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胃蛋白酶原异常居民胃粘膜变化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30
1
作者 张祥宏 卜玉华 +7 位作者 王俊灵 严霞 米建民 赵文元 张振国 杨永滨 三角顺一 青木一雄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91-494,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 (PG)水平变化与我国胃癌高发区居民胃癌发生的关系及PG异常在人群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在对赞皇县 15 0 4名农村居民进行血清PG和HP抗体检测的基础上 ,对受检居民进行了随访 ,并分析了受检后 16~ 30个月...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 (PG)水平变化与我国胃癌高发区居民胃癌发生的关系及PG异常在人群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在对赞皇县 15 0 4名农村居民进行血清PG和HP抗体检测的基础上 ,对受检居民进行了随访 ,并分析了受检后 16~ 30个月胃粘膜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赞皇县居民血清PG水平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性居民PGⅠ、PGⅡ和PGⅠ /PGⅡ比值明显高于女性居民 ,但男女居民中血清PG异常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异(11.7%∶9.6 % ,P >0 .0 5 )。随访期内PG异常居民胃癌死亡率 (0 .6 4% )高于正常居民 (0 .0 0 7% ) ,但统计学意义不明显。血清PG异常组居民胃粘膜腺体萎缩和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均达到 70 %以上 ,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也超过 5 0 % ,明显高于血清PG正常居民 (P <0 .0 1)。血清PG异常伴HP抗体阳性者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均明显高于HP抗体阴性者。结论 :血清PG异常居民胃粘膜多有明显的癌前病变 ,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粘膜 癌前病变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CD40 COX-2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薛丽英 张祥宏 +8 位作者 李学民 李月红 丁涛 米建民 王俊灵 严霞 温实 邢欣 崔晋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CD40和COX-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79例食管癌和28例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中CD40和COX-2的表达情况,根据CD34表达计算食管癌组织平均微血... 目的:探讨CD40和COX-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79例食管癌和28例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中CD40和COX-2的表达情况,根据CD34表达计算食管癌组织平均微血管密度(MVD);分析CD40、COX-2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MVD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同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食管癌Eca109细胞和原代培养的正常食管上皮细胞CD40和COX-2在蛋白水平上表达的差异。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食管癌组织中CD40和COX-2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54.43%vs10.71%,69.62%vs17.86%,P均<0.05)。CD40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伴有淋巴结转移者CD40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70.37%vs46.15%,P<0.05),但CD40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COX-2在食管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均无明显相关(P>0.05)。CD40与COX-2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明显相关(P<0.05),相关系数(Φ)为0.446。食管癌组织中MVD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25.02±5.52vs12.09±4.55,P<0.05)。CD40和COX-2阳性表达组食管癌组织M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26.37±6.02vs22.58±5.25,P<0.05)。体外研究结果表明,食管癌Eca109细胞CD40和COX-2表达均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P<0.05)。结论:CD40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D40可能通过影响COX-2的表达促进食管癌组织微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CD40 COX-2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PG水平和贲门食管粘膜病变关系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祥宏 黄飚 +7 位作者 李月红 严霞 米建民 邢凌霄 申海涛 王俊灵 张志刚 王士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14-31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在农村居民贲门及食管癌筛查中的可能价值。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im e resolved fluoroim m unoassay,TRFIA)法检测血清PG,结合内镜活检、病理形态学观察,对比分析慢性胃病患者...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在农村居民贲门及食管癌筛查中的可能价值。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im e resolved fluoroim m unoassay,TRFIA)法检测血清PG,结合内镜活检、病理形态学观察,对比分析慢性胃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和贲门(94例)、食管(39例)粘膜病变的关系。结果:贲门粘膜炎症、癌前病变和贲门腺癌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其比值的中位数值无明显差异,但贲门粘膜癌前病变和贲门腺癌患者血清PGⅠ<60μg/L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贲门粘膜炎症患者(23.56%和17.65%比2.33%,P<0.05)。不同贲门粘膜病变中PGⅠ/PGⅡ<6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血清PGⅠ<60μg/L患者中贲门粘膜癌前病变和贲门腺癌所占比例达90%以上。食管炎症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值的中位数均明显高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尤以PGⅠ的差异更为明显(187.50μg/L比116.00μg/L)。本组血清各种PG异常者中均有75%以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结论:采用TRFIA确定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贲门粘膜病变。血清PGⅠ<60μg/L可作为贲门粘膜癌前病变和贲门腺癌的重要筛查指标。血清PGⅠ的检测在食管粘膜炎症和食管鳞状细胞癌鉴别诊断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贲门 食管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石素萍 张辉 张彦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611-613,616,共4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ACS择期PCI术患者1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经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ACS择期PCI术患者1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经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标准剂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h、术后7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hCK-MB、cTnI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治疗组术后CK-MB、cTn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KMB、cTnI两组患者术后7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d两组患者TC、TG、LDL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治疗组TC、TG、L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术前早期给予强化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有效降低PCI术后CK-MB、cTnI水平,对患者预后改善起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钙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心肌损伤标记物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IL-8、TNF-α联合检测对胎膜早破孕妇早期宫内感染的意义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雪彩 陈月花 +3 位作者 张桂英 张晓娜 曹素艳 韩雪珍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655-1657,共3页
