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弹簧失能下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系统动力特性研究
1
作者 邢文佳 陈进杰 +3 位作者 王建西 陈龙 崔泽毅 高宏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浮置板轨道会发生钢弹簧失能,为研究此问题对车辆-浮置板轨道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基于车辆-轨道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不同钢弹簧失能数量、位置、组合形式对车辆-浮置板轨道系统动力响应... 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浮置板轨道会发生钢弹簧失能,为研究此问题对车辆-浮置板轨道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基于车辆-轨道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不同钢弹簧失能数量、位置、组合形式对车辆-浮置板轨道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钢弹簧失能数量相同时,同一块浮置板的振动响应板中位置大于板端位置;钢弹簧失能1个时,板中位置钢轨、浮置板位移最大值分别比板端位置大0.49 mm和0.22 mm,加速度有效值分别比板端位置大13.34%和21.42%;单侧连续失能钢弹簧数量≥2个时,列车荷载作用下钢轨和浮置板垂向位移最大值均分别超出《浮置板轨道技术规范》规定的限值4 mm和3 mm;车体在频域上的振动响应主要集中在10 Hz内,钢弹簧失能会导致车体振动响应在频域上增大;单侧钢弹簧失能2个比双侧失能2个的钢轨位移最大值、加速度有效值分别增大17.75%、2.22%,比正常状态下钢轨位移、加速度分别增大37.08%,10.84%。钢弹簧失能增加了系统的振动响应,影响减振效果,应注意及时检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浮置板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钢弹簧失能 不平顺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35mm与1000mm轨距三线套轨铁路道岔的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曹庆川 王建西 +1 位作者 郭庆 王晓曼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43,共6页
为使两种不同轨距的货车顺利通过道岔,设计了1435 mm与1000 mm轨距三线套轨铁路道岔。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套轨铁路道岔的轮轨系统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分析货车侧向通过标准轨距铁路道岔及直向通过米轨铁路道岔时的动力学响... 为使两种不同轨距的货车顺利通过道岔,设计了1435 mm与1000 mm轨距三线套轨铁路道岔。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套轨铁路道岔的轮轨系统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分析货车侧向通过标准轨距铁路道岔及直向通过米轨铁路道岔时的动力学响应,并研究过岔速度对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货车侧向过岔时,车体横向加速度最大值出现在连接部分,其他动力学评价指标最大值出现在辙叉区,且不同速度下动力学响应波动较大;货车直向过岔时,各动力学评价指标最大值均出现在辙叉区;货车以45~70 km/h侧向过岔时,轮轨力、脱轨系数存在较大波动;货车以95 km/h以上速度直向过岔时,动力学响应明显增大。为使货车在满足安全限值的条件下侧向通过标准轨距铁路道岔、直向通过米轨铁路道岔,侧向过岔速度不应高于65 km/h,直向过岔速度不应高于105 k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道岔 动力学响应 数值模拟 过岔速度 标准轨距 米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工偏差对钢弹簧浮置板结构尺寸及减振性能影响
3
作者 张钰 王建西 +2 位作者 郭庆 王晓曼 崔泽毅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4-229,共6页
[目的]施工偏差会对施工项目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施工偏差对钢弹簧浮置板结构尺寸及减振性能的影响。[方法]针对具体现场施工时,地铁隧道内曲线段现浇钢弹簧浮置板产生的施工偏差问题,利用数学几何方法建立了多工序映射... [目的]施工偏差会对施工项目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施工偏差对钢弹簧浮置板结构尺寸及减振性能的影响。[方法]针对具体现场施工时,地铁隧道内曲线段现浇钢弹簧浮置板产生的施工偏差问题,利用数学几何方法建立了多工序映射理论模型,考虑不同偏差组合工况,分析获得基底和浮置板厚度的偏差范围。在此范围内,基于ABAQUS软件建立动力学模型,分析施工偏差对减振性能的影响。[结果及结论]当隧道中心线偏移时,基底厚度的变化范围为75.72~281.75 mm,浮置板厚度的变化范围为278.28~325.00 mm。在基底厚度偏差范围内,钢轨振动响应峰值集中在低频段12.50 Hz以内;当基底厚度为65 mm时,其对减振性能的影响最大,减振性能降低了23.90%。在浮置板厚度偏差范围内,钢轨振动响应峰值集中在低频段3.15 Hz以内。当浮置板厚度减小为45 mm时,其对减振性能的影响最大,减振性能降低了24.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钢弹簧浮置板 施工偏差 减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决策的钢轨减磨方案优选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东升 王建西 +2 位作者 胡金石 王晓曼 郭庆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04-109,共6页
