部富硒区域具有发展林果经济的天然优势,围场县处于低硒环境,是引发克山病等地方病流行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分布特征 相关性分析 地质成因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承德市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替代化肥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景 赵贺 +4 位作者 李文琦 何佳遥 韩亚 高爱舫 武雪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89-1400,共12页
明确河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和替代化肥潜力,旨在为高效利用全省秸秆资源和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河北农村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数据,估算了河北省各市的玉米、小麦、水稻及大豆秸秆总产量及养分资源... 明确河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和替代化肥潜力,旨在为高效利用全省秸秆资源和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河北农村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数据,估算了河北省各市的玉米、小麦、水稻及大豆秸秆总产量及养分资源量、养分当季释放量和替代化肥潜力。结果表明:2016—2020年河北省年均作物秸秆总产量为5490.21万t,呈现中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玉米、小麦、水稻及大豆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3440.62万t、1965.81万t、50.57万t和33.21万t,其中玉米和小麦秸秆所占比例达62.67%和35.81%,是全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河北省主要作物秸秆可提供的钾(K_(2)O)、氮(N)和磷(P2O5)养分量分别为75.73万t、45.49万t和15.72万t,分别占养分资源总量的55.30%、33.22%和11.48%,全省秸秆氮磷钾养分资源量可观,以钾养分资源量为主。河北省主要作物秸秆还田当季可为土壤提供的钾(K_(2)O)、氮(N)和磷(P2O5)有效养分量分别为67.62万t、25.38万t和11.10万t,相当于钾(K_(2)O)、氮(N)和磷(P2O5)化肥施用量的104.38%、15.54%和14.52%。不同区域来看,秸秆替代化肥潜力呈现东部>南部>中部>北部的分布规律。综上所述,河北省全量秸秆还田时,在有效养分数量上,可全部替代当前区域化学钾肥投入,可部分替代氮肥和磷肥投入,在统筹管理秸秆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以实现全省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和化肥减施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资源 河北省 替代化肥潜力 养分资源量 当季释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东部县域“三生”用地转型与景观生态风险分析--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 被引量:18
3
作者 于淑会 康园园 +3 位作者 邓伟 王功明 王洪宽 邢宇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13-1122,共10页
太行山是京津冀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评估太行山区生态风险对于保障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及保障京津冀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平山县为研究对象,建立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利用分类系统,... 太行山是京津冀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评估太行山区生态风险对于保障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及保障京津冀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平山县为研究对象,建立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利用分类系统,在ERDAS IMAGINE 9.2、ArcGIS 10.2和Fragstats 3.4软件支持下,探讨平山县“三生”用地转型特征,采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分析平山县“三生”用地生态风险,并对“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风险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1990-2018年,平山县生态用地大幅减少,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增幅显著。增加的生产与生活用地主要来自生态用地,转型区域主要分布在道路沿线与水域周边。2)生态空间的风险加剧区位于县中西部高海拔区,未来应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及加强深山区生态保护;生产空间的风险加剧区位于县北部及东部的低山丘陵区,未来应更关注耕地保护及其高效利用;生活空间风险加剧区主要位于县南部,未来应调整国土资源利用方式、科学规划旅游资源布局。3)平山县乡镇单元“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风险的贡献差异性较大(0~29.97%),对生态风险贡献最大的用地转型为“生态用地转为生产用地”。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平山县“三生”用地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为探索太行山区绿色发展与国土空间结构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风险 用地转型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杜俊 鲁先科 +7 位作者 蔡奎 闫丽娜 栾文楼 宋泽峰 赵志瑞 栾卓然 阎秀兰 杨潇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58,共28页
