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生态修复现状、存在问题及修复对策 被引量:6
1
作者 夏冬 邵国梁 +3 位作者 李小光 姚纪明 李富平 杨天鸿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共13页
河北省为北京市、天津市的生态屏障,生态敏感性强。该省矿产资源丰富,历史上的乱采乱挖、无序开采等导致大量的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遍布全省,这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显得异常突出。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河北省矿产资源的赋... 河北省为北京市、天津市的生态屏障,生态敏感性强。该省矿产资源丰富,历史上的乱采乱挖、无序开采等导致大量的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遍布全省,这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显得异常突出。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河北省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的分布特征、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及生态修复现状,揭示了河北省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河北省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提出构建“环境地质致灾机理模式—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与消除—优化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地质灾害、修复效果动态监测与评价”4个环节的生态修复理论框架,依据各生态功能定位区的作用、区位特征、气候、土壤等要素,分析总结了适用于不同区域生态修复的技术与实施方案,并以具体的案例开展了修复工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 生态修复 生态功能定位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某铅锌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价
2
作者 王玲 刘建欣 +5 位作者 束浩杰 王宏刚 刘成垚 刘淑贤 聂轶苗 韩秀丽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61,共9页
为了了解河北某铅锌尾矿库周边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危险性,并给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Zn、Pb、Cu、和Cr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污染程度分析,并... 为了了解河北某铅锌尾矿库周边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危险性,并给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Zn、Pb、Cu、和Cr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污染程度分析,并进行了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尾矿库周边土壤中Zn、Pb、Cu和Cr的含量分别是河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的0.91~1.71倍、1.69~8.25倍、0.53~0.83倍和0.32~0.44倍,Zn和Pb已出现较高累积,空间上具有明显异质性;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呈现以尾矿库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趋势,尾矿库近距离采样点重金属含量一般高于远距离采样点;土壤中Pb污染最严重,风险水平较高,Zn为轻度到中度污染;存在潜在致癌风险,经口摄入是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暴露方式,儿童致癌风险高于成人。研究区金属硫化矿尾矿重金属污染需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尾矿库 土壤重金属元素 空间分布 污染特征评价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磷素活化技术的多途径探索——机械、有机酸、微生物与有机肥的协同效应
3
作者 张新航 艾艳君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1期80-83,共4页
随着化学磷肥的大量使用,土壤中的磷含量不断随之升高,但可利用的有效磷含量很低,不仅造成磷资源浪费,还存在磷矿枯竭和环境污染的风险。因此,通过绿色技术高效的活化难溶态磷,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解析了机械活化... 随着化学磷肥的大量使用,土壤中的磷含量不断随之升高,但可利用的有效磷含量很低,不仅造成磷资源浪费,还存在磷矿枯竭和环境污染的风险。因此,通过绿色技术高效的活化难溶态磷,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解析了机械活化、低分子有机酸活化、微生物活化及有机肥协同活化4种技术的机理、应用与协同潜力,以期为磷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绿色农业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活化 机械活化 低分子有机酸 溶磷菌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DFI的矿业开发密集区地表热环境分异效应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侯春华 李富平 +4 位作者 冯一帆 谷海红 袁雪涛 宋文 刘惠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0-168,共9页
