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案例分析的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技术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春霞 李天一 +1 位作者 付亿俊 王洪杰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2,共8页
人工湿地技术综合了基质、微生物和植物对水中污染物的协同去除机制,广泛用于提升污水厂尾水水质,是一种绿色低耗的生态修复技术.本文汇总了以人工湿地为核心技术的众多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化案例,对人工湿地技术的不同工艺运行方式... 人工湿地技术综合了基质、微生物和植物对水中污染物的协同去除机制,广泛用于提升污水厂尾水水质,是一种绿色低耗的生态修复技术.本文汇总了以人工湿地为核心技术的众多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化案例,对人工湿地技术的不同工艺运行方式和优缺点进行了分类归纳,提出依据不同水质特征量身设计复合人工湿地工艺的策略,为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尾水 污水资源化 人工湿地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阴极SMFC同步处理剩余污泥及养殖废水效能研究
2
作者 丁陈玉 杜旺 +4 位作者 李永琦 陈利争 张勇泉 王洪杰 李慧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7-519,共13页
为了实现剩余污泥和养殖废水的高效同步处理与资源化,将菌藻共生技术与沉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结合构建了菌藻阴极型沉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algal cathode-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AC-SMFC).以阴极接种活性污泥的沉积式微生物燃料电... 为了实现剩余污泥和养殖废水的高效同步处理与资源化,将菌藻共生技术与沉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结合构建了菌藻阴极型沉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algal cathode-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AC-SMFC).以阴极接种活性污泥的沉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baterial cathode-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BC-SMFC)为对照,研究了AC-SMFC同步处理剩余污泥和养殖废水过程中的产电性能、阴极碳氮磷污染物去除效率及剩余污泥减量效果.结果表明,以剩余污泥和养殖废水分别作为底泥和上覆水时,AC-SMFC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和阴极电势分别为91.18 mW/m 2和(283.5±15.3)mV.运行41 d后,AC-SMFC对养殖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51%、81.63%、74.29%和65.84%,氮磷去除效果显著提升.AC-SMFC污泥减量效果显著,总化学需氧量和挥发性悬浮固体去除率分别为59.8%和68.5%.此外,AC-SMFC可促进松散结合胞外聚合物和紧密结合胞外聚合物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芳香族蛋白质和腐殖酸类物质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废水 降解 菌藻共生 微生物燃料电池 剩余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nFT-MPR体系光降解染料废水的综合实验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春辉 赵春霞 +2 位作者 来俊达 刘晓欣 程苗苗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36,共5页
针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效率低,催化剂需分离,且易流失等问题,采用氨铁双滴法制备了具有异质结和巨大表面积的磁性纳米Fe_(3)O_(4)-TiO_(2)(nFT)复合光催化剂;针对光反应器传质效率低的问题,自制了间隙流磁场光反应器(MPR),构建... 针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效率低,催化剂需分离,且易流失等问题,采用氨铁双滴法制备了具有异质结和巨大表面积的磁性纳米Fe_(3)O_(4)-TiO_(2)(nFT)复合光催化剂;针对光反应器传质效率低的问题,自制了间隙流磁场光反应器(MPR),构建了nFT-MPR光催化体系。当nFT投量1.5 g/L,流速110 mL/min时,处理初始浓度为50 mg/L的亚甲基蓝(MB)模拟废水,UV辐照60 min,nFT-MPR体系连续5次出水的MB平均去除率为99.2%。该体系操作简单,高效低耗,绿色稳定,无需分离光催化剂,为光催化技术应用在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中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光催化剂 光催化反应器 染料废水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苇基外源碳输入对土壤性质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4
作者 刘玲 苏莹 +3 位作者 王洪杰 王雨行 何畅 王尚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1-261,共11页
[目的]探究外加芦苇基碳源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为芦苇资源化材料在土壤改良中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芦苇基好氧堆肥产品(生物炭调理堆肥T_(1);底泥、生物炭调理堆肥T 2)、秸秆(RS)和生物炭(RB)作为外源碳材料进... [目的]探究外加芦苇基碳源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为芦苇资源化材料在土壤改良中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芦苇基好氧堆肥产品(生物炭调理堆肥T_(1);底泥、生物炭调理堆肥T 2)、秸秆(RS)和生物炭(RB)作为外源碳材料进行60 d土壤培养试验,分析不同外源碳及不同添加量(5%,10%,15%)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不同外源碳影响土壤养分含量,添加外源碳试验组培养初期土壤有机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28.0%~64.2%(p<0.05);培养末期添加生物炭和堆肥试验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初始阶段显著降低了15.5%~23.5%,土壤全氮降低了20.0%~69.1%。外源碳添加提高了土壤β-葡萄糖苷酶、脱氢酶含量,生物炭和堆肥影响最显著,土壤β-葡萄糖苷酶、脱氢酶与土壤容重、有机碳、全氮含量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外源碳添加土壤培养试验期间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添加秸秆、生物炭试验组土壤有机碳矿化量为652.9~758.2 mg/kg,显著高于对照组(532.8 mg/kg)和堆肥T 2试验组(598.3~623.7 mg/kg),且外源碳添加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显著。[结论]芦苇基外源碳输入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高酶活性;芦苇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显著高于生物炭和堆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秸秆 生物炭 堆肥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 有机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海绵城市试点区雨水花园植物群落生态适应性及其应用效果 被引量:8
5
作者 韩元 刘玲 +1 位作者 姚一珍 吴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6-194,共9页
[目的]针对已建成的城市雨水花园项目,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进行多指标调查评价,分析雨水花园植物的适应性及景观应用效果,旨在为北京地区雨水花园植物群落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掌握雨水花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目的]针对已建成的城市雨水花园项目,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进行多指标调查评价,分析雨水花园植物的适应性及景观应用效果,旨在为北京地区雨水花园植物群落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掌握雨水花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雨水花园植物群落景观评价模型对15个典型雨水花园植物群落进行分级和评价。[结果]①北京市海绵城市试点建成区雨水花园草本植物共20科,43属,45种,优势科主要集中于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百合科(Liliaceae)、景天科(Crassulaceae)等。试点区各样地指数数值差异较小,各调查样地草本植物丰富度相似,植物物种集中性较一致。②试点区雨水花园植物群落景观综合评价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各样地中小区类雨水花园植物群落评价明显高于道路类雨水花园植物群落景观。受所在区域地表径流污染程度的影响,不同样地植物生长情况、群落构成有所差别。[结论]未来还需加强对建成雨水花园植物的定期监测、评估,重视开发本土植物,筛选出优势物种,总结出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与维护管理手段,为北京市雨水花园植物选择与配置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花园 植物群落 生态适应性 综合评价体系 植物配置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