【研究目的】土壤镉污染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聚焦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试图为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帮助。【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 【研究目的】土壤镉污染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聚焦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试图为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帮助。【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的相关文献,对镉的危害、土壤镉污染现状、镉对植物的影响机制、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及土壤镉污染治理修复技术等进行系统介绍和客观评述。【研究结果】中国土壤镉污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耕地、林地、草地、园地以及未利用地都存在镉污染,尤其耕地是镉污染的重灾区;镉对植物生长发育、抗氧化酶活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有显著影响;镉从土壤向植物系统的迁移主要以镉离子和络合物形式,与界面过程有关,另外需要借助载体和通道实现;土壤镉污染治理技术可以分为化学类和生物类,主要包括生物炭、矿物材料、有机肥料、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联合修复技术。【结论】镉具有较大的危害性,镉污染仍然是中国农田土壤面临的严重问题,镉对植物的影响以及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涉及多个机制,镉污染治理技术有其各自的原理和优势,联合修复技术在农田土壤镉污染治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土壤、植物中镉污染与治理技术仍须在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方能构建行之有效的镉污染防控技术体系,以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物 镉污染 迁移转化 治理修复技术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需水的黄河中游水平衡分析--以沁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刘义 史佩东 +3 位作者 刘淼 许凯然 张宁 姜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解决地表水资源供需矛盾,亟需开展水平衡分析,建立水平衡模型,为水资源合理分配提供参考依据。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沁河流域位于黄河中游末端,由于近年来上游调水政策的施行以及流域内生活、生产用... 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解决地表水资源供需矛盾,亟需开展水平衡分析,建立水平衡模型,为水资源合理分配提供参考依据。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沁河流域位于黄河中游末端,由于近年来上游调水政策的施行以及流域内生活、生产用水的增加,用水矛盾突出,出现了河道断流、入黄水量偏枯等问题。为保障河流生态环境健康,优化引沁入汾跨流域提水工程实施后的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以2021年为现状年,在“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研究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水平衡分析理论与方法,以河道内生态需水为保障基础,对沁河流域水资源需求、供水能力与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1)沁河流域水资源供给和需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异性,上游山西省境内各河段河道内均能够保障适宜的生态需水量,下游河南省境内,仅可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2)沁河流域可供给水资源总量为10.04×10^(8)m^(3),河道外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总量为8.89×10^(8)m^(3),剩余河道内水量仅为1.15×10^(8)m^(3),仅可满足河流最小生态需水;(3)推算至2030年,流域内工业生产及生活取用地表水量将达到6.98×10^(8)m^(3),河道外用水总量将达到9.81×10^(8)m^(3),剩余水量无法满足最小生态需水。建议采用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农田灌溉用水利用率、推广使用高效节水技术,进一步增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规划沁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也可为黄河中游水平衡分析提供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需水 供需平衡 沁河 需水预测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黄河流域沁河上游汇水区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与生态治理建议 被引量:5
6
作者 刘义 史佩东 +5 位作者 刘淼 许凯然 张宁 姜鹏 王玮迦 姜禹戈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17-1929,共13页