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侧磨严重,导致钢轨提前下道,提出各种减磨方案,但这些减磨方案各有优缺,尤其是2种减磨措施组合情况下,减磨方案优劣更难评价。为了使选择的减磨方案在减磨效果和经济效益等多目标条件下表现效果更佳,通过分析已... 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侧磨严重,导致钢轨提前下道,提出各种减磨方案,但这些减磨方案各有优缺,尤其是2种减磨措施组合情况下,减磨方案优劣更难评价。为了使选择的减磨方案在减磨效果和经济效益等多目标条件下表现效果更佳,通过分析已研究的减磨方案并结合施工单位及其他相关学者意见,从定量和定性双重角度研究并建立以安全性、减磨效果、经济效益、实施复杂度和环境影响5方面为依据的减磨方案优选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组合赋权的模糊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2种减磨措施组合方案在线路上的实际应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某重载铁路运输条件下,曲线半径600 m时,轨道参数调整、润滑组合方案减磨策略综合评价最优;仅从减磨效果而言,轨道参数调整、打磨组合方案有优势,但实施复杂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减磨策略 综合评价 优选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撑对轨道力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何淼 王建西 +2 位作者 王晓谦 郭庆 王晓曼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4期88-94,共7页
当列车通过小半径曲线地段时,钢轨产生较大的横向位移和扭转,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现场多采用轨撑对轨道结构进行加强,而轨撑对轨道结构的力学行为影响规律尚不清晰。建立精细化的有轨撑扣件系统有限元模型,对不同荷载垂横比下轨头横移量... 当列车通过小半径曲线地段时,钢轨产生较大的横向位移和扭转,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现场多采用轨撑对轨道结构进行加强,而轨撑对轨道结构的力学行为影响规律尚不清晰。建立精细化的有轨撑扣件系统有限元模型,对不同荷载垂横比下轨头横移量、轨底平移量、钢轨扭转量以及轨下垫板应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增设轨撑后轨头横移量、钢轨扭转量、钢轨轨底平移量明显减小;当荷载垂横比低于0.2时,轨撑对减小钢轨扭转量和钢轨轨底平移量作用不明显;当荷载垂横比超过0.2时,轨撑可减小0.8~2.1 mm的钢轨轨头横移,并降低0.5~1.35 mm的钢轨扭转量,轨撑的存在减小了垫板应力峰值,但垫板的应力仍呈非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轨撑 有限元分析 钢轨位移 垫板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大隧道施工中有轨运输轨道高低不平顺估计
6
作者 崔泽毅 王建西 +2 位作者 王晓曼 郭庆 邢文佳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3年第5期60-65,共6页
针对长大隧道施工中有轨快速运输轨道高低不平顺检测方法缺乏便捷高效性问题,通过轴箱垂向加速度和轨道高低不平顺之间的关联关系,并结合长短记忆神经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GRU),建立LSTM与GRU融合的轨道高低不平顺估计模... 针对长大隧道施工中有轨快速运输轨道高低不平顺检测方法缺乏便捷高效性问题,通过轴箱垂向加速度和轨道高低不平顺之间的关联关系,并结合长短记忆神经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GRU),建立LSTM与GRU融合的轨道高低不平顺估计模型。结果表明:利用LSTM-GRU模型估计的高低不平顺幅值和对比值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估计值和对比值的差值最大为1.38 mm,占最大幅值的8.84%;其中差值在15%(1.02 mm)以内的数量占样本总数的86.4%。LSTM-GRU模型相对LSTM模型,训练时间下降37.51%;相对于GRU模型,高低不平顺均方根误差下降30.77%。针对长大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有轨运输,LSTM-GRU模型不仅能保证估计精度,还能明显降低估计时间,对长大隧道施工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线路工程 高低不平顺估计 LSTM-GRU模型 长大隧道 有轨快速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缝线路施工期间轨缝值和车速匹配研究
7
作者 郭庆 王建西 +2 位作者 王晓曼 周重阳 安文杰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4-40,共7页
无缝线路是轨道结构现代化标志,其施工工艺和效率影响工程质量和成本。国外某工程无焊轨基地且工期紧,需采用轨排成组焊连无缝线路法铺设。轨排焊连前轨道存在大量钢轨接头限制工程车辆运输速度,为提高施工期间车辆运输速度并减少钢轨... 无缝线路是轨道结构现代化标志,其施工工艺和效率影响工程质量和成本。国外某工程无焊轨基地且工期紧,需采用轨排成组焊连无缝线路法铺设。轨排焊连前轨道存在大量钢轨接头限制工程车辆运输速度,为提高施工期间车辆运输速度并减少钢轨接头伤损,建立车辆-钢轨接头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速度和轨缝值对接头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提出合理预留轨缝值及轨缝值与施工车辆行车速度匹配关系。结果表明,轨缝和速度过大易造成轨端伤损危及行车安全,且空载状态的动力响应影响更明显,考虑提速需求综合各指标应保证直线段和曲线段预留轨缝值不超过8 mm和5 mm,且控制施工车辆行车速度。在直线段,当轨缝值为3、5、8 mm时,平车满载速度安全限值为80、70、40 km/h,平车空载速度安全限值为80、50、40 km/h;在曲线段,当轨缝值为3、5 mm时,平车满载速度安全限值为70、40 km/h,平车空载速度安全限值为60、40 k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线路 钢轨接头 动力学仿真 轨缝 行车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