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下可移动多弹气动发射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
1
作者 康会峰 宣佳林 +3 位作者 代浩然 王会程 王景田 马秋生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6-131,共6页
针对水下可移动多弹气动发射的研究需求,对水下可移动多弹气动发射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重点研究了弹丸的气动发射技术,建立了水下可移动多弹气动发射结构模型。通过对发射单元的有限元分析,发现发射筒与分割气室上下接触面的应变和变形... 针对水下可移动多弹气动发射的研究需求,对水下可移动多弹气动发射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重点研究了弹丸的气动发射技术,建立了水下可移动多弹气动发射结构模型。通过对发射单元的有限元分析,发现发射筒与分割气室上下接触面的应变和变形量最大,但最大应变和变形量数值较小,3个发射筒往中心微偏,对发射过程没有影响。最后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分析图片中弹丸的移动距离,绘制了水下弹丸发射的位移-时间曲线和速度-时间曲线,验证了多弹发射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对水下发射过程中的空化现象、多弹干扰技术、水下弹道控制以及流场显示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发射 多弹发射 有限元分析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列双桨无人机的气动仿真分析
2
作者 贺登俊 康会峰 +3 位作者 刘颖 刘泽辉 宣佳林 黄新春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解决纵列双桨无人机的桨叶重叠部分的气动干扰导致的旋翼效率减少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纵列双桨无人机的气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包括不同攻角、两桨叶相对位置变化以及整流罩气动外型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攻角下,无人... 为解决纵列双桨无人机的桨叶重叠部分的气动干扰导致的旋翼效率减少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纵列双桨无人机的气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包括不同攻角、两桨叶相对位置变化以及整流罩气动外型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攻角下,无人机的攻角对升力系数的影响大于阻力系数;无人机两桨叶在纵向距离3420 mm、轴向距离540 mm时旋翼的干扰最小,效率最高。之后进行了无人机整流罩优化,得到了更加理想的气动外型。为纵列双桨无人机的气动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同时也为无人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列双桨无人机 气动特性 旋翼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瓣式气动弹射灭火弹发射强度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7
3
作者 康会峰 宣佳林 +3 位作者 马秋生 曹睿智 刘志宾 王晓光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8-114,共7页
根据实际参数计算灭火弹的受力情况,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弹体的发射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灭火弹最大应力位置位于弹头与分瓣弹身的边缘处,最大等效应力小于105 MPa;灭火弹最大塑性变形为0.010715 mm,总变形为0.9659 mm,均能够满足... 根据实际参数计算灭火弹的受力情况,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弹体的发射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灭火弹最大应力位置位于弹头与分瓣弹身的边缘处,最大等效应力小于105 MPa;灭火弹最大塑性变形为0.010715 mm,总变形为0.9659 mm,均能够满足发射强度要求。进行发射试验结果表明:灭火弹工作正常,出膛后灭火弹未发生零部件破损,验证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弹射 灭火弹 结构设计 发射强度 受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瓣式灭火弹外形设计与气动特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康会峰 宣佳林 +1 位作者 刘志宾 王晓光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1-57,共7页
为了实现满灭火剂条件下灭火弹仍具有良好的飞行稳定性,满足发射距离要求,综合考虑灭火炮尺寸和各项参数指标,设计了分瓣式灭火弹结构和外形,并对灭火弹的内、外弹道进行了计算;采用CFD仿真软件对灭火弹气动性能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实现满灭火剂条件下灭火弹仍具有良好的飞行稳定性,满足发射距离要求,综合考虑灭火炮尺寸和各项参数指标,设计了分瓣式灭火弹结构和外形,并对灭火弹的内、外弹道进行了计算;采用CFD仿真软件对灭火弹气动性能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尾翼长度过长,稳定性余量较大,但灭火弹所受到的气动阻力也较大,进而影响了灭火弹的飞行距离,灭火弹弹身至尾翼的收缩段形成了分离尾涡,可通过缩短尾翼长度来提高飞行距离。最后进行了发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灭火弹总体结构设计合理,也印证了上述仿真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弹射 灭火弹 外形设计 弹道分析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移动发射平台设计与初步试验
5
作者 康会峰 宣佳林 +2 位作者 刘志宾 王坤 曹睿智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4-139,共6页
针对弹丸水下移动发射的研究需求,完成了水下移动发射平台的整体设计,重点研究了发射平台的动力拖动技术,初步建立了发射试验系统模型。建立了包含封闭水箱、发射平台等模块的试验系统仿真模型,开展了流体力学仿真分析,获得了发射平台... 针对弹丸水下移动发射的研究需求,完成了水下移动发射平台的整体设计,重点研究了发射平台的动力拖动技术,初步建立了发射试验系统模型。建立了包含封闭水箱、发射平台等模块的试验系统仿真模型,开展了流体力学仿真分析,获得了发射平台在水下移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为驱动系统牵引动力选型提供了设计依据。最后进行了试验,试验过程中借助高速摄影技术计算了发射平台的牵引速度,验证了该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及可靠性,为进行水下移动发射相关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对水下多弹发射过程中的空化、多弹干扰技术以及水下弹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发射 移动发射 拖动系统 水阻力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铆接机器人位置和压铆力自适应模糊滑模阻抗控制
