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域地市旅游产业集群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田 黄晨红 +1 位作者 张伟 白明刚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105,111,共6页
旅游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高级组织形式。为进一步促进河北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并为其提供智力支撑,该文以2009-2015年河北省11市数据为基础,在借鉴传统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的基础上,从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旅游产业联系... 旅游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高级组织形式。为进一步促进河北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并为其提供智力支撑,该文以2009-2015年河北省11市数据为基础,在借鉴传统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的基础上,从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旅游产业联系度、旅游产业规模3个维度识别旅游产业集群。采用多指标构建识别模型,判定河北省保定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岛市存在旅游产业集群现象;构建面板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确定保定、张家口、承德、秦皇岛旅游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溢出效应;立足于全省层面,针对不同地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程度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效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旅游产业集群 经济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各设区市创新能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鹏 朱苏加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0-133,140,共5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利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河北省各设区市2013-2016年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剖析了各设区市在创新综合能力、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指标上的优/劣势。通过对创新能力现状和提升速度两个维...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利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河北省各设区市2013-2016年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剖析了各设区市在创新综合能力、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指标上的优/劣势。通过对创新能力现状和提升速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认为石家庄是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的领军区域,保定、唐山、沧州、廊坊、邯郸是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区域,邢台、衡水创新能力具有较强提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能力 创新评价指标 京津冀协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与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朱苏加 吴建民 梁子怡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142,共6页
乡村振兴是国家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方向。该文论述了县级行政区划变更的重要性,认为行政区划调整在整合乡村资源、推进城乡融合、提高治理效率等方面会对乡村振兴产生积极作用。以河... 乡村振兴是国家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方向。该文论述了县级行政区划变更的重要性,认为行政区划调整在整合乡村资源、推进城乡融合、提高治理效率等方面会对乡村振兴产生积极作用。以河北省为例,发现河北省县级行政区划变更主要围绕城镇化,有效促进了乡村人口转移、城乡要素流动,有利于乡村发展;同时,河北省县级行政区划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城镇化不足等现实问题,对乡村振兴产生了制度性障碍,应进行适度调整。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并结合河北省实际,梳理出县级行政区划优化的5种主要模式,即隶属变更、撤县(市)设区或撤县改市、行政区合并或撤县拆分、边界调整、设立新地级市,每种模式都代表了特定的诉求,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县级行政区划调整 城乡融合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有效性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朱苏加 广新菊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105,共5页
县域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该文基于2001-2013年河北省县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并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测度了城镇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河北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在2001... 县域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该文基于2001-2013年河北省县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并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测度了城镇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河北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在2001-2013年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人口子系统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最大,而就业子系统影响最小,城镇化质量得到改善但没有根本改变;县域城镇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市场和基础设施子系统的进展上,对就业子系统的反馈性最小,因而提高就业水平和优化就业结构是改进县域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质量 有效性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生态用地分布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以河北坝上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武爱彬 庞磊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101-105,共5页
以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和2015年Landsat TM影像的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形分布指数,通过GIS等工具从高程、坡度和坡向角度,分析了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的增加先减小... 以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和2015年Landsat TM影像的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形分布指数,通过GIS等工具从高程、坡度和坡向角度,分析了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不同坡向间起伏程度较小;与1990年相比,2015年林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优势有了明显提高,草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比例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湿地在半阳坡和阳坡的分布比例有了显著提高。总之,坝上高原地区生态用地的分布受地形因子影响显著,生态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为高程900~1300 m或1500~2206 m、坡度>5°、坡向为半阳坡和阳坡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地形因子 地形分布指数 坝上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河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格局演变与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18
