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非特异性脊柱感染与脊柱结核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姚黎明 董昭良 +3 位作者 王连波 贾晨光 李卓 刘丰胜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612-618,共7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特异性脊柱感染与脊柱结核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197例脊柱感染性疾病患者。按照病原菌种类分为原发非特异性感染组[非特异性感染组,21例(10.7%)]和结核组[176例(89...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特异性脊柱感染与脊柱结核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197例脊柱感染性疾病患者。按照病原菌种类分为原发非特异性感染组[非特异性感染组,21例(10.7%)]和结核组[176例(89.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表现,并总结非特异性感染组患者的病原学检测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非特异性感染组的年龄[62.0(49.5,66.5)岁]、平均发热体温峰值[(38.8±0.9)℃]、入院时白细胞计数[8.4(6.9,9.4)×10^(9)/L]、血红细胞沉降率[76.0(61.5,103.5)mm/1h]及C反应蛋白[68.0(56.9,79.0)mg/L]均明显高于结核组[分别为38.5(24.0,54.5)岁、(37.8±0.6)℃、6.5(5.2,7.4)×10^(9)/L、40.0(30.0,50.0)mm/1h、24.0(18.0,28.0)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14.000,P=0.000;t=4.320,P=0.000;U=1005.000,P=0.001;U=307.500,P=0.000;U=100.000,P=0.000),但起病时间[1.5(1.0,2.0)个月]短于结核组[6.0(4.0,7.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0.000,P=0.000);胸部X线摄影显示骨桥形成[38.1%(8/21)]、CT显示死骨[38.1%(8/21)]及椎旁脓肿[19.0%(4/21)]的发生率与结核组[分别为9.7%(17/176)、72.2%(127/176)、52.3%(92/17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46、10.094、8.290,P=0.000、0.001、0.004)。非特异性感染组有4例术后不愈,分别经调整抗生素及行病灶清除术联合置管冲洗引流治疗后治愈,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原发非特异性感染患者较脊柱结核患者有较高的年龄、体温、白细胞计数、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但病程较短,且较易形成骨桥和死骨,经手术和药物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且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骨疾病 感染性 疾病特征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水泥强化动力髋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黎宁 彭阿钦 +3 位作者 张国山 柴仪 宋朝辉 韩长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目的:研究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固定加骨水泥强化对内固定生物力学影响。方法:24对成年男性防腐股骨上段标本,制造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4孔DHS固定。每对股骨以左侧为非强化组,右侧为强化组,股骨头髓腔钉道填塞骨水泥... 目的:研究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固定加骨水泥强化对内固定生物力学影响。方法:24对成年男性防腐股骨上段标本,制造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4孔DHS固定。每对股骨以左侧为非强化组,右侧为强化组,股骨头髓腔钉道填塞骨水泥。标本进行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及破坏试验。测量骨折位移,转角及最大加载力。结果:强化组和非强化组在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及最大加载力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非强化组,骨水泥强化后弯曲强度提高148%,扭转强度提高96%,最大加载力提高67%。结论:骨水泥强化有效地增加DHS固定强度,整体提高骨折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失败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转子间骨折 动力髋 骨水泥 骨质疏松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对髋/膝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姚黎明 姚晓伟 +3 位作者 董昭良 刘丰胜 王连波 贾晨光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目的:评价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对髋/膝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34例髋/膝关节感染患者资料,按照病原菌种类分为关... 目的:评价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对髋/膝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34例髋/膝关节感染患者资料,按照病原菌种类分为关节结核组(16例)和非结核感染性疾病组(18例),分别对所有患者感染病灶组织样本进行常规细菌学培养和分枝杆菌培养(MGIT 960培养)、结核分枝杆菌(MTB)-DNA扩增检测及mNGS检测。以临床诊断为参照标准,比较分枝杆菌培养、MTB-DNA扩增和mNGS检测对髋/膝关节结核的诊断效能。结果:mNGS对非结核感染性疾病组中病原体的检出率为100.0%(18/18);对髋/膝关节结核的阳性检出率为93.8%(15/16),明显高于MTB-DNA扩增检测[50.0%(8/16)]和MGIT 960培养[25.0%(4/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75,P=0.015;χ^(2)=15.676,P=0.000)。以临床诊断为参照标准,mNGS诊断髋/膝关节结核的敏感度[93.8%(15/16)]、阴性预测值[94.7%(18/19)]和Kappa值(0.942)均明显高于常规培养[分别为25.0%(4/16)、60.0%(18/30)和0.260]和MTB-DNA扩增检测[分别为50.0%(8/16)、69.2%(18/26)和0.515],但3种检测方法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结论:mNGS技术可有效检出髋/膝关节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在关节结核诊断中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可提供重要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骨关节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诊断技术和方法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髂骨联合钛笼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董昭良 姚晓伟 +4 位作者 贾晨光 刘丰胜 姚黎明 王连波 李叶桐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86-392,共7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髂骨联合钛笼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39例脊柱结核患者的术前、术后资料。