【研究目的】沁河流域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的来水区与水土功能保持区,流域上游汇水区主要涵括沁源与安泽两县,科学分析其水源涵养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可为沁河中下游地区乃至流域范围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研究目的】沁河流域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的来水区与水土功能保持区,流域上游汇水区主要涵括沁源与安泽两县,科学分析其水源涵养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可为沁河中下游地区乃至流域范围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供技术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水量平衡方法,对1990—2020年30年间区域内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与不同因素对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根据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并结合其内自然保护地分布划分出区域水源涵养重要性等级。【研究结果】(1)研究区内水源涵养能力空间上表现出南高北低,中间高,四周低,地域差异.显著,多年水源涵养量均值为366.74×10^(6) m^(3);近30年水源涵养功能变化趋势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2)气候因子与水源涵养量相关性较强,植被类型也影响着水源涵养的空间特性。植被类型中,森林是区域内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主体,但从水源涵养能力来看灌丛要高于森林和草原。(3)研究区内水源涵养重要和极重要区域总面积为733.3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两者水源涵养总量占全区的53.63%,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与大起伏山地过渡的中小起伏山地之中以及安泽县的南部区域,是整个研究区的水源涵养集中地区。【结论】针对沁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的建设,提出了一些生态治理措施,包括将灵空山、花坡一带确定为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区域;因地制宜增加水源涵养能力较强的树种,加大亚高山草甸和温带草原的治理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生态修复工程 水量平衡 重要性分区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沁河流域 黄河流域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博弈论优化权重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杰 李铎 +2 位作者 张赟 魏爱华 程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8360-8365,共6页
随着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地质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在对研究区基础资料与野外成果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等11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专家打分法和信息... 随着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地质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在对研究区基础资料与野外成果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等11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专家打分法和信息熵理论确定了各指标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为综合考虑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优缺点,通过建立博弈论集成模型获得组合优化权重,最终实现了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分区。结果表明:承载力高区、较高区、中区、较低区和低区分别占整个评价区的24.65%、34.20%、16.02%、15.67%和9.47%。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以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载力 信息熵 博弈论 组合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新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于开宁 王润忠 刘丹丹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3-1077,共15页
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全氟或多氟化合物等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通过径流、扩散、渗透等多种途径进入水体环境。由于新污染物多具有生物累积性、生物毒性及环境持久性等特征,对水生生物、人体健康和生... 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全氟或多氟化合物等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通过径流、扩散、渗透等多种途径进入水体环境。由于新污染物多具有生物累积性、生物毒性及环境持久性等特征,对水生生物、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存在环境风险,因此,国家对其污染现状开始进行调查。随着中国新污染物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近年文献重点评述了水环境中新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并对方法的性能和优缺点作了对比。结果表明:①目前新污染物的检测方法以大型仪器检测方法为主。仪器检测方法的检测浓度低、精度高,对设备的要求高,从采样到测试分析得到结果的周期长,不适用于新污染物的现场快速检测。②传感检测技术和免疫分析技术逐步应用于新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其中电化学传感器和酶联免疫分析法相对成熟,应用较多,具有设备简单、检测时间短,灵敏度和精确度良好等优点,可开展现场快速检测。本文认为,①快速检测技术多针对单一污染物进行检测,而实现同时检测多种污染物质还需进一步研究;②多种检测技术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是未来新污染物检测的发展方向;③利用新型材料改良检测方法、降低检出限、提高灵敏度和精确度实现新污染物快速检测是未来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快速检测 仪器分析 传感器 免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来白洋淀流域河川径流演变及湿地生态响应 被引量:13
