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OBE理念的环境监测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1
作者 耿丽平 薛培英 +2 位作者 刘会玲 杨志新 刘文菊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6期119-122,共4页
为培养环境科学专业方向的人才,本文分析了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中教学模式固化、内容单一、考核片面及创新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OBE理念,从教学方式、内容、考核体系、实验室管理及创新能力培养5个维度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构建递进... 为培养环境科学专业方向的人才,本文分析了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中教学模式固化、内容单一、考核片面及创新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OBE理念,从教学方式、内容、考核体系、实验室管理及创新能力培养5个维度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构建递进式教学结构、整合教学大纲、引入数字化工具与现代监测技术、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优化实验室功能分区、并依托开放性实验室与虚拟仿真平台强化实践创新。经过8年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完成相关教学改革项目,编制实验指导书1本、多媒体课件1套,建立多维度成绩评定体系;学生获国家级创新项目1项、院级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相关团队获评省级优秀实践团队。实践表明,OBE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可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为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理念 环境监测实验 环境科学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域—生物群系—功能群分类的生态系统类型识别及时空格局变化分析——以河北省太行山区为例
2
作者 毕善婷 陈影 +3 位作者 李泽 屈爽 赵文超 梁阅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6-244,257,共10页
[目的]科学识别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类型,是理解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格局和支撑生态系统分类管理的基础。[方法]基于域—生物群系—功能群(RBE)的分类原理,构建了包括3个1级,8个2级和24个3级类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并集成... [目的]科学识别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类型,是理解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格局和支撑生态系统分类管理的基础。[方法]基于域—生物群系—功能群(RBE)的分类原理,构建了包括3个1级,8个2级和24个3级类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并集成多源数据,开展了2000和2020年的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的分类制图。基于RUSLE模型、InVEST模型和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演变。[结果]①河北省太行山区20 a间建设用地生态系统增加最多,主要来自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缩减了61105.95 hm^(2),以雨养农田为主。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和人工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584.32和2535.66 hm^(2),而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减幅分别为0.96%和8.18%。未利用地生态系统受研究区生态保护措施影响减少5800.68 hm^(2)。②生态系统服务值受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影响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除粮食供给服务为西低东高,主要是由于农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③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布整体上具有重叠性,但仍有差异。[结论]提出的分类体系具有可行性,分类精度达到80%以上,符合研究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势,可为识别山区生态系统分类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政策提供科学支撑,进而促进山区生态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分类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分布格局 河北省太行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协调分区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智扬 尹海魁 +3 位作者 李新旺 陈亚恒 刘微 王树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92,共12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制定碳排放政策。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构建碳排放评价模型,测算河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利用标准差椭圆模型探究研究区碳...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制定碳排放政策。