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核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 被引量:9
1
作者 何俊瑛 李美杰 +3 位作者 张楠 张环环 谷聚贤 邹月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95-498,共4页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TB)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性病变,亦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最为常见的类型,常继发于肺结核或体内其他器官结核。结核在全球的广泛流行,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TB)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性病变,亦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最为常见的类型,常继发于肺结核或体内其他器官结核。结核在全球的广泛流行,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结核疫情严重,是全球22个结核高负担国家之一,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2位,而且我国结核耐药情况十分突出,耐药率高达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脑膜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抗氧化损伤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彬 李茹 +4 位作者 谢小华 宋秀娟 张静 王颖 郭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55-1158,共4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XM)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氧化应激水平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方法应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35-55)诱导C57BL/6小鼠建立EAE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E组、DXM组,观察各组临床症状。于...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XM)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氧化应激水平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方法应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35-55)诱导C57BL/6小鼠建立EAE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E组、DXM组,观察各组临床症状。于小鼠免疫后第13、20、30天,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脑组织MDA含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Nrf2、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DXM组小鼠发病率、最高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EAE组(P<0.05)。免疫后各时间点,EAE组小鼠脑组织MD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DXM组MDA含量较EAE组明显降低(P<0.05)。免疫后各时间点,EAE组和DXM组小鼠脑组织Nrf2、NQO1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DXM组Nrf2、NQO1表达水平较EAE组明显增加(P<0.05),且Nrf2蛋白呈明显核内移现象。结论地塞米松减轻EAE小鼠氧化损伤的作用部分通过上调Nrf2表达、增加抗氧化酶水平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地塞米松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及脑脊液细胞学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何俊瑛 张楠 +4 位作者 李玉静 邹月丽 李美杰 谷聚贤 张环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38-542,共5页
目的探讨MRI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测阳性率、异常程度和发病时间对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189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头部MRI及脑脊液检查资料,分析MRI正常或异常患者在疾病早期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结果 18... 目的探讨MRI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测阳性率、异常程度和发病时间对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189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头部MRI及脑脊液检查资料,分析MRI正常或异常患者在疾病早期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结果 189例患者中96例(50.79%)呈现MRI异常影像、129例(68.25%)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异常。MRI异常患者中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异常率为72.92%(70/96),与MRI正常患者(63.44%,59/9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在疾病早期MRI改变晚于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但二者对提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病毒性 脑炎 病毒性 脑脊髓液 细胞学技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抑制mTOR/HIF-1α通路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中的Th17细胞反应 被引量:4
4
作者 孙雅菲 刘晓倩 +2 位作者 侯慧清 田甜 郭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77-1381,1386,共6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体内mTOR/HIF-1α通路及Th17细胞的影响。方法:以MOG35-55免疫雌性C57BL/6小鼠建立EAE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EAE组和二甲双胍(MET)治疗组,对不同组应用Knoz评分...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体内mTOR/HIF-1α通路及Th17细胞的影响。方法:以MOG35-55免疫雌性C57BL/6小鼠建立EAE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EAE组和二甲双胍(MET)治疗组,对不同组应用Knoz评分观察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在发病高峰期应用流式细胞学检测方法检测各组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7细胞比例,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及血清中IL-17A浓度。q PCR方法检测小鼠脾中IL-17A、RORγt mRNA表达水平。应用WB方法检测小鼠脾中S6K的活化程度,应用WB和q PCR方法检测脾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和mRNA转录水平。结果:与EAE组相比,MET治疗组发病程度减轻(P<0. 01);脾组织中Th17细胞比例降低(P<0. 01),脾细胞培养上清及血清中IL-17A含量减少(P<0. 01);脾组织中IL-17A、RORγt mRNA转录水平降低(P<0. 01);EAE组较对照组S6K1磷酸化程度升高(P<0. 01)。MET治疗组较EAE组S6K1磷酸化程度减低(P<0. 05)。EAE组较对对照组HIF-1α表达增高(P<0. 01)。MET治疗组较EAE组HIF-1α表达降低(P<0. 01)。EAE组与对照组相比HIF-1αmRNA转录增加(P<0. 01)。MET治疗组与EAE组相比HIF-1αmRNA转录降低(P<0. 01)。结论:二甲双胍可以减轻EAE的疾病严重程度,其可能是通过抑制mTOR/HIF-1α通路从而抑制Th17细胞反应而对EAE小鼠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实验性自身反应性脑脊髓炎 Th17细胞 RORΓT IL-17A mTOR/HIF-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及RORγt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脑及脊髓组织中的动态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彬 刘佳 +4 位作者 李茹 谢小华 王颖 陈丽萍 郭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95-799,共5页