6
作者 武爱彬 赵艳霞 +1 位作者 郭小平 陈辅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61-270,F0003,共11页
分析和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格局演变可以为构建低碳排放的国土空间格局、助力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该研究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能源消耗和农业活动碳排放系数法,基于GIS软件和PLUS模型核算了河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直... 分析和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格局演变可以为构建低碳排放的国土空间格局、助力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该研究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能源消耗和农业活动碳排放系数法,基于GIS软件和PLUS模型核算了河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和净碳排放量及空间格局演变,模拟了自然发展、碳增汇优先发展和碳减排优先发展3种情景下河北省2030和2060年土地利用格局,并核算了生态系统增汇管理下不同情景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河北省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量基本保持稳定,表现为碳吸收;土地利用间接碳排放量和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但增加速度明显下降。2)研究期间碳吸收区域和中净碳排放栅格单元空间上呈现收缩趋势,低净碳排放、中高净碳排放和高净碳排放栅格单元空间上呈现扩张趋势。碳吸收区域和低净碳排放栅格单元占比最大,但净碳排放主要产生在中高净碳排放区域和高净碳排放栅格单元。3)碳增汇优先发展情景下,林草地分布范围更广,在环渤海区域水域数量明显增加,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绝对值最大。碳减排优先情景下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大城市中心城区向外扩张的范围略有收缩,建设用地集约效果有一定体现,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值最小。碳减排是未来实现碳中和战略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模型 模拟 格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武爱彬 赵艳霞 +2 位作者 沈会涛 秦彦杰 刘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68-975,共8页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和消费均衡关系及空间关联格局,可为生态系统管理和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提供决策辅助。基于京津冀区域1990和2015年2期土地覆被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评分矩阵方法,对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时空演...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和消费均衡关系及空间关联格局,可为生态系统管理和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提供决策辅助。基于京津冀区域1990和2015年2期土地覆被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评分矩阵方法,对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发现1990—201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应处于高位供应状态,且供应压力未能得到有效缓解,研究区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处于盈余状态,但供需情况趋于恶化。研究期间北京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处于赤字状态,河北、天津处于盈余状态,与1990年相比,2015年京、津、冀3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均趋于恶化。从空间上看,研究区西北部坝上高原、燕山-太行山丘陵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呈盈余状态,东南部除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及周边呈赤字状态外,其他地区呈平衡状态。与1990年相比,2015年研究区西北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变化幅度很小,东南部地区随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边界急剧扩张,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赤字范围在急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格局演变 供给 需求 京津冀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浅山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图谱特征及地形效应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欣 朱苏加 +1 位作者 赵艳霞 李荣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4-101,共8页
应用地学信息图谱将土地利用与地形特征相结合,可准确表达地形复杂的土地利用时空属性与演变特征,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具有现实意义。该文基于1995-2015年的DEM和遥感数据,构建土地利用演变图谱和地形分析模型,借助ArcGIS软件从土地... 应用地学信息图谱将土地利用与地形特征相结合,可准确表达地形复杂的土地利用时空属性与演变特征,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具有现实意义。该文基于1995-2015年的DEM和遥感数据,构建土地利用演变图谱和地形分析模型,借助ArcGIS软件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图谱演变类型两个角度分析了河北浅山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地形效应。结果表明:1)1995-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以稳定型图谱为主,用地类型以林地、耕地、草地为主,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总量减少,其余地类总量增加;发生变化的图谱类型以前期变化型的林地转出为主,其次为后期变化型的耕地转出。2)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梯度上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低地形位和高地形位是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的优势分布区,中地形位是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分布区,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从中地形位向低地形位或高地形位转移。3)土地利用演变图谱在地形梯度上差异明显,低地形位是稳定型、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图谱的优势分布区,土地利用结构较稳定;中地形位不存在优势分布的图谱类型和演变模式,土地利用复杂且变化剧烈;高地形位是各演变类型优势分布的集中区,土地利用多元化。该研究可为河北浅山区生态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学信息图谱 地形效应 时空演变 河北浅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转移研究现状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 被引量:7