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构建碳排放评价模型,测算河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利用标准差椭圆模型探究研究区碳排放空间格局分布特征,依据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和碳生态承载系数提出碳平衡分区方案及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河北省碳排放总量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从9.01×10^(7)t上升到2.75×10^(8)t,2000-2010年碳排放量增长速率快速提升,2010-2020年碳排放量增长相对缓慢。②河北省碳排放强度呈现多圈层结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以资源型城市为中心向外呈圈层结构扩散,石家庄和沧州核心市区次圈层结构逐渐显现。③河北省县域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空间特征呈四周低中间高,碳生态承载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④基于碳平衡分析将河北省划分为碳汇功能区、低碳保持区、经济发展区、碳汇发展区和高碳优化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生态承载 平衡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黑龙港区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婷 门杰 +5 位作者 卢萍萍 马阳 付鑫 郝立岩 张忠义 彭正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127,共9页
探索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有机废弃物、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量、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在河北省黑龙港区武强县3个不同地块分别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设置5个有机肥替代氮肥处理:常规施肥... 探索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有机废弃物、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量、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在河北省黑龙港区武强县3个不同地块分别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设置5个有机肥替代氮肥处理:常规施肥(T1)、优化施化肥(T2)、有机肥替代15%氮肥(T3)、有机肥替代30%氮肥(T4)和有机肥替代50%氮肥(T5),研究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氮肥对冬小麦叶绿素SPAD值、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氮肥提高生育期小麦叶片叶绿素SPAD值,其中小麦灌浆期有机肥替代30%氮肥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SPAD值。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植株体内干物质与氮磷钾积累量逐渐增加,成熟期有机肥替代30%氮肥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15.83%~61.77%,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分别增加12.38%~53.95%、7.88%~21.03%、10.31%~30.32%,小麦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14.96%~15.73%。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平衡各菌门间的相对丰度。综合分析,有机肥替代30%氮肥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土壤养分吸收、提高小麦养分利用、增加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对减少化肥用量、推动有机肥安全利用、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氮肥 小麦 养分利用 产量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河北省耕地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建鹏 尹士 +2 位作者 马立军 甘天琦 徐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89,共9页
为探究河北省耕地生态效率内在提升机制以及实现耕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以河北省137个县域为单元,利用非期望SBM模型测度2000—2017年河北省县域耕地生态效率,并从省、市、县层次分析耕地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运用空间自相... 为探究河北省耕地生态效率内在提升机制以及实现耕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以河北省137个县域为单元,利用非期望SBM模型测度2000—2017年河北省县域耕地生态效率,并从省、市、县层次分析耕地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探寻空间作用关系,采用收敛模型进行了收敛分析。结果表明:(1)从省、市角度来看,河北省耕地生态效率在研究期内大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即由0.773下降到0.563,再上升到0.796,效率水平还有待提高。(2)从县域来看,整体上各县耕地生态效率水平有所提升,但处于无效状态的县域单元较多,占总单元的89.1%,并且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聚集效应。(3)从收敛性情况来看,河北省全省和北部、中部的耕地生态效率整体上均存在不稳定的σ收敛,而南部不存在σ收敛。同时河北省耕地生态效率存在绝对β收敛,主要体现在北部、中部、南部之间,其内部不存在绝对β收敛。河北省耕地生态效率尚存较大提升空间,北部、中部、南部区域内部各县耕地生态效率差异正逐步扩大,区域内各县未来应加强合作,促进区域各县农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M模型 耕地生态效率 时空演变 收敛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京津冀土地生态风险评价