目的:探讨IL-17及RORγt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脑及脊髓组织中的动态表达。方法:以MOG35-55免疫建立小鼠EAE模型。免疫后,每日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体重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于免疫后13、20、30天3个时间点分别取脑... 目的:探讨IL-17及RORγt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脑及脊髓组织中的动态表达。方法:以MOG35-55免疫建立小鼠EAE模型。免疫后,每日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体重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于免疫后13、20、30天3个时间点分别取脑、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eal-time PCR,观察炎症细胞浸润和IL-17及RORγt表达情况。结果:EAE组免疫后第13天IL-17及RORγt水平即出现明显上调,早于临床症状的发生(P<0.05);免疫后第20天EAE组IL-17及RORγt水平与对照组及EAE 13天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免疫后30天,IL-17表达较EAE 20天组有所下降(P<0.05),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有升高(P<0.05),而此期RORγt mRNA较对照组虽有数值上的升高但升高趋势不明显(P>0.05)。EAE小鼠中炎症细胞浸润数及IL-17水平与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随免疫后时间的延长及EAE小鼠病程的进展,IL-17及其重要的调控因子RORγt水平呈逐渐增高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IL-17及RORγt与EAE的发生、发展及缓解存在重要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IL-17 RORΓ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靶向示踪钙钛矿纳米系统光电增效抗肿瘤
6
作者 李坚 张毓 +8 位作者 闫融融 孙开媛 刘晓晴 梁子尚 焦忆楠 卜晖 陈欣 赵晋津 施剑林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44,共21页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由于其多维度的晶体结构和优良的荧光成像/示踪及光电转换性质,使其成为一种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光电增效治疗肿瘤材料。然而,传统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水稳定性问题,限制了其应用于生物成像和光电增效肿瘤治疗的药物递送...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由于其多维度的晶体结构和优良的荧光成像/示踪及光电转换性质,使其成为一种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光电增效治疗肿瘤材料。然而,传统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水稳定性问题,限制了其应用于生物成像和光电增效肿瘤治疗的药物递送纳米系统研究。本文将甲氨蝶呤-壳聚糖-叶酸(MTX-CS-FA)成功与钙钛矿纳米晶体CsSn_(0.5)Pb_(0.5)Br_(3)(PeNCs)铆钉连接,制备出了可以在水中稳定228 d且发绿光的PeNCs@MTX-CS-FA纳米载药体系。在可见光照射下,新型PeNCs@MTX-CS-FA纳米载药体系增效抗肿瘤治疗原理:钙钛矿纳米晶体产生电子和活性氧(ROS);钙钛矿光生空穴耗竭过表达的谷胱甘肽(GSH);甲氨蝶呤(MTX)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活性,导致肿瘤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上述三点共同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在动物体内实验中,采用小鼠移植肿瘤模型,累积用药量达2.4mg PeNCs@MTX-CS-FA纳米载药系统时,肿瘤体积减少了约63.68%和肿瘤重量下降了约63.26%。通过生物安全性评估实验证实,在治疗剂量下,小鼠肝、肾等器官功能正常,说明纳米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并且研究发现钙钛矿纳米颗粒经小鼠肠道排出,小鼠粪便呈现出与原始钙钛矿晶体相同的绿色荧光,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纳米载药体系在生物成像和光电催化化疗方面呈现优异的增效抗肿瘤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生物成像 钙钛矿纳米颗粒 光电催化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索罗酚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IL-6、IL-17、TGF-b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李彬 张彦博 +3 位作者 孔鹏 张静 陈丽萍 郭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32-536,共5页
目的观察马索罗酚(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NDGA)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IL-6、IL-17、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OG35-55多肽为抗原免疫C57BL/6小鼠制备EAE模型。小鼠随... 目的观察马索罗酚(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NDGA)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IL-6、IL-17、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OG35-55多肽为抗原免疫C57BL/6小鼠制备EAE模型。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组18只。治疗组给予马索罗酚10mg/(kg·d)干预,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溶剂干预。分别在发病后10 d、20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取材,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腰髓和脾组织IL-6、IL-17、TGF-bm RN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脑组织IL-6、IL-17、TGF-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与治疗组发病10 d、20 d时神经功能评分为(7.22±1.10)、(4.22±0.97),(2.89±1.05)、(1.33±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如下。脊髓组织:1IL-6水平发病10 d时(8.54±2.49)、(14.07±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20 d时(4.26±1.44)、(4.90±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L-17水平发病10 d时(25.50±11.77)、(47.59±8.01);发病20 d时(10.02±2.99)、(20.14±4.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GF-b水平发病10 d时(0.74±0.11)、(0.04±0.01);发病20 d时(1.49±0.30)、(0.59±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pg/m L):1 IL-6水平发病10 d时(44.58±6.94)、(57.46±7.32);发病20 d时(35.85±9.58)、(51.29±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IL-17水平发病10 d时(515.90±63.10)、(899.89±242.39);发病20 d时(437.71±137.35)、(730.32±139.