6
作者 焦建军 李宗刚 +1 位作者 康会峰 陈引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00-312,共13页
针对机器人铆接小尺寸、低刚度铆钉过程中对准精度要求高、作业行程小和冲击力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和模糊阻抗控制的机器人铆接控制方法。为此,将机器人铆接控制过程分为接近对准与压铆两个阶段。其中,为了实现... 针对机器人铆接小尺寸、低刚度铆钉过程中对准精度要求高、作业行程小和冲击力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和模糊阻抗控制的机器人铆接控制方法。为此,将机器人铆接控制过程分为接近对准与压铆两个阶段。其中,为了实现快速接近铆钉顶部以及铆接头与铆钉轴线的精确对准,设计了以双曲正切函数为切换函数的模糊自适应滑模控制器,使得切换过程更加光滑、滑模增益自适应调节,从而降低了系统的抖振,实现了运动的快速性和准确性;针对压铆阶段作业行程小、冲击力大的特点,设计了以接触力误差和力增量为输入的阻尼调整模糊控制器,减少了阻尼参数在阻抗控制过程中产生的振荡,避免了过度力加载导致的铆钉损坏或铆接失败。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所给出的控制方法位置精度在0.3 mm以内,力接触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实时性和快速性,能够满足铆接工艺规范要求,对于铆接机器人的高精度作业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铆接机器人 轨迹跟踪 滑模控制 模糊控制 阻抗控制 位置与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折叠翼分步展开机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7
作者 许冶 许国胜 +4 位作者 王钰坤 王刚 刘景旺 范伯钧 吴淼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3,共10页
小型巡飞无人机折叠翼的展开方案对于无人机飞行模式切换具有重要影响。针对无人机折叠翼折叠特点与展开需求,提出同步展开和分步展开2种方案。采用拉格朗日法建立折叠翼展开动力学模型,应用气动力仿真软件计算折叠翼在展开过程中所受... 小型巡飞无人机折叠翼的展开方案对于无人机飞行模式切换具有重要影响。针对无人机折叠翼折叠特点与展开需求,提出同步展开和分步展开2种方案。采用拉格朗日法建立折叠翼展开动力学模型,应用气动力仿真软件计算折叠翼在展开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得出折叠翼采用不同展开方案时所需驱动力矩,以驱动力矩作为评判标准,选取折叠翼最优展开方案。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折叠翼分步展开方案可在保证展开到位的情况下,以小力矩在短时间内完成展开运动。针对折叠翼分步展开方案设计折叠翼分步展开机构,并进行结构静强度分析,验证结构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叠翼 展开方案 拉格朗日法 动力学模型 气动力仿真 分步展开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寿命末期离轨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5
8
作者 康会峰 梅天宇 +3 位作者 夏广庆 王晓阳 范益朋 鹿畅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3,共13页
为净化空间环境,针对航天器寿命末期离轨问题,对现有航天器离轨技术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航天器寿命末期离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总结了不同类型离轨方式的特点及适用对象,分析了各种离轨方式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提出了航天器寿命... 为净化空间环境,针对航天器寿命末期离轨问题,对现有航天器离轨技术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航天器寿命末期离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总结了不同类型离轨方式的特点及适用对象,分析了各种离轨方式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提出了航天器寿命末期离轨技术各离轨方式的发展建议。通过调研发现:现有航天器寿命末期离轨技术可使航天器在25年内离轨,但在离轨装置可靠性、离轨过程稳定性、航天器离轨时间及离轨后处理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寿命末期 离轨技术 离轨帆 增阻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短期记忆网络驱动的脉冲感应式推力器放电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成玉国 夏广庆 鹿畅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31-440,共10页
为快速与可靠预测脉冲感应式推力器的放电特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等离子体放电电路模型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结合(MPDCM-LSMT)的数值实验方法,建立了适用于该型推力器的等离子体放电幅值序列数据生成、训练和采样预测的融合模型。为生成高质... 为快速与可靠预测脉冲感应式推力器的放电特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等离子体放电电路模型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结合(MPDCM-LSMT)的数值实验方法,建立了适用于该型推力器的等离子体放电幅值序列数据生成、训练和采样预测的融合模型。为生成高质量的序列,以等离子体电磁感应和流动方程为核心,发展了Ar,He和N_(2)的热力学计算方法,并根据不同的能量沉积和电导率模型,推导出三种电路模型。通过计算的冲量和放电曲线与实验对比分析,识别最优模拟推力器放电特性的数据模型。对电压和电流数据集训练并采样后发现,质量恒定的情况下,采用融合模型训练21组序列数据得到的LSMT网络,可实现主放电阶段趋势的预测。在文中研究的范围内,对高初始放电电压条件下主放电周期的预测发现,电压曲线与计算曲线吻合度高,电流曲线峰值误差小于3.8%,对应时间误差小于5.3%。结果表明,实现推力器放电预测所需的网络层数和单元数与样本量密切相关,层数影响放电变化趋势预测正确性,单元数则影响曲线的平滑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感应式推力器 放电电路模型 长短期记忆网络 放电序列数据 采样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