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著名景区旅游产品创新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焦新旗 陈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2-217,共6页
“一流资源、二三流产品”是河北省著名景区面临的普遍现象,急需通过创新来提升景区竞争力。本文阐述了文对旅游产品创新基本理论,对河北省著名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部分著名景区的旅游产品创新进行了研究... “一流资源、二三流产品”是河北省著名景区面临的普遍现象,急需通过创新来提升景区竞争力。本文阐述了文对旅游产品创新基本理论,对河北省著名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部分著名景区的旅游产品创新进行了研究,对各个景区提出了产品设计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旅游产品 创新 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藏佛教演进路向之比较——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原则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启迪意义
2
作者 何石彬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49,共5页
中国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体现了北传佛教的一般性特征,即以大乘佛教教义与经典的弘传为主,注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与发挥。但由于所面临的文化际遇及所处文化势位的差异,二者选择了不同的演进路向,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形态与组... 中国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体现了北传佛教的一般性特征,即以大乘佛教教义与经典的弘传为主,注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与发挥。但由于所面临的文化际遇及所处文化势位的差异,二者选择了不同的演进路向,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形态与组织结构特征。就整体思维特征而言,汉、藏两系佛教分别对印度佛教采取了不同的提问方式及继承发展模式。简言之,汉传佛教重佛之"心",由"心"而立"法";藏传佛教重佛之"法",由"法"而明"心"。由此,汉传佛教形成了重圆顿、重简捷、重灵活性的修持理念与教化风格,而藏传佛教则形成了重传承、重次第、重体系的教法特色。当前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历程及其理论精髓对于中国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演进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战时中国文学地理研究之二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维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4-206,共3页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进程,战时中国文学地理的变迁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时间随着空间的变化而显示其作用,空间则在时间运行的轨道上证明它的价值。到了1942年前后,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大体确定下来,此时,国统区...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进程,战时中国文学地理的变迁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时间随着空间的变化而显示其作用,空间则在时间运行的轨道上证明它的价值。到了1942年前后,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大体确定下来,此时,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文学地理区的主导政治力量先后加强了对文学艺术的规约和辖制,明显标志是各区域文学政策的先后出台。这些既排挤和压制异己之文学、又强力推行自己所需之文学的文艺政策,构成了三大区域文学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现实环境。从此,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文学板块的主体特征得以凸显,各区域之间的文学界限愈益鲜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文学地理 文学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文书学视阈下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范式与方法刍论——兼评孙继民等著《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冯金忠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2期223-228,共6页
孙继民先生等著《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一书为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的集大成之作,在文本整理的内容全面、释读准确、要素齐全、格式规范以及研究的深入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所体现的范式与方法可以具体... 孙继民先生等著《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一书为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的集大成之作,在文本整理的内容全面、释读准确、要素齐全、格式规范以及研究的深入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所体现的范式与方法可以具体概括为:宏观、整体地把握文献资料的意识和能力;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研究范式的引入;整理与研究兼顾,以研究为旨归;集体研讨、分工合作。在黑水城文献发现110周年之际,在中国古文书学的视阈下对孙继民先生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的范式与方法加以审视和总结,对于方兴未艾的中国古文书学的未来走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其他文书断代、其他文书的整理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文书学 黑水城文献 敦煌学 整理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艺术表征——战时中国文学地理研究之三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维国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2-135,共4页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艺术表征主要体现在各个区域迥然不同的文学创作上,即最适宜这块文学土壤生长的那些艺术品种。各区域文学的主体艺术表征是在行政当局所制定的文艺政策这一大框架下,经过多种文学成分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最后在达...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艺术表征主要体现在各个区域迥然不同的文学创作上,即最适宜这块文学土壤生长的那些艺术品种。各区域文学的主体艺术表征是在行政当局所制定的文艺政策这一大框架下,经过多种文学成分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最后在达到某种平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取自区域统治者、文学家和读者三者需求的平均值,是它们相互妥协、接受和适应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文学地理 艺术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文学复古思潮研究应充分重视文学社团
6
作者 张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67,共7页
晚明,复社、几社成为文坛的主流,为革除公安、竟陵创作之弊端,在文坛掀起了复古思潮。而文学社团特殊的运作方式对此期文学复古思潮的盛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文社把复古作为文学宗旨,从制度上进一步确立了文坛复古方向;... 晚明,复社、几社成为文坛的主流,为革除公安、竟陵创作之弊端,在文坛掀起了复古思潮。而文学社团特殊的运作方式对此期文学复古思潮的盛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文社把复古作为文学宗旨,从制度上进一步确立了文坛复古方向;文社社集宣扬文学复古,影响遍及全国;文社编选社稿往往将复古作为指导思想,分工合作的编选方式更有效地宣传了文学复古;社稿作者队伍的扩大,以及书商对社稿编选的参与,皆推动了文学复古思想的传播。因此,学术界对晚明文学复古思潮的研究就不能忽略文学社团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复社 几社 复古思潮 文学社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