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GF-b水平发病10 d时(170.88±24.69)、(132.85±20.27);发病20 d时(229.59±32.10)、(172.58±16.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组织:1 IL-6水平发病10 d时(6.51±1.29)、(19.76±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20 d时(3.13±0.78)、(4.14±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L-17水平发病10 d时(2.08±1.19)、(7.50±1.31);发病20 d时(0.67±0.41)、(2.75±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GF-b水平发病10 d时(0.61±0.16)、(0.08±0.02);发病20 d时(1.77±0.39)、(0.5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索罗酚可以改善EAE小鼠病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IL-6、IL-17表达,上调TGF-b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索罗酚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7 转化生长因子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神经白塞氏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8
作者 郭晓光 张晓炜 +3 位作者 翟留玉 生晓娜 张国华 张会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89-389,404,418,共3页
白塞氏病(Behcét’s disease,BD)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可累及肺、肾、眼、血管、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等多个系统[1]。当白塞氏病引起神经系统受累... 白塞氏病(Behcét’s disease,BD)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可累及肺、肾、眼、血管、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等多个系统[1]。当白塞氏病引起神经系统受累时,则称为神经白塞氏病(Neuro-Behcét’s dis-ease,NBD),其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为脑炎、多发性硬化、结缔组织病等疾病,是白塞氏病的重症表现,也是本病致残及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多次入院并最终诊断为神经白塞氏病病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氏病 神经白塞氏病 血管炎 脑干脑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为前哨脱髓鞘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改英 张令霞 +2 位作者 韩旭 徐瑞雪 陈丽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指发生在脑、脑膜、脊髓或眼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为神经系统较少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绝大多数的PCNSL在确诊前的数月或数年常...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指发生在脑、脑膜、脊髓或眼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为神经系统较少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绝大多数的PCNSL在确诊前的数月或数年常表现为多灶性髓鞘脱失,即'前哨脱髓鞘',与特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不易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前哨病灶 多发性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髓鞘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彬 刘倩 +4 位作者 崔玮 王颖 刘佳 金学敏 郭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3-258,共6页
目的:分析地塞米松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炎症反应、髓鞘脱失及髓鞘再生的影响,探讨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新作用。方法:应用MOG35-55免疫C57BL/6小鼠建立EAE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E组及地塞米松组,观察各... 目的:分析地塞米松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炎症反应、髓鞘脱失及髓鞘再生的影响,探讨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新作用。方法:应用MOG35-55免疫C57BL/6小鼠建立EAE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E组及地塞米松组,观察各组临床症状;采用HE染色、LFB染色、透射电镜扫描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免疫后第13、20、30 d各组小鼠脊髓组织炎症反应、髓鞘脱失及髓鞘再生情况。结果:地塞米松显著降低EAE小鼠发病率、延缓起病时间、减轻疾病严重程度。各个时间点地塞米松组脊髓组织炎性细胞浸润、髓鞘脱失及轴索变性程度较EAE组明显减轻。免疫后第20、30 d,EAE组Olig2阳性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免疫后各时间点,地塞米松组Olig2阳性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加,第13、20 d较EAE组明显增加。结论:地塞米松可增加脊髓组织Olig2表达、促进髓鞘再生,这可能为地塞米松治疗EAE及多发性硬化的效应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地塞米松 少突胶质细胞系转录因子2 髓鞘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云灿 何俊瑛 +2 位作者 卜晖 邹月丽 丁文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6-23,共8页
新型隐球菌系具有荚膜结构的酵母真菌,因其嗜中枢性而使中枢神经系统成为主要攻击部位,可通过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或"木马机制"突破血脑脊液屏障,引起致命性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 新型隐球菌系具有荚膜结构的酵母真菌,因其嗜中枢性而使中枢神经系统成为主要攻击部位,可通过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或"木马机制"突破血脑脊液屏障,引起致命性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可达10%~25%,至少有约1/3的患者经历抗菌药物治疗失败。因此了解其致病机制、尽快明确诊断、探索更为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隐球菌性 脑脊髓液 细胞学技术 抗真菌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0
12
作者 田亚楠 邹月丽 +1 位作者 钱丽花 何俊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671-675,共5页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系统而致病,病残率和病死率较高。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回升现象,而且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给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因此,了解其...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系统而致病,病残率和病死率较高。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回升现象,而且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给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因此,了解其耐药机制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对结核病的及时诊断、有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对常用抗结核药物的耐药分子机制及治疗方案进行总结,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抗结核药 药物耐受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与脑脊液Th1-Th2细胞因子检测 被引量:6
