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价值重建与21世纪文学(笔谈)
1
作者
杨义
柯汉琳
+7 位作者
龙泉明
陈剑晖
於可训
丁帆
张永泉
王兆胜
高旭东
韩雪临
《河北学刊》
2001年第4期17-24,78,共9页
20世纪90年代,文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商业化浪潮、大众文学的双重冲击下,文学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纷乱无序的“无名”时代,而文学的这种无序状态,实际上是价值观念混乱、价值立场缺失的必然结果。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坚守人文主...
20世纪90年代,文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商业化浪潮、大众文学的双重冲击下,文学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纷乱无序的“无名”时代,而文学的这种无序状态,实际上是价值观念混乱、价值立场缺失的必然结果。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坚守人文主义的立场,维护文学创作的价值和尊严,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学命运的学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文学评论》、《东方文化》杂志和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于3月15日-19日,在华南师大举办了“价值重建与21世纪文学”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就上述议题进行了自由而热烈的讨论。我们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发言发表于此,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重建
21世纪
文学创作
中国
文学价值
消费
文学精神
鲁迅
文学主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个性主义的松动与式微——论丁玲的精神悲剧
被引量:
5
2
作者
张永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4-129,共6页
丁玲是五四的女儿,是鲁迅的精神传人。她的性格与精神核心是坚守自我,追求自由,是以人的解放为前导的个性主义。这也正是她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但延安整风特别是审干、抢救运动开始后情况则发生了变化,她头脑中的个性主义发生了松动,...
丁玲是五四的女儿,是鲁迅的精神传人。她的性格与精神核心是坚守自我,追求自由,是以人的解放为前导的个性主义。这也正是她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但延安整风特别是审干、抢救运动开始后情况则发生了变化,她头脑中的个性主义发生了松动,产生了一定的量变,特别是1957年以后20余年的流囚生涯,对她的性格、思想与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个坚守自我、执着追求的五四女儿已经大大地失去了昔日照人的光彩。这是丁玲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中华民族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主义
松动
式微
精神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童年的记忆──鲁迅性格探源之一
被引量:
2
3
作者
张永泉
《河北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42-48,共7页
鲁迅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深刻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与其独特的性格心理密切相关。本文从鲁迅童年时代的经历探讨了其性格成因,指出家庭遗传和影响给了他刚正、峻刻、犀利的品格,而家庭败落后所看到的“世人的真面目”则铸就了他专注...
鲁迅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深刻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与其独特的性格心理密切相关。本文从鲁迅童年时代的经历探讨了其性格成因,指出家庭遗传和影响给了他刚正、峻刻、犀利的品格,而家庭败落后所看到的“世人的真面目”则铸就了他专注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黑暗面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这为他性格的形成、发展和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性格
童年经历
生活经历
文学研究
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新写实”的审美意向与文化蕴涵
4
作者
方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4-48,共5页
文化观念的嬗变、递进,之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愈来愈显出其质朴而强劲的内驱力。如何看待当代文学艺术现象?这除了在文本形态上做一些更深入、更具技术特点的研究、操作外,就是竭力寻觅新型的理论支点和评述角度,进行广阔笃实的文化意义...
文化观念的嬗变、递进,之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愈来愈显出其质朴而强劲的内驱力。如何看待当代文学艺术现象?这除了在文本形态上做一些更深入、更具技术特点的研究、操作外,就是竭力寻觅新型的理论支点和评述角度,进行广阔笃实的文化意义上的分析。后者大多是从文学艺术两者联系、同一的存在中,宏观地开掘、厘定出一定的规律和表征。实际上,在新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学艺术的审美主体(创作者与接受者)在感知、心理、观念几方面的更始,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相通,某一思潮、某一现象几乎形成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的共振。“新写实”小说的悄然兴起与美术的“新文人”画的出现,在文化心理上存在着极大的相近,对各自所沿继的传统尤其是传统技法,有着同样的宽容和有限的认同。这便是笔者在论及“新写实”小说时,将其简化成“新写实”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写实"
审美意向
文化蕴涵
文化观念
文学艺术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因夸以成状 沿饰而得奇——杜甫对夸张艺术的运用
5
作者
张国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06-109,共4页
1 夸张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得恰当,不仅能使形象更鲜明,更好地抒发强烈的感情,而且能更突出事物本质,更为真实.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夸饰》篇,对夸张艺术作了精僻的论述:“神道难摹...
