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构建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1
作者 曹静 刘晶 +1 位作者 张晓燕 高少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1-627,共7页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RCF),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欧盟包容性教师框架,以及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构建一套科学、系统且可操作的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在系统分析UNESCO...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RCF),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欧盟包容性教师框架,以及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构建一套科学、系统且可操作的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在系统分析UNESCO和欧盟相关政策文件以及教育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础上,基于RCF构建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核心胜任力构架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胜任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果 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架构由5个胜任力领域和2个支撑维度构成,包括25个核心胜任力模块和59项评价要点。5个胜任力领域包括教育教学实践、专业精神与伦理、专业学习与发展、管理与协作领导、教育研究与创新,2个支撑维度包括职业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结论 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教育公平、融合理念和关爱、公正的价值取向,可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能力)诊断与评估、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以及职业发展规划设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教师 胜任力 康复胜任力架构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构建特殊需求学生适宜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
作者 李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8-634,共7页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构建特殊需求学生适宜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方法 系统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欧盟《残疾人权利战略(2021-2030)》、中国教育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构建特殊需求学生适宜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方法 系统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欧盟《残疾人权利战略(2021-2030)》、中国教育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取其中关于特殊需求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和评价要求。以ICF理论为基础架构,构建特殊需求学生适宜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特殊需求学生的适宜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功能与健康、社会适应、活动和参与、学习与发展、思想道德与价值观以及环境支持6个领域、18个维度构成。该评价指标体系符合ICF全人发展的理念与整体功能评价的要求,具有完备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特殊需求学生的适宜发展要求扩展相关的具体评价指标。结论 基于ICF的特殊需求学生适宜发展的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契合国际和国家相关政策和行业发展要求,为学生适宜发展评价提供了国际政策和循证证据,也为进行学生适宜发展评价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需求学生 适宜发展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学习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适应性行为特征
3
作者 张晓燕 曹静 +2 位作者 邱卓英 闫自雪 陈艳珂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2-600,共9页
目的探讨智力残疾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适应性行为整体水平、结构特点和教师-家长评分差异,分析适应性行为与智力水平的关系。方法2024年3月至6月,选取河北省邯郸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邢台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正定县特殊教育学校的... 目的探讨智力残疾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适应性行为整体水平、结构特点和教师-家长评分差异,分析适应性行为与智力水平的关系。方法2024年3月至6月,选取河北省邯郸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邢台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正定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65例,其中有效被试57例,分为智力残疾组(n=37)和ASD组(n=20)。采用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第二版中文版(ABAS-II)评定适应性行为,由熟悉儿童的家长与教师分别填写问卷。比较群体差异,检验教师-家长评分一致性,分析检验适应性行为与智商的关系。结果儿童一般适应综合分显著低于常模,3大领域及各具体技能均低于常模。ASD组自我管理得分较高,社区应用得分低于智力残疾组。教师-家长评分在各维度均呈中度至高度相关,其中ASD组的相关性普遍高于智力残疾组。智商等级与一般适应总分及3大领域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s=0.82~0.91,P<0.001)。结论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的适应性行为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正常发育儿童,家长对儿童适应性行为的评价普遍高于教师评价。智力残疾儿童和ASD儿童在适应性行为的内部结构上均呈现实用技能最好、社会技能次之、概念技能最弱的发展模式。在具体技能上,自我照顾、健康与安全、学校/居家生活等技能发展较好,学习功能、社交、社区应用等技能发展滞后。ASD儿童的社区应用技能低于智力残疾儿童,自我管理技能优于智力残疾儿童。适应性行为与智力功能密切相关。实践中可将ABAS-II评估结果作为残疾程度判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与发展性残疾 适应性行为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适应性行为评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言语和语言功能特点及教育课程和康复方案:基于ICF的研究
4
作者 李莎 邱卓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8期930-938,共9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功能架构,系统探讨智力与发展性残疾(IDD)儿童的言语与语言功能特点,并且在对培智学校语言与适应相关课程标准内容和功能目标分析基础上,构建一个教康融合的体系。方法运用ICF的生物... 目的本研究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功能架构,系统探讨智力与发展性残疾(IDD)儿童的言语与语言功能特点,并且在对培智学校语言与适应相关课程标准内容和功能目标分析基础上,构建一个教康融合的体系。方法运用ICF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从身体功能与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3个维度,系统梳理IDD儿童的言语及沟通障碍特征。对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三大培智学校核心课程标准进行内容分析,提取并归纳其中与语言能力发展相关的目标和核心内容,并运用ICF分类体系进行映射和编码。基于ICF功能导向原则,融合课程目标与循证康复策略,构建一个包含评估、目标设定、课程模块设计和干预策略的综合性课程和康复体系。结果IDD儿童的语言与言语功能发展在身体功能层面涉及语言的心理功能(b167)、构音功能(b320)等损伤,活动和参与层面表现为沟通(d3)、人际交往(d7)等方面的显著困难,环境因素(如家庭支持e310、教育服务e585)对其功能表现和适应有决定性影响。我国培智学校语言功能相关的主要课程标准分别从身体功能(《康复训练课程标准》)、沟通交流技能(《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和社会参与以及环境(《生活适应课程标准》)3个领域,针对特殊儿童提供了言语和语言功能的教育课程和康复干预标准体系。结论儿童言语康复与语言和适应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系统工程。以ICF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为理论,整合中国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康复训练课程标准》和《生活适应课程标准》,构建了一个以儿童的言语和语言功能为导向的言语康复方案和语言与适应能力发展相关的课程体系,强调从功能性评估出发,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跨学科合作,为每一位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个别化、多模式、循证的教育、康复干预和支持。通过实施整合性的康复干预方案和语言相关的课程体系,提升儿童的言语和语言功能,促进儿童的功能性沟通,赋能特殊儿童的交流活动和社会参与,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与发展性残疾 语言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生活语文 言语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