目前大量研究基于像元二分模型探讨植被覆盖度与城市热岛的关系,基于像元三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的研究、植被覆盖度与矿业开发密集区地表热环境分异效应关系的分析尚少见报道。该文利用2000-2018年5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基于NDVI-DF... 目前大量研究基于像元二分模型探讨植被覆盖度与城市热岛的关系,基于像元三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的研究、植被覆盖度与矿业开发密集区地表热环境分异效应关系的分析尚少见报道。该文利用2000-2018年5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基于NDVI-DFI像元三分模型反演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将混合像元分解为光合/非光合植被和裸土3部分。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地表温度。借助分级统计法、红蓝差值影像法、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与地表热环境分异扰动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NDVI-DFI特征空间符合像元三分模型的基本假设;相关分析法表明,光合/非光合植被覆盖度和裸土覆盖度变化与地表温度变化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72和0.90;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温度分别与光合/非光合植被覆盖度和裸土覆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不显著正相关关系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光合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会使地表温度相应降低0.52℃,裸土覆盖度每增加10%会使地表温度上升0.98℃,非光合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会使地表温度相应上升0.61℃。研究结果可为矿业开发密集区地表热环境改善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模型 植被覆盖度 地表温度 NDVI-DFI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业开发密集区地表热环境分异效应遥感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侯春华 李富平 +2 位作者 何宝杰 谷海红 宋文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5-649,共15页
矿产资源的开发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也使矿区成为地表高温聚集区,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基于2000~2018年研究区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Radiative Transfer Equation,RTE)反演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 矿产资源的开发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也使矿区成为地表高温聚集区,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基于2000~2018年研究区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Radiative Transfer Equation,RTE)反演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基于NDVI-DFI像元三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Fractional Coverage,VFC);借助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4个陆表生物物理指标(光合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Cover of Photosynthetic Vegetation,fPV),土壤湿度(Normalized Difference Moisture Index,NDMI),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d-Up Index,NDBI),裸土指数(Bare Soil Index,BSI))对地表温度的驱动机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耦合以上4个生态参数,提出一种能够综合分析矿业开发密集区地表热环境分异效应的遥感综合生态模型(Remote Sensing Integrated Ecological Index,RSIEI),利用时空分析法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矿业开发密集区地表热环境时空分异的影响机理;借助热场变异指数(Heat Index,HI)分析研究区地表热环境分异效应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生态参数对地表热环境分异效应具有不同的驱动作用,定量回归分析表明,fPV和NDMI与LST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并通过了p<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光合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湿度的增加,对地表均具有降温效应;NDBI和BSI与LST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并通过了p<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的增加,对地表起升温效应。4个镇域矿业开发密集区RSIEI影像与LST影像的空间光谱分布特征表明,二者具有空间逆关联特点,即RSIEI值高(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像元对应于LST值低的像元,反之亦然。对4个镇域矿业开发密集区3个年份的RSIEI与LST的定量回归分析表明,RSIEI的值每上升10%,LST的值相应下降0.67~0.77°C。经验证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的RSIEI模型适用于矿业开发密集区地表热环境分异效应的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表温度 生物物理指标 矿业开发密集区 RSIE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力学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孙福江 宋平 庞新坤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0,共6页