9
作者 尹德超 王旭清 +5 位作者 王雨山 王晓燕 王茜 吴斌 刘肖肖 龚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22-2133,共12页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核心生态功能区,近几十年来面临水源不足、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选取白洋淀流域上游王快、西大洋及拒马河3个子流域开展河川径流演变研究,结合1969年以来18期白洋淀湿地遥感影像,揭示白洋淀流域河川径流驱动湿地...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核心生态功能区,近几十年来面临水源不足、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选取白洋淀流域上游王快、西大洋及拒马河3个子流域开展河川径流演变研究,结合1969年以来18期白洋淀湿地遥感影像,揭示白洋淀流域河川径流驱动湿地演变的过程机制.结果表明:近60年来白洋淀流域山区径流量呈持续衰减趋势,从P1阶段(1961—1979年)至P3阶段(1997—2019年),典型子流域年径流系数均值由0.29降至0.12,山区年径流总量由30.84×10^(8)m^(3)/a降至11.37×10^(8)m^(3)/a,降幅达63.1%,梯田修建、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是导致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不同子流域产流和基流减少对径流衰减的贡献率存在差异,以变质岩为主的王快子流域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地表产流减少,碳酸盐岩分布较广的拒马河子流域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基流减少;白洋淀湿地面积变化受控于地表水位波动,近60年来白洋淀湿地退化的直接原因是入淀流量减少,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山区径流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流域 水文循环 径流衰减 基流 生态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钙矾石沉淀法去除闭坑煤矿老窑水中硫酸根
10
作者 李晴 李硕阳 +5 位作者 胡紫如 苗志加 代峰刚 闫巧芝 余琪琪 赵志瑞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0,共8页
为降低闭坑煤矿老窑水对水环境的危害,开展钙矾石[Ca_(6)[Al(OH)_(6)]_(2)(SO_(4))_(3)·26H_(2)O]沉淀法去除老窑水中高浓度SO_(4)^(2-)、Fe^(3+)和Mn^(2+)的工艺优化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初始pH、n(Al^(3+))/n(SO_(4)^(... 为降低闭坑煤矿老窑水对水环境的危害,开展钙矾石[Ca_(6)[Al(OH)_(6)]_(2)(SO_(4))_(3)·26H_(2)O]沉淀法去除老窑水中高浓度SO_(4)^(2-)、Fe^(3+)和Mn^(2+)的工艺优化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初始pH、n(Al^(3+))/n(SO_(4)^(2-))和n(Ca^(2+))/n(SO_(4)^(2-))对SO_(4)^(2-)去除效果及Ca^(2+)和Al^(3+)残留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pH=11.5,n(Al^(3+))/n(SO_(4)^(2-))=0.8,n(Ca^(2+))/n(SO_(4)^(2-))=1.5,反应时间为1 h时,SO_(4)^(2-)去除率达到最大(81.85%),Fe^(3+)、Mn^(2+)去除率均保持较高水平,Ca^(2+)和Al^(3+)平均残留质量浓度分别为18.05 mg/L和29.96 mg/L。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优工艺条件为初始pH=11.557,n(Al^(3+))/n(SO_(4)^(2-))=0.858,n(Ca^(2+))/n(SO_(4)^(2-))=1.705,此条件下SO_(4)^(2-)实际去除率为85.470%,Al^(3+)、Ca^(2+)平均残留质量浓度分别为2.32 mg/L和29.64 mg/L,二次污染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坑煤矿 老窑水 钙矾石 硫酸根去除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处理对河北围场天然沸石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程 郭慧东 +3 位作者 于佳乐 冯锴 于开宁 李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5-570,共6页
采用NaOH对围场地区天然沸石进行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N2吸附-脱附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采用水蒸气吸附法评价材料的亲水性,采用Cr3+和Mn2+评价材料的离子交换性能,探讨了碱处理对天然沸石的结构、... 采用NaOH对围场地区天然沸石进行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N2吸附-脱附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采用水蒸气吸附法评价材料的亲水性,采用Cr3+和Mn2+评价材料的离子交换性能,探讨了碱处理对天然沸石的结构、亲水性和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围场地区天然沸石中主要含有斜发沸石、石英和伊利石;碱处理可降低天然沸石的硅铝比,且沸石的硅铝比随着碱处理浓度的提高而不断降低;碱处理对斜发沸石结构的影响较石英和伊利石更大;高浓度碱处理导致天然沸石的结构发生破坏,比表面积降低,孔体积提高;伴随着天然沸石硅铝比的降低,其亲水性和离子交换性能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沸石 碱处理 硅铝比 亲水性 离子交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AMF)协同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镉(Cd)的固定化效果研究
12
作者 赵志瑞 胡紫如 +5 位作者 李硕阳 刘慧 左天源 罗佳龙 陈小刚 孟祥源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9期51-58,共8页