目的:探讨IL-6、IL-8和TNF-α联合检测对胎膜早破(PROM)孕妇早期宫内感染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赞皇县医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PROM孕妇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河北省赞皇县医院正常足月产妇6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照... 目的:探讨IL-6、IL-8和TNF-α联合检测对胎膜早破(PROM)孕妇早期宫内感染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赞皇县医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PROM孕妇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河北省赞皇县医院正常足月产妇6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检测两组血清和羊水中IL-6、IL-8及TNF-α的水平,分析血清IL-6、IL-8及TNF-α的水平与PROM绒毛膜羊膜炎关系。结果:血清和羊水中IL-6、IL-8及TNF-α水平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绒毛膜羊膜炎者血清和羊水中IL-6、IL-8及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者(P〈0.05);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随绒毛膜羊膜炎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各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OM孕妇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高低可以反应绒毛膜羊膜炎的严重程度,临床联合检测对PROM早期宫内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绒毛膜羊膜炎 IL-6 IL-8 TNF-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鲁司特联合延伸护理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栗绪娥 郭艳 +2 位作者 郝素革 张丽华 郭彦菊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联合延伸护理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入院均给予常规处置,并给予匹多莫德颗粒口服;...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联合延伸护理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入院均给予常规处置,并给予匹多莫德颗粒口服;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孟鲁司特,并于出院后进行延伸护理,采集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后空腹外周静脉血,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IgA、IgG、IgM;使用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并对患儿出院1年内哮喘发作次数、再入院率、再急救率、急救次数进行回访、记录。结果:两组治疗后IgA、IgG升高(P<0.05),Ig M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IgA、IgG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EV_1(L)、FVC(L)、PEF(L/min)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FEV_1、FVC、PEF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1年哮喘发作次数、再入院率、再急救率、急救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能更为有效控制患儿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患儿出院后进行延伸护理,更有利于患儿哮喘发作控制,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鲁司特 延伸护理 小儿 支气管哮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P、IL-6联合检测对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雪彩 陈月花 +3 位作者 张桂英 李淑英 宫云霞 韩雪珍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对胎膜早破(PROM)绒毛膜羊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河北省赞皇县医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PRO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破膜时间分为〉24h组和〈24h组,每组各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对胎膜早破(PROM)绒毛膜羊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河北省赞皇县医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PRO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破膜时间分为〉24h组和〈24h组,每组各40例,另选取同期正常足月产妇4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RP、IL-6水平,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计数,分析血清CRP、IL-6、WBC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结果:破膜〉24h组CRP、IL-6水平及WBC计数高于破膜〈24h组(P〈0.05);且两者CRP、IL-6水平及WBC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RP、IL-6水平及WBC计数在应用抗生素24h,其水平明显高于入院时及应用抗生素72h时水平(P〈0.05)。结论:cRP、IL-6联合检测对PROM绒毛膜羊膜炎的预测与诊断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绒毛膜羊膜炎 白细胞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综合干预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栗绪娥 杜益民 +2 位作者 郭彦菊 武志清 郝素革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396-1398,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综合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血糖、控制惊厥、降颅压、激...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综合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血糖、控制惊厥、降颅压、激素、甘露醇、维生素类、防止感染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早期综合干预康复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血清相关指标、神经行为(NBNA)测定及发育商(DQ)评估。结果:观察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钙(Ca)水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BN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3、6、12、18、24个月龄DQ值明显超过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IE患儿给予早期综合干预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清心肌酶水平,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智力和运动发育水平及DQ,从而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早期 综合干预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范玉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649-1651,1654,共4页
目的:对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病(AM)临床疗效及与性激素、糖类抗原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照组于月经来潮第一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12.5mg/d,一日一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桂枝... 目的:对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病(AM)临床疗效及与性激素、糖类抗原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照组于月经来潮第一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12.5mg/d,一日一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桂枝茯苓胶囊3粒/次,一日三次,疗程为6个月,疗程结束后对比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和子宫体积、痛经情况、月经量变化情况,以及血清性激素(E2、FSH、LH、P)、血清CA125、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E2、FSH、LH、P水平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体积、痛经程度、月经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CA125、VEGF水平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AM能有效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缩小子宫体积,改善痛经程度及减少月经量,临床检测血清CA125和VEGF水平,对AM的诊断和病情转归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桂枝茯苓胶囊 子宫腺肌病 性激素 CA125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IL-6、IL-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和腹腔液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范玉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525-1527,1531,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经腹腔镜术后病理确诊为EMT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体...