为解决林西矿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问题,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相结合方法,研究分析出了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力学机理及控制技术,得出了如下结论:(1)推导出了巷道两侧底板极限破坏深度、极限破坏宽度以及沿滑移面有效滑动力... 为解决林西矿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问题,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相结合方法,研究分析出了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力学机理及控制技术,得出了如下结论:(1)推导出了巷道两侧底板极限破坏深度、极限破坏宽度以及沿滑移面有效滑动力的计算公式;(2)判断出了林西矿1791-2工作面回风巷底板破坏为挤压流动性底鼓,全断面破坏鼓起形式;(3)分析出了巷道底鼓机理、底鼓原因以及控制途径;(4)提出了“顶、帮、底同治”控制巷道底鼓技术,顶帮采用高强预应力锚杆网+锚索支护,底板采用预应力锚索锚注加固+混凝土铺底技术;(5)现场工业试验表明巷道底鼓得到了有效遏止,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高应力 软岩巷道 底鼓机理 底板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中厚矿体开采引发的岩体移动规律模拟实验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姣阳 魏殿恩 +1 位作者 张庆嵩 陈生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599-7605,共7页
急倾斜中厚矿体开采过程中,不同采深下崩落区开采引起的周边岩体移动趋势对诱导冒落法的安全使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双鸭山铁矿诱导冒落法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材料实验方法模拟了400、600、800、1000 m采深下,矿体及近矿上、下... 急倾斜中厚矿体开采过程中,不同采深下崩落区开采引起的周边岩体移动趋势对诱导冒落法的安全使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双鸭山铁矿诱导冒落法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材料实验方法模拟了400、600、800、1000 m采深下,矿体及近矿上、下盘围岩受开采扰动的影响。研究表明:400~1000 m采深条件下,矿体及近矿上、下盘围岩均呈现压密→滑移→压密的现象,且放矿对顶板矿岩受扰动的影响较大;矿体水平位移变化相较于近矿上、下盘围岩位移变化更剧烈,同时上盘围岩较下盘围岩对放矿的扰动更敏感;随采深的增加,矿体及近矿上、下盘围岩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均出现由指向采空区转变为背离采空区的现象,且矿体总位移和应变波动范围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深 诱导冒落 放矿扰动 急倾斜 相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绢云母与石英浮选行为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悦 刘淑贤 +3 位作者 胡晨曦 刘佳倪 王玲 聂轶苗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为了提高绢云母和石英的浮选分离效果,对比了pH值、捕收剂(十二胺、十四胺、N-十二烷基-1,3丙二胺)和抑制剂(六偏磷酸钠、水玻璃、氟硅酸钠)对绢云母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并通过Zeta电位、红外光谱、吸附量测试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 为了提高绢云母和石英的浮选分离效果,对比了pH值、捕收剂(十二胺、十四胺、N-十二烷基-1,3丙二胺)和抑制剂(六偏磷酸钠、水玻璃、氟硅酸钠)对绢云母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并通过Zeta电位、红外光谱、吸附量测试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十二胺对绢云母和石英的捕收分离效果最强,N-十二烷基-1,3丙二胺次之,十四胺相对较弱;在pH=3、十二胺用量2.0×10^(-4) mol/L、六偏磷酸钠用量40 mg/L的条件下,绢云母和石英回收率分别达到70%、4%,二者浮选回收率的差值为66个百分点,分离效果较好;十二胺、N-十二烷基-1,3丙二胺、十四胺加入后,绢云母和石英的Zeta电位差值分别达到23.8、9.3、8.8 mV,吸附量最大差值分别为0.44×10^(-4)、0.43×10^(-4)、0.38×10^(-4) mol/L;绢云母和石英对十二胺的吸附均为静电物理吸附,但由于RNH_(3)+和(RNH_(3)^(+))_(2)^(2+)占据绢云母表面K+的位置,导致捕收剂更易吸附在绢云母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绢云母 石英 浮选 十二胺 ZETA 电位 吸附量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矿山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理论研究20 a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9
作者 甘德清 孙海宽 +2 位作者 刘志义 薛振林 张友志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6,共18页
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是实现绿色矿山建设,符合“双碳”战略发展的重要采矿手段。管道输送系统为充填料浆顺利输送至采空区提供了可靠途径,随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分析了近20 a国内外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的发展脉络,提出了管道输送系统具备的... 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是实现绿色矿山建设,符合“双碳”战略发展的重要采矿手段。管道输送系统为充填料浆顺利输送至采空区提供了可靠途径,随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分析了近20 a国内外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的发展脉络,提出了管道输送系统具备的3个特点。首先,管道输送研究理论体系丰富,归为尾砂胶结充填料浆性质及管流特性两方面;其次,管道输送安全事故频发,堵管、爆管、磨损失效尤为突出,开展管输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最后,为提高矿石开采效率,实现采充协调,大流量管输系统成为料浆输送的主要发展趋势。