本研究选取当地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在不同浓度(0、5、10mg/kg)镉(Cd)胁迫下,探究其在不添加生物炭、添加生物炭A(玉米秸秆)和添加生物炭B(玉米芯)3个处理组中对土壤... 本研究选取当地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在不同浓度(0、5、10mg/kg)镉(Cd)胁迫下,探究其在不添加生物炭、添加生物炭A(玉米秸秆)和添加生物炭B(玉米芯)3个处理组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中Cd固定效果的影响。FTIR光谱分析结果表明,2种生物炭所含的官能团大致相同。AMF协同生物炭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Cd胁迫下,2种生物炭的添加导致土壤总Cd含量下降2.9%~25.1%,土壤有效Cd含量下降4.8%~15.3%;同时,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得到显著提升,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略有提高,而土壤碱解扩散氮含量则下降15%~60%。综合分析表明,在低Cd浓度条件下,玉米芯生物炭在降低土壤总Cd及有效Cd含量方面效果更为明显;而在中高Cd浓度条件下,玉米秸秆生物炭在降低土壤总Cd及有效Cd含量方面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重金属 镉污染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硝化除磷系统菌群及N_(2)O积累的影响因素
13
作者 苗志加 安贺銮 +5 位作者 薛世玉 宋学强 刘鹏 文超 云玉攀 赵志瑞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132,I0007,共10页
反硝化除磷(DPR)工艺可充分利用原水碳源、降低污泥产量,广泛适用于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深度脱氮除磷,但其运行过程中常存在N_(2)O积累问题,在当今“双碳”背景下,强温室气体N_(2)O的积累及排放不容忽视。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归纳了DP... 反硝化除磷(DPR)工艺可充分利用原水碳源、降低污泥产量,广泛适用于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深度脱氮除磷,但其运行过程中常存在N_(2)O积累问题,在当今“双碳”背景下,强温室气体N_(2)O的积累及排放不容忽视。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归纳了DPR工艺中功能性微生物(反硝化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糖菌)的菌群种类、各分支的培养条件及对电子受体的利用能力,梳理了N_(2)O还原酶(NOS)基因与N_(2)O积累的成因关联,总结并归纳了近年来DPR系统N_(2)O积累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现有研究基础,展望了未来应考虑明确多菌群间协同代谢机制、探究NOS作用机理,为DPR工艺工程应用降低N_(2)O积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 反硝化聚磷菌 反硝化聚糖菌 N_(2)O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岩溶区断裂带水文地质性质及结构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元晴 周乐 +4 位作者 王新峰 吕琳 路小慧 于开宁 张伟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5-985,共11页
断层带结构和内部流体流动特性是水文地质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石油地质领域,在油气运移与成藏方向已形成较成熟的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技术手段。相比较,断裂的水文地质性质研究尚停留在断裂的力学性质对断层导水、阻水特性的定性评价阶... 断层带结构和内部流体流动特性是水文地质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石油地质领域,在油气运移与成藏方向已形成较成熟的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技术手段。相比较,断裂的水文地质性质研究尚停留在断裂的力学性质对断层导水、阻水特性的定性评价阶段,尚未详细开展断裂带结构、渗透性各向异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文章梳理总结国外断裂带水文地质性质研究中关于结构组成、断裂带演化、渗透率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引入断裂带渗透率结构模型,并以中国北方岩溶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含水岩组为例,构建断裂带水文地质结构模型。断裂带研究尺度和精度不同、断裂带发育部位不同,导致其结构及水文地质性质亦不相同,如何建立起精确、典型的断裂带水文地质结构模型,需要各领域数据共享及多学科融合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断层核 破裂带 渗透率 岩溶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贵德盆地多元信息干热岩靶区预测 被引量:4
15
作者 闫佰忠 李瑶 +3 位作者 秦光雄 于开宁 吴云霞 王亚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88-1300,共13页