男72例,女67例;年龄15~72岁,平均(47.6±16.7)岁;其中颈椎...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髂骨联合钛笼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39例脊柱结核患者的术前、术后资料。男72例,女67例;年龄15~72岁,平均(47.6±16.7)岁;其中颈椎6例,胸椎15例,胸腰段23例,腰椎77例,腰骶段18例;脊柱后凸畸形116例,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12.1~46.3)°,术前给予抗结核治疗2~4周,术后定期复查植骨融合情况、Cobb角的变化、血红细胞沉降率(ESR)、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价。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配对f检验,评价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ESR与术前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13~30个月,平均(18.5±3.4)个月。134例椎间植骨块融合时间为3~10个月,平均(7.5±3.6)个月,按照骨融合标准,其中优125例(93.3%),良9例(6.7%)。4例保留稳定性硬化骨,椎体植骨融合时间10~18个月。其中优2例,良1例,可1例。1例植骨块术后2个月出现塌陷。总体植骨融合优良率99.3Voo(138/139)。116例患者Cobb角术后2周为(13.85±4.27)°,末次随访为(14.72±5.63)°,分别与术前(22.36±6.7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904、8.592,P值均〈0.05)。139例患者ESR术后2周为(28.42±9.37)mm/1h,末次随访为(8.35±3.48)mm/1h,分别与术前(37.63±15.78)mm/1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4.255、12.792,P值均〈0.05)。神经功能恢复情况:8例术前合并截瘫患者,Frankel分级B级2例恢复至D级;C级3例中2例恢复至E级,1例恢复至D级;3例D级全部恢复至E级。结论同种异体髂骨联合钛笼治疗在脊柱结核椎间植骨中能重建脊柱稳定性、形成骨性融合,达到治愈结核病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脊柱/外科学 移植 同种异体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例耐药脊柱结核患者个体化治疗及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姚晓伟 董昭良 +4 位作者 李卓 高建国 姚黎明 刘丰胜 贾晨光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978-984,共7页
目的分析耐药脊柱结核的个体化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耐药脊柱结核患者60例,根据病情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手术及化疗方案。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 目的分析耐药脊柱结核的个体化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耐药脊柱结核患者60例,根据病情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手术及化疗方案。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红细胞沉降率、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经功能分级、Cobb角变化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在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情况下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0例患者中单耐药14例,多耐药26例,耐多药5例,广泛耐药15例。患者化疗时间24~36个月,平均(28.41±3.50)个月。末次随访时VAS平均为(1.40±0.40)分,较术前[(8.10±1.18)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4,P=0.001);末次随访时血红细胞沉降率为(11.31±2.60)mm/1h,较术前[(53.60±9.51)mm/]h]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6,P=0.001);末次随访时脊柱Cobb角为(15.71±2.30)°,较术前[(49.52±8.21)°]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3,P=0.005)。46例患者获得I级骨性愈合,10例获得Ⅱ级骨性愈合,3例获得Ⅲ级骨性愈合,1例获得Ⅳ级骨性愈合。并发神经功能损伤的4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2例ASIA神经功能分级无变化,4例改善2级,35例改善1级,1例下降1级。至末次随访时,60例患者脊柱结核均获得治愈。结论基于药敏试验结果的个体化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是尽早治愈耐药脊柱结核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结核 抗多种药物性 个体化医学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脓肿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贾晨光 马辉 +4 位作者 王连波 姚黎明 李卓 刘丰胜 董昭良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局部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脓肿并发症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术后早期未愈胸腰椎结核患者41例,男25例,女16例。其中,胸椎13例、腰椎28例... 目的探讨局部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脓肿并发症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术后早期未愈胸腰椎结核患者41例,男25例,女16例。其中,胸椎13例、腰椎28例,并发腰大肌脓肿23例、椎旁脓肿41例、窦道18例、皮下脓肿26例。所有患者均行局部脓肿切开病灶清除联合置管冲洗引流术,术中切开脓肿清除病灶组织后置管引流,局部置管冲洗引流术术后持续冲洗时间6~23d;定期随访,观察切口愈合、脓肿、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41例患者局部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术时间20~45min,平均(30.0±13.2)min;出血量20~100ml,平均(40.0±16.3)ml,未出现重要脊髓、血管、神经损伤。术后1例拔除引流管后再次出现窦道,给予换药+引流后,愈合良好,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延迟愈合及窦道;拔除引流管后无椎旁脓肿及腰大肌脓肿、皮下脓肿发生。