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40
1
作者 孔凡磊 聂志红 +2 位作者 刘中坡 武玉江 付秀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总结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C7"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对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 目的:总结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C7"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对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其中57例患者获得随访,男31例,女26例,年龄50-71岁,平均63岁。术前JOA评分4-11分,平均8.5±2.0分,颈椎活动度23°-49°,平均37.4°±10.3°,颈椎曲度指数6.0%-22.0%,平均(13.9±7.4)%。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观察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150-600ml,平均230ml。术中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41例患者有颈痛,给予消炎镇痛治疗,术后3周内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2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并再次清创后切口延时愈合。9例有明显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5.8%;6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3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指数为4.2%-21.1%,平均(11.3±8.1)%,较术前丢失(2.9±2.4)%;颈椎活动度为18°-46°,平均28.2°±10.8°,平均丢失8.2°±5.1°。患者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3.8±2.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29.0%-77.3%,平均(57.0±19.7)%。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手术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锚定法 轴性症状 颈半棘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侯市宾 刘中坡 +3 位作者 纪江峰 申勇 聂志红 孔凡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3531-3533,共3页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9年2月本院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42例重度CSM患者,男32例,女10例;年龄41~76岁,平均58.5岁。前路减压涉及1个椎间隙者8例,2个椎间隙者28例...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9年2月本院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42例重度CSM患者,男32例,女10例;年龄41~76岁,平均58.5岁。前路减压涉及1个椎间隙者8例,2个椎间隙者28例,涉及3个椎间隙及以上者6例。本组患者均采用一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和前路间盘摘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依据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17分法(JOA 17)标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 17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为2.5~4.0 h,平均3 h。术中出血200~800 ml,平均400 ml,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6~21个月(平均18.2个月),前路植骨及后路门轴全部骨性愈合,术前患者JOA 17评分为(6.42±1.22)分,术后3个月为(12.24±0.55)分,末次随访为(13.17±0.68)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 17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8.37,P<0.05);前后路联合手术改善率为(72.31±5.33)%。结论对前后受压的重度CSM采用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可使椎管充分减压的同时颈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可明显提高CSM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外科手术 选择性 临床路径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痛泵下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被引量:3
3
作者 孔凡磊 付秀信 聂志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9-1121,共3页
目的探讨止痛泵下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74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在C型臂下行手法复位后马上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整个操作过程患者带自控镇痛泵... 目的探讨止痛泵下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74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在C型臂下行手法复位后马上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整个操作过程患者带自控镇痛泵。所有患者均在术后行X线检查以评价骨水泥填充情况及有无渗漏。疗效判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进行分级比较,观察手术并发症,以及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17例出现骨水泥的渗漏,有6例出现穿刺部位疼痛,X线检查骨水泥充填良好,骨折复位满意,术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改善。74例患者平均随访19个月,疼痛未见加重,仅2个椎体高度出现少量丢失,2例患者邻近椎体发生骨折,再次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结论止痛泵下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疗效好,整个治疗过程痛苦小,可在短时间内解除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镇痛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