9
作者 朱苏加 李佳 +1 位作者 齐银娟 吴建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105,共6页
产业转移和区位选择是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快速变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期,关注产业转移研究和实践验证越发显得重要。该... 产业转移和区位选择是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快速变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期,关注产业转移研究和实践验证越发显得重要。该文系统梳理了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路径、理论背景及价值,并进行了简要述评;总结了影响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一般特征;回顾了产业转移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在此基础上,以京津冀产业转移研究为例,分析了产业转移理论在区域内的应用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比较优势 新经济地理学 区位选择 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生态用地时空格局的地貌分异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武爱彬 赵艳霞 +2 位作者 秦彦杰 沈会涛 李庆辰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6-153,共8页
生态用地是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供给者,对控制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河北省生态用地时空格局的地貌分异特征可以为京津冀区域生态用地保护与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战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5年... 生态用地是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供给者,对控制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河北省生态用地时空格局的地貌分异特征可以为京津冀区域生态用地保护与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战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5年生态用地遥感解译数据和地貌数据,利用分布指数、信息图谱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生态用地时空格局的地貌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研究期间河北省生态用地在平原、台地和高原地貌类型区呈劣势分布,在丘陵、低山和中山地貌类型区呈优势分布;②研究期间林地在台地,其他生态用地在平原、台地、低山和中山地貌类型区空间稳定性极差;林地在平原,草地在高原,湿地在平原、台地、丘陵和低山,其他生态用地在丘陵和高原地貌类型区空间稳定性较差;各生态用地类型在其他地貌类型区空间稳定性较好;③研究期间生态用地变化图谱以稳定型为主,所占比重为86.75%,在平原、台地和高原地貌类型区呈劣势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地貌类型区呈微弱优势分布,在丘陵地貌类型区呈标准分布。河北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空间稳定性和变化图谱的地貌特征分异显著,制定生态建设战略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地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时空格局 地貌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光与远红光叶绿素荧光遥感的作物总初级生产力估算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雷刚 王绍强 +3 位作者 徐全洪 陈智 鲁军景 陈敬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42,共9页
为明晰植被冠层叶绿素荧光遥感信息与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间关系,以提高GPP估算精度,该文以典型C3(冬小麦)和C4(夏玉米)作物为例,利用不同传感器采集高频率光谱数据,提取了红光区和远红光区作物冠层日光诱导... 为明晰植被冠层叶绿素荧光遥感信息与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间关系,以提高GPP估算精度,该文以典型C3(冬小麦)和C4(夏玉米)作物为例,利用不同传感器采集高频率光谱数据,提取了红光区和远红光区作物冠层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遥感信息。结合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SIF与GPP的日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基于SIF估算作物GPP的能力和差异性。结果表明:1)C3、C4作物的GPP日变化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呈“双峰”特征,后者呈“单峰”特征;而SIF760和SIF687均呈现明显的“单峰”特征,即早晚低、午间高;2)不同类型传感器对SIF数值大小的影响强于对其日变化特征的影响,同时,低光谱分辨率传感器对SIF687具有明显的高估现象,且对C3作物的高估强于C4作物;3)C3、C4作物SIF760和SIF687均与冠层吸收光合有效辐射(Absorbed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APAR)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R 2>0.8),可以直接用于APAR产品的反演;4)针对远红光区SIF,单日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C3、C4作物SIF760与GPP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R 2>0.6),而基于多日观测数据构建的非线性对数关系模型优于线性关系模型;针对红光区SIF,无论是基于单日还是多日观测数据,C3、C4作物均适宜采用一种非线性对数关系模型来估算GPP( R 2 >0.7),且模型更为稳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 荧光遥感 总初级生产力 C3作物 C4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的城市地价变化与规模扩展耦合作用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灿 宋晓慧 +2 位作者 葛京凤 潘佩佩 徐宁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元胞自动机(CA)越来越多地用于模拟城市系统复杂变化,但模拟过程中基本未考虑城市地价。该文以石家庄市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区,采用GIS与CA动态耦合方式,引入"灰度"原理,建立了地价约束下的城市规模扩展模型,分1987-2000年、2000... 元胞自动机(CA)越来越多地用于模拟城市系统复杂变化,但模拟过程中基本未考虑城市地价。该文以石家庄市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区,采用GIS与CA动态耦合方式,引入"灰度"原理,建立了地价约束下的城市规模扩展模型,分1987-2000年、2000-2006年、2006-2010年、2010-2015年4个阶段进行了城市规模扩展模拟,得出地价变化与规模扩展之间的耦合作用关系。结果显示:1)地价约束下城市用地规模与实际匹配程度较高,4个阶段LeeSallee模拟形状指数分别为0.52、0.58、0.61、0.62。城市用地扩展方向、速度、形式在各阶段呈现不同特征。2)地价约束下城市用地形态紧凑度均高于实际形态,城市用地效益较高。3)实际城市规模限定下城市核心地价增长速率低于城市平均地价增长速率,4个模拟阶段地价衰减参数呈逐阶段降低趋势,分别为0.258、0.230、0.205、0.184,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用地趋于节约、集约化,城市地价空间结构差异趋于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市 城市规模扩展 元胞自动机 地价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5-2014年华北地区极端气候事件与农业气象灾害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47
13