基于管道输送两方面研究内容,从充填料浆自身属性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充填材料类型及充填料浆的流变性、触变性等研究进展,从管输特性角度综述了管输的具体影响因素及管流特性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速度场分布、管输阻力计算方法、管道磨损、管流可视化及传热等方面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展开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常采用Bingham模型及H-B模型描述不同类型的充填料浆流变特性、塑性黏度及屈服应力等流变参数是料浆管道输送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加入减阻剂、减水剂或缓凝剂等外添加剂可以有效改善料浆流层间的黏滞阻力;优化管径、输送速度、充填倍线等设计参数可改善充填料浆在管道内的流动状态,减少流动过程的摩擦阻力损失。针对“三高一扰动”问题及经济高速发展需求,在“双碳”背景下,展望了未来管输核心装备及技术研发的发展前景,认为未来研究侧重点主要包括:(1)在装备方面,开发新型充填材料,充分利用工业固废资源,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建立一套自动化充填料浆制备系统,依据料浆性质与管输设计参数进行自适应性计算与分析,实现物料精准控制;对管道材料进行精细化加工或替换,减少输送摩擦阻力,提高料浆输送效率;实现充填料浆的物理可视化监测,减少堵管爆管事故发生。(2)在技术层面,有必要进一步将矿业工程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致力于开发智能化、可视化、高效化且经济性显著的现代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开采 尾砂胶结充填料浆 管道输送 清洁生产 智能化 研究现状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尘雾凝并降尘增效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伯洋 齐艺裴 +3 位作者 张嘉勇 郭立稳 李嘉 肖洋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83-200,共18页
矿井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所导致的煤尘问题愈发严重,喷雾广泛用于井下工作面煤尘问题治理,尘雾凝并过程可实现煤尘沉降,继而缓解煤尘对职工健康的危害与安全生产压力。为进一步完善工作面降尘措施,提高井下工作环境质量,优化矿井工... 矿井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所导致的煤尘问题愈发严重,喷雾广泛用于井下工作面煤尘问题治理,尘雾凝并过程可实现煤尘沉降,继而缓解煤尘对职工健康的危害与安全生产压力。为进一步完善工作面降尘措施,提高井下工作环境质量,优化矿井工作面湿式除尘体系,加速实现绿色矿山目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相关理论发展历程与实践研究现状,分析当前尘雾凝并湿式除尘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雾滴捕尘过程及机理、煤尘润湿性研究、表面活性剂优化进展、内外流场射流破碎雾化机理、喷嘴发展历程。同时针对喷雾降尘接触—润湿—结合—沉降机理研究不透彻、液态介质在喷雾内流场外流场作用下射流破碎雾化行为认识不足、雾化效果各影响因素间耦合关系不明朗、措施优化缺乏足够理论支撑、现场应用与实验室结果不符等问题,在除尘及雾化机理、煤尘润湿性、表面活性剂、喷嘴雾化特性、现场应用等方面提出研究展望。研究表明,我国矿井煤尘防治体系已初具雏形,未来研究重点将转向润湿—捕尘机理研究、深层次多角度煤尘润湿性影响因素联合分析、雾化及降尘效果表征参数及测量手段完善、尘-雾多角度喷嘴雾化特性优化、无害强增效表面活性剂研制和现场应用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除尘 雾滴捕尘机理 煤尘润湿性 表面活性剂 雾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断层影响下采空区注CO_(2)防灭火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嘉勇 吕祖欣 +3 位作者 崔啸 郭立稳 武建国 付京斌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7,共9页
为解决正断层地质构造下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的问题,利用程序升温氧化装置测定煤样的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基于采空区多孔介质模型与气体组分运输方程,构建正断层影响下采空区进风侧压注CO_(2)数值模型,模拟工作面距断层位置变化对采空区... 为解决正断层地质构造下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的问题,利用程序升温氧化装置测定煤样的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基于采空区多孔介质模型与气体组分运输方程,构建正断层影响下采空区进风侧压注CO_(2)数值模型,模拟工作面距断层位置变化对采空区自燃氧化带宽度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不同注CO_(2)位置和注CO_(2)流量下采空区内气体运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与断层距离的增加,采空区氧化带宽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距断层70 m处时,氧化带宽度达到最大。随着CO_(2)注入位置的深入,氧化带宽度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当CO_(2)注入位置距工作面40 m时,氧化带宽度达到最小;随着CO_(2)注入量的增加,氧化带宽度呈负指数减小趋势,当CO_(2)注入量为1000 m^(3)/h时,且在工作面CO_(2)体积分数低于0.4%的安全前提下,氧化带宽度达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正断层 CO_(2)防灭火 数值模拟 煤自燃 氧化带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振动作用下建筑物动力响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鹏 张云鹏 +1 位作者 申宇宙 王晗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1-143,共13页
