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24
1
作者 蔡文花 李丽敏 +4 位作者 王雪敏 孙翠清 赵海伟 王辉 刘瑞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751-753,757,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9mm、动脉检出斑块者设为颈动脉硬化组,IMT正常者设为单纯高...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9mm、动脉检出斑块者设为颈动脉硬化组,IMT正常者设为单纯高血压组;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将颈动脉硬化组以血压变异(BPV,以9.57为界)分为低BPV(7.02~9.57)组和高BPV(〉9.57~14.29)组。采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血压监测,测量时间为日间6:00~21:59,每30min测量一次,夜间为22:00~5:59,每60min测量一次,记录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血压变异(BPV)采用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CV)、24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CV)表示。结果:颈动脉硬化组dSBP、nSBP、24hSBP、24hDBP,24hSCV值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 DBP、nDBP及24hDC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BPV组两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IMT和平均IMT均高于低BPV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数多于低B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V参与动脉功能与结构改变过程而导致靶器官损伤,临床测定颈IMT对评价高血压早期血管损伤、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血压诊治过程中应加强BPV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动脉硬化指数 颈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血压变异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