为探明贵德盆地干热岩资源位置及分布范围,首先利用Landsat 8 TIRS(thermal infrared sensor)热红外数据,通过单窗算法和劈窗算法对贵德盆地地表温度进行遥感识别,确定了高温异常区位置;然后基于干热岩形成条件构建了包括地层、岩体、... 为探明贵德盆地干热岩资源位置及分布范围,首先利用Landsat 8 TIRS(thermal infrared sensor)热红外数据,通过单窗算法和劈窗算法对贵德盆地地表温度进行遥感识别,确定了高温异常区位置;然后基于干热岩形成条件构建了包括地层、岩体、断裂、环形构造、线性构造、水热蚀变异常、地表温度异常、温泉、地热钻探、区域重力异常、区域航磁异常、电磁勘探信息等12个因子的多元信息干热岩靶区预测模型,并对贵德盆地干热岩靶区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贵德盆地干热岩以新近系、三叠系和第四系为保热盖层,大型北西向晚三叠世中酸性隐伏花岗岩为储热岩体,北北西向瓦里贡山深大断裂及花岗岩体为导热通道,下地幔软流圈供热和壳内部分熔融层供热为主要热源,岩石放射性产热为叠加热源;2)盆地内隐伏岩体预测区、地表温度异常区、水热蚀变异常区均具有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布的特点,且分布位置相互印证;3)经过模型确定贵德盆地内存在一个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布的大型干热岩带,面积约82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遥感识别 干热岩靶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坝上地区2000-2019年植被绿度动态及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彦芳 裴宏伟 赵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5-352,共8页
[目的]分析河北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变化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旨在为区域生态建设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为土地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MODIS MOD13Q1 NDVI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Landsat土地利... [目的]分析河北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变化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旨在为区域生态建设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为土地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MODIS MOD13Q1 NDVI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Landsat土地利用数据,使用线性倾向估计分析了2000—2019年坝上地区植被绿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并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其的影响。[结果]①河北坝上地区主要生长季(4—10月)多年平均植被绿度整体上呈现坝东高,坝西低的空间格局,且林地>草地>耕地;②研究时段坝上地区生长季NDVI最大值和平均值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速率分别为0.063/10 a和0.044/10 a,植被绿度显著提升区域比例为60%~83%;③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定量解析植被绿度年际变化发现,研究时段,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变化量中,耕地的贡献率为50.51%~57.22%,其次,林地和草地的贡献率分别为21.73%~28.62%和14.41%~15.07%,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总贡献率在6%左右。[结论]2000—2019年,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增加趋势中耕地的贡献最大,但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林地和草地的贡献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上地区 MODIS 植被绿度 NDVI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干预压采条件下东风湖泉域地下水环境响应研究
17
作者 徐铁兵 夏凡 +2 位作者 闫佰忠 王宏亮 张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639-9649,共11页
为掌握中国北方典型岩溶泉域在人工干预条件下地下水环境的动态响应规律,以涉县东风湖泉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内地质、水文地质、2011—2021年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和地下水压采资料,在分析该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GMS(groundw... 为掌握中国北方典型岩溶泉域在人工干预条件下地下水环境的动态响应规律,以涉县东风湖泉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内地质、水文地质、2011—2021年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和地下水压采资料,在分析该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软件构建了在人工压采干预作用下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对地下水位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动态变化明显,具有周期性、滞后性,具体表现为4个变化阶段;研究区内岩溶地下水整体呈现回升的状态,但是空间分布特征不同,上升区主要分布于下游地区;地下水类型为降水入渗-开采型,低水位期基本在5—6月,高水位期在1—2月;在干预条件下,区内地下水位有着不同程度的回升,南部(下游)浅层水位响应特征值超过15 m,中游地下水位响应特征值达到了5~10 m,北部(上游)地下水位响应特征值为3~5 m;上游和中游地下水位影响整体小于下游,下游水位响应尤为突出,中下游地下水位上升后,包气带厚度变薄,地下水环境逐渐改善。该研究对于泉域内泉的保护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动态 干预响应 东风湖泉域 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 地下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功能和重金属耐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闫巧芝 李晴 +6 位作者 苗志加 胡紫如 李硕阳 呼庆 张乐 申雪青 赵志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3,共12页