6
作者 安帅璠 周智 +1 位作者 赵丽 张贵军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3期284-294,共11页
以京津冀为研究区,通过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2002-2022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并将其作为模拟土地利用格局的驱动因素,以2022年为基期,利用PLUS模型模拟2027、2032、2037年3期土地利用格局,利用景观生态风险指数(ERI)评价研究区域... 以京津冀为研究区,通过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2002-2022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并将其作为模拟土地利用格局的驱动因素,以2022年为基期,利用PLUS模型模拟2027、2032、2037年3期土地利用格局,利用景观生态风险指数(ERI)评价研究区域土地生态风险时空演变、未来土地生态风险转变速率,进而提出研究区域土地生态风险防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2022-2037年京津冀地区耕地与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共计减少约4500 km^(2),其中转为林地2500 km^(2),转为建设用地2000 km^(2)。(2)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贡献度较高的驱动因子为生态环境质量、高程、人口密度与地均GDP。2002-2022年期间,地均GDP、城镇化程度的贡献度有所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与人口的贡献度上升,道路网密度贡献度快速上升。(3)2002-2022年京津冀地区土地生态风险处于先上升后下降过程,2022-2037年土地生态风险转变速率逐步降低,高土地生态风险地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但高土地生态风险地区的分布由林地、草地向耕地转移。因此京津冀在现有人类生产生活影响下,潜在土地生态风险将集中于东部与南部平原耕地地区,建议出台更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完善并改进现有的土地生态补偿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PLUS模型 土地生态风险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景观特征识别及生态健康评价研究——以迁安市为例
7
作者 崔家豪 徐磊 +1 位作者 张贵军 周智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1期51-63,共13页
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资源型城市景观健康状态,对景观进行科学管护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研究选择土地利用、坡度、高程等8个景观特征要素,使用二阶聚类和格式塔归档法对迁安市进行景观特征识别;在此基础上,利用“健康-... 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资源型城市景观健康状态,对景观进行科学管护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研究选择土地利用、坡度、高程等8个景观特征要素,使用二阶聚类和格式塔归档法对迁安市进行景观特征识别;在此基础上,利用“健康-影响-风险”模型构建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景观特征区域为评价单元,使用综合指数法计算景观健康综合指数,分析1995-2020年迁安市景观健康状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迁安市可分为17类景观特征类型和11类景观特征区域。1995-2020年间,乡村聚落景观、城镇景观、城镇工矿用地景观的景观健康等级以III级为主,其他景观特征区域的景观健康等级相对较高,为IV级;(2)1995-2020年,水域景观、乡村聚落景观、城镇工矿用地景观的景观健康综合指数呈增加趋势;其他景观特征区域的景观健康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3)以相关规划为依据,结合迁安市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结果,按照“问题识别-重点优化”的思路,针对主要景观特征区域,即低海拔耕地景观、城镇工矿用地景观、城镇景观提出景观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特征评估 景观生态健康评价 “健康-影响-风险”模型 资源型城市 迁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典型土壤磷库状况及对长期施磷和秸秆还田的响应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欣欣 廖文华 +4 位作者 刘建玲 贾良良 刘孟朝 杨云马 杨羚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0-36,共7页
通过大面积田间土壤养分测定及与197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系统研究了河北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典型褐土、潮土、水稻土土壤磷素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并基于肥料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河北省典型褐土、潮土上长期施用磷肥、秸秆还田对土... 通过大面积田间土壤养分测定及与197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系统研究了河北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典型褐土、潮土、水稻土土壤磷素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并基于肥料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河北省典型褐土、潮土上长期施用磷肥、秸秆还田对土壤各形态磷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主要农业生态类型区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含量均表现为太行山山麓平原褐土区>海河冲积低平原潮土区>冀东滨海平原水稻土区。