建筑物在爆破振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是研究爆破有害效应的核心内容。总结了建筑物对爆破振动动力响应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4个主要方面:不同类型建筑物中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差异性较大,建筑物不同方向峰值振速同时具有衰减和放大效... 建筑物在爆破振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是研究爆破有害效应的核心内容。总结了建筑物对爆破振动动力响应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4个主要方面:不同类型建筑物中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差异性较大,建筑物不同方向峰值振速同时具有衰减和放大效应;建筑物固有频率具有多阶性,建筑物动力响应是多谐波地震波与多阶固有频率的建筑物相互耦合作用的复杂过程;爆破振动作用下建筑物损伤分为结构性破坏和非结构性破坏、初始损伤和累积损伤等不同破坏模式;峰值振速和主振频率能够基本反映爆破振动对建筑物影响的全貌,但由于建筑物的多样性和振动响应的复杂性,安全判据精准性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提出了爆破振动作用下建筑物动力响应的重点研究方向:(1)应关注建筑物不同构件对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局部放大和衰减效应,以及建筑物整体结构和不同构件的爆破振动响应特征;(2)在建筑物多阶固有频率与整体结构和局部构件的相关性、多阶固有频率和爆破地震波多谐波分量对建筑结构和构件发生共振的影响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建立爆破地震波多谐波分量与建筑物整体结构和局部构件动力特性相对应的响应关系模型;(3)建立基于AI的建筑物爆破振动与结构损伤实时监测平台,集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和预警于一体;(4)制定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损伤和附着物的非结构性损伤的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振动 建筑物 建筑构件 固有频率 动力响应 安全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作用下条带状磁铁石英岩损伤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严加驹 邵国梁 +1 位作者 夏冬 贾淯斐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3-23,共11页
我国寒区矿产资源丰富,随着高寒地区资源开发强度的逐渐加大,众多寒区岩土工程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冻融作用下岩石损伤演化机理,对寒区岩土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冻融作用对岩石的损伤劣化规律,以研山铁矿东帮边坡条带... 我国寒区矿产资源丰富,随着高寒地区资源开发强度的逐渐加大,众多寒区岩土工程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冻融作用下岩石损伤演化机理,对寒区岩土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冻融作用对岩石的损伤劣化规律,以研山铁矿东帮边坡条带状磁铁石英岩为研究对象,对冻融区间[-20,20]℃、最长冻融周期为280次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开展了力学与声发射试验,获得该岩石不同冻融周期的力学、声发射特征参数。结合冻融损伤理论,进一步探究适用于该岩石的冻融损伤机理,建立基于声发射特征参数的高(冻融周期≥70次)、低(干燥、饱水、冻融周期≤40次)冻融周期的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低冻融周期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的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声发射撞击数、累计振铃计数、累计能量的降低幅度均明显高于高冻融周期的岩样;冻融40周期前后,岩样单一b值呈先降后升趋势;随冻融周期的增加,大震级撞击数的下降幅度高于小震级;低冻融周期岩样的冻融损伤机制以第1类冻融损伤理论为主导,高冻融周期岩样的冻融损伤机制为第1和第2类冻融损伤理论共同主导;低冻融周期岩样以脆性破坏模式为主,高冻融周期岩样的破坏模式由脆性逐渐向延性过渡;基于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建立了高、低冻融周期岩石的损伤变量耦合关系式,推导了高、低冻融周期岩石的冻融损伤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初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磁铁石英岩 冻融循环 损伤模型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粒铁矿物絮凝分选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被引量:16
14
作者 牛福生 张晋霞 +2 位作者 白丽梅 聂轶苗 刘淑贤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5-89,共5页
归纳了微细粒铁矿物选择性絮凝—浮选工艺、选择性絮凝—磁选工艺和絮凝脱泥工艺的发展水平和工业应用现状,介绍了分散剂、絮凝剂、钙镁离子、流场特性等微细粒铁矿物絮凝分选工艺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微细粒铁矿物絮凝分选... 归纳了微细粒铁矿物选择性絮凝—浮选工艺、选择性絮凝—磁选工艺和絮凝脱泥工艺的发展水平和工业应用现状,介绍了分散剂、絮凝剂、钙镁离子、流场特性等微细粒铁矿物絮凝分选工艺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微细粒铁矿物絮凝分选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加强分散和絮凝过程选择性、絮凝分选过程流场特性、高效絮凝分选工艺及设备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粒铁矿物 絮凝分选 研究现状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矿山充填体强度分布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甘德清 申梦飞 +3 位作者 孙光华 刘志义 陈超 何水清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35,共4页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二期工程首采地段采用充填采矿法进行开采。由于在充填过程中充填料浆的离析分层等原因致使形成的原位充填体具有不均匀性,其强度与实验室充填体标准试块的强度也有很大差异。通过建立大比例尺三维立体仿真物理模拟...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二期工程首采地段采用充填采矿法进行开采。