术后3周ESR为(24.32±9.34)mm/1h,术前ESR为(40.46±19.75)mm/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P<0.05);术后3周CRP为(13.41±6.20)mg/L,术前CRP为(20.56±10.0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P<0.05);患者术后3周VAS平均为(1.93±1.27)分,与术前的(6.68±1.9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9,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12个月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局部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术对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术后出现脓肿的患者可以起到及时病灶清除、充分引流的效果,减少脓液的发生及病灶的进展,是治疗脊柱结核术后并发脓肿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手术后并发症 脓肿 导管 留置 引流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段结核术后复治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3
7
作者 姚黎明 贾晨光 +3 位作者 李卓 董昭良 王连波 刘丰胜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405-413,共9页
目的探讨腰骶段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相关原因及临床应对策略。方法搜集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腰骶段结核患者,将15例复治患者作为观察组,初治术后未复发的6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 目的探讨腰骶段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相关原因及临床应对策略。方法搜集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腰骶段结核患者,将15例复治患者作为观察组,初治术后未复发的6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腰骶段结核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对观察组患者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术后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8~24个月,随访观察病灶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前血白蛋白水平、植骨融合率、术后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比率、手术彻底清除病灶比率分别为(35.56±6.04)g/L、53.3%(8/15)、60.0%(9/15)、46.7%(7/1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8.71±5.25)g/L、85.5%(59/69)、89.9%(62/69)、87.0%(60/69)];观察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其他部位并发结核的发生率分别为33.3%(5/15)和60.0%(9/1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6%(8/69)和29.0%(20/69)];上述各项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χ^2=7.90、χ^2=21.84、χ^2=12.39、χ^2=4.45、χ^2=5.24,P值分别为0.043、0.010、0.000、0.000、0.035、0.0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血白蛋白水平<35g/L(OR=7.32,95%CI:1.04~51.28)、手术病灶清除不彻底(OR=25.17,95%CI:3.06~207.29)、未行植骨融合(OR=9.38,95%CI:1.13~77.90)、术后应用抗结核药物不规范(OR=20.44,95%CI:1.23~339.25)、结核分枝杆菌耐药(OR=18.57,95%CI:1.61~213.77)、并发其他部位结核(OR=13.91,95%CI:1.64~117.87)均是腰骶段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84例患者随访28~62个月,平均随访(36.5±11.2)个月;15例复治患者经调整治疗方案并再次行手术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且术后植骨顺利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患者。结论术前积极行营养支持治疗,规范施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参考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治疗药物,依据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是减少腰骶段结核复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腰骶部 复发 外科手术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病灶清除关节置换治疗活动性髋关节结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姚黎明 董昭良 +4 位作者 姚晓伟 王连波 贾晨光 李卓 刘丰胜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47-152,共6页
目的:探讨活动性髋关节结核行一期病灶清除关节置换的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25例行一期病灶清除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活动性髋关节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联合应用... 目的:探讨活动性髋关节结核行一期病灶清除关节置换的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25例行一期病灶清除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活动性髋关节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用药时间为4~8周,平均(6.20±1.22)周;所有患者术中均彻底清除髋关节死骨、脓肿、病变滑膜及肉芽组织,骨缺损区植骨选用截除的自体股骨正常骨质,选用非骨水泥生物型假体。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结核,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8个月以上,随访观察切口及病灶愈合、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指标变化、假体位置、髋关节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4~60个月,平均为(35.62±8.64)个月。术前1 d、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ESR分别为(41.64±12.10)mm/1 h、(23.36±5.87)mm/1 h和(9.88±2.01)mm/1 h;CRP分别为(43.60±10.35)mg/L、(14.00±3.16)mg/L和(3.80±1.19)mg/L;Harris髋关节疼痛评分分别为(18.40±4.73)分、(41.68±3.15)分和(43.52±1.33)分;Harris髋关节评分总分分别为(33.00±6.01)分、(92.52±3.64)分和(97.36±1.80)分。