作者 柏会子 肖登攀 +3 位作者 刘剑锋 王华玲 张贺 栗志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105,共7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是诱发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该文采用华北地区82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35个农业气象站的冬小麦气象灾害记录,基于表征不同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指数分析了1965-2014年华北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和... 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是诱发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该文采用华北地区82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35个农业气象站的冬小麦气象灾害记录,基于表征不同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指数分析了1965-2014年华北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和1981-2009年农业气象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表征研究区极端高温事件的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而表征极端低温事件的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极端降水指数在过去50年间均无显著变化,但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冬小麦低温灾害事件显著减少,干旱灾害事件显著增加,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次与极端气候指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低温灾害发生频次与霜日日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连阴雨灾害发生频次与持续湿润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农业气象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与其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山东省和河南省的持续干燥指数显著增加,该地区冬小麦干旱灾害发生频次也显著增加;河南省部分地区持续湿润指数有增加趋势,而冬小麦连阴雨灾害也主要集中在该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农业灾害 时空分布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影响下张承地区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盛 李亚文 +3 位作者 李庆 胡世雄 王金凤 李文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391-5403,共13页
张家口⁃承德地区是京津冀环境优化的战略要地,开展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的定量评估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运行意义重大。综合运用InVEST模型、空间偏相关统计制图及情景模拟等手段,分析了张承地区近20年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的时空... 张家口⁃承德地区是京津冀环境优化的战略要地,开展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的定量评估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运行意义重大。综合运用InVEST模型、空间偏相关统计制图及情景模拟等手段,分析了张承地区近20年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复杂空间关系,定量评估二者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19年张承地区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强度分别以0.97mm/a的速率增加和-0.50t hm^(-2) a^(-1)的速率减少,空间上二者均呈西低(坝上高原)东高(冀北及燕山山地)的分布格局。冀北及燕山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区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能力强,二者空间关系以协同为主;坝上高原草原与农业生态区则权衡关系更占优势。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关系复杂,空间上与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坡度关系密切。情景模拟结果表明,降水(r=0.90,P<0.01)对水源涵养服务的影响远大于潜在蒸散(r=-0.37,P>0.1),且降水变幅越大对水源涵养量的作用越强;而降水变化与土壤保持服务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降水每增加(减少)10%引起土壤保持强度增加(减少)74.7t/hm^(2)。预计2030年张承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将明显提升,土壤保持能力变化不大,届时人为干扰(如生态保护、规划控制)将对提升水源涵养服务产生重要影响。为改善张承地区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需同时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制定更合理的政策措施。建议继续加大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尽可能限制建设用地扩张,提高植被覆盖度,尤其加强保护关键坡度带是今后生态管理工作应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水土保持 权衡与协同关系 情景模拟 张家口-承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北三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欣悦 王金凤 +1 位作者 李庆 李文静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7-496,共10页
基于2000—2017年北三河流域的气象和遥感资料,采用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和保持状况,同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功能进行了动态评估。结果表明:2000—2017年研究区土壤保持量整体上呈微弱减少的趋势,减... 基于2000—2017年北三河流域的气象和遥感资料,采用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和保持状况,同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功能进行了动态评估。结果表明:2000—2017年研究区土壤保持量整体上呈微弱减少的趋势,减少率为0.03×10^(8) t·a^(-1)。多年平均土壤保持量为5.90×10^(8) t,而实际土壤侵蚀量与潜在土壤侵蚀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07×10^(8) t和5.04×10^(8) t,实际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流域土壤保持强度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北部植被覆盖度高的山区平均土壤保持量高达493.30 t·hm^(-2)·a^(-1),且土壤保持量变化较大,减少量普遍超过30 t·hm^(-2)·a^(-1),而南部耕地及居民区平均土壤保持量仅为1.87 t·hm^(-2)·a^(-1),土壤保持量变化较小(±10 t·hm^(-2)·a^(-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能力依次为林地>草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量均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土壤保持 生态系统服务 北三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坊市一次重污染特征与气象条件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艳杰 《绿色科技》 2021年第8期47-49,109,共4页
对廊坊市2016年12月14~23日一次典型重污染天气的逐时空气污染与主要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该重污染过程颗粒物浓度呈现“急速上升、高污染持续时间长、急速下降”特点;②地面受低压均压类天气控制,较高的相对湿度和水汽压以... 对廊坊市2016年12月14~23日一次典型重污染天气的逐时空气污染与主要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该重污染过程颗粒物浓度呈现“急速上升、高污染持续时间长、急速下降”特点;②地面受低压均压类天气控制,较高的相对湿度和水汽压以及<2 m/s的低风速是该重污染形成的主要气象条件;③风向对廊坊市颗粒物清除作用大小的顺序为:东北风>西-西南风>东-东南风,当受东-东南风影响时,更容易造成廊坊市PM 2.5的持续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污染特征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综合指数及其在土地利用地形梯度效应分析中的应用——以太行山浅山丘陵区为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武爱彬 秦彦杰 赵艳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3-99,118,共8页
