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双相障碍药物治疗变化趋势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崔伟 严保平 +3 位作者 成玉敏 赵素银 张旭静 栗克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3594-3598,共5页
目的探讨2002—2012年河北省双相障碍患者药物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12年7月2日至9日河北省石家庄、保定、沧州、邢台、邯郸、衡水、秦皇岛、廊坊、唐山、张家口、承德三级精神卫生机构门诊及住院的双相障碍患者519例。2002年... 目的探讨2002—2012年河北省双相障碍患者药物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12年7月2日至9日河北省石家庄、保定、沧州、邢台、邯郸、衡水、秦皇岛、廊坊、唐山、张家口、承德三级精神卫生机构门诊及住院的双相障碍患者519例。2002年和2006年数据资料使用本院既往调查资料,已建立数据库,其中2002年72例,2006年135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精神疾病家族史、家庭月均收入、医疗付费方式;(2)精神疾病药物使用频率、使用频次、治疗方式。结果 2002年、2006年和2012年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2年、2006年和2012年患者年龄、病程、就诊方式、家庭月均收入、医疗付费方式、精神疾病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住院方式就诊的患者所占比例随年份的增加而逐渐上升(χ2趋势=41.96,P<0.01),自费患者所占比例随年份的增加而逐渐下降(χ2趋势=137.15,P<0.01)。2002年、2006年和2012年患者苯二氮卓艹类药物使用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使用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境稳定剂使用频率随年份的增加而逐渐增加(χ2趋势=6.99,P<0.01),抗抑郁药的使用频率在年份间无线性关系(χ2趋势=0.40,P>0.05)。2002年、2006年和2012年使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单一药物和三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使用单一药物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随年份的增加而逐渐下降(χ2趋势=8.29,P<0.01),使用三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随年份的增加而逐渐上升(χ2趋势=6.88,P<0.01)。2002年、2006年和2012年单独使用心境稳定剂治疗的患者、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心境稳定剂+苯二氮卓艹类药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使用心境稳定剂治疗的患者、心境稳定剂+苯二氮卓艹类药治疗的患者比例随年份的增加而逐渐下降(χ2趋势=7.25、11.00,P<0.05),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苯二氮卓艹类药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随年份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χ2趋势=4.38、5.53,P<0.05),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苯二氮卓艹类药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随年份的增加而逐渐上升(χ2趋势=4.43,P<0.05)。结论河北省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更趋于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抗精神病药和联合用药等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及长期预后仍有待临床实践的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横断面研究 处方 药物 趋势分析 心境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与DRD2基因多态性和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董震 刘欣 +3 位作者 张丽丽 王素娟 栗克清 张云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2期4116-4120,4125,共6页
背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D2受体(DRD2)基因多态性有关,其主要症状之一是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又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有关,但目前关于首发精神分裂症与DRD2基因多态性和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很少。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与DRD2基因... 背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D2受体(DRD2)基因多态性有关,其主要症状之一是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又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有关,但目前关于首发精神分裂症与DRD2基因多态性和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很少。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与DRD2基因rs2514218位点多态性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2019年就诊于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75例(患者组)和健康受试者75例(对照组),采用中文版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包括连线测试A(TMT-A)、持续操作测验(CPT)、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BVMT-R)、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Stroop色词测验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分别测量认知的7个分领域,包括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能力、工作记忆、词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及问题解决和社会认知,并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研究剔除脱落样本,最终成功入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74例(患者组)和健康受试者73例(对照组)。