重金属污染具有滞留时间久、难恢复和难治理等特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备受关注。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可与多种植物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其在促进植物生长、与植物联合共生增强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及修复... 重金属污染具有滞留时间久、难恢复和难治理等特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备受关注。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可与多种植物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其在促进植物生长、与植物联合共生增强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及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系统阐述DSE功能及其对重金属耐性机制,本文综述了DSE的结构特征及定植规律,其促进宿主植物生长的作用机制,重点分析了重金属胁迫下DSE的应答机制(吸附螯合、调控基因表达、抗氧化应激和“区室化”作用等),总结了DSE-植物共生体系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以期为DSE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 DSE功能 重金属耐性机制 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Pd/Bi_(2)WO_(6)光催化剂协同降解苯扎贝特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尹泽 高博熠 +1 位作者 刘愿强 高爱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04-2513,共10页
利用贵金属Pd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和形貌可控Bi2WO6的光催化协同作用,通过低温水热法设计合成具有高效可见光活性的花状g-C_(3)N_(4)/Pd/Bi_(2)WO_(6)异质结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异质结复合催化剂光催化降解BZF的去除率均高于g-C_(... 利用贵金属Pd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和形貌可控Bi2WO6的光催化协同作用,通过低温水热法设计合成具有高效可见光活性的花状g-C_(3)N_(4)/Pd/Bi_(2)WO_(6)异质结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异质结复合催化剂光催化降解BZF的去除率均高于g-C_(3)N_(4),g-C_(3)N_(4)/Bi_(2)WO_(6),Pd/g-C_(3)N_(4)和Bi_(2)WO_(6),其中,50%g-C_(3)N_(4)/Pd/Bi_(2)WO_(6)对BZF的去除率为96%,是Pd/g-C_(3)N_(4)的1.8倍,g-C_(3)N_(4)和Bi_(2)WO_(6)的2.7倍.基于表征分析可知,g-C_(3)N_(4)/Pd/Bi_(2)WO_(6)复合催化剂中Bi_(2)WO_(6)呈现中心辐射花状纳米结构,并与层状Pd/g-C_(3)N_(4)连接;贵金属Pd可作为电子传输的介质,促进g-C_(3)N_(4)和Bi_(2)WO_(6)Z型异质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协同提升可见光催化活性.淬灭实验和EPR表征证实了·OH是g-C_(3)N_(4)/Pd/Bi_(2)WO_(6)催化降解BZF的主要活性物质,LC-MS/MS分结果表明羟基化作用取代贝特链是BZF降解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扎贝特 PD g-C_(3)N_(4) Bi_(2)WO_(6)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港湿地湖水蒸发及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研究
20
作者 周睿 曲文静 +2 位作者 王超月 代锋刚 李方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1-1250,共10页
南大港湿地是我国重要湿地之一,近年来湿地生态环境及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揭示南大港湿地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湖水蒸发与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探究南大港地区水循环过程,本研究于2023年5月开展河水、湖水、海水和地下水... 南大港湿地是我国重要湿地之一,近年来湿地生态环境及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揭示南大港湿地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湖水蒸发与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探究南大港地区水循环过程,本研究于2023年5月开展河水、湖水、海水和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根据同位素分馏和氘盈余估算了湖水的蒸发损失,通过质量平衡混合模型研究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南大港地区浅层地下水大多沿当地大气降水线分布,降水为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受蒸发因素的影响,地表水体氢氧同位素值普遍高于地下水体。由湖水氢氧同位素回归分析得到湖水蒸发线方程:δ^(2)H=6.1498δ^(18)O-14.774 (n=12, R^(2)=0.9814),通过氘盈余(d值)估算的湖水蒸发损失为27%~37%。自内陆向沿海,地下水埋深逐渐变浅,氢氧同位素值逐渐增大。湖水运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湿地东南部是活水来源,湿地西部和北部水体滞留时间较长,氢氧同位素值较高,且d值较小。受北部盐场影响,湖水西部和北部的Cl-浓度普遍高于东部和南部。根据Cl-浓度和氧同位素值建立的混合端元模型得到, 50%的浅层地下水样品位于地下水海水混合线上。湖水在东侧存在渗漏,但其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范围不超过1 km。分析表明:南大港湿地湖水从天然降水、南排河和廖家洼渠调水得到补给,而后通过蒸散发和渗漏等方式排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蒸发 南大港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