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科学与人权并重到德赛两先生并举——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的重要转折,兼论鲁迅的启蒙思想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永泉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17,共14页
关键词 “五四时期” 思想特征 陈独秀 五四运动史 人权 鲁迅 启蒙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的市场化倾向 被引量:2
2
作者 方伟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条件下,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了诸多变化,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利益的驱使和人力的商业导控。当代文学共时于这一社会文化语境,在内容与形式上以及创作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都明显地表现着市场化倾向。市场化倾向本...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条件下,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了诸多变化,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利益的驱使和人力的商业导控。当代文学共时于这一社会文化语境,在内容与形式上以及创作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都明显地表现着市场化倾向。市场化倾向本身没有本质的错误,问题在于创作主体与它的中介“行业”在思想文化、审美情感方面的准备不足,其对文学独立的精神价值与审美特质产生了一定的损害。当代文学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定位及发展,尚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明晰和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市场化倾向 理论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丁玲创作对女性解放的探求 被引量:10
3
作者 杜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8-41,共4页
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们登上文坛,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还没有为这些“ 革命女性”准备现实的土壤。1929年,长篇小说《韦护》标志着丁玲创作从“革命女性”向 “女性革命”的转变。在这里,为了肯定革命的必要性,丁玲不惜用大量笔... 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们登上文坛,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还没有为这些“ 革命女性”准备现实的土壤。1929年,长篇小说《韦护》标志着丁玲创作从“革命女性”向 “女性革命”的转变。在这里,为了肯定革命的必要性,丁玲不惜用大量笔墨礼赞爱情。但 丁玲毕竟是忠实于自我的作家,到延安后,1942年3月8日前写下的《“三八节”有感》标志 着丁玲对女性解放的探寻已经超越了革命的现实功利层面,又回到人性解放的大主题上来。 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探索之后,丁玲的女性观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她的创作向往 在“人”的意义上建构真实的女性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女性解放 文学创作 主题 女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天地观看鲁迅早期文化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永泉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4-10,共7页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文化思想 观看 早期思想 前期 相对 时期 发掘 年代 天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愈《琴操》组诗创作的明道意识 被引量:1
5
作者 向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8-95,163,共8页
《琴操》组诗创作是韩愈作为思想家自觉的修辞立言行为。此行为在表达韩愈怨恨失意之情绪及乐道守操之品格的同时,也实现了其以具体言论阐明自己道德理想并以此来影响世人的政治用途,可谓之为"诗以明道"。他之所以于古乐府中... 《琴操》组诗创作是韩愈作为思想家自觉的修辞立言行为。此行为在表达韩愈怨恨失意之情绪及乐道守操之品格的同时,也实现了其以具体言论阐明自己道德理想并以此来影响世人的政治用途,可谓之为"诗以明道"。他之所以于古乐府中独选十首《琴操》进行摹拟创作,则是因为这些上古琴歌以音乐歌诗形式向后人透露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成型而稳定的士人人格类型,传达了仁亲爱民的政治思想,蕴含了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琴操 本事 明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董仲舒以“天命”论等为内核的服饰美学思想
6
作者 蔡子谔 《河北学刊》 2001年第5期46-50,共5页
董仲舒以“天命”论、“阴阳五行”说为其哲学认识论的,以“服制象天”、“象天之德”为其方法论的,以“爵弥盛者文弥缛”为其服制文饰法则等的服饰美学思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不可移易的“礼乐文化”的规定内涵和美学原则。
关键词 董仲舒 “天命”论 服饰美学思想 服制 礼制 服饰美学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类目成因考
7
作者 向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91,共5页
对《乐府诗集.杂曲歌辞》的立目原因,学界尚无人做过专门探讨。该文依据《杂曲歌辞序》中的理论界定,并结合杂曲歌辞中的具体收录情况,认为杂曲歌辞是郭茂倩在综合前代典籍乐府诗分类的基础上,对那些具有相同特征、能够自成体系的作品... 对《乐府诗集.杂曲歌辞》的立目原因,学界尚无人做过专门探讨。该文依据《杂曲歌辞序》中的理论界定,并结合杂曲歌辞中的具体收录情况,认为杂曲歌辞是郭茂倩在综合前代典籍乐府诗分类的基础上,对那些具有相同特征、能够自成体系的作品排除之后剩下的那一部分俗乐歌辞,其所用的音乐都是与雅乐相对的杂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曲歌辞 俗乐 雅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