1978年二次土壤普查至2014年的36年间,褐土、潮土、水稻土土壤全磷分别增加66.5%、32.8%、23.2%;Olsen-P分别增加了444.9%、533.4%和171.8%,有效磷占全磷的比重呈逐渐增加趋势。太行山山麓平原典型褐土上连续7年施用P2O575~210 kg/hm2,与P1相比,土壤Olsen-P占全磷比重以及Ca2-P、Ca8-P占全磷、无机磷的比重均随磷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O-P占无机磷比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山麓平原典型潮土中小麦秸秆还田22年,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无显著增加,土壤无机磷中Ca2-P、Al-P、Fe-P、O-P、Ca10-P均无显著变化,Ca8-P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麓平原 低平原 滨海平原 磷肥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高产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生境特征及养分平衡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马少云 刘亚男 +3 位作者 王艳群 秦亚楠 刘会玲 彭正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3,47,共7页
为实现河北省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作物持续高产,采用田间试验法对农户习惯管理方式和高产管理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了藁城和深州市高产田的作物产量、养分利用、生境特征及NPK养分投入平衡等。结果表明,与农户田比,高产田小麦和玉米产量藁城... 为实现河北省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作物持续高产,采用田间试验法对农户习惯管理方式和高产管理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了藁城和深州市高产田的作物产量、养分利用、生境特征及NPK养分投入平衡等。结果表明,与农户田比,高产田小麦和玉米产量藁城分别增加28.6%和11.6%,深州分别提高8.4%和11.2%;两种作物各生育期不同土层高产田的土壤速效磷和钾含量均高于农户田,而硝态氮含量前者低于后者,同一田块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钾均随土壤深度加深逐渐降低,上层显著高于下层。明确了不同区域小麦和玉米氮磷钾需求数量和比例,且高产田氮磷钾施用量较农户田更趋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高产田 生境特征 养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农户夏玉米产量差异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肖贤 张华芳 +2 位作者 米慧玲 马文奇 魏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8-72,共5页
采用跟踪记载和样地实测的方式对河北省农户夏玉米产量的多个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农户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密度,不同年度间主要原因为气象因素。玉米产量构成中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密度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 采用跟踪记载和样地实测的方式对河北省农户夏玉米产量的多个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农户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密度,不同年度间主要原因为气象因素。玉米产量构成中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密度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协调好密度、穗粒数和粒重是夏玉米高产的关键。土壤性状方面,土壤速效钾含量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拔节期后增加灌溉千粒重会增加8.1%~10.2%、穗粒数会增加39—46粒/穗。农户现有的施肥量和种植品种对产量差异影响较小。8月下旬至9中旬的阴雨天气会明显影响玉米灌浆,降低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产量差异 制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主产区苹果园肥料投入现状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杰 尹兴 +3 位作者 霍增起 张丽娟 吉艳芝 韩建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3-88,共6页
为探明河北省不同产区苹果园施肥现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太行山和燕山两大产区苹果园肥料投入种类、投入量及产量,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主产区79.17%的苹果园施用有机肥,以羊粪、鸡粪和牛粪为主;... 为探明河北省不同产区苹果园施肥现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太行山和燕山两大产区苹果园肥料投入种类、投入量及产量,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主产区79.17%的苹果园施用有机肥,以羊粪、鸡粪和牛粪为主;所有果园均施用化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N、P_(2)O_(5)、K_(2)O投入量分别平均达到了1 106.87、689.88、902.47 kg/hm^(2),处于严重过量水平。太行山产区有机肥投入量高于燕山产区,施用有机肥的果园比率较燕山产区高48.19%,而燕山产区无机肥投入量高于太行山产区,2个产区间苹果产量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N、P_(2)O_(5)、K_(2)O投入量分别处于600~900、300~600、300~600kg/hm^(2)区间时苹果产量最高,其中分别只有27.97%、27.97%、27.12%的农户施肥量处于该范围,且不同产区间存在较大差异。综上,河北省苹果园整体养分投入水平较高,变异较大,无机肥种类单一,占比较高;不同产区间养分投入量、投入种类存在较大差异,但苹果产量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苹果产量 施肥 现状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山药产量及施肥现状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苗泽兰 孙志梅 +3 位作者 张新星 刘欢 王玉 马文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8-143,共6页
