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的探讨
1
作者 查慧敏 付刚 +4 位作者 刘国珍 郑艳东 吕健 李童洲 周鑫铄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61-67,共7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全面实施生态修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分区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河北省是首都水源涵养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生态战略地位突出,合适的生态修复分区...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全面实施生态修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分区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河北省是首都水源涵养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生态战略地位突出,合适的生态修复分区对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空间引导作用。本研究在梳理分析河北省生态分区演化历程的基础上,按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新理念、新要求,分别研究提出基于地貌单元和基于流域系统的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方案,并比较了二者的优缺点,以期为合理确定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分区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灌溉和旱作模式下马铃薯耗水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建昭 王仁德 +5 位作者 周海涛 张新军 郭风华 刘剑锋 肖登攀 柏会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125,158,共9页
为揭示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马铃薯“水改旱”种植对其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选取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27个站点,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管理数据驱动充分验证的APSIM-Potato模型,模拟分析农牧交错带地区灌溉和雨养马铃薯的耗... 为揭示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马铃薯“水改旱”种植对其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选取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27个站点,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管理数据驱动充分验证的APSIM-Potato模型,模拟分析农牧交错带地区灌溉和雨养马铃薯的耗水差异。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马铃薯种植连续灌溉10、20 a和30 a的产量分别为15900~35600、16400~34800 kg·hm^(-2)和16600~34800 kg·hm^(-2),改为旱作后对应的产量分别为12800~30600、13900~29100 kg·hm^(-2)和12700~25500 kg·hm^(-2);灌溉马铃薯产量均表现为西部较高,旱作马铃薯产量则为东部较高。连续灌溉10、20 a和30 a的播前1 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63~388、161~394 mm和154~398 mm,改为旱作后分别下降31.8%、35.3%和36.9%。连续灌溉10、20 a和30 a后的地下水消耗量分别为5360~21330、8910~43680 m^(3)·hm^(-2)和19920~65770 m^(3)·hm^(-2),均为西部地下水消耗较高;改为旱作后,地下水恢复量分别为860、1445 m^(3)·hm^(-2)和1580 m^(3)·hm^(-2),均为东部较高。连续灌溉10、20 a和30 a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54.8~94.6、54.7~93.2 kg·hm^(-2)·mm^(-1)和54.6~93.9 kg·hm^(-2)·mm^(-1),改为旱作后分别下降2.7%、1.1%和6.0%。本研究结果可为决策部门基于当地水资源现状调整马铃薯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灌溉 旱作 水分利用效率 APSIM-Potato 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FP的石家庄市VOCs优先控制种类筛选及污染防控策略
3
作者 史密伟 申一文 +3 位作者 马少鹏 朱桂艳 张焱 张荣芝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28-34,共7页
基于2019—2022年监测数据,对石家庄市VOCs组成、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进行分析,筛选VOCs关键活性组分,提出针对性的污染防控策略。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大气中总VOCs年均污染浓度为85.66μg/m^(3),卤代烃、烷烃和芳香烃是主要构成... 基于2019—2022年监测数据,对石家庄市VOCs组成、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进行分析,筛选VOCs关键活性组分,提出针对性的污染防控策略。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大气中总VOCs年均污染浓度为85.66μg/m^(3),卤代烃、烷烃和芳香烃是主要构成类别;OFP年均值为125.53μg/m^(3),其中卤代烃贡献最大,其次为芳香烃、烯烃。对OFP贡献值较大的10种关键前体物依次为间/对-二甲苯、1,3-丁二烯、氯乙烯、反式-1,3-二氯丙烯、顺式-1,2-二氯乙烯、丙烯、六氯丁二烯、甲苯、邻二甲苯、三氯乙烯。VOCs优先控制种类为芳香烃,主要来源于制药、石油化工和溶剂使用源。应通过推进源头减排、无组织排放管控、末端治理等全过程精细管理,提高自动监控水平,完善协同控制、联防联控等手段进行污染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成潜势 挥发性有机物 优先控制 污染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