13
作者 卜晖 王云灿 +3 位作者 丁文婷 何俊瑛 赵越 吕文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680-686,共7页
研究背景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尤其与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免疫应答失衡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 研究背景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尤其与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免疫应答失衡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局部Th1和Th2免疫应答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脑脊液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动态监测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结果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Th1细胞因子IFN-γ、TNF-α为(11.17±1.50)和(18.74±2.97)pg/ml,低于对照组的(17.69±2.34)和(28.83±3.55)pg/ml(均P=0.000),Th2细胞因子IL-10为(43.65±10.12)pg/ml,高于对照组的(7.80±1.30)pg/ml(P=0.000);急性期IFN-γ、TNF-α为(11.17±1.50)和(18.74±2.97)pg/ml,低于稳定期的(17.70±2.34)和(22.93±1.53)pg/ml(均P=0.000),IL-10为(43.65±10.12)pg/ml,高于稳定期的(22.93±7.39)pg/ml(P=0.000)。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IFN-γ/IL-10、TNF-α/IL-10比值低于对照组(均P=0.000),急性期亦低于稳定期(均P=0.000)。结论 Th2免疫应答模式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急性期起重要作用,至稳定期转变为以Th1为主的免疫反应。提示Th1/Th2免疫应答失衡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隐球菌性 脑脊髓液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干扰素Ⅱ型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于江华 史志勤 +9 位作者 苏旭东 李鑫 陈瑞卿 赵立明 尹阔场 刘增品 檀国军 赵博 朱梦楚 冯晓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2173-2178,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患者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6例ABAO患者资料。其均...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患者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6例ABAO患者资料。其均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分析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评估治疗90 d临床预后,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14/16)顺利完成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11例(11/16)患者的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改良的脑缺血治疗分级(m TICI)3级或2b级]。术中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事件,1例(1/16)取栓支架回收失败,1例(1/16)发生医源性夹层。术后90 d内随访共5例(5/16)患者死亡。存活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2.0±1.4)分。7例(7/16)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9例(9/16)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或死亡)。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颅脑CT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评分(pc-ASPECTS)、就诊时昏迷发生率、就诊时偏瘫发生率、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BAO患者,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血管内操作 机械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动静脉联合序贯治疗大脑中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苏旭东 姚冬静 +3 位作者 刘增品 周存河 刘桂元 于江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序贯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大脑中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11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扩张成形术中急性血栓形成但未造成血管闭塞患者经动静脉联合序贯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患者血栓形成部位前向血流变化,是否出现...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序贯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大脑中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11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扩张成形术中急性血栓形成但未造成血管闭塞患者经动静脉联合序贯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患者血栓形成部位前向血流变化,是否出现治疗后新发梗死灶和新发临床症状。结果 11例患者治疗后前向血流均有所恢复。5例恢复正常前向血流患者中有2例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并伴有支架相关区域新发梗死灶,6例未能恢复正常血流患者中有5例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并伴有支架相关区域新发梗死灶。结论替罗非班动静脉联合序贯应用可有效治疗大脑中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大脑中动脉支架 急性血栓形成 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随访观察支架治疗青年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 被引量:4
16