以河北省山药主产区为调研对象,对山药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山药平均产量水平为52.4 t/hm^2,高产农户所占比例为56.7%。总氮、磷、钾养分投入量分别为884、759和943 kg/hm^2,其中化肥氮、磷、钾养分投入... 以河北省山药主产区为调研对象,对山药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山药平均产量水平为52.4 t/hm^2,高产农户所占比例为56.7%。总氮、磷、钾养分投入量分别为884、759和943 kg/hm^2,其中化肥氮、磷、钾养分投入量分别为560、630和720 kg/hm^2。根据养分分级等级进行评价,农户化肥氮、磷、钾投入过量比例分别为90.0%、98.3%和96.7%,不足比例分别为5.0%、0.0%和3.3%,合理比例仅为5.0%、1.7%和0.0%。因氮、磷、钾肥及有机肥的不合理施用导致的产量损失量,占最高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63%、2.92%、4.34%和2.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产量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河北省冬小麦优化栽培管理方式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葛连兴 李迎春 +4 位作者 彭正萍 贺勇 潘婕 韩雪 李鸿池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3,共6页
为使DSSAT模型在河北省麦区得到应用并制定相应的最佳农田管理措施,本研究利用DSSAT模型模拟了小麦生长中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播和晚播均会减少成熟期最大干物质量,当播种日期在10月9日时小麦最... 为使DSSAT模型在河北省麦区得到应用并制定相应的最佳农田管理措施,本研究利用DSSAT模型模拟了小麦生长中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播和晚播均会减少成熟期最大干物质量,当播种日期在10月9日时小麦最大干物质量和产量均达最高;播种密度为450株/m^2时产量达到最高,低于450株/m^2时小麦产量下降明显,高于450株/m^2时小麦产量也出现轻微下降;施氮量大于240 kg/hm^2时冬小麦产量增长速率降低,施氮量超过360 kg/hm^2时冬小麦产量变化不明显;每次最佳灌溉量在60 mm。因此,通过模型拟合确定的试验区合理播种日期为10/5—10/21,播种密度为450株/m^2,合理施氮量为240 kg/hm^2,每次灌溉量为6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模型 冬小麦 栽培措施 产量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不同蔬菜种类废弃物资源量、分布特征及肥料化利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段亚军 张惠 +4 位作者 吕诗 张玉坤 王小敏 宁国辉 杨志新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7-82,共6页
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8大类主要蔬菜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利用草谷比估算了河北省不同蔬菜废弃物资源量。结果表明:2011~2016年期间河北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平均以每年4.26万t的速度增加,2016年达到了230.37万t。其中,甘蓝类(57.87万t)、白菜... 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8大类主要蔬菜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利用草谷比估算了河北省不同蔬菜废弃物资源量。结果表明:2011~2016年期间河北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平均以每年4.26万t的速度增加,2016年达到了230.37万t。其中,甘蓝类(57.87万t)、白菜类(43.42万t)和茄果类(29.98万t)蔬菜废弃物资源量最高,比平均值分别增加了100.98%、50.80%、4.12%,其次为根茎类、豆类和瓜菜类,叶菜类和葱蒜类最低。废弃物资源量在各地级市间分布不均衡,变异系数为50.57%~82.52%。以唐山市(40.81万t)、石家庄市(35.17万t)、保定市(29.78万t)和张家口市(27.96万t)蔬菜废弃物资源量最多,总量占全省的58.04%。将全省蔬菜废弃物全部进行肥料化,相当于每667 m^2农田间接施加纯氮3.01 kg、纯磷1.85 kg、纯钾2.99 kg和有机质72.61 kg,相当于全年化肥用量的6.68%和有机肥299.20万t,其中,甘蓝类、白菜类和茄果类蔬菜氮磷钾养分量最高,总量占8类蔬菜的57.73%,有机质含量根茎类最高。全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在2011~2016年期间呈稳定上升趋势,且不同地区各类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和养分量差异突出,其中,蔬菜产量和产废系数成为了影响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差异高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种类 蔬菜废弃物 资源量 分布特征 肥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主栽山药品种矿质养分累积及矿质营养品质差异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雪贞 许华森 +2 位作者 张月萌 马文奇 孙志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34-1744,共11页