患者组和对照组的DRD2基因rs2514218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认知功能评估上,患者组TMT-A评分、CPT评分、BVMT-R评分、HVLT-R评分、Stroop色词测验个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MT-A评分〔OR=0.888,95%CI(0.817,0.965),P=0.005〕、CPT评分〔OR=0.856,95%CI(0.790,0.928),P<0.001〕、BVMT-R评分〔OR=0.882,95%CI(0.817,0.952),P=0.001〕及HVLT-R评分〔OR=0.807,95%CI(0.734,0.888),P<0.001〕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且是精神分裂症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健康人群的认知功能优于首发精神分裂症人群;并且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与DRD2基因rs2514218位点多态性无关,但与部分认知功能有关,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能力、视觉学习和记忆能力、词语学习和记忆能力等部分认知功能越差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认知 基因 DRD2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期经历地震对不同性别子代精神分裂症发病影响
3
作者 刘欣 贾宏学 +4 位作者 张丹 张云淑 张丽丽 严保平 栗克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探究母孕期地震应激暴露对子代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性别子代发病影响差异。方法从《唐山市统计年鉴》以及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河北省的数据获得1972年8月至1981年5月出生于唐山市的人口(子代)队列总人数,根据母孕期是否... 目的探究母孕期地震应激暴露对子代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性别子代发病影响差异。方法从《唐山市统计年鉴》以及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河北省的数据获得1972年8月至1981年5月出生于唐山市的人口(子代)队列总人数,根据母孕期是否经历地震分为暴露组和对照组。从唐山市9家精神病专科医院病历资料中获取队列患精神分裂症的情况。结果调整死亡人口后,暴露组为71262人,对照组为760310人。暴露组精神分裂症663例(调整发病率9.4‰),对照组5761例(调整发病率7.6‰),调整后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1.23(95%CI:1.14~1.33)。暴露组男性中精神分裂症322例(发病率8.8‰),对照组男性中精神分裂症2662例(发病率7.8‰),RR为1.13(95%CI:1.01~1.27)。暴露组女性中精神分裂症341例(发病率0.99%),对照组女性中精神分裂症3099例(发病率0.9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在两组男性中,母孕早(RR=1.46,95%CI:1.10~1.93)、中(RR=1.65,95%CI:1.26~2.11)期暴露于地震者与同月份(不同年)出生的对照相比,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两组女性中,母孕中(RR=1.37,95%CI:1.02~1.85)、晚(RR=1.80,95%CI:1.42~2.29)期暴露地震者与同月份(不同年)出生的对照相比,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母孕期经历地震会使子代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增加,且对男性子代更为明显。母孕早、中期经历地震使男性子代发病风险增加,母孕中、晚期经历地震使女性子代发病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母孕期 应激 性别 唐山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Ⅰ型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功能结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崔伟 芦云平 +4 位作者 郑冬瑞 于超 严保平 崔利军 张云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3-207,共5页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I,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的功能结局,探讨不良结局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杨氏躁狂量表≥20分、年龄18~60岁的单次躁狂发作患者,共147例。通过自然观察随访,于第2年、第4年、第7年随访,收集...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I,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的功能结局,探讨不良结局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杨氏躁狂量表≥20分、年龄18~60岁的单次躁狂发作患者,共147例。通过自然观察随访,于第2年、第4年、第7年随访,收集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复发情况等资料,末次随访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患者功能水平,并用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分别评估药物治疗依从性和药物副反应等。将缓解期患者分组,GAF总分≤70分为功能不良组,>70分为功能良好组。结果完成7年随访101例患者,末次随访处于缓解期者87例。其中功能不良组50例(57.5%),功能良好组37例(42.5%)。功能不良组较功能良好组,男性、首发时非初婚和伴攻击特征者多,急性期治疗时间长,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正确应答数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低,7年间仅有躁狂发作者少,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发作多,第7年末次随访时TESS总分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年间发作中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构成比高(OR=8.456)、首发时非初婚(OR=5.905)、男性(OR=5.083)、TESS总分高(OR=1.118)、仅有躁狂发作(OR=0.155)与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功能结局不良相关联(均P<0.05)。结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发作、不良婚姻、男性、药物副反应等特征增加BP-Ⅰ首发躁狂患者功能结局不良的发生风险,而仅有躁狂发作患者的功能结局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Ⅰ型 躁狂首发 功能结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Ⅰ型障碍首发躁狂患者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7年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芦云平 崔伟 +3 位作者 于超 郑冬瑞 严保平 崔利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2期4104-4109,共6页