1 夸张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得恰当,不仅能使形象更鲜明,更好地抒发强烈的感情,而且能更突出事物本质,更为真实.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夸饰》篇,对夸张艺术作了精僻的论述:“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才非短长,理自难易耳。故白天地以降,豫人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因此,历来优秀的诗人,几乎没有一个不运用夸张艺术的。 提到我国古代诗人对夸张艺术的运用,人们常常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李白.不错,李白在诗歌中对夸张艺术的运用,确实非常突出,象“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等,经常为人们用来当作论述夸张艺术的典型例句。至于杜甫,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是“体物人微”、“形容贴切”。“状写真实”,似乎只有如实描摹,缺少夸张。其实不然,杜甫对夸张艺术的运用,并不比李白稍差.无论是状写自然景物,反映社会人情或赞赏艺术表现,杜甫都曾大量地运用了夸张艺术,从而使形象更突出,感情更强烈,也更生动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夸张艺术
运用
修辞方法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元杂剧在真定的崛起与史天泽
6
作者
黄宗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76-80,共5页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其形成和繁荣,是以城市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古希腊众多城邦的建立,商品经济和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以及群众性歌舞祭仪等文化活动的兴盛,古希腊戏剧也就无从产生。中国自唐宋以降,城市经济文化有了突...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其形成和繁荣,是以城市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古希腊众多城邦的建立,商品经济和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以及群众性歌舞祭仪等文化活动的兴盛,古希腊戏剧也就无从产生。中国自唐宋以降,城市经济文化有了突出发展。末神宗时,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46个,超过20万的也有6个。形成了许多商品经济、商业手工业相当繁荣,平民文化生活丰富活跃的中心城镇。于是,起自民间的职业艺人和营业性演出团体发展起来了,艺术演出场棚应运而生了。北宋许多城市勾栏瓦肆就是商业性百戏杂剧集中演出的场所。《东京梦华录》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薛子小、俏枝儿、杨总惜、周寿、奴称心等般杂剧……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还有“东角楼街巷”:“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可见当时汴京经济文化的繁荣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真定地区
元杂剧
史天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价值重建与21世纪文学(笔谈)
1
作者
杨义
柯汉琳
龙泉明
陈剑晖
於可训
丁帆
张永泉
王兆胜
高旭东
韩雪临
机构
中国
社会科学院
文学所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
学院
中文系
武汉大学中文系
南京大学中文系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中国
社会科学
杂志社
山东大学文
学院
暨南大学语文中心
出处
《河北学刊》
2001年第4期17-24,78,共9页
文摘
20世纪90年代,文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商业化浪潮、大众文学的双重冲击下,文学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纷乱无序的“无名”时代,而文学的这种无序状态,实际上是价值观念混乱、价值立场缺失的必然结果。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坚守人文主义的立场,维护文学创作的价值和尊严,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学命运的学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文学评论》、《东方文化》杂志和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于3月15日-19日,在华南师大举办了“价值重建与21世纪文学”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就上述议题进行了自由而热烈的讨论。我们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发言发表于此,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
价值重建
21世纪
文学创作
中国
文学价值
消费
文学精神
鲁迅
文学主张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个性主义的松动与式微——论丁玲的精神悲剧
被引量:
5
2
作者
张永泉
机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4-129,共6页
文摘
丁玲是五四的女儿,是鲁迅的精神传人。她的性格与精神核心是坚守自我,追求自由,是以人的解放为前导的个性主义。这也正是她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但延安整风特别是审干、抢救运动开始后情况则发生了变化,她头脑中的个性主义发生了松动,产生了一定的量变,特别是1957年以后20余年的流囚生涯,对她的性格、思想与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个坚守自我、执着追求的五四女儿已经大大地失去了昔日照人的光彩。这是丁玲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中华民族的悲剧。
关键词
个性主义
松动
式微
精神悲剧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童年的记忆──鲁迅性格探源之一
被引量:
2
3
作者
张永泉
机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42-48,共7页