【目的】比较河北省主栽山药品种的矿质养分累积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差异,以期为山药生产提质增效制定科学的养分管理措施。【方法】田间试验在河北省蠡县进行,供试山药(Dioscorea oppositifolia L.)品种包括棒药、大和白玉、紫药和小白嘴... 【目的】比较河北省主栽山药品种的矿质养分累积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差异,以期为山药生产提质增效制定科学的养分管理措施。【方法】田间试验在河北省蠡县进行,供试山药(Dioscorea oppositifolia L.)品种包括棒药、大和白玉、紫药和小白嘴,山药4个品种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均一致。在成熟期,取样测定了山药地上部、根茎生物量,以及9种矿质元素(氮、磷、钾、钙、镁、铁、锰、铜和锌)含量和累积量。【结果】4个主栽山药品种根茎的鲜生物量表现为大和白玉>棒药>紫药>小白嘴,而干生物量表现为紫药>大和白玉>小白嘴>棒药。大和白玉根茎的氮、钙、镁、锰、铜、锌累积量最高,且钾、钙、镁、锰、铜、锌分配系数最高,紫药根茎的磷、钾累积量最高,且氮分配系数较高,磷分配系数最高,棒药根茎的铁累积量及分配系数均为最高。4个山药品种形成1000 kg产量对大量营养元素的需求量均表现为钾>氮>磷,对中量营养元素的需求量均表现为镁>钙,对微量营养元素的需求量均表现为铁>锌>锰>铜。以《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中山药的9种矿质营养品质指标作为参比,对4个供试山药品种的9个矿质营养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3个,累计贡献率为96.77%。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56.45%,主要受钾、锌的影响;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9.09%,主要受镁、锰的影响;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仅为11.22%,主要受铁的影响。矿质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结果为大和白玉最优,其次是棒药,小白嘴和紫药分列第3和第4位,但4个品种矿质营养品质均优于《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中的山药品质。【结论】大和白玉为矿质营养品质最优品种,且为高锌品种,棒药为高钙、铁品种,土壤中钾、镁、铁、锰和锌含量是影响山药根茎矿质营养品质差异的主要元素。山药生产中,矿质肥料的施用要考虑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与不同品种的矿质元素需求,进行科学的养分管理,以进一步提升山药矿质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品种 根茎产量 养分累积 矿质营养品质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中南部一次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范俊红 郭树军 李宗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5-802,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05年4月19~20日河北省中南部一次沙尘暴过程的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过程是在有利的前期气候背景和当时不稳定的大气条件下产生的;变压风在地面...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05年4月19~20日河北省中南部一次沙尘暴过程的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过程是在有利的前期气候背景和当时不稳定的大气条件下产生的;变压风在地面大风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地转风风速与变压风风速之和接近地面10 min平均风速值。研究还指出了预报沙尘暴天气的主要着眼点:地面正3 h变压主要由中低层冷平流决定,蒙古气旋发展使补充南下的冷空气在地面产生明显的正3 h变压;当中高层转为偏北气流后,涡度平流随高度减小,高层动量才得以下传,造成500 hPa急流加强,使对流层低层锋生,加大了地面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中南部 沙尘暴 变压风 气旋发展 动量下传 500hPa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平原地区农村垃圾现状调查及处理模式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晓漩 杜欢 +4 位作者 王倩倩 刘春敬 谢建治 杨铮铮 孙洪欣 《绿色科技》 2015年第12期215-218,共4页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河北省平原地区10个地级市的29个县的69个村垃圾产生特点及组分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探究了农村垃圾的处理模式。结果表明:河北省垃圾日人均产生量介于0.38~1.19kg/(人·d)之间,平均值为0.78kg/(人·...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河北省平原地区10个地级市的29个县的69个村垃圾产生特点及组分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探究了农村垃圾的处理模式。结果表明:河北省垃圾日人均产生量介于0.38~1.19kg/(人·d)之间,平均值为0.78kg/(人·d);各垃圾成分大小依次为:厨余〉灰渣〉塑料〉其他〉纸类〉布类〉玻璃〉金属;邯郸、张家口、邢台3个地区的人均垃圾产生量较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廊坊和唐山两地的农村垃圾产生量较低,均低于0.40kg/(人·d);石家庄、廊坊、秦皇岛、唐山等地农村生活垃圾的厨余含量较高,均在44%以上,张家口和承德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厨余含量较低,在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平原地区农村 生活垃圾 处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太行山苹果产区土壤肥力与施肥现状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文赞 张丽娟 +3 位作者 霍增起 尹兴 吉艳芝 张杰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1年第1期70-77,共8页