作者 苏旭东 刘增品 +2 位作者 周存河 陈瑞卿 于江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支架治疗青年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接受支架治疗的伴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青年卒中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支架治疗青年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残余狭窄率为(6.60士0... 目的探讨脑血管支架治疗青年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接受支架治疗的伴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青年卒中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支架治疗青年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残余狭窄率为(6.60士0.71)%。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随访终点事件(再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死亡)发生率为8.11%(3/37),终点事件致残率为2.70%(1/37)。结论脑血管支架治疗青年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效果确切,且术后再发卒中风险小、致残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大脑中动脉 狭窄 支架 并发症 青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观察血管支架植入术与药物治疗青年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效果 被引量:7
17
作者 苏旭东 姚冬静 +4 位作者 刘增品 周存河 王聪 连云成 于江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90-594,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脑血管支架植入术与药物治疗青年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71例(30~44岁)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口服药物治疗(药物组,n=39)和支架植入术(支架组,n=32),比较2组相关指... 目的对比观察脑血管支架植入术与药物治疗青年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71例(30~44岁)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口服药物治疗(药物组,n=39)和支架植入术(支架组,n=32),比较2组相关指标。结果支架组手术成功率100%,共植入32枚支架。2组患者入组时及随访3、6、12、24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RS、NIH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药物组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再发率及再发卒中致残率(mRS评分≥2分)分别为20.51%(8/39)、20.51%(8/39)及20.51%(8/39),支架组分别为6.25%(2/32)、3.13%(1/32)及3.13%(1/32),2组间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支架组卒中复发率(P=0.04)及再发卒中致残率(P=0.04)均低于药物组。结论相比药物治疗,植入支架可降低青年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率及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支架 化学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组织GSK3β、p-GSK3β蛋白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范鸣玥 郭艳苏 +4 位作者 张维娜 李玲 董艳红 崔文柱 吕佩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53-556,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小鼠海马组织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和p-GSK3βSer9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反复3次间断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VD小鼠模型,并设假手术组,术...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小鼠海马组织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和p-GSK3βSer9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反复3次间断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VD小鼠模型,并设假手术组,术后2周、4周、6周利用水迷宫实验和跳台实验观察小鼠行为学改变,采用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blot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GSK3β、p-GSK3βSer9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水迷宫试验中,小鼠学习阶段游完全程时间的处理×时间交互效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记忆阶段2者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跳台实验中,小鼠反应时间和潜伏时间的处理×时间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HE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减少,4周、6周时可见细胞核固缩。各组小鼠GSK3β总蛋白表达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p-GSK3β蛋白表达的,处理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和2者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反复脑缺血可造成小鼠持续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海马组织受损严重,p-GSK3β蛋白的动态变化参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C57BL/6小鼠 海马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发病中CD4^+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邓晓红 宋秀娟 +6 位作者 刘会佳 全墨缘 侯慧清 郭力 许艳秋 王北平 崔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84-1288,共5页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观点认为与1型辅助T(Th1)细胞、Th17细胞及Th2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失衡相关,目前发现Th9细胞、Th22及滤泡性辅助性T(Tfh)细胞也与MS发病相关。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CD4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效果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苏旭东 姚冬静 +2 位作者 刘增品 周存河 于江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82-1285,共4页
目的探讨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采用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的13例阻塞范围较广泛的CVST患者,并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治愈,1例死亡。有8例患者... 目的探讨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采用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的13例阻塞范围较广泛的CVST患者,并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治愈,1例死亡。有8例患者术前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至出院时除1例死亡外,7例均意识清楚。12例患者出院时、术后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11(1.5,16)分、5(0,2.75)分,与术前14(2.5,1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别为3(0,3.75)分、0(0,1.75)分,与术前5(2,5)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CVST有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血管内治疗 抽栓治疗 意识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