由于在充填过程中充填料浆的离析分层等原因致使形成的原位充填体具有不均匀性,其强度与实验室充填体标准试块的强度也有很大差异。通过建立大比例尺三维立体仿真物理模拟实验系统,研究采场内充填体强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充填体强度随料浆流动方向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高灰砂比的充填体强度波动程度较小,且在下料口位置附近充填体强度与标准充填体试块强度相当;在竖直方向上充填体强度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高灰砂比的充填体强度增幅较大。通过对充填体样本进行电子扫描显微镜实验观察其微观结构,从本质上解释不同位置充填体强度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体强度 分布规律 流动特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对粉砂岩受力破裂红外辐射温度敏感性实验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艳博 刘翠萍 +2 位作者 梁鹏 刘祥鑫 田宝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9-264,共6页
为研究含水粉砂岩破裂过程中红外辐射温度变化对应力的敏感程度,采用实验与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粉砂岩单轴加载红外辐射温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对粉砂岩破裂红外辐射敏感性影响较大,且存在一个临界转换点(质量分数1.464%).当质量分... 为研究含水粉砂岩破裂过程中红外辐射温度变化对应力的敏感程度,采用实验与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粉砂岩单轴加载红外辐射温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对粉砂岩破裂红外辐射敏感性影响较大,且存在一个临界转换点(质量分数1.464%).当质量分数MF<1.464%时,质量分数增大"红外辐射-应力"的敏感性增强;反之,敏感性减弱.另外,MF=2.563%是水对红外辐射温度变幅影响的一个关键点.低于2.563%时,质量分数增大红外辐射温度降幅增大;反之,红外辐射温度降幅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破裂 红外辐射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侧压条件下花岗岩巷道岩爆声发射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于光远 张艳博 +2 位作者 梁鹏 田宝柱 刘祥鑫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86,共5页
利用双轴伺服控制试验系统开展开挖卸荷扰动作用下花岗岩巷道岩爆模拟实验,采用声发射系统同步采集岩爆孕育及发生过程的声发射数据,研究不同侧压影响下花岗岩巷道岩爆声发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双轴条件下,轴压与侧压差值越大,开挖引... 利用双轴伺服控制试验系统开展开挖卸荷扰动作用下花岗岩巷道岩爆模拟实验,采用声发射系统同步采集岩爆孕育及发生过程的声发射数据,研究不同侧压影响下花岗岩巷道岩爆声发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双轴条件下,轴压与侧压差值越大,开挖引起的卸荷作用越明显,孔洞内出现初次颗粒弹射的时间越提前;随着侧压的升高,岩爆释放的总能量逐渐增加,声发射累积能量进入"陡增"阶段的时间则相对滞后;声发射振铃计数率能够很好地反映岩爆发生阶段孔洞内应力调整过程,随着侧压的增加,振铃计数率在加载后期的波动模式逐渐由"较低水平波动并出现一定数量跳增点"向"较高水平波动并出现一定数量突降点"转化;结合声发射RA值和AF值可知,巷道岩爆过程即产生张拉破裂又产生剪切破裂,随着侧压的增大,岩爆破坏中剪切成分所占比例逐渐增多。研究结果为岩爆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压 卸荷 岩爆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处理技术在工艺矿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牛福生 张悦 聂轶苗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5,103,共5页
鉴于传统工艺矿物学测定方法依赖于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精度较低且受光学成像系统性能的制约,研究使用现有的可见光成像设备,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定工艺矿物学参数,预测相关选矿指标,加快了工艺矿物学指标的计算速度,提高了测定... 鉴于传统工艺矿物学测定方法依赖于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精度较低且受光学成像系统性能的制约,研究使用现有的可见光成像设备,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定工艺矿物学参数,预测相关选矿指标,加快了工艺矿物学指标的计算速度,提高了测定精度。所得数据对选矿流程设计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矿物学 计算机 选矿 PHOTOSH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河北某铁尾矿中回收钛铁矿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淮湘 牛福生 +1 位作者 周闪闪 吴根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70,74,共4页
通过对河北某铁尾矿矿样分析得知,该尾矿含TiO24.82%,采用"磨矿-螺旋溜槽-弱磁-强磁-磨矿-反浮选",可获得品位为46.33%、产率3.05%、回收率28.35%的钛精矿。
关键词 铁尾矿 二氧化钛 反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某地鲕状赤铁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聂轶苗 牛福生 +2 位作者 刘丽娜 张锦瑞 周闪闪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82,共5页
在对某地矿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工艺粒度、矿物嵌布特征等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矿石不同磨矿细度条件下产品解离度及原矿筛析指标等进行了系统考查,为确定合理的选矿工艺流程及条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鲕状赤铁矿 工艺矿物学 选矿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