为综合评价河北省太行山地区苹果园土壤肥力与施肥现状,通过实地调查该地苹果园不同养分投入量、投入类型以及各养分在0~60 cm土层分布状况,并进一步采用产量差法探究最佳养分投入量。结果表明,河北省太行山地区苹果园有机肥平均施入量... 为综合评价河北省太行山地区苹果园土壤肥力与施肥现状,通过实地调查该地苹果园不同养分投入量、投入类型以及各养分在0~60 cm土层分布状况,并进一步采用产量差法探究最佳养分投入量。结果表明,河北省太行山地区苹果园有机肥平均施入量为5934.72 kg/hm^2,以鸡粪、羊粪、牛粪为主;无机肥N、P2O5、K2O投入量分别为777.63 kg/hm^2、421.86 kg/hm^2、543.39 kg/hm^2。土壤养分随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其中0~20 cm土层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含量均达到了丰富水平,但有效锰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有效铜、有效锌处于适量水平。产量差模型分析显示,河北省太行山苹果园最高产量N、P2O5、K2O投入量分别为821.87 kg/hm^2、580.73 kg/hm^2、676.99 kg/hm^2。建议在实际生产中应降低氮、钾肥投入,适当补充磷、锰肥,同时搭配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地区 苹果园 肥料投入 土壤养分 产量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苹果园生草现状及土壤-树体-果实的综合效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艳杰 张丽娟 +4 位作者 韩建 倪玉雪 李记园 武文斌 王琛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3年第1期16-24,共9页
为明确河北省苹果园行间生草现状,探究草种适应性,为河北省果园生草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依据。采用调研的方法探究河北省果园行间生草的现状;在邢台市浆水镇富士苹果园,设置清耕、苜蓿、白三叶和自然生草4个处理,测定土壤有机质、... 为明确河北省苹果园行间生草现状,探究草种适应性,为河北省果园生草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依据。采用调研的方法探究河北省果园行间生草的现状;在邢台市浆水镇富士苹果园,设置清耕、苜蓿、白三叶和自然生草4个处理,测定土壤有机质、无机氮、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储水量和土壤酶活性等土壤性状,分析叶绿素、叶面积和新梢长等树体生长指标以及产量、果实品质。结果表明,河北省果园以清耕管理为主,生草园占31.96%,其中自然生草园占25.77%,人工生草园占6.19%;自然生草园草种选择更多样化;果农对生草认知缺乏且获知途径单一。自然生草显著提高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分别为15.46 g/kg和8.85 g/kg;苜蓿与白三叶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且对0~40 cm土层储水量有显著影响。白三叶与自然生草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SPAD值,苜蓿与自然生草则显著增加了叶面积,苜蓿与白三叶显著增加了新梢长,连续6年生草老园叶绿素SPAD值(58.96)、叶面积(18.57 cm 2)以及新梢长(28.00 cm)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苜蓿、白三叶与自然生草显著增产7.21%~13.40%。连续6年生草老园果实Vc(182.20 mg/kg)和可溶性糖(16.93%)显著高于各处理,可滴定酸(0.309%)显著低于清耕。河北省生草技术普及度低,行间种植苜蓿与白三叶能改善土壤性状、促进树体生长,改善果品品质、增加果品产出,因此推荐河北省苹果园种植豆科植物苜蓿和白三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苹果园 行间生草 土壤养分 产量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杜欢 刘春敬 +2 位作者 宋漫利 高志岭 谢建治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255-259,共5页
为了解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掌握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的基础资料,准确评价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状况,抽样选择清水河流域内6个行政村的30家农户,对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进行抽样调查和监测,得到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 为了解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掌握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的基础资料,准确评价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状况,抽样选择清水河流域内6个行政村的30家农户,对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进行抽样调查和监测,得到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的具体水量水质数据及产污系数。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人均产生量为7.0~8.4 L/(d·人),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COD)、氨态氮(ammonia nitrogen,简称NH3-N)浓度、总氮(total nitrogen,简称TN)浓度、总磷(total phosphorus,简称TP)浓度、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简称SS)浓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简称DO)浓度分别为1 157.8、14.0、34.4、5.4、697.6、1.4 mg/L,p H值为6.14,生活污水COD、NH3-N、TN、TP产污系数分别为9.038、0.108、0.263、0.042 g/(d·人),并与我国其他地区农村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污染物浓度及产污系数均与经济水平无关,可为治理清水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和实施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为华北其他山区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河流域 农村生活污水 污水水质 水质水量 产污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