文摘
鲁迅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深刻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与其独特的性格心理密切相关。本文从鲁迅童年时代的经历探讨了其性格成因,指出家庭遗传和影响给了他刚正、峻刻、犀利的品格,而家庭败落后所看到的“世人的真面目”则铸就了他专注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黑暗面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这为他性格的形成、发展和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鲁迅
性格
童年经历
生活经历
文学研究
家庭
分类号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新写实”的审美意向与文化蕴涵
4
作者
方伟
机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4-48,共5页
文摘
文化观念的嬗变、递进,之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愈来愈显出其质朴而强劲的内驱力。如何看待当代文学艺术现象?这除了在文本形态上做一些更深入、更具技术特点的研究、操作外,就是竭力寻觅新型的理论支点和评述角度,进行广阔笃实的文化意义上的分析。后者大多是从文学艺术两者联系、同一的存在中,宏观地开掘、厘定出一定的规律和表征。实际上,在新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学艺术的审美主体(创作者与接受者)在感知、心理、观念几方面的更始,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相通,某一思潮、某一现象几乎形成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的共振。“新写实”小说的悄然兴起与美术的“新文人”画的出现,在文化心理上存在着极大的相近,对各自所沿继的传统尤其是传统技法,有着同样的宽容和有限的认同。这便是笔者在论及“新写实”小说时,将其简化成“新写实”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
"新写实"
审美意向
文化蕴涵
文化观念
文学艺术
小说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I01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因夸以成状 沿饰而得奇——杜甫对夸张艺术的运用
5
作者
张国伟
机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06-109,共4页
文摘
1 夸张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得恰当,不仅能使形象更鲜明,更好地抒发强烈的感情,而且能更突出事物本质,更为真实.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夸饰》篇,对夸张艺术作了精僻的论述:“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才非短长,理自难易耳。故白天地以降,豫人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因此,历来优秀的诗人,几乎没有一个不运用夸张艺术的。 提到我国古代诗人对夸张艺术的运用,人们常常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李白.不错,李白在诗歌中对夸张艺术的运用,确实非常突出,象“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等,经常为人们用来当作论述夸张艺术的典型例句。至于杜甫,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是“体物人微”、“形容贴切”。“状写真实”,似乎只有如实描摹,缺少夸张。其实不然,杜甫对夸张艺术的运用,并不比李白稍差.无论是状写自然景物,反映社会人情或赞赏艺术表现,杜甫都曾大量地运用了夸张艺术,从而使形象更突出,感情更强烈,也更生动感人。
关键词
杜甫
夸张艺术
运用
修辞方法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I207.21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元杂剧在真定的崛起与史天泽
6
作者
黄宗健
机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76-80,共5页
文摘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其形成和繁荣,是以城市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古希腊众多城邦的建立,商品经济和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以及群众性歌舞祭仪等文化活动的兴盛,古希腊戏剧也就无从产生。中国自唐宋以降,城市经济文化有了突出发展。末神宗时,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46个,超过20万的也有6个。形成了许多商品经济、商业手工业相当繁荣,平民文化生活丰富活跃的中心城镇。于是,起自民间的职业艺人和营业性演出团体发展起来了,艺术演出场棚应运而生了。北宋许多城市勾栏瓦肆就是商业性百戏杂剧集中演出的场所。《东京梦华录》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薛子小、俏枝儿、杨总惜、周寿、奴称心等般杂剧……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还有“东角楼街巷”:“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可见当时汴京经济文化的繁荣程度。
关键词
文学研究
真定地区
元杂剧
史天泽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价值重建与21世纪文学(笔谈)
杨义
柯汉琳
龙泉明
陈剑晖
於可训
丁帆
张永泉
王兆胜
高旭东
韩雪临
《河北学刊》
200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个性主义的松动与式微——论丁玲的精神悲剧
张永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童年的记忆──鲁迅性格探源之一
张永泉
《河北学刊》
CSSCI
199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新写实”的审美意向与文化蕴涵
方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因夸以成状 沿饰而得奇——杜甫对夸张艺术的运用
张国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元杂剧在真定的崛起与史天泽
黄宗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