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ESR、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1 d(F=103.008,P<0.001;F=270.299,P<0.001),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疼痛评分和总分均较术前1 d明显改善(F=432.654,P<0.001;F=1832.393,P<0.001)。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未发生血栓形成、肺栓塞、关节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6周出现刀口中下段破溃,形成窦道,经搔刮换药2个月后愈合,其余患者治疗后均无积液和积脓,病灶顺利愈合。随访期内关节假体位置良好,未见病灶复发患者。结论:在规范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施行一期病灶清除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活动性髋关节结核能明显减轻患者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骨关节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治疗 临床研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短程化疗在单节段脊柱结核前路手术患者快速康复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董昭良 姚黎明 +5 位作者 王连波 贾晨光 姚晓伟 刘树仁 刘丰胜 王帅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6期559-564,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短程化疗在单节段脊柱结核前路手术患者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6例,男28例,女28例,年龄21~85岁。病变节段:颈椎2例,胸椎21例,腰椎28例、腰骶椎5例。... 目的:探讨术前短程化疗在单节段脊柱结核前路手术患者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6例,男28例,女28例,年龄21~85岁。病变节段:颈椎2例,胸椎21例,腰椎28例、腰骶椎5例。术前均给予短程化疗方案,常规给予H-R-Z-E抗结核治疗方案,用药时间1~10 d,平均(6.90±1.35)d,待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有所改善,全身一般情况能耐受手术时实施手术治疗,动态观察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疼痛缓解情况、神经恢复情况、骨融合情况、脊柱结核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6例患者中,早期伤口不愈合1例,经伤口常规换药后愈合;窦道形成1例,行窦道搔刮术后,伤口愈合,其余54例伤口一期甲级愈合。术后3周ESR[(20.96±7.97)mm/1 h]较术前[(40.74±14.35)mm/1 h]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98,P=0.000);术后3周CRP[(27.57±8.98)mg/L]较术前[(45.83±9.57)m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07,P=0.000);术后3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3(2,4)分]较术前[6(6,8)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43,P=0.000);并发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29例,至末次随访时2例B级患者1例改善为D级,1例改善为E级;10例C级患者改善为E级8例,D级2例;17例D级患者均改善为E级。术中结核病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为44.6%(25/56),其中单耐药脊柱结核阳性率为1.8%(1/56),耐多药脊柱结核阳性率为3.6%(2/56),多耐药脊柱结核阳性率为1.8%(1/56)。术后4~11个月56例患者椎体间植骨按照Bridwell标准达到Ⅰ级率为91.1%(51/56),Ⅱ级率为8.9%(5/56)。结论:对于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采取术前短程化疗后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术前用药法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置管冲洗治疗原发性胸腰椎非特异性感染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丰胜 贾晨光 +5 位作者 李卓 姚黎明 姚晓伟 刘威 王连波 董昭良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479-484,共6页
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置管冲洗治疗原发性胸腰椎非特异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46例原发性胸腰椎非特异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椎4例,胸一腰段椎体5例,... 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置管冲洗治疗原发性胸腰椎非特异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46例原发性胸腰椎非特异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椎4例,胸一腰段椎体5例,腰椎椎体33例,腰骶段椎体4例;术前抗感染治疗时间为2~4周;手术均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置管冲洗术,术后冲洗时间为3~28d,平均(14.O±4.3)d。分析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感染控制情况、术后下床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46例患者术中标本细菌培养阳性15例,阳性率为32.6%。患者术后3周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平均为(2.59±0.20)分,与术前的(7.09±0.2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P〈O.05);术后3周血红细胞沉降率(ESR)为(43.30±3.13)mm/1h,术前ESR为(65.98±4.56)mm/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P〈0.05);术后3周D反应蛋白(CRP)为(17.15±1.10)mg/L,术前CRP为(34.54±2.4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3,P〈O.05)。二次手术患者1例,二次手术率为2.2%(1/46)。术后患者佩戴支具下床时间5~21d,平均(12.6±4.7)d。12例术前并发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标准,2例由术前A级分别恢复至B级和C级;2例由术前B级分别恢复至C级和D级;8例由术前C级恢复至D级3例,E级5例。46例患者椎间植骨块融合时间为3~12个月,平均(7.6±1.8)个月;按照植骨融合标准,其中优35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5.7%(44/46)。结论对有手术适应证患者实施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置管冲洗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快速控制感染、解除患者疼痛、恢复神经功能、早期下床活动等优势,是治疗脊柱非特异性感染可选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脓肿 外科手术 选择性 骨移植 引流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