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手术入路的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徐晓玮 田爱军 +1 位作者 郝微 陈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25G或23G)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且应用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行晶状体摘出联合一期或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至少随访1 a的...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25G或23G)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且应用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行晶状体摘出联合一期或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至少随访1 a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316例(492眼)为研究对象,患儿随机选择手术入路:经角巩膜缘切口的前部入路(简称前路)与经睫状体扁平部切口的后部入路(简称后路)。记录不同手术入路患儿术后3个月、6个月、1 a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并发症等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经前路手术(242眼)和后路手术(250眼)患儿术后3个月、6个月、1 a眼轴长度均长于术前,角膜曲率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患儿间相同时间点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前路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9%)高于后路手术(1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岁手术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9%)高于>1岁手术者(1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眼数、术前合并斜视均不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P=0.312、0.224),而首次手术年龄≤1岁和前路手术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8、0.042)。结论首次手术年龄≤1岁和前路手术是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同手术入路间的并发症类型及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 手术入路 先天性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恶性青光眼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志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59-962,共4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恶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恶性青光眼患者15例16眼,均于5 d^3个月(平均10 d)前行患眼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植入...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恶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恶性青光眼患者15例16眼,均于5 d^3个月(平均10 d)前行患眼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11例12眼经Nd:YAG激光治疗,6例6眼经透明角膜周边虹膜切开联合周边囊膜悬韧带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其中包括Nd:YAG激光治疗后复发的2眼)。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等,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11例12眼经Nd:YAG激光治疗,其中治疗有效10眼(83.3%)。治疗后7 d患眼视力为0.34±0.08,较治疗前的0.08±0.03显著提高(P=0.00)。激光治疗后7 d患眼前房深度和眼压分别为(2.30±0.21)mm和(15.50±1.96)mmHg(1 kPa=7.5 mmHg),与治疗前的(0.83±0.18)mm和(35.10±5.78)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手术治疗后7 d患眼前房深度和眼压分别为(2.15±0.22)mm和(14.50±2.17)mmHg,与治疗前的(0.47±0.08)mm和(39.83±4.40)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末次随访时,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患眼前房深度与眼压与治疗后7 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患眼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Nd:YAG激光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恶性青光眼,创伤小,操作简便,有效率高。经透明角膜周边虹膜切开联合周边囊膜悬韧带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解除房水逆流,手术效果肯定,可作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复杂恶性青光眼包括无Nd:YAG激光治疗条件或治疗失败患者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青光眼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 ND:YAG激光 前部玻璃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学研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晓静 张越 +1 位作者 许衍辉 陈志敏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3-409,共7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DM)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复杂多变,涉及多方面因素。DR在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多个组学层面上均展现出独特的表征,为探索并开发DR新型治疗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DM)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复杂多变,涉及多方面因素。DR在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多个组学层面上均展现出独特的表征,为探索并开发DR新型治疗策略开辟了崭新路径。然而,单一组学方法固有的局限性,仅能从单一维度剖析疾病背后的生物学与分子机制,难以全面捕捉DR的复杂本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进步,多组学联合分析融合了不同组学技术的优势,能够从多维度、多层次深入探究DR的发病机制。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多组学技术在揭示DR发病机制及其复杂分子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深入探讨多组学技术为DR研究带来的新机遇、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多组学技术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