背景双相Ⅰ型障碍(BP-Ⅰ)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治疗困难,复发率相对较高。部分患者即使获得规范化治疗,仍会反复发作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目前针对BP-Ⅰ首发躁狂患者复发情况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且随访时间相对较短。目的探讨... 背景双相Ⅰ型障碍(BP-Ⅰ)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治疗困难,复发率相对较高。部分患者即使获得规范化治疗,仍会反复发作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目前针对BP-Ⅰ首发躁狂患者复发情况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且随访时间相对较短。目的探讨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间疾病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和住院的BP-Ⅰ首发躁狂患者。根据复发次数分为低复发组(复发次数<4次)和高复发组(复发次数≥4次)。收集首发BP-Ⅰ时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婚姻、职业、受教育水平;心理认知评估情况: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关联测验(Stroop)、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疾病特征:阳性精神疾病家族史、发病前有无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否伴攻击特征、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杨氏躁狂量表(YMRS)总分;治疗情况:急性期治疗时间、接受维持期治疗情况。随访7年,收集第1年内复发情况、只有躁狂发作情况、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计算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占比、抑郁发作次数占比、躁狂发作次数占比、维持治疗次数占比;第7年末次随访时采用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评估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估患者的功能水平。结果共入组147例,完成7年随访101例,低复发组45例,高复发组56例。低复发组干扰量正确数(SIE)低于高复发组、接受维持期治疗者比例高于高复发组(P<0.05);低复发组中第1年内复发比例低于高复发组,只有躁狂发作者比例、维持治疗次数占比高于高复发组(P<0.05)。经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躁狂发作为复发情况的影响因素(OR=0.170,P<0.05)。结论 BP-Ⅰ首发躁狂患者首次发病后执行功能相对良好的、接受维持期治疗的、只有躁狂发作的、维持期治疗次数占总发作次数比例高的患者后期复发率低;首次发病缓解后第1年内复发的患者后期复发率高。其中只有躁狂发作为影响因素,单纯躁狂发作者的复发结局优于躁狂抑郁交替发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Ⅰ型 首发躁狂 复发 影响因素分析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肺炎治愈者的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状况调查 被引量:9
6
作者 蔡淑君 史文佳 +5 位作者 徐涛 张赛赛 孙建华 刘洋 张云淑 栗克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9-544,共6页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治愈者的心理健康、睡眠质量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河北保定和石家庄地区的新冠肺炎治愈者161人,采用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调查。GHQ-12得分≥3分为心理健康状况不良,PSQI得分...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治愈者的心理健康、睡眠质量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河北保定和石家庄地区的新冠肺炎治愈者161人,采用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调查。GHQ-12得分≥3分为心理健康状况不良,PSQI得分≥5分为睡眠质量不良。结果:52人(32.3%)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不良,86人(53.4%)存在睡眠质量不良。男性、受教育程度高、婚姻状况为单身、自评治疗效果好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保护因素(OR=0.36、0.14、0.14、0.16),担心有后遗症是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OR=5.63);自评治疗效果很好、受教育程度高是睡眠质量不良的保护因素(OR=0.21、0.15),担心留有后遗症是睡眠质量不良的危险因素(OR=24.48)。结论:新冠肺炎治愈者中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和睡眠质量不良的问题比较常见,且两者之间关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治愈者 心理健康 睡眠质量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躁狂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及与疾病转归和功能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芦云平 崔伟 +4 位作者 于超 郑冬瑞 严保平 崔利军 张云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501-2505,共5页
目的探讨首发躁狂患者第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及与7年后疾病转归和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收集首发时人口学、疾病特征、生化指标和治疗情况等资料。通过7年随访,了解间期疾病复发、治疗... 目的探讨首发躁狂患者第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及与7年后疾病转归和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收集首发时人口学、疾病特征、生化指标和治疗情况等资料。通过7年随访,了解间期疾病复发、治疗情况及7年后现况人口学、整体功能水平。结果完成7年随访101例。复发组(第1年内复发者)首发时伴攻击特征者比例、接受维持期治疗者比例、YMRS外表因子分、对支持利用度分低于未复发组(第1年内未复发者);复发组体质指数、甘油三酯、伴精神性症状者比例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复发组7年间总发作次数高于未复发组(P<0.05)。两组间7年后整体功能评定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首发时伴攻击特征(OR=0.300)、接受维持期治疗(OR=0.314)、对支持利用度(OR=1.370)、伴精神病性症状(OR=7.696)与第1年内复发相关。结论首次躁狂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对支持利用度低增加了第1年内复发风险,伴攻击特征、接受维持期治疗者复发风险相对低。第1年内复发者后期疾病复发次数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躁狂 1年内复发 影响因素 疾病转归 功能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