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经腹腔镜术后病理确诊为EMT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关分析,比较三组受试者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IL-6、IL-8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VEGF、IL-6、IL-8水平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疾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腔液中VEGF、IL-6、IL-8水平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EMT分期的增加,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IL-6、IL-8水平也相应升高,EMTⅢ-Ⅳ期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IL-6、IL-8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T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IL-6、IL-8水平存在明显的高表达性,随病情的进展,VEGF、IL-6、IL-8的表达呈增强趋势,临床检测EMT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IL-6、IL-8的水平变化可以监测EMT病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白介素-6(IL-6) 白介素-8(IL-8)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牛瑞菊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594-1596,共3页
目的:探讨阿维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UVB)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收治的9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于餐后口服阿维A 10mg/次,一天二次,疗程为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 目的:探讨阿维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UVB)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收治的9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于餐后口服阿维A 10mg/次,一天二次,疗程为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UVB进行照射治疗,每次照射30min,每周三次,疗程为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变化情况,病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观察组CD3+、CD4+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CD8+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SI评分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阿维A联合UVB通过改变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失衡状态而发挥作用,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阿维A 窄谱中波紫外线 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积颗粒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秀军 陈月花 +2 位作者 张桂英 范玉香 赵俊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689-691,共3页
目的:观察消积颗粒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消积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硝唑片联合左氧氟沙星片口服治疗,两组... 目的:观察消积颗粒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消积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硝唑片联合左氧氟沙星片口服治疗,两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局部体征评分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IL-6、CD3+、CD4+、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CD8+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侯、VAS评分、局部体征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积颗粒可调节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及局部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积颗粒 慢性盆腔炎 T细胞亚群 白介素-6(I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藤素序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反复发作盆腔炎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秀军 任松 +1 位作者 陈月花 范玉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418-420,共3页
目的:观察黄藤素序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反复发作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反复发作盆腔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黄藤素序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替硝唑联... 目的:观察黄藤素序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反复发作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反复发作盆腔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黄藤素序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替硝唑联合盐酸环丙沙星静滴及肌内注射胎盘组织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并在彩超下测定盆腔炎性包块面积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盆腔炎性包块面积缩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藤素序贯联合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反复发作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控制炎症发展,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藤素 运动疗法 盆腔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商爱江 孔吉良 王俊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61-62,65,共3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9例,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61例,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体温下降、皮疹...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9例,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61例,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重症病例发生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体温下降及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有明显改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皮疹及发热时间,具有高效抗病毒作用,协同效果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中西医结合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B超在钳刮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松 贾爱花 +3 位作者 杜占军 张彦玲 韩雪珍 王志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792-793,共2页
目的:探讨可视B超钳刮术较常规钳刮术所具有的优点。方法:我院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8例孕11~14周终止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可视B超钳刮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钳刮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宫内残留物及二... 目的:探讨可视B超钳刮术较常规钳刮术所具有的优点。方法:我院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8例孕11~14周终止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可视B超钳刮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钳刮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宫内残留物及二次清宫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15.0±2.1)min]明显长于治疗组[(8.0±1.8)min](P<0.05),出血量[(7.9±15.3)mL]明显多于治疗组[(4.0±14.7)mL](P<0.05),对照组24h后复查B超4例(16.67%)宫内有残留物,并行二次清宫术,治疗组24h后复查B超无1例宫内有残留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B超下钳刮术整个手术过程由盲视操作变为可视操作,较常规钳刮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无残留、避免二次清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B超钳刮术 常规钳刮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