为更好地研究土地利用格局与多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关系,该文基于地形位指数和坡向转换指数,提出包含高程、坡度和坡向因子的地形综合指数,应用GIS分析了1980-2015年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在地形综合指数分级上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为更好地研究土地利用格局与多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关系,该文基于地形位指数和坡向转换指数,提出包含高程、坡度和坡向因子的地形综合指数,应用GIS分析了1980-2015年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在地形综合指数分级上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地形综合指数能更有效地反映区域地形差异;在地形综合指数不同分级区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低级别区间(1-15),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分布占优势地位,在中级别区间(16-30),林地和草地分布占优势地位,在高级别区间(31-50),林地的分布占绝对优势。198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中稳定型在各级别区间分布比较稳定,1-15区间呈略微劣势分布,在16-44、49-50区间呈略微优势分布,其他变化类型在低级别区间(1-15)和最高级别区间(41-50)分布比例较大,在其他级别分布比例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综合指数 地形位 坡向转换指数 分级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武安塌陷区形变监测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邸明慧 张丽云 +3 位作者 贺月娟 徐宁 乔良 李晓婧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2-56,共5页
武安市铁、煤等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区内地面塌陷严重。该文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对武安市2016年10月-2017年3月与2017年10月-2018年3月各15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进行干涉与反演,分别提取两时段的地... 武安市铁、煤等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区内地面塌陷严重。该文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对武安市2016年10月-2017年3月与2017年10月-2018年3月各15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进行干涉与反演,分别提取两时段的地表累积形变量。结果发现:1)反演塌陷区的分布范围与固镇—武安—矿山—綦村成矿带和鼓山—洪山—新城成矿带相一致,呈典型的带状分布;2)对比两时段形变量,塌陷区的最大和平均形变量均出现降低,表明研究区地面塌陷有向好发展趋势;3)M1和M2分区中塌陷区范围、累积形变量和形变速率均比M3分区大,建议对M1、M2分区加强监测,更好地为塌陷区灾变的早期预警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塌陷区 监测 武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及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以廊坊市北三县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武爱彬 程林 赵艳霞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6,共8页
对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行研究可为区域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提供参考。通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对廊坊市北三县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格局分析评价,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土地利... 对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行研究可为区域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提供参考。通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对廊坊市北三县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格局分析评价,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北三县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良”和“一般”为主,整体呈下降趋势,等级“较差”面积呈快速增长趋势。建设用地变化、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呈现较大的异质性;生态用地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异质性不强。城镇快速扩张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建设用地变化和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响应最显著。大量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变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划定城市边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 地理加权回归 廊坊北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气候模式的华北平原极端气温指数评估和预测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慧 肖登攀 +6 位作者 赵彦茜 柏会子 张可慧 唐建昭 刘剑锋 郭风华 刘德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94,142,共10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及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重要影响。预估未来气候情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有助于准确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该文基于华北平原54个气象站的气候观测资料及CMIP6中20个全球气...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及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重要影响。预估未来气候情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有助于准确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该文基于华北平原54个气象站的气候观测资料及CMIP6中20个全球气候模式(GCM)在4个气候情景下的未来气候预测数据,计算9种代表性极端气温指数,利用独立权重均值法(IWM)对多GCMs预测结果进行集合平均,旨在揭示华北平原历史(1971-2010年)和未来(2061-2100年)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基于IWM方法获得的多模式集合平均值与观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算术平均法,能更好地反演历史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极端高温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而极端低温指数将显著降低;极端气温指数(DTR除外)在历史和未来时期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高辐射强迫情景(SSP585)下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幅最大,空间差异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模式 统计降尺度 华北平原 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